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arrhea,IBS-D)是一种以腹痛、腹泻、便后可缓为主症,并伴排便习惯改变的、迁延反复的慢性功能性肠病。可分为腹泻型、便秘型、腹泻便秘交替型、不定型4个亚型,尤以腹泻型多见,其发病率大约占40%~45%~([1])。中医古籍关于"大肠泄""痛泄""肠郁"等疾病的记载与IBS-D的临床表现类似。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压力的增加、生活习惯或环境的改变,其发病率愈来愈高。本病易受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中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病因病机入手,采取辨证施治,内治外治相结合等多种治疗手段,体现出中医整体调节、多靶向多环节的治疗优势,临床疗效显著.开展中药动物实验研究,可积极探讨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机理.  相似文献   

3.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在仲景相关古籍中,归属"泄泻""腹痛"中医疾病范畴,在《伤寒杂病论》原文中多次提及腹痛、泄泻等与IBS-D相类似的症状,仲景对此类疾病亦做了众多描述记载,并叙述了与之相应的病机与治法,提出了行之有效的精当方剂,为后世运用经方辨治IBS-D奠定了坚实基础。在目前临床治疗中,西医治疗虽有疗效,但尚有局限性,如果配合中医中药治疗则疗效显著,其中尤以仲景方剂为主的经方运用多获良效,故开发经方有着实际且迫切的临床意义,通过中医合理辨证及精当运方用药,再结合西医规范化治疗,具有明显且广阔的前景。该文交代IBS-D最新中西医研究背景,对IBS-D进行临床辨证分型,着重探讨仲景经方在各个证型中的辨证运用,并提出仲景经方中治疗IBS-D的代表方剂,并加以分析探讨,为临床使用仲景经方治疗IBS-D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中提出"一气周流,土枢四象"的学术思想,注重左升右降之圆圈理论。以此理论分析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基本病机为"阳衰土湿木郁",简而言之为清阳不升于左,故其治疗上主张升达左阳,使一气周流复常,清升浊自降,临证灵活运用"扶阳抑阴"学术思想对泄泻疗效显著。文章从针灸学子午流注时辰规律、《伤寒论》六经病欲解时辰规律,阐述了择时治疗疾病的重要性,为遵循时辰规律用药提供可靠的依据。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探讨"扶阳抑阴"学术思想辨证施治IBS-D的优势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diarrhea,IBS-D)作为近年来最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之一,因其复杂且尚未明确的病因病机以及日渐上升的发病率而备受关注。肝郁脾虚,肝脾不调是IBS-D的关键发病病机,故临床上常以疏肝健脾法为基本治法来拟定疏肝健脾方进行治疗。近年来,对疏肝健脾方治疗IBS-D的研究越来越多,本文将对相关的临床研究及实验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脾胃科常见病、多发病,属于中医"泄泻"范畴,近年来发病率增高,西药疗效欠佳。中医外治法在IBS-D的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多种外治法如针刺、灸法、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灌肠、耳穴贴压等单法及联合外治法等均取得较好效果,在临床上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文章旨在论述IBS-D的多种中医外治法,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7.
正肠易激综合征(IBS)是包含腹泻、便秘、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改变的一组综合病征,根据其症状表现的差异,罗马Ⅲ标准将其分为四种类型,其中腹泻型(IBS-D)在国内最为常见[1]。由于IBS患者胃肠道并无实质性的形态或生化改变,而且各分型机制不同,治疗上缺乏特效药物。热敏灸是一种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新疗法,选取热敏腧穴进行灸疗,使灸性感传诱导出"气至病所",最终实现疏经通络、调理脏腑的目的,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获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2]。笔者应用热敏灸疗法治疗IBS-D,与传统的温灸进行对照,观察其治疗IBS-D的临床效果,现报道  相似文献   

8.
从病证结合角度对功能性肠病进行诊治,体现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特色。中医临床与基础实验的连接需要病证相结合的动物模型。因此,构建符合临床特征的病证结合模式下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动物模型,有利于人们进一步认识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从而发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优势。目前多数学者常应用多因素复合法制备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动物模型,并且国内常见的病证结合模式下的IBS-D动物模型有肝郁脾虚型、脾肾阳虚型和脾胃湿热型3类,文章就病证结合模式下IBS-D实验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中医实验研究动物模型的制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无器质性病变的功能性肠病,主要表现为反复腹痛并伴排便异常或排便习惯的改变,我国以腹泻型IBS(IBS-D)为主[1].IBS-D发病有多方面原因,研究表明其与肠道高敏感性关系密切,且与神经系统的感知、调节及精神心理因素有关[2].IBS-D患...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肠道疾病,临床上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在我国,临床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近年来针灸治疗IBS-D具有独特作用,关注度日益提升。该文从中医学和现代医学的不同角度简要概述IBS-D的发病机制及针灸干预两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对IBS-D的进一步研究及针灸防治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1.
王金鑫  黎丽群  黄茂光  罗峰  李玉玲  陈月莹  谢胜 《广西医学》2023,(24):3058-3060+3064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慢性肠道疾病,其特点是腹痛、排泄物的含水量增加。该病的病理机制复杂,其中肠黏膜机械屏障功能损伤是IBS-D的主要发病原因之一。而肠上皮细胞间紧密连接是肠机械屏障的基础结构,可维持肠道隔绝外界病原体的功能,若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降,机械屏障功能受损,肠道不能有效地隔绝肠腔细菌,会诱发免疫应答,进而加重IBS-D病情,故修复肠道机械屏障是治疗IBS-D的重要策略。传统医学“脾为之卫”是指消化系统固护机体,抵御外邪的功能,这与现代医学中正常的肠道机械屏障结构可抵御外界病原体的观点相符。背俞指针疗法是谢胜教授研创的特色中医外治疗法,其通过手法刺激机体膀胱经背俞穴,调节膀胱经经气运行,从而恢复脾胃枢机之升降,即“以俞调枢”。研究证实,背俞指针疗法可明显遏制IBS-D患者的病情进展,改善其预后。因此,本文以中医经典理论为基础,探讨IBS-D的中医病机、紧密连接蛋白在IBS-D发病中的作用,以及背俞指针疗法防治IBS-D的作用机制与可行性,以期为IBS-D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2.
肠易激综合征是临床常见、发病率较高的功能性胃肠病,临床以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最为多见。基于三焦分部理论来分析,其发病部位在肠,而其病因病机涉及上焦心肺、中焦脾胃、下焦肾等相关脏腑,故临床表现为上焦有心慌心悸,中焦有腹痛腹泻,下焦有形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中医针灸治疗宜根据三焦辨证理论选取上、中、下三焦不同的穴位,采用针刺与艾灸的方法以宣通三焦,达到上焦调补心肺,中焦健运脾胃,下焦温肾固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餐后饱胀不适、早饱感、上腹痛及上腹烧灼感中的一项或多项的症状,而不能用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等来解释产生症状原因的疾病[1]。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主要表现为间歇或持续性腹痛,并伴随腹泻症状,影响患者生活质量。FD重叠IBS-D患者常见[2],本研究拟探讨三伏脐疗治疗FD重叠IBS-D的效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影响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病情的相关因素,并观察补脾固涩法治疗脾肾阳虚证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3月—2020年3月期间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就诊的120例IBS患者,其中包含IBS-D 91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组以腹痛、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及大便性状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缺乏可以解释症状的形态学、细菌学及生化代谢等异常的证据。IBS的发病机制至今仍未完全阐明,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与社会心理因素、遗传易感性、胃肠道运动异常、内脏敏感性增加、炎症、肠道菌群失调及脑一肠轴的改变等有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IBS取得较好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的现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是一种以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缺乏可解释症状的形态学改变和生化异常。根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腹泻为主型IBS(diarrhea 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便秘为主型IBS(constipation predominant 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C)和腹泻便秘交替型IBS(alternating diarrhea and constipation of irritablebowel syndrome,IBS-A)。  相似文献   

17.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是一种临床常见病,该病患病率高且反复发作。IBS-D患者常共患焦虑症、抑郁症,给社会带来极大的医疗负担。IBS-D临床治疗措施选择较多,中医药治疗方法丰富。各种中医药治疗方法之间何者更优,成为临床医生、患者和医疗决策者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通过回顾比较效果研究在中医药治疗IBS-D临床疗效评价中的应用概况,结合近5年比较效果研究的方法学创新点,探讨中医药治疗IBS-D的比较效果研究开展现状,进而思考中医药在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如何进行比较效果研究的设计、实施及效果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Kit在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肥大细胞(MC)中的表达情况,为临床个体化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对2007-01~2007-05于包头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内蒙古消化病研究所依RomeIII确诊的56例IBS-D病人,免疫组化采用EnVision法检测肠黏膜不同部位C-Kit在MC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病例组C-kit在MC中高表达者32例,其中回盲部、升结肠MC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降结肠、直肠-乙状结肠交界处MC数量与对照组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IBS-D中C-kit对判断MC的数量是较客观的生物学标记物;该标记物对指导临床采用肥大细胞稳定剂治疗具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9.
背景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IBS-D)作为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目前单纯应用西医治疗方案对于IBS-D患者的诊疗特别是内脏敏感性的调节治疗效果不够显著,且容易复发,因此寻找一种更为有效的治疗IBS-D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目的 从内脏敏感性角度,探讨安肠汤治疗IB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5-羟色胺(5-HT)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及门诊就诊的IBS-D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马来酸曲美布汀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口服安肠汤治疗,两组均治疗8周。比较两组治疗开始前与治疗结束后的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肠易激综合征症状严重程度量表(IBS-SSS)得分〕、内脏敏感性〔内脏敏感指数量表(VSI)得分〕、直肠动力指标〔肛管静息压(ARP)、肛管收缩压(AS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直肠静息压(RRP)、直肠排便压(IRP)〕、内脏感觉指标〔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血清5-HT水平。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IBS-SSS、VSI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IBS-SSS、VSI得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大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治疗后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最大耐受容量均大于本组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5-HT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血清5-HT水平均低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从内脏敏感性的角度,安肠汤能够从整体上改善IBS-D患者的症状严重程度及内脏高敏感性,其可能是通过降低IBS-D患者血清5-HT水平,提高ARP、初始感觉阈值、初始排便冲动阈值及最大耐受容量,调节患者的内脏高敏感性,从而缓解其腹痛、腹泻、腹胀等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diarrhea-predominant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D)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脑-肠肽水平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12月嘉兴市中医医院就诊的66例IBS-D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n=33)与药物组(n=33)。药物组接受常规药物治疗,针刺组选取百会、印堂及太冲等穴位针刺治疗,疗程均为4周。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脑-肠肽水平变化,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及随访时IBS-D临床症状积分与肠易激综合征生活质量量表(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quality of life,IBS-QOL)评分,评估两组疗效。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脑-肠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有所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在临床症状与IBS-QOL部分维度改善程度方面优于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调神健脾”配穴针刺治疗IBS-D疗效显著,可明显缓解腹痛,提高生活质量,调适负面情绪和焦虑等情绪障碍,可能与针刺通过降低脑-肠肽水平、调节体内脑-肠互动紊乱失衡状态、下调内脏高敏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