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电子交叉配血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模拟应用中的价值,阐明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行性及优点。方法利用东莞市中心血站设计开发的电子交叉配血系统对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临床用血患者进行模拟使用,与血清学相容性试验结果作对比试验。结果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同时使用电子配血及血清学配血2203例,其中常规输血1985例,先使用电子配血再与血清学交叉配血结果对比;紧急输血218例,先进行血清学交叉配血后再进行电子配血结果对比,结果完全一致。经过两种方法配血后的血液在临床用血治疗后均未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结论电子交叉配血在广东医学院附属厚街医院临床试行顺利,与血清学配血结果完全一致,可以省略血清学配血试验,极大简化了输血科工作流程,节省了工作量,提高了临床输血的安全性,更好更快地为病患服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或/和抗体筛查阳性时紧急抢救输血推荐方案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对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或/和抗体筛查阳性且生命危急的患者,启动《推荐方案》中输血方案进行抢救,密切观察患者输血过程中有无输血不良反应发生,比较输血前与输血后1 d、7 d,Hb、Hct、TBIL、DBIL、IBIL的变化,对应用紧急输血方案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 10例交叉配血试验不合和抗体筛查阳性患者需抢救输血,男性3例,女性7例,均为Rh(D)阳性患者;其中3名患者输注同型交叉配血阴性供者红细胞;4名患者输注非同型[均为O型Rh(D)阳性]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还有3名患者未筛选出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血源,为抢救生命应急选择与患者同型且交叉配血试验凝集程度最弱(±或1+)的供者红细胞输注;10名患者中3名非同型输注AB型血浆;10例患者输注后,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明显提高,均无溶血及其它输血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交叉配血试验不合或/和抗体筛查阳性患者紧急抢救输血选择与患者ABO血型同型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选择O型且交叉配血试验阴性的供者红细胞输注及直接选择AB型血浆输注是安全有效的,应当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能检测出IgG抗体的敏感的交叉配血方法,保证输血安全。方法采用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配血,观察输血后是否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果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可发现凝集较弱的配血不合,受血者经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相合,输血后均未发生因红细胞抗原抗体引起的输血反应。结论微柱凝胶抗球蛋白技术交叉配血方法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要求,输血前试验包括ABO、RhD血型鉴定、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交叉配血是重要环节,一方面为患者寻找合适的血源,另一方面也为临床输血提供安全保证。由于标本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临床配血困难。我站对接收的32例配血标本逐一排查,进行认真的分析、处理进行应用疑难配血三步法很好地解决了疑难配血问题,为临床输血提供了技术指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在临床输血实践中,血型鉴定、抗体筛查、交叉配血是输血前试验的"三道保险",是临床安全有效输血的保障[1]。在临床交叉配血试验中常发生配血不合的情况,患者因妊娠史、输血史等体内存在同种不规则抗体,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产生自身抗体,血型鉴定错误,血清蛋白紊乱以及药物因素等均可导致配血不合。特别是长期反复输血患者,体内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索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抢救治疗中通用型红细胞输血联合配合型输血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9年9月我院收治的90例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每组30例。对照组实施传统紧急输血,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在15 min内进行通用型红细胞输血、随后进行ABO/RhD血型及交叉配血相合输血,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在15 min以内发通用型红细胞输血、随后予ABO或RhD主要抗原相合的配合型输血。比较3组的病死率、输血有效性、输血不良反应和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测阳性率。结果: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与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24 h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用型+配合型输血组24 h内病死率和总病死率与通用型+交叉配血输血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的24 h后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24 h,3组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均高于输血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输血后24 h内过敏、非溶血性发热、溶血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1个月,3组患者红细胞不规则抗体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输注通用型红细胞后继续予以配合型输血,该方案有效性与安全性与传统紧急输血方案相当,但可降低24 h病死率和总病死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通过比较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患者分别采用微柱凝集法和体外溶血试验两种配血方法进行输血的疗效,为AIHA患者寻找一种安全有效的配血方法。方法 选取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10年1月~2014年12月诊断为AIHA并且需要输血治疗的患者75例,随机分为A组40例与B组35例,A组采用微柱凝集法配血共输血65人次,B组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共输血63人次,比较两组患者输血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输血治疗后RBC计数与Hb水平均有上升,TBIL含量均下降。B组患者RBC计数,Hb水平升高幅度及TBIL含量下降幅度明显高于A组患者; 两组Hb水平输血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输血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B组输血疗效优于A组。A组输注总有效率为67.69%,B组输注总有效率为93.65%,B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A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IHA患者采用体外溶血试验配血方法可以筛选到更适合的供者红细胞,确保患者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正> 患者龚××,男,44岁。因发烧、贫血,半月之内连续3次输血(共900ml),无不良反应。4个月后,又因贫血住院,需输血,先后3次与6名供血者配血,其中与4名供血者主侧配血在木瓜酶试验中出现凝集。为了输血  相似文献   

9.
输血是临床上治疗抢救病人的主要方法之一,为了避免输注后出现输血反应,主要是溶血性输血反应,输血前交叉配血已是常规检查项目。本院输血科自2008年应用微柱凝胶交叉配血卡取代凝聚胺和盐水进行临床配血。现对43例使用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出现不同程度凝集的标本再与凝聚胺法和盐水法配血进行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电子交叉配血在东莞市医院的临床应用情况。方法课题研究组制定《电子交叉配血试运行调查表》(简称《调查表》)对东莞市试运行电子交叉配血的6家三级医院应用情况和效果做调查分析,被调查医院输血科填写对2015年7月1日-2016年4月30日期间使用电子交叉配血的模式、受血者及献血者ABO/Rh D血型鉴定、电子发血量、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前后多因素的影响情况,要求《调查表》填写不缺项不漏项;对收回的《调查表》汇总分析。结果发放的6份《调查表》均有效收回,6家试运行电子交叉配血的医院中,有4家采取同步模式(血型血清学交叉配血+电子交叉配血),2家采取单作模式(只作电子交叉配血);6家医院在9个月内共完成31 941(人)次电子交叉配血,其中同步模式占94.06%(30 045/31 941),其2种交叉配血结果一致,单作模式占5.94%(1 896/31 941);2种模式的电子交叉配血完成后,红细胞(成分)制品被直接发放到临床输注,未收到临床用血科室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报告。输血前医院对献血者ABO/Rh D血型复核结果与血袋标签血型一致率为100%(36 952/36 952)。6家医院开展电子交叉配血后,输血科发血时间、工作强度、工作人员紧张情绪等均有明显改善。结论电子交叉配血确保了安全有效输血,具有缩短输血科发血时间、减轻输血科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简介患者,男,85岁,浙江长兴县人,无输血史。因头晕、乏力入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AIHA),入院后因贫血症状加重,急需输血。交叉配血主、次侧均凝集,导致配血困难,将标本送致本站进行抗体鉴定及交叉配血。2血型血清学检查2.1试剂与仪器单克隆抗-A和抗-B(河北医科大学生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达雷妥尤单抗(daratumumab,Dar A)治疗后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输血前检查流程及输血策略。方法:收集中山大学附属第五医院近期收治的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前后的血标本,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ABO/Rh血型抗原鉴定、DAT试验;比较分析0.2 mol/L二硫苏糖醇(DL-Dithiothreitol,DTT)灭活处理前后,患者抗体筛查、交叉配血的结果。结果:注射达雷妥尤单抗后患者ABO/Rh血型抗原定型未受影响; DAT试验阴性;不规则抗体筛查Ⅰ号、Ⅱ号、Ⅲ号细胞均阳性(强度1+至2+),而自身对照阴性,微柱凝胶卡法交叉配血多袋主侧均不相合,次侧均相合,用DTT溶液处理试剂红细胞和献血者红细胞后,交叉配血均相合,不规则抗体筛查阴性,平行对照用的K(+) O型红细胞经DTT处理后转为K(-) O型红细胞,E(+) O型红细胞DTT处理前后无明显变化;凝聚胺法配血主次侧均未出现凝聚,盐水法配血主次侧均相合。结论: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达雷妥尤单抗治疗后血浆中残留的抗体可干扰微柱凝胶法配血结果,0.2 mol/L DTT溶液处理献血者红细胞上的CD38抗原可消除干扰;凝聚胺法和盐水法配血不受干扰。根据临床输血紧急程度选择对应的输血方案,以保障安全、及时输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患贫血的大熊猫采用同种异体输血治疗 ,同时探讨与大熊猫亲缘关系较接近的其它动物以作为大熊猫的输血血源。方法 采用 3只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与患病大熊猫交叉配血后进行输血。另有 4只小熊猫和 3只黑熊与 4只大熊猫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和配型。结果 患病大熊猫经先后用 3只大熊猫进行 3次同种异体输血治疗后 ,贫血得到纠正 ,并恢复了健康。另外 ,黑熊和小熊猫与大熊猫的交叉配血试验显示 ,两者均可作为大熊猫输血血源。结论 采用同种异体输血是对严重失血和贫血大熊猫抢救治疗的理想方法 ;必要时 ,黑熊和小熊猫均可考虑作为大熊猫输血抢救的供体  相似文献   

14.
交叉配血不合常见原因循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交叉配血不合的原因及处理方法 ,以指导临床安全使用血液。方法检索2001~2004年国内公开发行的主要医学期刊上的有关交叉配血不合的案例报告,总结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的各种原因及其相应的表现和处理方法。结果共收集39例交叉配血不合案例,主要表现为以下4大类原因引起交叉配血不合:红细胞除ABO以外的其他血型系统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24例,患者均有输血史或妊娠史,配血多表现为主侧凝集,次侧无凝集;由自身抗体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9例,患者多为身身免疫性疾病,配血表现为主、次侧均有凝集;由血清蛋白紊乱及清球蛋白比例倒置引起的假凝集4例和由药物引起的交叉配血不合2例,主要表现为配血次侧凝集。结论提倡自身输血及成分输血,尽量避免或减少异体输血,是减少配血不合及输血反应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索三种交叉配血方法在临床输血中的效果对比。方法抽选我院近一年来自期间需输血的住院和手术患者血标本(1596例),所有标本同时使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统计分析所有标本交叉配血情况。结果凝聚胺法有28例(1.75%)配血不合;微柱凝胶法有37例(2.32%)配血不合;盐水法有6例(0.38%)配血不合,凝聚胺法和微柱凝胶法交叉配血阳性率明显高于盐水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患者联合采用盐水法、凝聚胺法、微柱凝胶法进行交叉配血,能够有效提升其阳性检测率,确保安全输血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回顾性分析微柱凝胶法(MGT)配血不合的病例,为临床输血安全提供指导作用。方法姜堰市人民医院输血科对2006年5月至2011年5月需输血治疗的患者进行MGT交叉配血,配血不合25例。结果 25例配血不合病例中,血型原因致配血不合5例(ABO血型抗原减弱3例、抗B抗体减弱1例、ABO亚型1例);自身抗体9例;患者有不规则抗体4例;献血者为多凝集红细胞和含有不规则抗体各1例;其他原因(患者使用药物右旋糖苷)5例。结论结合临床诊断、用药史、输血史、妊娠史等,合理分析影响血型鉴定和交叉配血的因素,联合使用正反定型,确保ABO血型准确,筛检有临床意义的不规则抗体,选择相应抗原阴性的红细胞进行同型交叉配血,确保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7.
交叉配血试验是输血前必做的关键项目,在确保配血成功后才能输注给需要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血型配合实验重要性在于及时阻断血型错定,发现疑难抗体存在,交叉配血试验成为患者能否接受提供血液的决定性指标,临床输血完全依赖配血实验结果的正确性[1].但抢救患者时分秒必争的现实决定了配血试验必须尽可能缩短时间,作者在工作实践中对抗凝血用于交叉配血作了观察和研究,认为其存在可行性和规范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输血或妊娠对交叉配血结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有输血史或妊娠史的标本1000例,以初次输血且无妊娠史的标本为对照,均用微柱凝胶法做血型鉴定、交叉配血、不规则抗体筛查及抗体鉴定,采用χ2检验比较两组标本正反定型不一致率、交叉配血不合率和不规则抗体阳性率,分析影响交叉配血结果的原因。结果输血或妊娠组的交叉配血不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血型鉴定正反不一致的比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输血或妊娠组的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提示输血或妊娠影响交叉配血的主要原因是患者体内存在不规则血型抗体。结论输血或妊娠可能刺激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输血前应做不规则抗体筛查并根据抗体鉴定的结果选择无相应抗原的血液输注,以保证输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9.
盐水介质加凝聚胺配血法及输血前受血者Rh血型检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确保临床输血安全 ,防止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对 5 86 9名输血前受血者用盐水抗 D检定Rh血型 ,4 872名交叉配血采用盐水介质加凝聚胺配血法。结果 Rh血型检定阴性者 1 5名 ,阴性检出率为 0 2 6 % ;盐水介质加凝聚胺配血中 ,1名Rh阴性者配血阳性 ,两法配血均不相合 1 2名。结论 将受血者Rh血型检定及采用盐水介质加凝聚胺交叉配血作为输血前常规检验技术 ,可有效预防急、慢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 ,对输血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葛萍  祝君 《中国输血杂志》1992,5(3):150-152
<正> 输血前交叉配血试验是保证安全输血的重要手段。目前国内对IgG血型抗体所致的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个例报道较多,而有关输血前配血试验的综合性报道尚未见到。我们将近两年来成都市区各医院因盐水配血不合或既往有输血反应史而送检的213份血标本进一步检测,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