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16层螺旋CT重建层厚影响图像噪声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实验分析重建层厚的改变对CT图像噪声的影响.方法 应用Siemens Somatom Sensation 16全身CT机及随机所配20cm直径水模.选用不同的扫描参数及重建层厚,对水模进行扫描,测量图像中心相同位置CT值与标准值偏差并分析.结果 CT图像噪声随着mAs值、重建层厚增大而减小,图像噪声与mAs的平方根成反比.结论 正确理解重建层厚对噪声的影响,采用适当增加X线毫安量的方法来降低噪声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肝脏MSCT多期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并应用多种量子降噪技术(Q01、Q02、USO)降低图像噪声、提高图像质量的价值。方法连续58例行肝脏MSCT平扫和增强扫描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使用Toshiba Aquilion 16层CT,管电压120k Vp、机架旋转0.5秒/圈、螺距0.938、准直层厚1mm*16层、图像重建层厚7mm,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目标噪声为10.0HU,CT机根据定位像扫描时获取的信息设置扫描时的管电流,范围100-400m A。标准软组织算法分别在不使用、使用Q01、Q02和USO降噪技术时重建层厚为1、3、5、7、10mm的图像共20组。测量肝门层面肝右叶、腹主动脉、脾脏和前腹壁皮下脂肪的图像噪声并计算平均值。根据图像噪声、病变显示、诊断可接受度将图像质量分3级,1mm图像增加三维后处理图像比较,由CT副主任技师和副主任医师各1名进行双盲法评价。结果图像噪声随着层厚的变薄而增加,使用Q01、Q02、USO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噪声,提高图像质量,层厚越薄噪声越大时降噪幅度越大。使用Q01、Q02和USO可使噪声分别下降3.1-5.8HU、4.5-8.3HU和5.5-12.6HU。层厚10mm不使用QD、7mm使用Q01、5mm和3mm使用Q02、层厚1mm使用USO可获得最佳的图像质量。结论肝脏MSCT增强扫描采用自动管电流调制技术并根据层厚选择不同的量子降噪技术即可降低图像噪声又能提高图像质量。  相似文献   

3.
对PHILIPS AcQSim大孔径CT模拟机,使用临床常用的头、胸、腹部扫描模式,采用CT质控体模(Catphan 500),选择不同层厚、间隔、毫安秒(mAs)、重建算法和螺距等扫描参数,分别进行螺旋扫描,测量其图像中心感兴趣区内的标准差并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螺旋CT模拟机图像噪声随mAs、层厚的增大而减少.此外,当螺距改变时,图像噪声亦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本研究结果 有助于临床应用中优化CT扫描方案,为实现"三精"放射治疗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4.
时间期相在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中的特殊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时间期相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肝脏增强扫描中的特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3例肝脏增强扫描病例的不同扫描时间期相与其图像特征之间的对应关系.结果:肝脏增强扫描的时间期相可以分为:肝动脉早期、肝动脉中期、肝动脉晚期、门静脉期、门静脉一肝静脉期、肝静脉期及延迟期.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增强扫描时,不同的时间期相有其各自的图像特征和特殊应用价值,应根据肝脏增强扫描目的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和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不同的扫描方式、准直宽度、重建层厚对图像噪声(质量)影响。方法使用Philips Brilliance 16层螺旋CT机与随机体模,用轴扫和螺旋扫描2种方式,固定管电流(200 mAs)与管电压(120kV)等其他扫描参数,分别以不同准直对头模部分扫描,不同层厚重建,测量CT值噪声(SD)并统计学处理与客观评价。结果①螺旋扫描与轴扫图像SD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螺旋扫描噪声高;②不同准直扫描,图像SD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③不同层厚,图像SD值随层厚增大而减低,统计学分析,6 mm与4.5、9 mm,12 mm与9、18mm图像SD值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0.75、1.5、3、4.5 mm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使用轴扫,图像噪声低,可以一定程度提高图像质量;扫描时应采用较大准直宽度扫描,增大单位时间覆盖面积以降低辐射剂量;根据诊断任务,选取适当重建层厚的观察图像,5 mm是常规观察图像合理层厚。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病人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50例怀疑有肝脏病变的病人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VR、MIP、MPR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欠理想。  相似文献   

7.
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计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不同层厚重建、不同医师对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计算结果的影响.方法:40例行冠状动脉钙化积分扫描且冠状动脉有钙化的患者,对每一位患者的数据分别进行1.5 mm、2.0 mm、3.0 mm的重建,由两名医师分别获得不同层厚冠状动脉各段斑块钙化的Agatston积分、体积积分、钙质量积分,比较不同医师、不同层厚钙化积分值及图像质量的差异.结果:相同患者不同层厚重建各段冠状动脉得到不同的Agatston积分、体积积分、钙质量积分,两组皆以1.5 mm层厚重建获得的钙化积分最高,2.0 mm次之,3.0 mm最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医师对相同患者进行相同的层厚重建,冠状动脉各段得到不完全一致的Agatston积分、体积积分、钙质量积分,两位医师获得的积分值一致性较好(r≈1).不同层厚重建的图像噪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同层厚重建不同感兴趣区测得的图像噪声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层螺旋CT钙化积分计算时,重建层厚3 mm即可获得较满意的结果.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钙化积分软件较为稳定,不受操作者熟练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肝脏创伤患者76例,对患者进行CT检测和CT增强扫描。将患者肝脏扫描影像及其手术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76例患者CT检测显示肝内存在不规则低密度阴影,肝脏周围显示液性低密度影像,CT增强检查的图像清晰。结论: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肝脏损伤部位及损伤程度,有效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基于64排螺旋CT扫描数据的肝脏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肝脏CT扫描图像中肝脏和肝内血管管道的分割方法及3D肝脏应用于肝脏虚拟手术的可行性及实用性.方法 利用正常人肝脏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数据集,采集二维图像数据,利用图像处理软件Photoshop和MIMICS软件对二维图像数据进行肝脏及其肝内管道的图像分割和三维可视化重建,并对3D肝脏及其内部血管管道的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肝脏的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数据集:共获得658层CT扫描图像.分割后的肝脏边界清晰.肝内管道数据无丢失.分割后图像连续观察肝脏连续性好,无中断现象.重建的肝脏轮廓能真实反映肝脏的实际体积,具有肝脏的解剖标志,重建的管道结构清晰,管道连续、自然.通过调节肝脏的透明度可同时显示肝脏和肝内的动脉、静脉和门静脉各分支.结论 利用Photoshop图像处理软件对不同扫描时相的图像进行分割,方法简单实用,分割效果理想,重建时采用二次域值设置可分别将肝脏和肝脏内部管道系统重建,重建后的肝脏模型三维效果逼真,立体感强.既能够显示肝内各主要管道系统的空间位置关系,又能准确地反映肝脏轮廓体积,为虚拟手术奠定了准确逼真的3D肝脏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肝脏创伤中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就诊的肝脏创伤患者36例,在伤后30min至2d内采用GE公司生产的lightSpeed64层螺旋CT扫描仪行横断面扫描,其中22例患者做了CT增强扫描,观察平扫与增强扫描时肝脏创伤不同部位及不同类型的CT影像学表现,对比其结果。结果:36例患者经CT检查后肝实质损伤28例,肝包膜血肿5例,肝门汇管区损伤3例。22例患者经过增强扫描后,损伤部位和损伤程度均显示清晰,无1例漏诊。未经过增强扫描的14例患者中,有3例腹腔内积血CT平扫时未发现,漏诊率为21.4%。结论:CT增强扫描能较清晰的显示肝脏创伤的部位及损伤程度,漏诊率低,对于肝脏创伤具有非常重要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