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人们常说的佛手又名金佛手、佛手柑,其性状与柑橘、柚等水果类似,与香橼、柠檬等有近缘关系,为芸香科、柑橘属枸橼变种形成的一种果实。由于其果实顶端开裂如手指状,屈伸不一,长短参差,酷似佛像的手,形态美观自如,故名佛手。《红楼梦》第五回在贾元春的“判词”中提及了香橼,  相似文献   

2.
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 swingle的干燥果实。香橼为芸香科植物枸橼Citrus medica L.或香圆Citrus wilsonii Tannaka的干燥成熟果实。二者均为芸香科植物果实,古代常将二者相混,《逢原》始将二者分列。二者均具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的功效,尤其在肿瘤放化疗后引起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胃肠副反应的治疗中具有显著作用,但香橼的化痰止咳之力强于佛手。两药在临床使用中容易引起混淆,为能正确区别,现将2种药材比较如下。  相似文献   

3.
香砂膏(《本经逢源》)原料:香橼皮40g,砂仁40g,白糖500g。制作:将香橼皮、砂仁研成细末;白糖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熬成浓稠液;将香橼粉、砂仁粉放入糖浆中,搅拌均匀;停火后,将糖膏倒入涂有熟油的瓷碗内,晾凉,用刀切成l0块即可。  相似文献   

4.
《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名内涵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匮要略》第九篇的篇名为“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历代注本或各种教材,均认为本篇所讨论的是胸痹与心痛两病,短气是二者的常见症状。而对心痛的看法不一,一种认为心痛即是心区的疼痛,另一种认为心痛是指胃脘痛。在全面研读《伤寒论》、《金匮要略》、《内经》相关内容之后,我们发现此观点不符经旨,亦不能自圆其说。我们认为该篇应是讨论一个胸痹病,心痛与短气均是胸痹病常见的症状,而心痛就是指心区疼痛,而非胃脘痛。  相似文献   

5.
张余康 《养生月刊》2003,24(12):559-559
《黄帝内经》及马王堆出土医书《天下至道谈》均提及养生的“七损八益”,其中《天下至道谈》有较为系统的阐述。“七损”为“闭、泄、竭、勿、烦、绝、费,”其内容为房中养生。  相似文献   

6.
胡福田 《中医研究》2010,23(10):7-8
《伤寒论》中提及“小便不利”者约25条,其中有治则、方药者16条,论述疾病发生变化过程中或因误治出现的病理症状有9条。同时还有19条提及“小便自可”、“小便数者”、“小便清者”、“小便利”、“小便白”这一类情况,大多是论述正常生理状况或是疾病转为康复的标志,  相似文献   

7.
盛誉 “北方人参,南方海马”——海马又名水马、虾姑、马头鱼、龙落子鱼.在中药里属于比较名贵的补品。《本草纲目》对它的描述很是温隋:“雌雄成对,其性温暖,故难产及阳虚多用之,如蛤阶、郎君子之功也。”中国古代医家都是出色的文字_T作者.常常把人类疾患和药物习性做暖融融的连类比附。《本草新编》把海马归为虾的一种,说它“专善兴阳,功不亚于海狗”,“更善堕胎,故能催生也”。还说海马不论雌雄,“皆能勃兴阳道”,大力推介海马的药效。  相似文献   

8.
方欣荣 《中医杂志》2006,47(2):94-94
咳嗽是肺系疾患。《内经》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云:“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胜下满。”笔者在多年临床中,对气逆咳嗽阵作,咳引胸胁胀痛的肝咳症患者。在处方中用青黛有明显效果。现将近年来治疗的此类患者57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提到几种不同概念、不同性质、不同类型的“神水”,如《本草纲目·水部·节气水》记述的“立春、清明二节贮水,谓之神水”、《本草纲目·石部·慈石》李时珍发明提及的“盖慈石入肾.镇养真精,使神水不外移”(此“神水”与《本草纲目·主治·眼目·昏肓》所载“丹砂:目昏内障,神水散大……”的“神水”同义)、《本草纲目·人部·口津唾》李时珍释名叙述的“心气流人舌下为神水”,它们各有所本,但不是本文叙述的对象。  相似文献   

10.
每到严冬时节,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内蒙、甘肃、青海等地的冰天雪地中,有一种不畏严寒独傲冰霜的小草开出黄艳艳的小花,它就是止咳良药款冬花。款冬花因在冬天开花而得名,正如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款者,至也,至冬而花也”。《本草衍义》也说:“百草中,惟此不顾冰雪最先春也,故世谓之‘钻冻’,虽在冰雪之下,至时生芽。”据传唐代诗人张籍,家境贫寒,一生体弱多病。有次诗人不慎外感风寒,连续数日咳嗽不止。  相似文献   

11.
真气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在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中说:“元气、原气、真气三者的内涵是同一的,都是指先天之气。”又说真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中医学中的“真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本文在《内经》162篇中共检出“真气”二字连读者23处,笔者对其逐条梳理,以明确其含义。  相似文献   

12.
中医高校5版《金匮要略》讲义在《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中,将第一条“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选者,此为痹”解释为中风与痹证的鉴别点,笔者认为这与临床实际不尽相符。中医辞典编辑委员会主编的《简明中医辞典》将巾风定义为:①病名,亦称卒中。指碎然昏仆,不省人事,或突然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言语不利的病证。②指外感风邪的病证,是太阳表证的一个类型。《金匾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篇第一条显然指的是第一个含义。它包括了现代医学中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  相似文献   

13.
“在卫汗之可也”见于叶天士《温热论》第8条,后世将本句视为卫分证的治疗原则,然而对该条文的理解众医家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多次拜读学习后,对此条文的理解尚感有未尽之处,现试述如下,恭请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4.
大观园的姑娘们咏菊、吃蟹、饮酒,好不热闹,王熙凤又将“舅太太那里送来的菱粉糕和鸡油卷儿”,命婆子们送来给姑娘们吃(《红楼梦》第三十九回:村老老是信口开河,情哥哥偏寻根究底)。第三十七回中也写道:“袭人端过两个小掐丝盒子来。先揭开一个,里面装的是红菱和鸡头两样鲜果”。这里的菱角即常用食物菱角,菱粉糕即用菱角研粉制成,鸡油卷是用鸡油与麦面制成。菱,又称菱实、菱角、水菱,为菱科植物菱的果肉,生长于池塘河沼中,各地均有种植,8~9月间采收。中医认为,菱实性味甘、凉,入脾、胃经,有清热除烦,益气健脾之功。《本草纲目》言其“解伤…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第七回“八卦炉中逃大圣,五行山下定心猿”中写道:孙悟空与如来斗法,被如来压在五行山下,如来“发一个慈悲心,念动真言咒语,将五行山召一尊土地神祗,会同五方揭谛,居住此山监押。但他饥时,与他铁丸子吃;渴时,与他溶化的铜汁饮。待他灾愆满日,自有人教他”。第九十四回“四僧宴乐御花园,一怪空怀情欲喜”中孙悟空向天竺国王介绍经历时,也说道:“困压在五行山下,饥餐铁弹,渴饮铜汁,五百年未尝茶饭”。孙悟空“渴饮铜汁”虽是神话,但铜确可入药,在中药大家族中,常用的铜药有铜绿、石青、胆矾、绿盐等。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在《内经》“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实者散而泻之”、“留者攻之”等理论指导下,对下法的运用至微至妙,一直被后世历代医家所崇沿。全书提及下法的条文共有113条,其中下法适应证53条,备18方。论其性,有寒下、温下之分;  相似文献   

17.
《素问·热论》是《黄帝内经》中论述外感热病的专篇,“两感”一名,首见于该篇。所谓“两感”,是指外感热病中、互为表里的阴阳二经的经脉及所属藏府,同时被寒邪所伤,而见表里同病、预后不良的危重证候。“《内经》两感辨析”(原载《中医函授通讯》,1996年第二期)一文,就是为阐明横帝内经件关于“两感”的学术思想而作。对笔者很有启发,捧读之余,认为有几个问题,应予以再加辨析。分述于下,共同切蹉。1关于“两感”的病机汪氏在文中指出:“‘两感’的病机为外寒侵袭,客表则经脉营卫不行,八里则五藏损伤,六府不通,邪气充盛…  相似文献   

18.
《内经》由《素问》、《灵枢》两部分组成,是祖国医学理论体系的渊源,但成书年代久远,文义古雅深奥,不易通晓,初学者往往望而却步,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诸多文言词给读者造成了许多语言障碍。“者”与“所”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两个文言虚词,在《内经》中频频出现,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用法灵活、异同难分。笔者现将《内经》中的“者”与“所”加以归类、比较、概括出用法规律,也许对爱好古籍的读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9.
《素问》书名来自《道德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考查“素”字语意的古今变化、各家对于《道德经》的注解以及《素问》与《道德经》在内容、观点上的联系,提出:《素问》可能得名于《道德经》的“见素抱朴”;“素”与“朴”一样,有指代“本”、“质”的意义,是“道”本体概念的一种指称。这一判断印证了黄老哲学对中国医学影响的深远,也符合中国古代哲人“为先圣继绝学”的价值趋向。  相似文献   

20.
鹧鸪,又称石鸡、红腿小竹鸡,原产于印度,后引入我国,是十分名贵的野生珍禽。中医认为,鹧鸪性味甘、温,入脾、胃经,有补中益气,健脾开胃之功,适用于脾胃亏虚,纳差食少,头晕心悸等。《食疗本草》言其“能补五脏,益心力”。《随息居饮食谱》言其“能开胃,益心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