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7 毫秒
1.
室间隔缺损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发生率约为2‰,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20%,如包括室间隔缺损合并其它畸形在内,则约占所有先天性心脏病的50%。我院于2008年9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103例婴儿室间隔缺损患者,全部经右腋下小切口手术治疗,效果满意,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室间隔缺损是心室的间隔部分因组织缺损而引起心室间血液交通的一种先天性心脏病,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之一.肌部室间隔缺损约占全部室间隔缺损的20%,肌部室间隔缺损位于肌部室间隔的光滑部或小梁化部,可为单发或多发.其他可引起肌部室缺的原因包括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心肌病化学消融术后以及外伤.  相似文献   

3.
报道日前,该院儿科中心成功为一例患先天性膜部室间隔缺损的6岁女孩进行了非开胸经导管封堵手术。此前,该院曾在国外专家指导下成功施行了5例同类手术。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为常见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的  相似文献   

4.
分析影响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纠治术的因素,以提高手术成功率。外科手术治疗57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手术死亡4例,无晚期死亡。严密修补室间隔缺损并防止损伤心传导束和主动脉瓣、彻底矫正合并畸形是手术成功的关键,但是肺动脉高压围术期的处理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右分流的先天性心脏病31例X线平片分析高祥林(胜利油田中心医院放射科,257034)关键词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我院自1982至1986年7月已做了房间隔缺损10例,室间隔缺损11例,动脉导管未闭10例,共31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分析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2014年至2016年我院45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围手术期的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护理经验与要点。结果 4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康复出院,平均住院时间为(8.4±2.5)d。结论改进对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措施,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介绍右前外小切口在先天性心脏病手术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一般先天性心脏病 18例 ,其中房间隔缺损 3例 ,室间隔缺损 11例 ,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1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 2例 ,室间隔缺损合并右室流出道狭窄 1例 ,均采用右前外小切口经右第 4肋间进行心内直视手术。结果 无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结论 右前外小切口对一些简单的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效果良好、美观 ,但不适于较复杂的心脏手术  相似文献   

8.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前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褚艳杰  梁丽梅 《吉林医学》2005,26(7):733-734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包括: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鲁四联症、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闲、心内膜垫缺损等。在小儿中以室间隔缺损较多见,约占小儿先心病的50%。室间隔缺损是左右心室之间存在异常交通,引起心室内左向右分流,产生血液动力学紊乱。我院已收治先天性心脏病患儿并实施手术八十多例,效果满意。现将我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经验.方法: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施行介入封堵治疗61例常见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21例,室间隔缺损22例,房间隔缺损合并室间隔缺损1例,动脉导管未闭15例,肺动脉狭窄2例.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均采用Amplatze...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性圆钝尖角T波改变。方法对212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心电图的T波进行分析,并与低血钾心电图做比较。结果 212例先天性心脏病中有23例出现了圆钝尖角T波改变,发生率10.8%,见于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复合型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多见于室间隔缺损,占60.9%,但复合型缺损发生率最高,37.5%。圆钝尖角改变与低血钾改变明显不同,易于区分而成为先天性心脏病特征性改变。结论圆钝尖角T波改变是先天性心脏病的特征性改变,对先天性心脏病有很高的诊断价值。其机制是与左向右分流造成左右心室复极的不同步、合并右心室肥大有关。  相似文献   

11.
室间隔缺损是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临床上也可遇到一些因为后天性疾病而产生室间隔缺损,如胸部创伤引起的心室间隔穿孔,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的室间隔穿孔,肥厚性心肌病外科术后引起的室间隔穿孔,以及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漏,上述的获得性室间隔缺损(aVSD)也同样出现心室水平的分流,其治疗措施与先天性的室间隔缺损不尽相同.目前,经导管介入治疗技术也应用于这些特殊类型的室间隔缺损.  相似文献   

12.
先天性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CHD),占CHD的20%~30%,占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50%.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右心感染性内膜炎的超声特征性改变及诊断价值.方法 对13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右心感染性内膜炎患者进行了超声检查,探测室间隔缺损的位置以及赘生物的附着部位、形态、大小、数目、活动度及瓣膜功能.结果 超声检查发现13例瓣膜均有赘生物形成,其中11例三尖瓣及6例肺动脉瓣形成赘生物,赘生物最小直径为3.5 mm,最大直径为43 mm.结论 超声检测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并发右心感染性内膜炎声像图比较直观,能探测到室间隔缺损及瓣膜赘生物,能够明确诊断,为指导临床处理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Connexins异常表达在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中的参与作用,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研究病例收集2009年10月~2013年10月期间收治的先天性儿童心脏病患者为研究对象,Real-time PCR及Western Blotting分析其血清Cx40、Cx43及pCx40和pCx43的表达情况.以同期健康体检儿童为对照组.结果:120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主要表现为动脉导管未闭合(PDA)、房间隔缺损(ASD)、室间隔缺损(VSD);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患者缝隙连接蛋白mRNA及蛋白质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而动脉导管未闭合患者无明显变化.结论:房间隔缺损和室间隔缺损型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发病可能与细胞间信号交流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5.
吴育群 《广州医药》2001,32(3):15-16
目的:了解围产因素对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的影响及行鱿性心脏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53例患儿临床表现及其母妥期病史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母孕早期患乙肝病毒感染、感冒、巨细胞病毒感染、风疹病毒感染、弓形体感染、阴道炎共28例(52.8%),高龄 产妇12例(22.6%),早产儿13例(24.5%),糖尿病5例(9.4%)。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室间隔缺损13例,房间隔缺损12例,动脉导管未闭9例,房间隔缺损 动脉导管未闭6例,房间隔缺损 室间隔缺损2例,结论:引起先天性心脏病的病因是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能避免不良围产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避免孕早期感染、早产对减少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最常见的称天性心脏病的类型是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和动脉导管未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胸超声心动图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2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房间隔缺损35例,室间隔缺损30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介入封堵术中经胸超声心动图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总结。结果:82例中77例封堵成功(房间隔缺损32例,室间隔缺损28例,动脉导管未闭17例),成功率为93.9%。并发症2例。结论:经胸超声心动图引导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简便易行,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除了先天性的瓣膜狭窄外 ,目前应用介入方法治疗最多的先心病是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以及室间隔缺损。由于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 ,术后恢复快 ,并发症少等优点 ,已有越来越多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接受介入治疗。1 房间隔缺损的介入治疗房间隔缺损 (At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研究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6月~2011年12月期间应用介入治疗的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其中动脉导管未闭PDA 8例,室间隔缺损VSD5例,房间隔缺损ASD13例.结果 26例介入封堵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封堵成功25例,成功率为(96.15%).一例室间隔缺损行左心室造影示缺损小于3mm,终止介入治疗.,术后随访2月-4 年,无严重不良并发症.结论 国产封堵器用于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安全有效,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室间隔缺损(VSD)是一种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占先天性心脏病的20%~30%,以往主要采取全麻体外循环心脏停跳下修补,但是存在手术时间长、创伤大、刀口长、需要体外循环、风险大、住院时间长等缺点。我院于2006年3月至2010年10月对188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实施微创经胸小切口室间隔缺损封堵术,收到良好效果。1资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VSD)是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由于膜部瘤型室间隔缺损的形态复杂,封堵治疗较困难,故做此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