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浙江省人畜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提出防制对策。方法收集浙江省1955—2014年人畜布病监测及防控工作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浙江省历史畜间布病阳性率最高达22.28%,证实有犬种、牛种布病疫源地存在;1996年达到国家布病控制区标准后,畜间布病阳性率控制在较低水平;但近年多地从外来肉山羊及本地湖羊中检出布病阳性,存在输入性疫源扩散的风险。人间布病疫情首次于1967年有确诊病例,当时仅在职业人群中确诊有散发慢性稳定型病例或隐性感染者;2003—2014年共报告布病506例,新增感染者767人,年报告发病率呈递增趋势(P=0.002);在此期间共发生9起人间布病局部暴发疫情,分布在绍兴、杭州、宁波、金华、嘉兴及衢州等地。全省在人和动物中已先后检出犬种、牛种、羊种5个生物型82株布氏菌,优势菌为羊种3型布氏菌。结论浙江省现阶段畜间布病以省外输入性疫情为主,人间疫情大多与经畜输入的疫源有关,随着省外肉羊输入逐年增多,疫情呈扩大趋势并存在扩散的风险,应加强布病联防联控,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做好人畜布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布鲁氏菌病全国重点监测点监测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1990~ 1996年在我国 14个省 (区 ) 15个重点监测点 ,开展了布鲁氏菌病 (布病 )监测工作。结果表明 ,除少数监测点疫情比较稳定外 ,多数监测点疫情明显回升 ,甚至出现布病爆发。其疫情特点 ,主要传染源仍是羊、牛等布病病畜 ;牧区的老疫区疫情活跃 ,病畜未能彻底清除 ,长期保菌排菌 ,蕴藏着爆发的极大危险 ;人间疫情有向半农半牧区和农区转移趋势。指出加强布病综合性防制措施的贯彻落实 ,做好流通环节的管理 ,控制疫情回升 ,是当前加强布病防治工作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3.
布病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近二十年来我市没有发生过布病疫情。2003年3月6日经省疾控中心诊断我市第一例布病病例以来,截止11月27日我市共确诊布病患者87例。感染者24例,合计为111例。总发病率为4.86/10万。其中盖州市布发病率为10.85/10万,大石桥市发病率为2.09/10万。波及两(市)21个乡(镇)30个村。  相似文献   

4.
布鲁氏菌病(布病)是沈阳市多年来重点防治的地方性传染病之一,90年代以前沈阳市布病防治工作达到了国家稳定控制标准,一直无畜间、人间疫情发生.但近年来布病疫情重新活跃,人间疫情出现大幅度回升,并出现多次局部爆发和流行,为掌握沈阳市人间布病发病规律和流行特征,探讨切实有效的防制对策,现将沈阳市2003年人间布病疫情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监测分析布鲁杆菌病(布病)感染、发病和新发疫点形成的原因,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方法按照陕西省布病监测方案开展高危人群监测,采用病例调查方法确定新发病例感染来源,病例判定依据GB 15988-1995.结果 2004年完成2县15乡(镇)77村1 308人,监测任务超过应监测数的9.0%,经观察未发现皮试阳性者,确认新发疫点4个,确诊首例急性布病4例,新发疫点高危人群监测1 084人,新发现病例5例,感染者10例,病牛7头(均已宰杀),皮试阳性率、发病率、感染人数明显高于历年监测结果(1996~2003年无病例报告).结论如不加强畜间检疫则当地高危人群存在布病爆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山西省天镇县2001-2010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控制特点,探索布病高发区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001-2010年全县布病疫情进行统计分析,Excel软件绘制图表。结果 2001-2010年天镇县报告新发布病病例1958例,年平均发病率100.53/10万。病例以农民为主。布病发病呈明显的季节周期性;疫情逐年由部分乡镇向全县11个乡镇蔓延。结论 2001-2005年,牲畜交易频繁,传染源未得到有效控制,人间新发病例增加显著;2006-2010年加强监测,免费、规范及时治疗患者,档案化管理;强化宣传布病防治知识;政府主持下部门协作,加强检疫、淘汰病畜,遏制了疫情上升。  相似文献   

7.
乔全 《预防医学论坛》2002,8(5):560-560
布鲁氏菌病 (布病 )是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病。锡林浩特市为布病的历史疫区和重病区 ,多年来坚持贯彻预防为主方针 ,认真落实以畜间免疫为主的各项综合性防制措施 ,到 2 0世纪 80年代后期已基本控制了人畜间的布病疫情。但是 ,2 0世纪 90年代初 ,人、畜间布病在我市个别苏木出现暴发 ,并不断扩大蔓延。现对1998~ 2 0 0 0年布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监测对象主要为 7~ 6 0岁、有布病怀疑症状并与家畜及其副产品接触的重点人群 ,如牧民、饲养员 ,皮毛加工、销售、畜医和在疫区长期从事工作的人员。对监测对象登记造册 …  相似文献   

8.
为了掌握人间布鲁病菌(Brucellosis简称布病)在我市的疫情动态,巩固布病防治成果,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市于1990年起被定为全国布病固定监测点,按国家方案开展布病监测工作。现将我市2 0 0 3年度人间布病的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 内容与方法1 1 监测点的测定 根据农业部、卫生部[90 ]农(牧防)字第3 3号文件颁发的《布鲁氏菌病全国监测点监测工作试行方案》和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制定的《江苏省2 0 0 3年布鲁氏菌病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依据人间和畜间同步监测的原则和我市近几年布病监测工作的实际情况,按照逐年安排1/3乡镇…  相似文献   

9.
西安市城区职业人群布鲁菌病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病,牛、羊猪是人间布病的主要传染源,人接触病畜的流产物乳猪、肉类、血液、皮毛、尿、粪便等均可染病陕西省近几年来疫情有所回升,集中在陕北、渭北农村地区,且有蔓延扩大之势,但城区发病少见西安市莲湖区为城区,且为回民集居区,又是全市牛、羊屠宰,贩卖集聚地。2004-06-05,莲湖区发现了首例布病,打破了本区15年无布病病例报告的历史。为了科学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布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开展了布病的疫情监测工作,现将监测情况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以本区32个清真屠宰加工厂的从业人员,收购…  相似文献   

10.
山东省1954年报告首例病人,人、畜间不断有疫情发生。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布鲁杆菌病(简称布病)在山东省曾出现较大规模的流行;经卫生、畜牧等部门积极防治,人、畜间分别自1976年、1985年以来未再有布病疫情发生和病畜检出,布病疫情已基本控制。进入90年代以来,布病疫情在山东省呈逐年上升趋势,1994年达到高峰,疫区范围不断扩大,局部地区出现流行或爆发。现将1990~2000年布病流行病学特点及监测结果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1.
西安市为布鲁菌病(以下简称布病)疫区早在1952年即已确定,50多年来累计报告78例(发病率1.25/10万),年平均发病率为0.03/10万。按年代统计病例构成,最高为上世纪80年代(30.8%,24例),历年发病均为散发,年报告病例数0~6例间,属一般流行区,1986年开展布病监测,累计监测7.5万人次,未发现现症病例。2004年通过对西安市急性布病误诊病例的凋查,分析误诊原因、提出对策,为减少误诊误治、完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2013年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形势,为及时采取有效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新疆人间布鲁氏菌病监测实施方案》,对4个监测县(市、区)进行疫情监测,同时对12个县(市、区)的高危人群进行筛查,以及对2013年新疆累计报告发病数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3年新疆16个布病监测县(市、区)流行病学调查共15 809人,血清学检测10 553份,血检阳性数1258份,血检阳性率为11.92%,患病数1185例,患病率为7.50%,新发病例数1136例,发病率为5.16/10万。结论 2013年新疆人间布病血检阳性率、患病率和发病率均高于2012年,2013年全疆累计报告发病数3930例,与2012年(2251例)比较上升了74.59%,疫情形势仍比较严峻,今后应加强新疆人间布病疫情监测,密切关注疫情动态。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2010-2016年徐州市布鲁氏菌病(布病)的流行特征和趋势,为科学开展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徐州市2010-2016年布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2010-2016年徐州市共报告布病179例,年均发病率0.293/10万;其中男性和女性的发病率分别为0.454/10万和0.129/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且差异用统计学意义(χ2=55.388,P<0.001)。发病年龄以20~59岁为主,占病例总数的77.10%。人群分类以农民为主,占总病例数的83.24%。布病发病高峰为3-8月份,报告病例数占全部病例的74.86%。县(市)区布病发病率高于城区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06,P=0.001)。结论 徐州市布病疫情整体呈快速上升趋势,且具有明显的季节、人群、地区特征。应根据布病流行特征,加强布病监测和分析,适时采取科学有效的防制措施做好布病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14.
布鲁氏杆菌病(简称布病),是人畜共患的传染病。90年代以来,淄川山区太河乡,黑旺镇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流行和新发病例。为探讨当前布病的防治策略,现对太河,黑旺2乡镇1990~1999年73例布病的发病动态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根据2个乡镇每年疫情报告登记和区防疫站流行病科疫情资料核对统计核实,1990~1999年2个镇共发生73例布病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延安市宝塔区 2 0 0 3年布鲁杆菌病 (布病 )爆发流行的特征 ,为布病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布病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个案资料的分析。结果 该次疫情共发病 5 3例 ,发病率为 16.0 6/10万 ,发病以从事羊子饲养人员为主 ,6~ 7月份为发病高峰。结论 该次疫情证实为布病爆发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984~2004年百色市狂犬病流行规律。方法收集百色市1984~2004年狂犬病疫情报表及防制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84~2004年百色市狂犬病年均发病率为0.50/10万,其中1984~1989年年平均发病率高达0.75/10万,其次是2000~2004年,平均为0.63/10万。1990~1999年年平均发病率最低为0.28/10万。狂犬病疫情波及12年县(区),94%的病例主要分布在农村。结论养犬数量增多而管理措施滞后,暴露后预防处理不当是近年狂犬病发病率上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描述台州市2004—2012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特征。[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2004—2012年国家《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网络直报的疫情资料及《突发卫生公共事件管理信息系统》爆发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04—2012年台州市累计报告流行性腮腺炎病例24 153例,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47.0/10万。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4—7月和11月—次年1月。病例集中在6~9岁,占总病例数40.33%,其中学生占总病例数56.43%,以小学生为主;流行性腮腺炎爆发疫情均发生在学校和幼托机构,主要集中在小学(占81.25%)。[结论]应重点对小学、托幼机构等重点人群加强流行性腮腺炎的动态监测和健康教育工作,以便及早采取综合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淄博市人、畜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与流行趋势,为指导布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淄博市1954~2011年人间布病疫情报告资料和人、畜间感染情况调查、畜间主动免疫等相关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淄博市1954~2011年有37年报告布病疫情,累计报告380例病人,年均发病率为0.2512/10万,分布在全市8个县(区)的56个乡镇、118个村,张店区30例(含高新区3例),分布在7个乡镇的12个村;淄川区157例,博山区22例,临淄区55例,周村区28例,桓台县48例,沂源县28例,高青县12例。1954~1988年仅14年有疫情,合计94例;1989~2011年每年均有疫情发生,合计283例,2011年发病数最多(45例)。1958~2011年累计检测140 154只(头)牲畜,布病抗体阳性1 162只(头),阳性率为0.83%;累计免疫接种羊只88.4 9万只(头),其中29年未开展免疫接种工作。[结论]淄博市布病疫情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逐年下降,70年代末至80年代有11年无病例报告,布病疫情降至历史最低水平,1989年以来疫情呈现上升趋势,病例数逐年增加,疫区范围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邹城市人、畜问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特征与流行趋势,为指导布病防治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邹城市2011年疫情报告的12例布病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人、畜间感染情况调查等相关资料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邹城市1977—2005年布病连续29年无病例报告;2006—2010年布病发病疫情呈散发状态;2011年累计报告12例病人,年均发病率为1.037/10万,分布在全市5个镇(社区)7个村庄,其中凫山社区6例,北宿2例,钢山、千泉、峄山、香城各1例。重点人群监测54人,阳性4例,阳性率为7.4%;监测重点人群家庭羊只16只,未监测到阳性家畜,可疑暴露因素可能是暴露的皮肤黏膜与病畜接触感染。结论:邹城市1962年首发布病,之后疫情蔓延,1960年代末1970年代初形成流行高峰,之后逐年下降,到1977年仅确诊2例;1977—2005年连续29年无病例报告,之后布病发病疫情呈散发状态;2011年布病疫情明显上升,疫情报告布病12例,疫区范围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20.
伤寒副伤寒是我市主要传染病之一,1990~1999年累计发病486例,最高(1997年)发病率7.884/10万,年平均发病率4.39/10万,严重危害我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探索本病的发病规律,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现将1999年疫情分析如下。1 资料来源 人口资料由市统计局提供,疫情资料来自温岭市卫生防疫站传染病年报和伤寒、副伤寒病例调查表。2 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