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降低手术室感染率的效果。方法:2014年6月广州市番禺区中心医院手术室成立QCC活动小组,按照选定主题→活动计划→把控现状→对策解析→确定效果等步骤进行品管圈活动,比较QCC实施后(2014年6-11月)与QCC实施前(2014年1-5月)的切口感染率及术后3 d体温升高率(38.0℃)、白细胞升高率(10.0×109/L),比较QCC实施前后的团体凝聚力、责任心、主动性、自信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和谐度。结果:QCC实施后手术切口感染率(0.3%vs 1.4%)、术后3 d体温升高率(2.6%vs 5.0%)及白细胞升高率(3.3%vs 6.5%)均显著低于QCC实施前(P0.01);QCC实施后团体成员的凝聚力[(4.2±0.5)分vs(1.9±0.6)分]、责任心[(4.7±0.5)分vs(3.2±0.8)分]、主动性[(4.5±0.6)分vs(2.1±0.5)分]、自信心[(4.1±0.5)分vs(2.5±0.7)分]、解决问题能力[(3.8±0.8)分vs(2.7±0.7)分]及和谐度[(4.8±0.4)分vs(3.0±0.9)分]均显著高于QCC实施前水平(P0.001)。结论:品管圈活动可有效降低手术室感染率,并提升参与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升团队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开展品管圈(QCC)活动对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的效果.方法 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提高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为活动主题,通过现状把握、原因解析、制定计划、设定目标、对策拟定、对策实施等步骤开展活动.结果 实施品管圈活动后,我科住院患者护理服务满意度由之前的93.66%上升到99.60%;全院排名由之前的15名上升到第2名;圈员的自我能力较实施前有显著提高,达到活动目的.结论 开展QCC活动,提升了团队凝聚力、增强了圈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改善护理服务,落实优质护理,提高住院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3.
徐青  曹志刚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2):1695-1697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集2011年11月至2012年2月住院患者4 824份血液检验标本作为QCC活动前组,采集2012年3月至2012年5月住院患者5 000份血液检验标本作为QCC活动后组.血液标本均由统一培训后护理人员采集,经训练的运送标本人员送检,不合格标本为临床检验中心拒收的标本.活动后组在此基础上开展QCC活动,确立活动课题,进行现状调查,分析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的原因,设定目标,制定对策并实施.比较实施QCC活动前、后不合格血液标本数,计算不合格标本发生率.结果:QCC活动后组不合格血液标本发生率为0.2%,明显低于QCC活动前组的2.7%(P〈0.01).结论:QCC活动有助于提高血液标本合格率,持续改进和提高护理服务和医院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4.
赵胜楠  周莉萍  连卓 《河南医学研究》2020,29(21):3925-3927
目的研究基于计划-执行-检查-处理(PDCA)模式的品管圈(QCC)活动对精神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洛阳市第五人民医院的86名精神科医护人员。对所有医护人员实施基于PDCA模式的QCC活动。比较该活动实施前后医护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各环节手卫生依从性(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血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手卫生知识掌握率、手卫生合格率及洗手液量、免洗手消毒液量。结果基于PDCA模式的QCC活动实施后精神科医护人员手卫生总依从性高于活动实施前(P<0.05)。基于PDCA模式的QCC活动实施后,精神科医护人员接触患者前、无菌操作前、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体液或血液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的手卫生依从性均高于实施前(均P<0.05)。基于PDCA模式的QCC活动实施后,精神科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率和手卫生合格率均高于实施前(均P<0.05)。基于PDCA模式的QCC活动实施后洗手液量、免洗手消毒液消耗量多于实施前(均P<0.05)。结论将基于PDCA模式的QCC活动应用于精神科医护人员,能改善手卫生依从性,提高手卫生知识掌握率和手卫生合格率,增加洗手液使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品质管理圈(QCC)在降低儿科护理中执行单漏签率中发挥的作用。方法在儿科病房实施品管圈护理模式,比较实施前病房的执行单的漏签率,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率和实施前后护理团队各项能力的评分。结果品管圈实施前儿科病房护理满意率91.23%(312/341),实施后为95.66%(331/3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品管圈实施前儿科病房的执行单漏签率为25.93%(834/3216),实施后漏签率10.45%(448/428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实施品管圈后,护理人员的解决问题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团队凝聚力、责任心、积极性和自信心的评分较实施前明显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品管圈活动可以有效降低儿科病房中执行单的漏签率,同时,品管圈对提升护理人员各方面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品管圈(QCC)质控护理管理措施在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9年6月至2020年1月期间(实施后)在空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消毒供应中心护理管理中实施QCC质控护理管理措施,本期品管圈活动圈名为健卫圈。并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5月实施前进行对照分析,实施前后分别选取纸塑包装物品191件,无纺布包装物品169件,共计360件,对其进行清洗消毒、包装、灭菌以及发放,同时对消毒供应中心实施前13名护理人员及实施后19名护理人员的满意度进行电子问卷抽查,记录并比较在实施前后消毒供应中心消毒物品质量(清洗消毒、包装、灭菌、发放)、消毒供应中心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消毒供应中心护理人员的满意度。结果 QCC实施前消毒供应物品的清洗消毒合格率、包装合格率、灭菌合格率、发放合格率分别为77.78%、81.11%、85.56%、87.22%,明显低于QCC实施后的97.78%、98.33%、97.22%、98.8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QCC实施前消毒供应中心不良事件发生率为2.50%,明显高于实施后的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在儿童康复病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2013年7-12月选择我院1 928名住院患儿作为调查对象,在9月开始实施由JCI标准的跌落风险管理结合我科具体情况制定的预防跌落方案,比较方案实施前后患儿的跌落情况。结果实施预防跌落方案后患儿跌落率为0.14%(3/1928),显著低于方案实施前的0.45%(9/19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预防方案实施后患儿家属满意度由98.65%上升至99.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CI标准的跌落风险评估管理在儿童康复病房中,不仅可明显降低患儿跌倒率,还可提高患儿家属的满意度。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降低颌面部负压引流管脱管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QCC小组,按照品管圈活动步骤,分析导致颌面部负压引流管滑脱的要因,针对性的拟定对策并实施。结果 QCC活动后颌面部负压引流管的脱管率由7.78%降到3.45%,与QCC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降低颌面部负压引流管的脱管率,同时还能提高圈员的质量管理能力和团队精神。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品管圈(quality control circle,QCC)活动提高胰岛素注射操作掌握率的效果。方法10名内分泌科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确立“提高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操作掌握率”为活动主题,在 QCC 活动前,先对科内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操作掌握率情况进行调查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整改措施,按 QCC 程序开展活动和效果确认。结果开展 QCC 活动后胰岛素注射掌握率由原来的36%提高到91%,效果明显。结论开展QCC 活动,不仅提高了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注射操作掌握率,同时还提升了圈员的团队精神和质量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0.
涂姝婷  谢莉玲 《重庆医学》2015,(10):1403-1405
目的:探讨品质管理在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QCC)小组,确立提高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为主题,对导致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低的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原因、设定目标、制订对策并实施及进行效果评价。结果QCC 活动后,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提高至97.50%,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提高,护士工作流程得到规范。结论QCC 圈活动能有效改善老年住院患者腕带佩戴率,提高患者满意度及依从性,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品质管理圈活动在规范导管护理标识中的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运用品管圈活动的管理方法进行原因分析、现状调查、设立目标、制定对策并组织实施.结果经过导管小组的品管圈活动,全院各科室有留置导管病人的导管标识由活动前的不规范到活动后全院导管标识规范率达90%.结论将QCC活动应用到规范导管标识的护理工作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在新生儿监护病房实施住院总护士岗位培训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我院自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对11名护士进行住院总护士岗位培训上岗,比较住院总护士上岗前后科室护理质量、患儿家属满意度、护士个人能力以及夜班护士工作压力的情况。结果实施前新生儿监护病房护理质量评分为(88.9±1.3)分,实施后为(96.3±1.9)分;实施前患儿家属满意度评分为(90.1±1.8)分,实施后为(97.6±1.6)分。实施住院总护士岗位后科室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均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1名接受住院总护士岗位培训的护士岗前急救技能考核合格4人,合格率为36.36%;人际沟通考核合格3人,合格率为27.27%;处理纠纷考核合格2人,合格率为18.18%;组织协调考核合格2人,合格率为18.18%;综合素质考核合格3人,合格率为27.27%。培训后所有护士均通过个人能力考核,合格率为100%。培训后护士个人能力考核合格率均高于培训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实施住院总护士岗位后,对新生儿监护病房36名夜班护士进行工作压力调查,实施前26人自觉工作压力大,占72.22%;实施后6人自觉压力大,占16.67%。实施住院总护士岗位后自觉压力大护士所占比例明显降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生儿监护病房实施住院总护士岗位培训能明显提高科室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满意度,提升护士个人能力,减轻夜班护士的工作压力,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在降低手术间巡回护士不在位率中的实施与体会。方法组建QCC,按照QCC的步骤及品管手法,对影响手术间巡回护士不在位率的原因进行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手术间巡回护士不在位率由QCC活动前818次/200台降低至活动后的178次/200台,进步率为78.24%,医生满意度由整改前的80.00%提高至整改后的95.00%。在本次QCC活动中,圈员的能力得到提高,增强了护理人员参与护理管理的意识和工作满足感,充分地发挥了护理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结论通过此次QCC活动的开展,为患者、手术医生提供高效、安全、连续、全程的优质手术护理服务,提高医生的满意度,保证了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运用品管圈(QCC)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率。方法选定QCC活动主题,拟订活动计划。观察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发生情况,分析原因制定对策并实施,总结临床护理经验。结果QCC活动能显著降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率。结论QCC能够降低透析中内瘘穿刺点渗血率,提升护理质量,减少护患纠纷。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5.
赵云  邹恒娣 《铁道医学》2014,(5):558-560
目的:观察品管圈(QCC)活动对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率的作用。方法:成立QCC活动小组,确立"降低急诊抢救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率"为活动主题,进行现状调查,查找原因,设立目标,落实对策。结果:实施QCC活动6个月后,急诊抢救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率较开展活动前显著降低(P〈0.05),圈员整体素质显著提高(P〈0.01)。结论:通过开展QCC活动,圈员整体素质显著提高,急诊抢救患者静脉留置针穿刺失败率显著下降,为危重患者的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提高一级护理夜间巡视合格率的作用.方法:科室成立品管圈小组,选定主题后制订活动计划与目标,进行要因分析,真因验证,针对真因采取改进措施,包括制作醒目的提醒标识、完善夜间巡视工作流程、改进与患者及家属之间有效沟通方式、规范化的护士专科知识培训,比较开展品管圈活动前后一级护理夜间巡视合格率、圈组成员的工作能力.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一级护理夜间巡视合格率由活动前的83.7%升至93.9%;圈组成员在QCC手法、团队精神、脑力开发、活动信心、沟通协调、责任荣誉以及参与管理意识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开展品管圈活动可提高一级护理夜间巡视合格率,提高圈组成员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品管圈(QCC)活动对于留置胃管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率的主要影响.方法:随机选取该院89例留置胃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实施QCC活动前(对照组)以及实施QCC活动后(实验组)患者非计划拔管发生率.结果:实施QCC活动前47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实施QCC活动后13例患者出现非计划拔管,实验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率(6.8%)显著低于对照组(24.7%),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差异明显(P<0.05).结论:留置胃管患者实施QCC活动可有效降低非计划拔管率,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品管圈活动(QCC)在降低住院患者血液及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于我科成立品管圈小组,以"降低我科血液及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为主题,制定活动对策并实施,统计、比较活动前后我科住院患者大小便及血标本送检率和漏检率。探讨活动效果及改进措施。结果 QCC活动开展后,血液标本漏检率为9.9%,大小便标本漏检率为16.8%,均显著低于活动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降低了标本漏检率,增加医生和患者对护士的认同感及信任感,增强护理团队凝聚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活动对心外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及院内感染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7月平顶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的86名心外科医务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实施PDCA循环模式的QCC活动管理,对比管理前后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与院内感染发生率。结果管理后手卫生规范操作规范率[96.33%(289/300)]与手卫生监测效果合格率[97.00%(291/300)]均高于管理前[49.00%(147/300)、73.67%(221/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管理后院内感染率[3.19%(3/94)]低于管理前[20.21%(19/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QCC活动可提高心外科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降低院内感染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究PDCA循环在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各科室医护人员共100名,通过对比实施PDCA循环前后医院病例感染发病率、医护人员操作规范合格率、手卫生依从性及考核合格率、医院环境检测合格率,来评判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差别。结果:实施PDCA循环后,医院感染率较实施前明显降低(P0.05);医院医护人员各项操作合格率均为100%,较实施前均显著提高(P0.05);手卫生依从性和考核合格率较实施前均有较大提升(P0.05);医院内重点科室物体表面及空气培养合格率均较实施前显著提升(P0.05)。结论:PDCA循环能够促进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显著提高,降低了医院感染率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