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观察脑卒中继发癫痫的临床诊治疗效。将52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2例给予拉莫三嗪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对照组20例予卡马西平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脑电图变化,比较疗效差异。治疗组痫样放电和累及导联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有效率为96.9%,远大于对照组的70.0%,差异显著(χ2=13.389,P<0.05)。对患者进行妥善处理、合理的诊断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治疗是临床上医务人员处理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重要责任。联合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效控制病情,不良反应少,治愈率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丙戊酸钠联合治疗对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PSE)的疗效及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影响。方法:82例PSE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均给予口服丙戊酸钠缓释片,观察组还给予静脉滴注依达拉奉1周。比较2组治疗前后癫痫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及血清(NSE)水平,并记录2组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0.5%、95.1%,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癫痫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均显著减少,其中治疗后观察组癫痫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低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观察组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下降更明显(P0.05)。2组治疗后血清NSE均降低,观察组治疗1月血清NSE低于对照组(P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丙戊酸钠能够有助于控制PSE癫痫症状,提高疗效,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232-2234
目的研究丙戊酸钠治疗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2月~2018年11月收治的98例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依据其治疗方案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6例。观察组采用丙戊酸钠治疗,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治疗。对比两组近远期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近期治疗有效率为92.3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QOLIE-31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且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月内及治疗结束6月内癫痫发作次数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钠可提高脑卒中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近远期疗效,且用药安全,具有较高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4):2242-2244
目的探究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对其认知功能及P300波潜伏期、波幅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月收治的脑卒中后癫痫患者8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汉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观察组予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对照组予卡马西平治疗。用药12w后,评估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癫痫发作情况:持续时间、发作次数,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认知功能(MMSE)评分、脑电图(P300波潜伏期、波幅)变化。结果治疗12w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5.12%,高于对照组的7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MSE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癫痫发作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300波潜伏期低于对照组,波幅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后癫痫患者采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卡马西平治疗,可有效缓解患者癫痫症状,提高认知功能,改善脑电图,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片治疗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2月收治的99例卒中继发癫痫患者临床资料,均予以脑卒中常规治疗,将采用丙戊酸钠片治疗的48例患者纳入对照组,采用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片治疗的51例患者纳入研究组。比较两组疗效,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累及导联数、癫痫样放电)、癫痫改善情况(癫痫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治疗1年后研究组累及导联数、癫痫样放电指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1年后研究组癫痫发作频率低于对照组,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丙戊酸钠片治疗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疗效确切,能明显改善脑电图变化,促进癫痫消失,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拉莫三嗪联合小剂量丙戊酸治疗新诊断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100例新诊断癫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小剂量丙戊酸治疗,实验组患者则加服拉莫三嗪,比较两组患者整体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发作指标、治疗前后癫痫相关指标与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实验组患者总体治疗总有效率(94.0%)明显高于对照组(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总体不良反应发生率(16.0%vs.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莫三嗪联合小剂量丙戊酸治疗新诊断癫痫的临床疗效较高,且安全性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小剂量丙戊酸联合奥卡西平对老年癫痫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92例老年癫痫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纳入奥卡西平组(46例)与丙戊酸+奥卡西平组(46例)。奥卡西平组予以奥卡西平治疗,丙戊酸+奥卡西平组予以小剂量丙戊酸联合奥卡西平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癫痫发作情况(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临床疗效、脑电图变化(痫样放电、累及导联数)、脑电图改善效果。结果丙戊酸+奥卡西平组的癫痫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0.45±0.17)次/月、(1.21±0.56)分钟/次]均少于奥卡西平组[(0.86±0.33)次/月,(2.25±0.84)分钟/次)],P<0.05;丙戊酸+奥卡西平组的总有效率(93.48%)高于奥卡西平组(78.26%),P<0.05;丙戊酸+奥卡西平组治疗后脑电图的痫样放电与累及导联数[(7.38±1.43) t/180 s、(3.45±1.29)/180s]均优于奥卡西平组[(10.20±2.16) t/180s、(5.50±1.52)/180s,P<0.05];丙戊酸+奥卡西平组的脑电图总改善率(91.30%)高于奥卡西平组(73.91%),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联合奥卡西平对老年癫痫患者的疗效显著,可明显减少癫痫发作次数与发作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8.
选取2012年12月~2014年3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癫痫患者95例,并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单纯采用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定痫汤联合卡马西平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71.1%。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治疗过程中食纳差及恶心、感觉异常、头痛、嗜睡头晕、皮炎的发生率分别为8.0%、2.0%、4.0%、2.0%、0,对照组分别为15.5%、6.0%、11.1%、6.0%、4.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与单纯应用卡马西平相比,定痫汤联合卡马西平治疗癫痫疗效更为显著,不良反应发生率更低。  相似文献   

9.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9):1986-1987
选取2011年4月~2014年4月本院诊治的200例癫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100例。对照组予以拉莫三嗪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丙戊酸钠治疗,分析两组EGG好转时间、发作频率及不良发应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痫样放电消失36例(36.00%)明显多于对照组13例(13.00%),EGG好转时间为1.12±0.33个月短于对照组1.98±0.67个月,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癫痫发作频次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5.00%,少于对照组30.00%,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的临床疗效,有效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左乙拉西坦辅助治疗小儿癫痫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90例癫痫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奥卡西平治疗,给予观察组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脑电图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治疗后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通过脑电图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中,两组用药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单纯奥卡西平和奥卡西平联合左乙拉西坦治疗小儿癫痫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但采用联合疗法对患儿局灶性痫样放电的治疗效果更好,有效提高患儿的认知能力,疗效安全可靠,适合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对癫痫患者症状改善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5月我院74例癫痫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37例予以丙戊酸治疗,观察组37例采用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观察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并统计两组治疗前后症状(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累及导联数与癫痫放电)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4.59%高于对照组75.68%,发作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累及导联数与癫痫放电均低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0.81%低于对照组40.5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丙戊酸联合拉莫三嗪治疗癫痫患者疗效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性脑梗死伴意识障碍患者采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的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伴意识障碍患者72例,按不同治疗方法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6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方案,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对两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状况进行对比。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22%,研究组为94.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研究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纳洛酮联合醒脑静治疗急性脑梗死伴意识障碍,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同时也能提高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醒脑静注射液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8例,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研究组加用醒脑静,比较两组疗效和对炎性因子的影响。结果:两组各项评分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均具有显著改善(P0.05),且研究组比对照组改善更加显著(P0.05);研究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9.7%(35/39)和69.2%(27/39),组间比较差异显著(χ2=5.0,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TNF-α、IL-6、CRP均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讨论:给予急性脑卒中患者基础治疗合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同时在抑制炎症反应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醒脑静注射液联合止痉剂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疗效。方法随机将70例癫痫持续状态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5例,对照组35例。治疗组予以醒脑静及止痉剂治疗,对照组予以止痉剂治疗。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静联合止痉剂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疗效满意,醒脑静可以作为癫痫持续状态的辅助治疗用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浅析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采取依达拉奉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此次研究对象为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88例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患者,经电脑将其随机分为各44例的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取依达拉奉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与卡马西平单项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未进行治疗时,对比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癫痫发作次数,无明显差异(P>0.05);经治疗,观察组比对照组NIHSS评分及癫痫发作次数更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95.45%)比对照组(79.54%)治疗有效率更高,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9.09%)与对照组(13.64%)不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梗死后继发性癫痫采取依达拉奉与卡马西平联合治疗,能够降低血清细胞因子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有效控制癫痫发作,提升治疗总有效率,值得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治疗成人部分性发作癫痫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142例成人部分性发作癫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分组法分成2组,每组71例。对照组采用左乙拉西坦治疗,观察组采用奥卡西平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疗效、治疗前后脑电图变化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1.69%,对照组为69.0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θ频段相对功率为(30.76±6.84)%,高于对照组的(22.03±6.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癫痫样放电(IEA)减少大于50%者比率为60.56%,对照组为54.9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86%,对照组为12.6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治疗成人部分性发作癫痫均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可明显抑制IEA,其中奥卡西平对脑电图活动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难治性癫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5月~2019年11月收治的难治性癫痫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口服卡马西平片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口服丙戊酸镁缓释片治疗。治疗3个月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治疗前、3个月后癫痫发作次数及认知功能,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癫痫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升高更多(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戊酸镁缓释片联合卡马西平治疗难治性癫痫可有效减少癫痫发作频率,改善患者认知功能,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7):1242-1243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4月在我院收治的癫痫持续状态患者66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控制发作例数、起效速率、意识基本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37%;而对照组的为78.79%,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控制发作例数高于对照组,而起效时间与意识基本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观察组与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醒脑静注射液联合丙戊酸钠治疗癫痫持续状态起效快,效果优,能够有效控制患者的癫痫状态,醒脑静注射液可作为治疗癫痫持续状态的辅助药物。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卡马西平与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的疗效和对血脂、骨代谢的影响。方法:新确诊癫痫患者84例,随机分为卡马西平组和左乙拉西坦组,各42例,分别采用卡马西平与左乙拉西坦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检测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及骨特异碱性磷酸酶等骨代谢指标。结果:卡马西平组的有效率为83.33%(35/42),左乙拉西坦组为88.09%(37/42),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TG、TC、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同组治疗前(P0.05),但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清碱性磷酸酶、血钙、血磷、甲状旁腺素及骨特异碱性磷酸酶等骨代谢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和左乙拉西坦对癫痫的疗效相当,治疗半年可引起血脂水平升高,但对骨代谢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对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1月我院收治的97例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48例和研究组49例。对照组给予丙戊酸钠治疗,研究组给予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神经功能(NIHSS)评分和QOL评分。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研究组的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NIHSS评分和QOL评分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33%,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丙戊酸钠联合拉莫三嗪治疗脑卒中继发癫痫患者效果显著,可明显减少发作次数和发作持续时间,改善其神经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