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泄泻是指凡外感淫邪,内伤情志,饮食所伤,损及胃肠道,引起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日数十行等症,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泄泻为临床常见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发.  相似文献   

2.
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溏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而言,大便溏薄势缓者称为泄,大便如水样而直下者称为泻.  相似文献   

3.
“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水谷之腐熟和运化。临床表现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其病机以脾胃功能失常为本,故临床治疗本证当以调理脾胃功能为大法。  相似文献   

4.
治泻十法     
泄泻又称腹泻,为临床上最常见的胃肠道病证之一。泄者,泄漏之义,指大便稀薄,时作时止;泻者,指大便直下,如水倾注,病势急迫。两者微有不同,而病因病理相仿,故合称为泄泻。凡感受外邪,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命门火衰等原因,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职,大肠传导失司,水谷不化,清浊不分,混杂而下,并走大肠,皆能形成泄泻,其病位以脾胃大小肠为主,而与心肝肾亦有关系。前人有“无湿不成泻”和“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的说法,治疗往往以健脾化湿为主。然人体素质有强弱,起居饮食有差异,外感寒湿暑热等不同的邪气侵袭,  相似文献   

5.
腹泻,中医称为“泄泻”或“下利”。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则呈水样便。严格地说,泄泻有程度上的不同,泄是大便溏薄似酱,泻是大便泻下如水。在《内经》中有濡泄、洞泄、飧泄、溏泄、注泄等名称。其发病部位与脾胃、大小肠病变有关。引起这些脏腑病变的致病原因多与感受寒、湿、暑等外邪或饮食不节或其他脏腑虚损等有关。在临床上常根据症状差异、进行审因论治。  相似文献   

6.
非感染性腹泻是临床常见病 ,病程在 2个月以下为急性 ,2个月以上为慢性。急性者较易痊愈 ,而慢性者病情缠绵。本病包括胃源性腹泻、肠源性腹泻、内分泌性腹泻和功能性腹泻及化疗相关腹泻 ,属中医“泄泻”范围。笔者从寒湿论治本病 ,每获良效 ,临证体会总结如下。1 病因病机临床上非感染性腹泻大多由于腹部受凉 ,过食生冷或油腻引起 ,此与寒湿两因相符。中医认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杂病源流犀烛·泄泻源流》,本病之本在脾胃 ,复因感受寒湿二邪 ,“寒邪客于小肠 ,小肠不得成聚 ,故后泻腹痛矣”《素问·举痛论篇》,“…  相似文献   

7.
杨晓敏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34):1162-1163
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我国婴幼儿发病率高,且年龄越小发病率越高,四季均见,以夏秋季为多。小儿脾胃薄弱,无论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  相似文献   

8.
沙海汶副教授(北京中医学院) 小儿泄泻是指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证。2岁以下婴幼儿最为多见。四时均可发生,尤以夏秋季较多。不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还是脏腑虚弱等原因所引起,主要病变均在于脾胃。我从多年临床体会到可以  相似文献   

9.
因外感或内伤致脾胃功能失调,导致脏腑功能失常,水谷之气清浊不分,并走大肠而秽下浊饮.临床排便次数增多,大便稀簿,甚至如水样,或挟有不消化食物者,称为腹泻.中医有"下利"、"泄泻"、"溏泻"、"飧泻"等病名.  相似文献   

10.
小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发病率很高.以大便次数及数量增多、粪质稀薄、甚如水样为特征.我们考虑到小儿的生理和病理特点,以及小儿泄泻的常见性和危害性,想通过观察以健脾理气法为原则组成的小儿药香饮治疗小儿泄泻的临床疗效,来探讨既能有效治疗小儿泄泻又能顾护小儿稚嫩脾胃的一种治疗方法,从而使中医药在临床中发挥更广阔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郭秀珍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23):3082-3083
小儿腹泻属中医学"泄泻"的范畴,是儿科常见的消化道疾病,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的病证.古有将大便溏薄而势缓者称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势急者称为泻,现临床一般统称泄泻.  相似文献   

12.
泄泻为常见而多发病证,临床以便次增多,便下稀溏,甚至如水样为主证,一般不夹有脓血,为由外感或内伤乳食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可分为外感泄泻、伤食泄泻、湿热泄泻、脾虚地泻四型。1辩证施治1.1外感泄泻1.1.1症状大便清稀有沫,臭味不大,场鸣腹痛,小便清白,伴见发热,鼻塞。鼻流清涕。舌质淡红,舌苦薄白,脉浮,指纹红。1.1.2治则解表疏邪,燥湿止泻。豆.1.3方药鸡苏散加味:薄荷叶6g、佩兰叶10g、粉葛根6g、北防风6g、滑石块109、炙甘草帕、苍术6g。丑.l.4方解方中以薄荷、佩兰辛香解表达邪为主;防…  相似文献   

13.
婴幼儿泄泻是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之一。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其主症,此病属于现代医学的消化不良、肠炎的范畴。本病四季均可发病,以夏、秋季节发病最多,尤多见于两岁以内的婴幼儿。无论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均可导致脾胃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如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可因营养不良而成疳疾。笔者根据泄泻证候特点、病因、临床表现将其归纳为三大类型:即伤食泻,湿热泻,伤风泻。自拟健脾止泻汤治疗婴幼儿泄泻42例,通过临床观察和随访,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1泄泻以大便次数增多、大便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是2岁以下婴幼儿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疾病,四季皆有,但以夏秋两季发病较多。我们结合多年的临床观察,现将本病的辩证施护体会介绍如下:1辩证分型与施护1.1风寒型此型多发生于秋末冬初,西医多称秋季腹泻,起病急,病初多有发热,可高达40℃,流涕鼻塞、轻咳,后见呕吐,泄泻大便多为水样,臭气谈、肠鸣、腹痛,舌质谈、答白、指纹淡红、脉浮。施护:①及时给予扶风散寒、化湿、行气、和中之曹春正气散,分多次、少量准服。②胃安膏敷脐,先将脐部擦洗净,然后贴上胃安育,12h更换之,泻停为…  相似文献   

15.
从肺论治小儿泄泻52例临床小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肺论治小儿泄泻52例临床小结江苏省武进市中医院(213161)王武强【关键词】泄泻小儿从肺论治对小儿泄泻的治疗,因遵“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景岳全书·泄泻》)的观点,故论治泄泻均从脾胃着手。然而在临床实践中有些病例效果不理想,究其原因,则多与...  相似文献   

16.
泄泻病是小儿常见多发病之一 ,多见于 2岁以下者。发病季受地理环境及气象变化的影响 ,一般一年中发病有两个高峰 ,尤以夏秋季暑湿行令最易发病 ,其他如冬春之风寒 ,亦为导致泄泻的重要原因。泄泻以大便稀便、便次增多或如水样为其主症 ,其病多由外感六淫 ,内伤乳食 ,损伤脾胃 ,导致运化失常的一种消化道疾病。如治疗失时或治疗不当 ,则可造成阴津枯竭 ,气阳衰惫 ,阴阳两伤 ,甚则危及生命 ;久而不愈 ,则酿成疳积病症 ,严重影响小儿营养、生长和发育。“泄”和“泻”具有两种不同的含义 ,《幼科发挥》亦说 :“泄泻二字 ,亦当辨之 ,泄者 ,谓水…  相似文献   

17.
付艳涛 《中外医疗》2010,29(1):113-113
泄泻,又称腹泻,临床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甚或泻物如水样为其主证。多因感受外邪,饮食不慎,情志失调,体虚久病等导致湿邪困脾、脾胃运化功能障碍,小肠受盛和大肠传导失常而成。病变主脏在脾,病理因素是湿。因此在护理上除做好一般护理外更应重视辨证施护,对每一位泄泻的病人要跟据不同的证型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给与不同的情志、起居、饮食等方面的调护,才能取得良好的护理效果,有利于提高临床疗效,促使病人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8.
时宏伟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8):2229-2229
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小儿常见病。由于小儿脾胃虚弱、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肾阳虚,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本病。我院采用推拿手法,以健脾祛湿为主治疗本病,收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患儿120例,均为2008年6月至2012年2  相似文献   

19.
《景岳全书·泄泻》中说:“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主纳化水谷,若脾胃运化失健,气机升降失常,水谷清浊不分,遂混杂而下,则发为泄泻。凡外感风暑湿寒热、内伤情志、饮食失宜等,皆可伤及脾胃,导致泄泻。然脏腑相连,五脏相关,脾胃的运纳还有赖于诸脏的协助配合尚能完成。临床所见,五脏之中,导致泄泻的主要因素是脾失健运,同时,肝失疏泄、肾失温煦也是影响脾运失常进而发生泄泻的常见原因。因此,张珍玉教授认为泄泻的病位主要在脾,与肝、肾存在密切关系。以下就张珍玉教授对泄泻的独到认识进行初步总结。1脾与泄泻泄泻是…  相似文献   

20.
泄泻是指脾胃功能失调而致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证的病证。本病四季均可发病,尤多发于夏、秋两季。一般2岁以下婴幼儿多见。近几年,我们采用针灸与中药相结合治疗小儿脾虚泄泻,取得一定疗效,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本组病例共80例,男52例,女28例,年龄在5个月一5岁之间,病程最短者2天,最长者对天。证见:大便稀清,水样便或完谷不化,气味清腥,每于食后作泻,纳呆,面色萎黄,神疲倦怠,’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缓弱,指纹色淡。2治疗方法2.1针灸疗法:取中院,足三里,天枢等穴,均用豪针针刺补法,不留针,针刺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