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褥疮的治疗自20世纪60年代湿性伤口愈合理论提出后,取得了很大的进展,湿性疗法逐渐取代了干性疗法,其中湿性愈合敷料的发展非常快.中医药康复新液及湿润烫伤膏治疗褥疮符合湿性愈合理论,近年来研究较多,疗效确切,可进一步进行对比研究,期待成为基层褥疮湿性治疗理想的替代方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在难愈性创面中的应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46例难愈性创面患者,针对常规负压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海绵板结、引流不畅等并发情况进行附加冲洗、改变吸引模式等改良化处理。观察创面愈合情况。结果本组46例患者中,12例经治疗后肉芽组织生长良好,后经植皮愈合,6例感染控制后因骨或肌腱组织外露采用皮瓣修复,1例老年褥疮患者因原发病导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其余27例经改良式封闭负压治疗后直接上皮化愈合。结论改良式封闭负压疗法可以在治疗过程中给予创面外用抗感染药物和表皮细胞生长因子,在促进创面愈合的同时可以有效地保护创面及周围皮肤组织。  相似文献   

3.
背景:已有基础实验证明,伤口在湿性环境下的愈合效果优于干性环境,湿性敷料的研究是皮肤创面愈合研究的重点。 目的:观察湿性敷料对皮肤Ⅱ度烧伤创面的治疗效果。 方法:选取在海南省人民医院门诊接受治疗的38例Ⅱ度烧伤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法将创面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湿性敷料覆盖治疗烧伤创面,对照组采用碘伏纱布或凡士林纱布覆盖,治疗后分别观察两种不同处理方法对创面的愈合效果及对疼痛程度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纳入结果分析,治疗组患者烧伤创面的平均愈合时间为(9.8±3.1) d,对照组创面平均愈合时间为(13.1±2.2) d,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治疗组创面疼痛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 < 0.01)。使用湿性敷料(美皮贴或美皮康)治疗Ⅱ度烧伤,可以使创面愈合时间缩短,创面疼痛程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简易封闭负压疗法在难愈性伤口中的疗效。方法对18例难愈性伤口清创后,应用中心负压、胃管、3M手术贴膜、藻酸盐敷料、优拓敷料等制成的简易封闭负压引流装置,进行持续封闭负压引流处理。待伤口肉芽好转后予皮瓣转移或刃厚皮片移植修复创面。结果 18例患者经封闭负压引流治疗7~40d后,创面肉芽生长良好,皮瓣及植皮均成活,创面完全闭合,伤口愈合良好。治疗期间4人次患者曾出现引流管堵塞现象。结论简易封闭负压疗法有助于清创,能有效控制渗液及感染,可明显缩短伤口愈合时间及降低医疗成本。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使用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治疗四肢开放性骨折感染创面的护理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至今在我院住院的36例严重的四肢开放性骨折伴大面积伤口感染患者,清创后VSD敷料覆盖创面,应用VSD技术5~7d,待内芽生长、创面新鲜后行中厚皮片植皮治疗.结果 36例有创面患者使用VSD观察和护理,1周后去除VSD敷料,伤口感染控制,局部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愈合良好.结论 该治疗方法操作简单,护理方便,做好观察和护理,可以改善局部微循环,促进内芽组织生长及有效地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促进大面积皮肤缺损及感染伤口的愈合.  相似文献   

6.
压疮湿性愈合疗法护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献萍  蓝春晗 《医学信息》2009,22(10):2262-2265
压疮,也称压力性溃疡,是指局部组织长期受压,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营养缺乏,致使皮肤失去正常功能,从而引起组织破损和坏死。压疮一旦发生,经久不愈,不仅给病人带来痛苦,降低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护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如出现特大压疮还常久治不愈,出现严重感染、全身衰竭甚至危及病人生命。湿性愈合疗法,作为一种新理念、新方法,该疗法在压疮的局部护理中越来越受到重视。湿性愈合疗法是在无菌条件下,湿润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手术切除+局部推进皮瓣修复术后难愈性切口的临床效果及病理学分析。 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21年1月就诊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整形美容外科的42例术后难愈性切口患者,完善术前检查后,择期行手术修复,在难愈性切口外围0.5~1.0 cm处设计切口线,在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下彻底切除切口与基底病变组织,深至深筋膜或肌膜,应用局部推进皮瓣修复缺损。观察术后皮瓣血运、切口愈合时间与愈合情况。切口与切口外围组织行病理检查,观察组织炎症反应及炎症细胞浸润情况。 结果术后局部皮瓣血运正常,切口未出现红肿、疼痛等感染迹象,所有患者均Ⅰ期愈合,愈合时间为(12.0±3.0) d。病理检查显示难愈性切口中心组织炎症反应重,可见淋巴细胞[(140±21)个/HPF]浸润,切缘组织结构接近正常。术后随访2~6个月,切口无复发。 结论手术彻底切除慢性难愈性切口及外围0.5~1.0 cm处炎症病变组织,应用局部推进皮瓣可Ⅰ期修复创面,术后随访无复发,手术效果满意,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因急、慢性损伤导致的各种皮肤软组织缺损十分常见。创面治疗的基本措施是提供创面自行愈合的局部环境,或是通过外科干预直接封闭创面。适合创面愈合的理想的局部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湿润的、非感染的、具有丰富血供和均衡炎性调节因子的环境。负压治疗又称为负压创面疗法、负压封闭治疗,目前,负压治疗已成为创面处理领域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为很多复杂皮肤创面的处理提供了一个较为便捷、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伤口愈合是一自然过程,从凝血开始,经坏死组织、异物和细菌的清除等一系列反应,以新生组织形成并填补伤口缺损结束,最终转化为瘢痕。感染是引起伤口延期愈合重要因素。伤口治疗可分为“干性治疗”和“湿性治疗”。对于延期愈合伤口清创期,要在保持局部湿润,促使组织有效进行自体清创同时控制感染和/或避免感染。我们经过临床病例观察,发现慷舒灵Ag离子凝胶适用于延期愈合伤口清创期,而对于有高感染风险的病例适合伤口愈合全过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强玲芳  蒋琪霞 《医学信息》2010,23(14):2430-2431
湿性疗法是以1962英国动物学家Winter博士提出"湿性愈合环境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疗法,即采用湿性愈合敷料和保湿措施为伤口营造一种微酸、低氧或无氧、适度湿润的愈合环境,从而有利于毛细血管和肉芽组织生长,缩短疗程。因此湿性疗法已被美国FDA确认为伤口处理的标准方法。2009年8月18日到9月1日我们采用湿性疗法成功治愈了1例多处外伤后感染的全层伤口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针对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临床上常采用的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方式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为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的临床处理提供指导意见。 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烧伤科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患者共63例,根据临床实际情况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分别采用手术治疗方式[包括清创手术和清创手术+负压创面治疗(NPWT),设为手术治疗组,共44例]和非手术治疗方式(包括超声清创和常规换药),设为非手术治疗组,共19例。通过分析创面处理前后血糖值变化、创周炎症反应情况、肉芽组织生长情况以及总体截肢率,评价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不同临床处理方式的临床疗效。数据比较采用配对资料t检验、Radit分析法和χ2检验。 结果手术治疗组和非手术治疗组在治疗前后均有明显的血糖值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在创周炎症反应和肉芽组织生成方面,手术治疗组在炎症反应控制方面95%CI为0.808~1.149,在肉芽组织生成方面95%CI为0.792~1.133,均明显好于非手术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小于0.05)。同时对手术治疗组内的清创手术和清创手术+NPWT两种治疗方式行进一步Radit分析,结果提示两种治疗方式在肉芽组织生成方面,95%CI为0.2466~0.64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治疗组截肢率为9%,非手术治疗组截肢率为37%,提示手术治疗可以明显降低截肢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0,P<0.05)。 结论对于急性感染性糖尿病足湿性坏疽创面,应积极行清创手术治疗或辅以NPWT,尽量清除坏死组织,积极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这对糖尿病足湿性坏疽保肢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李晶  薛斌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17(12):2225-2232
背景:临床应用的多种新型创面敷料可加速创面修复,减少伤口感染,提高治愈率,缩短病程,减轻患者痛苦。 目的:回顾传统医用敷料及新型医用敷料的优缺点,展望新型医用敷料的临床应用及发展。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2003年1月至2006年8月PubMed数据库及2000年1月至2006年8月CNKI数据库有关医用敷料种类、特点及临床应用的研究,检索词为“Medical dressing,医用敷料”。 结果与结论:医用新型敷料分为薄膜类、水凝胶类、藻酸盐类、泡沫类、水胶体类、药用类敷料。薄膜类敷料透明,便于观察伤口,能密切黏附于创面表面,有效保持创面渗出液,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湿润环境,促使坏死组织脱落,减轻创面疼痛会,缺点为吸水性能欠佳。水凝胶类敷料能与不平整的创面紧密粘合,减少细菌滋生,加速新生血管生成,促进上皮细胞生长。水胶体类敷料比薄膜类敷料厚许多,胶层的厚度决定其吸收能力的大小,水胶体敷料可吸收少量到中量渗液,不适用于渗出液多的创面。泡沫类敷料具有多孔性,表面张力低,富有弹性,可塑性强、轻便,对渗出液的吸收力强,对氧气及二氧化碳几乎完全通透,可作为药物载体。新型藻酸盐类敷料比较柔软,容易折叠,敷贴方便,在创面上形成柔软类似凝胶的半固体物质,为创面提供一个湿润环境,提高表皮细胞的再生能力,加快表皮细胞移动。药用类敷料有保护创面、止痛、止血、消炎、促进新生肉芽组织及上皮细胞生长,加速创面愈合等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acuum sealing draina,VSD)促进创面愈合的机制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8年1月~2013年1月对重度四肢创伤伴严重皮肤、软组织缺损的117例患者彻底清创术后,全部给予多次VSD负压吸引,待肉芽新鲜后行大面积游离植皮术。结果 117例患者肢体得以保留,创面顺利植皮愈合,无一例截肢。结论 VSD能够有效帮助控制感染及促进坏死组织的吸收,能明显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是一种临床可靠的技术。  相似文献   

14.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联合皮片移植修复四肢深度烧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负压封闭引流(VSD)技术联合皮片移植治疗四肢深度烧伤的临床效果。方法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对32例患者分组,VSD治疗组17例手术清创后应用VSD技术;常规治疗组15例采用传统换药方法,去除坏死组织并控制感染,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两组患者创面新鲜后,分别移植断层皮片修复创面。结果VSD治疗组经持续负压吸引7~10d后,去除VSD敷料,13例肉芽组织新鲜,移植刃厚或中厚皮片,4例仍有肌腱、骨组织外露,更换VSD敷料,再次行持续负压吸引7—10d,至肉芽组织新鲜,移植刃厚或中厚皮片,术后皮片成活;常规治疗组中10例传统换药后经1次手术,5例患者经2次手术移植刃厚皮片封闭创面。VSD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率比较,P〈0.05,创面疼痛,肉芽组织生长和愈合时间比较,P〈0.01。结论VSD技术方法简便,易于掌握,能有效减轻患者痛苦,降低创面细菌检出率,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因此,值得在深度创面治疗上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5.
背景:跟腱位置表浅,皮肤血供较少,开放性损伤后污染较重,难以彻底清创,修复后易发生感染及局部皮肤缺损、肌腱外露,传统换药治疗效果不佳。 目的:探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跟腱断裂术后感染伴皮肤缺损的临床经验。 方法:选择2009至2012年佛山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3例跟腱断裂术后感染、皮缘坏死患者,其中男8 例,女5例;年龄25-65岁;跟后皮肤缺损4 cm×5 cm-7 cm×6 cm。经过扩创、负压封闭引流治疗,待创面肉芽组织新鲜、感染控制后,跟后皮肤缺损采用自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修复。随访观察创面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13例患者移植皮瓣均成活,创面均获得一期愈合。随访9-14个月,移植皮瓣无继发坏死、感染,皮肤质地及弹性良好,蒂部无明显臃肿。随访后6个月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评分系统评价踝关节功能显示优良率为90%。提示运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可有效控制感染,腓肠神经营养血管逆行皮瓣为跟腱外露提供了良好的覆盖,皮瓣外观、血运、质地、弹性佳,局部无明显瘢痕挛缩,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背景:随着人们对创面愈合机制研究的深入和创面处理经验的积累,创床的准备对于创面修复的重要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 目的:全面了解创面愈合的机制,明确影响创面愈合的各种影响因素及其作用。 方法:电子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11)和 PubMed 数据库(1994/2011),检索词分别为“TIME原则,创面准备,创面愈合”和“TIME principles, wound bed preparation, wound healing”,语言分别设定为中文和英文,分析创面愈合临床应用原则及效果的研究进展。 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文献 498 篇,阅读标题和摘要后,按纳入标准,共纳入22篇。TIME为创面处理过程中创床准备4项原则性的方法的首个英文字母的缩写,即:T指清除创面坏死组织(tissue);I指控制炎症、减轻感染(infection/inflammation);M指保持创面正常的湿度为肉芽组织生长和创面上皮化创造条件(moisture);E 指去除创缘迁移受损的表皮(edge of wound, non migrating)。目前TIME原则作为一个有价值的创面处理指导工具受到临床医生的好评,并应用于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17.
背景:医用敷料作为伤口处的覆盖物,在伤口愈合过程中,可以替代受损的皮肤起到暂时性屏障作用,避免或控制伤口感染,提供有利于创面愈合的环境。如何既能快速固定、有效止血,又可以减轻或避免止血后对伤肢血循环造成的不利影响,加快伤口愈合、减轻伤痛是创伤急救医学亟待解决的难题。 目的:文章综述了医用生物敷料在创伤修复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揭示其发展前景,为其在创伤修复过程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和PubMed数据库中1998-01/2008-12关于医用生物敷料的文章,在标题和摘要中以“医用敷料;生物材料,壳聚糖,水凝胶,组织工程”或“medical dressing,chitosan”为检索词进行检索。选择文章内容与创伤修复相关,同一领域文献则选择近期发表或发表在权威杂志文章。初检得到146篇文献,中文107篇,英文39篇,根据纳入标准选择38篇文章进行综述。 结果与结论:就目前临床使用及研究的医用敷料,根据其所用的材料将其分成了天然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无机材料和复合材料,并对敷料类产品质量控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展望了敷料类产品的未来发展方向。为医用敷料类产品的研发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观察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及足部行走能力。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程度、Holden步行能力、FAC步行能力均好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15.2±6.2)d、供区皮肤结痂时间均(9.4±1.5)d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行走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