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4 毫秒
1.
回顾分析近日收治3例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术后出现3种不同病理结果(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及子宫内膜浸润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学习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的新分类方法,探讨子宫内膜复杂型增生过长的病理诊断及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2.
祝珍 《苏州医学院学报》2001,21(6):727-727,731
为探讨如何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回顾性分析36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资料,并按新标准重新分类。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简单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是一连续变化的病理过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过长是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间质成分的变化、腺上皮细胞的乳头状、筛状增生伴异型性、核分裂相增多是判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癌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如何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回顾性分析36 0例子宫内膜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资料,并按新标准重新分类.结果表明,子宫内膜简单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过长的内膜腺癌是一连续变化的病理过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间质成分的变化、腺上皮细胞的乳头状、筛状增生伴异型性、核分裂相增多是判断子宫内膜癌前病变和癌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早期发现子宫内膜癌前病变。方法:回顾分析360例子宫内膜上皮增生性病变的病理诊断资料,按新标准重新分类。结果:简单型增生过长286例,占79.4%;复杂型增生过长21例,占5.8%;不典型增生过长22例,占6.1%;内膜腺癌31例,占8.6%。结论:子宫内膜简单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过长和内膜腺癌是一连续变化的病理过程。复杂型、不典型增生过长是内膜腺癌的癌前病变。间质成份的变化、腺上皮细胞的乳头状、筛状增生伴异型性、核分裂相增多是判断子宫内膜上皮癌前病变和癌变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柳丽 《中国乡村医生》2010,12(6):111-111
目的:探讨葡萄糖转化酶1(GLUT1)在子宫内膜良性、增生性、恶性病变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收集120例子宫内膜不同病变的常规石蜡标本,HE染色,光镜下按WHO标准分类,包括简单型、复杂型和不典型增生过长各20例,子宫内膜腺癌60例。GLUT1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二步法。结果:简单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的GLUT1均为(-);所有不典型增生过长的GLUT1局灶(+);子宫内膜腺癌的GLUT1均为(+),呈局灶阳性到广泛阳性不等;增生期、分泌期及萎缩子宫内膜,GLUT1均为(-)。结论:GLUT1的过表达是子宫内膜腺癌的一个特征;GLUT1的免疫组化染色在鉴别子宫内膜良性增生及与恶性肿瘤有关的不典型增生时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6.
王维霞 《河北医学》1997,3(3):20-21
近年来.在生育年龄妇女中的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在过去的子宫内膜增生的病理分类方法中.许多表示法意义不明确.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与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在病理形态上有时难以鉴别.易导致临床医生采取不当的治疗,尤其对生育年龄中的不有患者.失去了妊娠的机会.为此,本文对子宫内膜复合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组织形态学,如何作到正确的病理诊断分类.以便临床治疗进行讨论.]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收集我院1986~1995年经刮宜收治诊断为子宜内股复合增生和不典型增生的病例共12例.本组年龄最小26岁,最大…  相似文献   

7.
杨明  郝桂玲 《黑龙江医学》2001,25(7):555-555
子宫内膜癌绝大多数为腺癌 ,其发病率仅次于子宫颈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临床常见 ,是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 ,不容忽视。 1990~ 1995年我院妇科门诊共诊治 35例 ,其中子宫内膜腺癌 10例 ,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 2 5例。根据临床表现、病理特点、进行组织学鉴别诊断。1 资料10例子宫内膜腺癌年龄 46~ 70岁 ,平均年龄 5 8岁。临床症状均有不规律阴道流血 ,7例患者浆液性血性白带增多 ,5例患者有腹痛 ,3例患者腹部可触及包块 ,2 5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 ,年龄 30~ 5 0岁 ,平均年龄 40岁。临床症状不规则阴道出血、经期延长、月经期紊…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子宫因359例子宫内膜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人子宫内膜的病理类型及各类病理类型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妇科门诊359例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人的子宫内膜病理资料。结果:绝经后子宫出血的子宫内膜病理类型多样化,其中子宫内膜癌加上子宫内膜癌癌前期病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过长及复杂型增生过长)占16.82%;子宫内膜的病理类型与病人年龄、绝经年龄、绝经时间及怀孕次数有关。结论:绝经后子宫出血病人应予重视,但子宫内膜恶性病变仅为少数;怀孕次数过多是绝经后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的超声影像及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7年12月诊断为子宫内膜增厚的172名患者,收集超声影像检查及病理诊断结果,对比分析检查结果。结果子宫内膜增生期、子宫内膜息肉、单纯性子宫内膜增生、复杂性子宫内膜增生、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和子宫内膜癌6组子宫内膜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于增生期的子宫内膜,复杂性内膜增生(P=0.014)、不典型内膜增生(P<0.001)和内膜癌患者(P=0.001)的子宫内膜均增厚;不典型内膜增生(P=0.007)和内膜癌患者(P=0.033)的出血时间明显增长;子宫内膜增生期、内膜息肉、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不典型增生和内膜癌均具有不同的超声影像学特点。结论经阴道超声检查对围绝经期子宫内膜增厚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可作为围绝经期子宫出血患者诊治的有效辅助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子宫切除术后诊断与术前诊断的病理差异,分析其原因,以提 高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术前诊断的准确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秦皇岛市妇幼保健院收治 行子宫切除的69例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和诊断方法,比较手术前后病理诊断的差异。结果 43例手术前后诊断一致,符合率为62.3%,7例手术后未见不典型增生,8例手术后恶变或升级诊断为子宫内膜癌。 44例手术后病灶位于宫腔前后及侧壁或位于宫底及宫角,多灶者为63.8%。结论 规范正确的首诊过程是避免误诊 和漏诊的关键,病变部位取材到位、规范的病理诊断标准是诊断和治疗子宫内膜增生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超声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表现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子宫肌层回声均质。26例子宫大小正常。8例年龄<40岁者,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6例,腺囊样增生过长2例。40~49岁者29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9例,子宫增大者8例,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25例,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内膜腺癌3例。50~59岁者17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5例,子宫增大者6例;内膜均匀增厚者11例,增厚子宫内膜回声不均质者6例;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13例,腺瘤样增生过长2例,子宫内膜腺癌2例。>60岁者2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1例,子宫增大者1例,2例均表现为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1例,腺囊样增生过长1例。56例患者中,一侧卵巢探及囊样暗区者31例(占55.36%),暗区直径<3.5 cm,双侧卵巢探及囊性暗区者8例(占14.29%),暗区直径<2.9 cm。结论B超能准确反映子宫肌层及内膜的变化,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114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一复  徐键 《浙江医学》1992,14(6):22-23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是子宫内膜常见的病理改变之一,可由多种原因所致。为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临床的关系及其癌变问题,现将我院1986~1990年经病理证实的114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分析如下,以期使妇产科医务人员在日常临床诊治中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超声表现,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确诊的56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患者的临床及超声表现资料。结果:所有患者子宫肌层回声均质。26例子宫大小正常。8例年龄〈40岁者,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6例,腺囊样增生过长2例。40岁~49岁者29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9例,子宫增大者8例,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25例,不典型增生1例,子宫内膜腺癌3例。50岁~59岁者17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5例,子宫增大者6例;内膜均匀增厚者11例,增厚子宫内膜回声不均质者6例;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13例,腺瘤样增生过长2例,子宫内膜腺癌2例。〉60岁者2例中,子宫形态饱满者1例,子宫增大者l例,2例均表现为内膜增厚,回声不均;病理诊断单纯增生过长l例,腺囊样增生过长1例。56例患者中,一侧卵巢探及囊样暗区者31例(占55.36%),暗区直径〈3.5?,双侧卵巢探及囊性暗区者8例(占14.29%),暗区直径〈2.9 cm。结论:超声能准确反映子宫肌层及内膜的变化,是诊断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4.
田冬珍 《重庆医学》1993,22(2):85-87
近年来,由于高效孕激素的问世,子宫内膜癌前病变用非手术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因子宫内膜增生过长而行子宫切除的病例大为减少。现将我院1990年9月~1992年6月采用高效孕激素治疗子宫内膜腺瘤样增生过长6例的临床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王红英  于月成  卜宁 《医学争鸣》2007,28(12):1112-1114
目的:探讨Fas和Fas配体(FasL)在人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和子宫内膜癌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化链霉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染色法(SP法)检测加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异位内膜与18例子宫内膜癌内膜中Fas和FasL蛋白的表达;采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FasLmRNA水平.设正常子宫内膜25例为对照组.结果:Fas蛋白在正常子宫内膜的阳性表达率为68%,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8%和2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蛋白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8%和94%,明显高于对照组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FasLmRNA的表达强度在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与子宫内膜癌组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as与FasL蛋白表达失调,可能是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发病机制之一,对子宫内膜癌组织逃避免疫系统监视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和研究经阴道超声诊断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2月疑似子宫内膜病变患者105例,分别给予阴道超声检查与病理检查,将两项检查结果相比较。以病理诊断为准。结果阴道超声对子宫内膜增生过长检出的符合率为77.8%;对子宫内膜息肉检出的符合率为85.7%;对子宫内膜炎的检出符合率为77.8%;对子宫内膜癌或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检出符合率为100%。结论将阴道超声应用于子宫内膜病变患者检查中,其具有无创、经济、检出符合率较高等特点,能够有效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与痛苦,可为临床诊断与鉴别子宫内膜病变的良、恶性提供较可靠的理论依据,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在诊断子宫内膜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 以10例增生性内膜作对照,对子宫内膜腺癌、不典型增生及腺囊型、腺型增生过长的30例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切片,观察和对比分析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 增生性内膜细胞核内AgNOR核内颗粒均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AgNOR染色的定量分析在子宫内膜恶性病变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核仁组成区相关嗜银蛋白(AgNOR)染色在诊断子宫内膜上皮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以10例增生性内膜作对照,对子宫内膜腺癌、不典型增生及腺囊型、腺型增生过长的30例活检和手术标本的病理切片,观察和对比分析细胞核内AgNOR的数量、大小、形态和分布规律.结果增生性内膜细胞核内AgNOR均数与各型增生过长的均数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而内膜增生过长、不典型增生与内膜癌细胞核内AgNOR核内颗粒均数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 AgNOR染色的定量分析在子宫内膜良恶性病变的诊断上有一定帮助.而细胞核内AgNOR颗粒的大小、形态和分布情况的综合分析,对良恶性病变分型分级有更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杨慧宇  蔡蕾 《安徽医学》2007,28(1):38-39
目的探讨宫腔镜下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58例B超提示子宫内膜息肉,内膜增厚及内膜不均质区行宫腔镜诊治的资料进行总结。结果258例中,术后病理证实为内膜息肉209例(伴粘膜下肌瘤2例),子宫粘膜下肌瘤4例,伴子宫内膜简单型增生过长19例,复杂型增生过长7例(其中伴不典型增生3例),恶性肿瘤5例,息肉癌变1例。结论子宫内膜息肉是宫腔内常见的一种良性病变,但有恶变的可能,宫腔镜是诊治子宫内膜息肉的有效方法,对宫腔内占位性病变和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异常具有很好的识别性。  相似文献   

20.
分析宫腔镜及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在查找置入宫内节育器(IUD) 后出血原因中的作用。应用电视宫腔镜对120 例IUD后出血病例进行镜检, 并对其中100 例行诊刮及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检查。结果: 经宫腔镜发现子宫内膜出血105 例次 (69.5% ), 内膜息肉及息肉样增生29 例次 (19.2% ), 子宫粘连11 例次 (7.3% ), 子宫肌瘤6 例次(4.0% ), IUD形态与位置异常29例次(24.2% )。子宫内膜组织病理学检查100 例, 其中增生期及分泌期子宫内膜52例(52.0% ),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44 例(44.0% )。结论: IUD后出血的主要原因为IUD对子宫内膜局部的机械性压迫,引起内膜充血、坏死及出血; IUD的位置、大小与宫腔不相匹配; 合并子宫或子宫内膜病变如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宫腔镜结合子宫内膜组织病理检查可较准确地诊断IUD后出血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