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登革病毒是一种流行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蚊媒病毒,其引起的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SS/DHF)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登革病毒缺乏精确的复制校正系统.在传播过程中核苷酸的变化会导致病毒毒力的变化,目前其致病与免疫机制尚未明了,缺乏有效的疫苗。本文就登革病毒基因变异与其毒力关系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1 登革病毒的流行病学及生物学特征 1.1 流行分布特点 世界分布:登革病毒(DENV)由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随着城市化进程逐步向城市扩散.登革病毒感染能引起登革热(DF)、登革出血热(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SS).登革热流行的特点是出现突然、来势猛、传播快.据WHO估计,最近50年全世界感染率增加了30倍,每年大约有1亿人感染,50万人患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症,其中2.5万人死亡,并且患者多数是15岁以下的儿童[1].尽管登革病毒感染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登革病毒是一种蚊媒急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属于黄病毒属,所致疾病主要有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在临床上,登革热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登革出血热和  相似文献   

4.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ENV)是登革热、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病原体,伊蚊为主要传播媒介,广泛流行于全球热带及亚热带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过25亿人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危胁[1].据估计每年有5000万~1亿登革热患者,25~50万登革出血热患者,登革出血热与登革休克综合征的病死率高达10%~15%[2].近年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旅游和交通事业发展,伊蚊的分布范围不断扩大,登革热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虫媒传染病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登革病毒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物质前列环素(PGI2)的影响,以了解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发病机制。方法:用登革病毒Ⅱ型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于感染后6、12、24、48、72、96h,分别收集病毒感染的HUVEC,用RT-PCR检测细胞内前列环素合酶(PGIS) mRNA的水平;分别收集病毒感染的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PGI2的含量。结果:登革病毒感染可使PGIS mRNA的水平增高,导致HUVEC分泌PGI2的量明显升高。在病毒感染后48、72、96h,与对照组比较HUVEC表达PGISmRNA的水平和HUVEC分泌PGI2的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DV2感染可显著上调HUVEC中PGIS mRNA转录及PGI2的分泌,导致登革病毒所致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可能与DHF/DSS的发病机制有关。  相似文献   

6.
登革病毒 (denguevirus ,DEN)属于虫媒病毒 ,其致病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 ,更多的学者注意到登革出血热 登革休克综合征 (denguehemorrhagicfe ver dengueshocksyndrome ,DHF DSS)可能是由病毒毒力变异 ,不同毒株感染的流行所致〔1〕。目前 ,许多相关研究多通过体外试验完成 ,难以准确反映体内情况。本研究采用DEN2NGC株和从患DHF的病人血清中分离得到的一株DEN2 〔2〕,经腹部皮下多点注射分别感染BALB c小鼠 ,观察登革 2型病毒不同毒株感染BALB c小鼠后的发病情况 ,为探索DEN感染的致病机制提供线索。材料和方法毒株与细胞 :…  相似文献   

7.
登革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病毒是一种蚊媒急性传染病的病原体,属于黄病毒属,所致疾病主要有登革热(dengue fever/DF)、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IF)和登革休克综合征(Dengue shock syndrome/DSS)。在临床上,登革热主要表现为高热、头痛、肌肉关节痛等,同时伴有白细胞减少;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是登革热的严重类型,多发生于登革热地方流行区的当地居民,以高热、出血、休克和高病死率为特征。  相似文献   

8.
登革病毒 (DV)属黄病毒属 ,它以蚊虫为媒介 ,引起登革热 (DF)和登革出血热 /休克综合症 (DHF/DSS)。全世界每年DF病例超过 1亿 ,其中 5~ 10 %可发展为死亡率较高的DHF。登革病毒感染已成为热带和亚热带地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作者以墨西哥Morelos州 1997~ 1999期间的 34名DHF患者和 4 7名DF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血液标本进行DNA抽提 ,通过PCR SSO反向斑点杂交对HLA分型 ,再通过PCR SSOP对HLA DRB1 0 4分型并克隆测序。期望通过基因频率的比较找出HLA DRB1等位基因和DHF/DSS发生的联系。结果 :DRB1 0 4等位基…  相似文献   

9.
登革病毒可引起人类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其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至今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和特效药物.近年来对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研究逐渐增多,认为它与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它在登革病毒感染的诊断以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就登革病毒NS1蛋白与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关系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疫苗研制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登革病毒可引起人类登革热、登革出血热以及登革休克综合征,其在世界范围内均有流行.至今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仍未明确,也没有可用的疫苗和特效药物.近年来对登革病毒非结构蛋白NS1的研究逐渐增多,认为它与登革出血热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它在登革病毒感染的诊断以及亚单位疫苗的研制等方面也有一定的价值.本文就登革病毒NS1蛋白与病毒复制和致病的关系以及其在临床诊断和疫苗研制中的意义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DV)是黄病毒科,黄病毒成员,通过蚊子传播,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病毒感染后可发生登革热、登革出血热、登革休克综合征。广泛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近几十年来,登革热病例急剧增长,据WHO估计,目前全球2/5的人口受到登革病毒感染的威胁,每年约有0.5亿到1亿人感染登革病毒,24000人死亡。  相似文献   

12.
登革病毒感染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变化郭庆福詹轶群周洁李胜华梁小兵代庆华为探讨细胞免疫在登革热和登革出血热发病中的作用,用Ⅱ型登革病毒的鼠脑毒种(约106cpu)静脉感染成年BALB/c小鼠为模型,并以注射同剂量正常鼠脑的小鼠为对照,分成不同时间组,每组...  相似文献   

13.
<正>目前,世界范围内登革热流行区在不断扩大,造成因登革病毒感染引起的住院和死亡人数不断增加~([1])。研究估计每年约有5840万人感染登革病毒,造成大约10 000人死亡~([2])。据WHO报道,登革病毒感染病例在过去5年内增加了30倍~([3])。登革热病例的快速增长是由于全球运输、城市化进程加快以及气候变暖促进了伊蚊(登革病毒传播媒介)的传播~([4])。登革病毒有4个血清型(DENV1~DENV4),不同血清型之间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为65%~70%。感染某一种血清型的登革病毒引起的疾病严重程度不同,从无症状感染至症状较轻的登革热,还有严重的登革出血热和登革休克综合征~([5])。  相似文献   

14.
登革病毒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登革病毒(dengue virus)属于黄病毒属,是一种以蚊虫为传播媒介的RNA病毒。根据E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登革病毒被分为四个血清型(DEN-1,2,3,4),它威胁着数以亿计的、居住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人们的健康。引起登革热(dengue fever,DF)和登革出血热(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前者是一种轻型的发热性疾病,而后者则是一种威胁患者生命的综合症,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5.
登革热 登革出血热是我国重要的蚊媒病之一 ,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传播。有关登革病毒感染传播机制还不够清楚。本研究以Balb C小鼠为实验动物 ,探讨人工合成埃及伊蚊唾液腺激肽对登革病毒感染宿主的作用。结果表明唾液腺激肽对登革病毒感染Balb C实验小鼠具有一定的增强作用 ,病毒血症时间延长 ,抗体滴度降低。与埃及伊蚊唾液的增强作用近似 ,但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登革病毒感染对人血管内皮细胞分泌重要的血管活性物质ET1 及PGI2 的影响,以了解登革出血热及登革休克综合征(DHFDSS)的发病机制。方法 用登革病毒Ⅱ型,感染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 ,于感染后4 、24 、48 、72 及96 小时,分别收集病毒感染上清液,用放射免疫检测法测定ET1 及PGI2 的含量。结果 登革病毒感染可使HUVEC分泌ET1 及PGI2 的能力受到明显抑制。在病毒感染早期(4 小时),HUVEC分泌ET1 及PGI2 的能力即受到明显抑制。登革病毒对HUVEC分泌ET1 抑制作用强烈而持久,至感染后96 小时,HUVEC分泌ET1 的能力与未受感染的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然而,登革病毒对HUVEC 分泌PGI2 的抑制作用,可随时间的推移而减弱,至感染后96 小时,HUVEC分泌PGI2 的能力已达正常水平。结论 登革病毒感染可影响血管内皮细胞分泌血管活性物质ET1 及PGI2 的功能,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和凝血、止血功能障碍。因此,登革病毒所致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障碍,可能是DHFDSS重要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家庭聚集性登革热患者血清进行登革病毒的鉴定和病毒株的培养分离。方法用胶体金法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特异性IgM、IgG抗体;C6/36细胞培养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T—PCR扩增C.PrM基因序列的片段以检测患者血清中登革病毒RNA,PCR产物经序列测定后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例患者血清学检测均为登革病毒特异性IgM阳性、IgG阴性;特异性RT—PCR产物长约290bp,经琼脂糖电泳和测序分析,证实3例患者血清中均存在登革3型病毒;从1例患者血清中培养分离到了登革病毒株,经RT—PCR和测序证实为登革3型病毒。结论2009年发生于广东地区的3例登革热患者经病毒培养和分子生物学鉴定,证实均为登革3型病毒感染。  相似文献   

18.
应用长链RT-PCR法扩增我国登革2、4型病毒株全长cDNA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采用长链RT-PCR技术扩增登革2型及4型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为构建登革病毒全长cDNA克隆、表达,深入阐明致病机理及探索新型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根据已测定的登革2、4型病毒全基因组序列,设计上下游引物。从感染登革病毒的乳鼠脑中提取病毒基因组RNA,采用长链RT-PCR技术进行扩增。为检验扩增产物的特异性,以PCR产物为模板扩增覆盖基因组的10个片段。将含有复杂二级结构的5′非编码区扩增片段,在377A型自动测序仪进行序列分析。结果:扩增出登革2、4型病毒基因组全长近11kb cDNA分子,非编码区测序结果表明扩增产物为登革2、4型病毒所特有。结论:利用长链RT-PCR首次成功扩增出登革病毒全长cDNA分子。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我国登革2、3、4型病毒全长cDNA体外RNA转录体的感染性,为构建登革病毒的感染性克隆、深入阐明病毒的致病机理奠定基础。方法 以我国登革2、3、4型病毒基因组全长cDNA为模板,用SP6 RNA聚合酶系统制备体外RNA转录体,经电穿孔转染细胞,观察其致细胞病变效应。从病变细胞培养上清中提取总RNA,用病毒特异引物进行RT-PCR扩增,以证实细胞病变为转录体RNA的恢复病毒所致。结果 我国登革2、3、4型病毒全长cDNA的体外RNA转录体均可使细胞产生病变,从细胞培养上清中可扩增出登革病毒特异的片段。结论 构建的我国登革2、3、4型病毒全长cDNA的体外RNA转录体具有感染性.可在蚊传代细胞内恢复为登革病毒颗粒。  相似文献   

20.
本文旨在建立检测登革1型和2型病毒的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为登革热的诊断和预测提供技术支撑。依据登革1型和2型病毒的保守区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了同时检测两个血清型登革病毒的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特异性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检测出登1型和2型病毒,与登革3型、4型病毒、黄热病毒、流感H3N2病毒均无交叉反应,具有较好的特异性。对登革1型和登革2型的灵敏度均为102copies/μL。应用该方法,可检测出登革1型和2型病毒混合感染C6/36后不同时间点病毒复制动态。在两个血清型登革病毒混合感染C6/36细胞72~120 h登革2型病毒的拷贝数与单独感染时登革2型病毒的拷贝数相比显著下降。上述研究证实建立的一步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具有特异性好灵敏度高、重复性好等特点,能够用于登革型和2型病毒混合感染样本的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