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目的 探讨自制中药"和中饮"保留灌肠、不同保留时间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及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 将350例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七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另6组为观察1~6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1~6组分别于术前晚(18:00~20:00)、术后6 h、24 h用"和中饮"180 ml行保留灌肠,保留时间分别为5 min、15 min、30 min、45 min、60 min、90 min.观察各组术后4~36 h恶心呕吐情况、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 恶心呕吐发生率、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观察3~6组显著低于/早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1、2组分别与3~6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3~6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 "和中饮"保留灌肠可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中饮"灌肠保留30 min即达最佳疗效,不必常规保留至1 h.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热奄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20 年8 月—2021 年6 月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120 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 例,术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热奄包干预,对比两组首次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疼痛评分及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结果:观察组肛门首次排气、排便时间、疼痛评分、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中药热奄包可有效促进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患者胃肠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制中药“和中饮”保留灌肠、不同保留时间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及促进肠功能恢复的效果。方法将350例胆囊结石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七组,其中1组为对照组,另6组为观察1~6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1~6组分别于术前晚(18:00~20:00)、术后6h、24h用“和中饮”180ml行保留灌肠,保留时间分别为5min、15min、30min、45min、60min、90min。观察各组术后4~36h恶心呕吐情况、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结果恶心呕吐发生率、肠鸣音出现及肛门排气时间:观察3~6组显著低于/早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1、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1、2组分别与3~6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均P〈0.05),观察3~6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均P〉0.05)。结论“和中饮”保留灌肠可有效预防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恶心呕吐,促进胃肠功能恢复;“和中饮”灌肠保留30min即达最佳疗效,不必常规保留至1h。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与比较不同麻醉方式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创伤应激控制的影响程度。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7年4月期间于本院进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0例。A组进行全麻,B组进行硬膜外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手术前后的胃肠动力及创伤应激指标表达水平。结果肠鸣音恢复时间、排气时间、排便时间比较结果显示,B组的统计时间显著短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恶心呕吐发生率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胃肠动力及创伤应激指标表达水平比较显示,术前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组检测水平显著好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后胃肠功能恢复及创伤应激控制方面的影响好于全麻,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更低,适用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的麻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潘泻叶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术前肠道准备的应用.方法:将120例行择期全身麻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第一组术前口服潘泻叶,第二组术前口服甘霉醇,第三组术前灌肠.观察三组患者术中手术视野和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三组医生视野满意度、术后消化道反应、腹胀程度的各项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潘泻叶组及术前灌肠组与甘露醇组比较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缩短,术后腹胀发生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潘泻叶为腹腔镜胆囊切除患者术前肠道准备最佳用药.  相似文献   

6.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的效果。选取2013年5月—2015年5月收治的252例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25例,观察组12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肠道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成功率等。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42.16±10.31)min、住院时间(6.75±1.23)d、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3.17±1.00)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61.15±14.32)mL、并发症发生率(7.09%),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成功率(98.43%vs96.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老年急性化脓性胆囊炎患者中应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能有效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术后肠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呼吸功能训练效果观察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陈浩  官艳  王菊花 《护理学杂志》2004,19(14):23-24
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随机分为呼吸功能训练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术后采用一般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呼吸训练.分别于手术前后检测病人的动脉血气分析和肺功能.结果两组手术前后VC、FVC及FEV1%比较,均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病人接受呼吸功能训练后肺功能的恢复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在改善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中的价值。方法将接受胆囊切除术的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给予腹腔镜手术的观察组和给予开腹手术的对照组,观察术中免疫功能和术后恢复情况,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患者的术中IgG、IgM、IgA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2)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流质饮食时间、卧床时间以及住院总时间均与IgG、IgM、IgA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有助于改善免疫功能、促进术后恢复,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急性胆囊炎病人的炎性因子含量、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015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胆囊炎病人100例。按手术方式分为两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开腹胆囊切除手术,观察组采用腹腔镜微创手术。治疗后,记录病人的各项临床指标并统计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胃肠功能恢复及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天及术后7天,观察组的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及C反应蛋白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有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境胆囊切除术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肠道功能恢复快,能有效降低炎性反应,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患者对应激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择2020年1月至2022年3月句容市人民医院收诊治疗的胆结石患者78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与观察组(39例)。对照组患者采取小切口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监测对比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应激指标变化,记录胃肠功能恢复用时情况,对比胃肠激素水平变化。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内皮素、皮质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胃动素、胃泌素监测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 <0.05)。结论 实施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胆结石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应激反应,同时促进胃肠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内固定术后,椎弓根螺钉断裂与植骨融合方式之间的关系,以探讨胸腰椎骨折植骨融合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性研究1995年5月~2005年12月本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胸腰椎骨折病人197例,其中A组单纯内固定(不植骨)患者14例,B组“H”形椎板植骨21例,C组横突间植骨67例,D组椎间、椎内联合横突间植骨95例。[结果]术后随访6~32个月,内固定断裂12例,其中A组4例,B组3例,C组5例,D组0例,4组中D组内固定断裂率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椎间、椎体内联合横突间植骨重建脊柱三柱的稳定性,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能有效降低内固定断裂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volume of the hypophysis, of the epiphysis and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to body weight and volume of the hypothalamus were studied on 193 rodents belonging to 41 species. Concerning the volume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regression slopes of Rodentia occupy an intermediate position between those of Isectivora and Prosimians studied by BAUCHOT. The volume of the epiphysis increases more rapidly with the weight of the body than that of the hypophyseal lobes, the volume of the subfornical organ increases on the contrary more slowly.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