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转染含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片段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后,其所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对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和DU145的体外杀伤抑制作用。方法:实验于2006-05/10在南方医院肿瘤科生物室完成。①对象:HLA-A2基因亚型的健康自愿供血者1名,对本实验知情同意,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作为靶细胞的前列腺癌细胞株LNCaP、DU145以及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由美国阿肯色大学生物治疗中心刘勇教授惠赠。②实验方法:抽取HLA表型为A2的健康自愿供血者外周血50mL,Ficoll法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磷酸盐缓冲液洗涤6孔板,收集悬浮细胞作为效应T细胞,贴壁细胞即为树突状细胞。向6孔板内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第4天加入白细胞介素4,第6天加入肿瘤坏死因子α,至培养第7天收获悬浮细胞即为成熟的树突状细胞。③实验评估: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的表达。以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将成熟树突状细胞与效应T细胞分别按1:10、1:20、1:40进行共培养,将未经过树突状细胞共育的T细胞设置为空白对照组,ELISA法检测效应T细胞分泌干扰素γ的含量。LNCaP、DU145靶细胞分别与效应T细胞按效靶比5:1、10:1、20:1、40:1进行共培养,MTT法检测效应T细胞对两种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①树突状细胞表面分子标记的表达:经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致敏后的树突状细胞,培养8d后高表达CD83.CD40.HLA-DR,CD80,CD1a,CD86,分别为65.8%,66.0%,96.7%,70.0%,61.9%.79.0%。②树突状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2含量检测:与培养第1天比较,第7天成熟树突状细胞释放白细胞介素12的含量显著升高(P<0.05)。③效应T细胞释放干扰素γ含量检测: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树突状细胞:T细胞按1:10、1:20、1:40共培养后所释放的干扰素γ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0.01,0.05),且随树突状细胞加入比例的提高有所增加。④效应T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检测:效应T细胞可有效识别并杀伤HLA-A2阳性的LNCaP细胞,其抑制作用在效靶比为10:1、20:1、40:1时均显著强于DU145细胞株(P<0.01)。结论:经携带前列腺特异性抗原基因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后的树突状细胞,其细胞表型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的功能无明显改变,可诱导自体效应T细胞增殖,该效应T细胞对LNCaP细胞具有明显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研究人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转染含癌胚抗原(CEA)片段的重组腺相关病毒后所诱导的特异性T细胞对直肠癌细胞株LOVO和SW480的体外杀伤作用。方法:抽取HLA表型为A11的健康志愿者外周血,分离单核细胞,体外培养,使用含CEA片断的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未成熟DC,诱导特异性T细胞。检测体外培养的DC和CTL活性,并使用MTT法检测细胞毒性T细胞(CTL)对LOVO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转染或未转染的体外培养的成熟DC高表达CD40、CD86、IL-12,诱导的细胞毒性T细胞高表达IFN-γ;转染后DC诱导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可有效识别并杀伤HLA-A11阳性的LOVO细胞。结论:重组腺相关病毒转染DC,不明显改变DC表型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分化功能,可诱导自体细胞毒性T细胞增殖,含CEA片断的腺相关病毒转染DC诱导自体细胞毒性T细胞对LOVO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DC疫苗可以作为直肠癌患者免疫治疗的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能否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及其抗肿瘤免疫。方法:选择2004-01/09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或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例。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在体外给予钙离子载体100μg/L培养3~5d(钙离子载体组),或1000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0U/mL白细胞介素4和500U/mL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7~10d(组合细胞因子组)。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及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鉴定树突状细胞,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实验及细胞毒实验检测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变化:钙离子载体组及组合细胞因子组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均可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但钙离子载体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CD86,CD83,CD40,CD54等分子的表达较组合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钙离子载体组所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及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力比组合细胞因子组强。结论:钙离子载体能高效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比组合细胞因子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能否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及其抗肿瘤免疫。方法:选择2004-01/09解放军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血液科住院的初诊或复发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7例。分离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在体外给予钙离子载体100μg/L培养3-5d(钙离子载体组),或1000U/mL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000U/mL白细胞介素4和500U/mL肿瘤坏死因子α培养7-10d(组合细胞因子组)。通过细胞形态的观察及细胞免疫表型的检测鉴定树突状细胞,用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实验及细胞毒实验检测树突状细胞的功能。结果:①形态学观察和免疫表型变化:钙离子载体组及组合细胞因子组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均可获得具有典型树突状细胞形态及免疫表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但钙离子载体组诱导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0,CD86,CD83,CD40,CD54等分子的表达较组合细胞因子组明显增高。②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和胞毒性T淋巴细胞活性:钙离子载体组所诱导的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刺激同种异体混合淋巴细胞反应的能力及激发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的活力比组合细胞因子组强。结论:钙离子载体能高效诱导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比组合细胞因子诱导分化的树突状细胞功能更强。  相似文献   

5.
背景:沉默树突状细胞发育成熟的关键基因核因子кB/RelB可构建新型致耐受树突状细胞? 目的:探讨RelB shRNA转染小鼠骨髓树突细胞的生物免疫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和重组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慢病毒载体将RelB shRNA转染致小鼠骨髓树突细胞后,分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脂多糖刺激成熟、RelB基因沉默及脂多糖刺激RelB沉默的4组树突状细胞进行观察.结果:体外培养第 6 天脂多糖刺激组细胞表面可见大量细长的类似树枝的突起,其他3组细胞形态特征相似,呈圆形、皱缩状态,这3组细胞表面MHC-II类分子、CD86和CD40分子表达水平相当,但低于脂多糖刺激组;3组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中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均较脂多糖刺激组显著降低(P < 0.01);RelB基因沉默的树突状细胞分泌Th1细胞因子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2的能力较低,分泌Th2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4的能力较高(P < 0.01),Th1/Th2细胞因子的比例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类似.说明RelB shRNA经慢病毒转染骨髓源性树突状细胞后,在细胞形态、表面分子表达、免疫学功能等方面均具有与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相似的特点,且不能被脂多糖刺激成熟.  相似文献   

6.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活化密切相关.在体内,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分化成熟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存在细胞因子网络失调,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单一因子的参与作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和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α干扰素和自细胞介素6共同作用下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完全随机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5/2008-10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外周血标本取自50例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及30例南京医科大学的健康志愿献血者.15份脐血标本取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健康足月顺产的新生儿,产妇及其家属均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无菌采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根据正常人血清中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采用百分位数法求得血清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浓度的95%参考值范围,并以浓度超过此范围为异常升高.取新生儿脐血,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纯化CD34~+造血干细胞,并诱导其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设立6组,分别加入:正常对照血清、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各组血清体积分数均为10%,培养14 d.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表型,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其对T细胞亚群分化率影响.结果:①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及二者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其HLA-DR,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上述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血清对照水平.②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其CD3~+CD8~-IFN-γ~+、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其CD3~+CD8~-IFN-γ~+和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共同作用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产生了异常影响,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并间接影响T细胞亚群的分化,可能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相似文献   

7.
基于手法筛选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通过建立简单经济的小鼠骨髓树突状细胞的体外培养方法,比较不同成熟状态下树突状细胞生物免疫学特性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7/2005-06在南方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完成.①取C57B/L小鼠骨髓细胞作为树突状细胞的前体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诱导);成熟树突状细胞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4+脂多糖),每天光镜观察各组细胞生长情况.第6天收集细胞,其形态采用电镜观察.②两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③取BALB/c小鼠脾脏细胞,分离T细胞作为反应细胞.用两组树突状细胞作为刺激细胞.按刺激细胞与反应细胞1:5,1:10,1:20,1:40的比例混合培养,并用T细胞悬液作阴性对照,观察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情况.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光镜观察: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多为圆形,少量菌幕样突起;脂多糖刺激后,树突状细胞呈悬浮状态,表面较多细长突起.②树突状细胞电镜观察结果:扫描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皱褶和较少的毛刺;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大量树枝状细长突起.透射电镜示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较规则,突起较少,胞浆内有许多吞饮泡及多泡体;成熟树突状细胞形态不规则,胞内囊泡结构减少,细胞器较丰富,细胞核偏向一侧,表面有细长树枝状突起.③各组树突状细胞表型分析: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中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低水平表达CD40,CD86和CD25;成熟树突状细胞表面高度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类分子,高水平表达共刺激分子.④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只能轻度刺激同种T细胞增殖;成熟树突状细胞能够刺激T细胞大量增殖.结论:采用重组小鼠粒-巨集落刺激因子和白细胞介素4联合诱导骨髓前体细胞可在体外培养出大量未成熟树突状细胞,低表达共刺激分子,体外诱导同种T细胞增殖能力较弱,呈现耐受性树突状细胞特性,有望应用于移植排斥反应及或自身免疫疾病的生物治疗.  相似文献   

8.
背景:树突状细胞在过敏性紫癜发病机制中可能具有重要的地位.已有报道黄芪在体内可以纠正过敏性紫癜患儿的Th1/Th2失衡,但目前关于黄芪在树突状细胞水平对过敏性紫癜病免疫功能调节的影响尚不清楚.目的:观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功能变化及黄芪对其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对照分析,于2005-10/2007-12在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研究所完成.材料:急性期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静脉血28份作为过敏性紫癜组,以门诊体检的健康同龄儿童外周静脉血18份作为正常对照组.黄芪水提剂由四川百利药业有限公司提供.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健康儿童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获取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经重组人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重组人白细胞介素4、重组人肿瘤坏死因子α以诱生树突状细胞,并培养8 d,其中过敏性紫癜组又分成2组:对照组和黄芪干预组.主要观察指标:ELISA法检测过敏性紫癜患儿及健康儿童血浆γ-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4水平及培养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10,12,18水平,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CD83、CD86(B7-2)和CD80(B7-1)的表达率.结果:过敏性紫癜患儿急性期外周血中Th1型细胞因子γ-干扰素水平减少,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水平增加,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明显降低.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经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6表达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且两组CD86表达率与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显著负相关;CD80表达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且两组CD80表达率与血浆γ-干扰素水平及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均呈显著正相关.过敏性紫癜患儿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与血浆γ-干扰素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正相关(P<0.01,P<0.05);白细胞介素10分泌水平与其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比值皆呈负相关(P<0.01,P<0.05):白细胞介素18分泌水平与其血浆白细胞介素4水平皆呈显著正相关(P均<0.01),与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4比值皆呈负相关(P<0.01,P<0.05).黄芪干预组树突状细胞表面CD83、CD86和CD80的表达率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树突状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1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白细胞介素10,1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①过敏性紫癜患儿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存在明显功能紊乱,表现为CD86表达率升高、CD80降低,白细胞介素12分泌减少、白细胞介素10和白细胞介素18增加,上述变化与Th1/Th2失衡关系密切.②黄芪主要是通过改变过敏性紫癜患儿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来调节其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条件下,不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在调节机体Th1/Th2免疫应答的不同作用,建立体外淋巴细胞反应的调节模型。方法:实验于2004-10/2005-04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完成。利用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培养树突状细胞,将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分成两组,一组在培养结束前18h加入脂多糖刺激其成熟(以下称成熟树突状细胞组);一组不加入脂多糖刺激,使其保留未成熟树突状细胞特性(以下称未成熟树突状组)。两组分别与同种异型T细胞混合培养,检测各组体外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以及混合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白细胞介素4以及白细胞介素10的水平。结果:①树突状细胞培养的情况:在倒置显微镜下观察骨髓前体细胞在培养板中的生长情况良好,细胞大量增殖,到第6天收获,每2只小鼠的骨髓细胞可得到(1.0~2.0)×107个树突状细胞,完全能够满足实验的要求。②白细胞介素的水平随着培养天数的增加而升高(P<0.01)。在加入脂多糖刺激后,成熟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高于未成熟组[(903.07±29.47)ng/L,(238±23.56)ng/L]。③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上清中,未成熟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中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2含量低于成熟组树突状细胞的培养上清[(763.12±101.67),(1421.06±182.95)ng/L;(133.15±13.55),(236.15±14.22)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成熟组树突状细胞培养上清中白细胞介素4和白细胞介素10的含量略高于成熟组[(90.65±11.31),(78.76±10.78)ng/L;(97.34±7.33),(93.13±8.60)ng/L),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不同成熟状态的树突状细胞通过分泌不同水平的细胞因子来调节机体Th1/Th2免疫应答,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少量分泌白细胞介素12,诱导机体向Th2型反应偏倚;成熟树突状细胞分泌大量的白细胞介素12,诱导机体向Th1型反应偏倚。胞介素12  相似文献   

10.
背景:树突状细胞具有双向免疫调节作用,成熟树突状细胞激活免疫应答,而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则倾向诱导免疫耐受。目的:探讨鼠CD1d分子在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诱导移植免疫耐受中的作用,以及在此过程中细胞因子的参与机制。方法:利用vIL-10转染的BALB/c小鼠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体外用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基因、脂多糖刺激成熟,经抗CD1d(anti-CD1d)干预。观察培养后的细胞表型、细胞因子表达。为探明CD1d分子在异体T细胞存在下的免疫作用,进行不同实验条件的初次、再次混合淋巴细胞培养(1stMLC、2ndMLC),观察T细胞增殖、细胞因子表达。结果与结论:Anti-CD1d的干预降低了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增殖异体T细胞的能力,anti-CD1d干预的未成熟树突状细胞致敏异体T细胞后其免疫功能低下;anti-CD1d干预在异体T细胞存在时影响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在功能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抑制白细胞介素12的分泌,加强白细胞介素10的分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