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刘健  马隽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24):1025-1026
目的:分析磁共振脊髓水成像(MRM)对神经根膜囊肿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神经根膜囊肿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行横断、冠状及矢状面MRSE序列扫描,8例加做Gd—DTPA增强扫描并分析结果。结果: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囊液信号与脑脊液信号一致。38例定位、定性诊断全部正确。结论:神经根膜囊肿的MRM表现较具特征性,可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并指导手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椎管内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我院15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椎管内皮样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15例患者均行Siemens 3.0T(TrioTim)MRI扫描。其中4例患者行颅脑及全脊柱MRI检查,5例行全脊柱MRI检查,3例患者行腰椎MRI检查,1例患者行胸、腰、头MRI检查,1例行腰、头MRI检查,1例行胸、腰MRI检查。结果15例患者椎管内皮样囊肿病灶的MRI图像表现为分层8例,椎管扩大6例,发生椎管内皮样囊肿破裂3例。所有患者病变信号均不均匀,其中T1WI示不均匀高信号12例,T1WI示不均匀等或低信号3例,LWI示不均匀高信号13例,T2WI示不均匀低信号2例。15例行脂肪抑制序列扫描患者病灶呈不均匀低信号13例,不均匀等信号2例。结论椎管内皮样囊肿的发病部位及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能为椎管内皮样囊肿患者提供很好的定位、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3.
梁妍  陈志仁  初国新 《吉林医学》2009,30(21):2563-2566
目的:探讨MRI对结直肠癌筛选和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结直肠癌患者行MRI检查,扫描前进行水灌肠,再行结肠水成像、冠状和轴位FIESTA序列扫描、增强扫描采用T1WI脂肪抑制的轴位、冠状和矢状位的扫描。MRI诊断结果与纤维结肠镜或手术病理比较。结果:32例结直肠癌中11例表现为肠腔内软组织肿块,21例表现为肠壁不规则增厚,肠腔局限性狭窄,病变于平扫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3例表现为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病灶均明显强化。6例可见病灶周围斑片状T1WI稍低信号;增强后病变段肠壁外缘光滑15例,不光滑或有结节影向外突出17例。MRI的FIESTA+水成像诊断敏感度为93.7%,准确度为82.0%,特异度为57.1%;FIESTA+水成像+动态增强检查的敏感度为100.0%,准确度为87.1%,特异度为71.4%。结论:MRI的结直肠水成像和FIESTA序列是筛选结直肠癌的有效方法,结肠MRI水成像可以为结直肠癌直观的定位,部分替代钡剂灌肠检查;结合MRI的增强扫描可以准确诊断结直肠癌。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在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磁共振成像诊断为双角子宫畸形的MRI表现及临床资料,比较不同扫描方位对双角子宫畸形的显示情况,并与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MRI诊断结果与宫腔镜检查及手术结果相符12例,MRI诊断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的准确率为92.3%,其中斜冠状位诊断13例,横轴位诊断8例,矢状位上不能做出明确定性诊断。结论 MRI可以直观显示宫腔结构和宫底外观形态,且能获得精确的量化分析结果,是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定性和定量诊断的最佳无创性检查方法;MRI对先天性双角子宫畸形诊断准确率高,斜冠状位T2WI像结合轴位T2WI像是最佳检查方位。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磁共振T2WI饱和脂肪抑制和弥散加权成像(DWI)在视神经炎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临床诊断为视神经炎患者17例,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眶MRI轴位、矢状位成像及眶部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和横轴位DWI检查.结果 17例患者在眼眶常规MRI检查中视神经未发现病变,而在冠状位T2WI脂肪抑制序列中发现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管肠源性囊肿的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例病理证实的椎管肠源性囊肿患者的MRI。观察囊肿在椎管内的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表现、强化特点及有无邻近脊柱的改变。结果 5例肠原性囊肿均位于脊髓腹外侧的硬膜下间隙,MR平扫病灶与脊髓长轴平行,呈长椭圆或者类圆形,T1WI序列类似或稍高于脑脊液信号,T2WI呈长T2信号,边缘光滑,邻近脊髓受压移位,病变与正常脊髓分界清楚。结论 MRI更能能准确显示椎管内椎管内肠源性囊肿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及信号特征,对椎管内肠源性囊肿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是手术前重要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骶管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和MRI诊断。方法 :分析 30例骶管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 :囊肿位于骶管内 ,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 ,也有部分呈长囊袋形、串珠形和不规则形。囊边界清晰 ,囊壁菲薄 ,T1WI呈低信号 ,T2 WI呈高信号 ,信号均匀 ,与脑脊液信号一致。部分病例囊肿内可见T1WI、T2 WI等信号细条状神经根影 ,囊肿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 :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骶管囊肿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成像系统在诊断重复肾与重复输尿管畸形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例患者,采用鑫高益OPER-0.2T核磁共振扫描系统,采用快速自旋回波序列(FSE),行常规矢状位、冠状位、轴位扫描及MRU(水成像)冠状位扫描。结果:5例患者中发生右侧3例,左侧1例,双侧1例,肾输尿管功能良好1例,上位肾中-重度积水3例,输尿管扩张、末端囊肿3例,先天性狭窄1例,异位开口1例(前庭),肾盂旋转不良2例,并发异位肾1例。5个病例,分别行B超、IVU和MRI检查。MRI检查诊断符合率100%,IVU检查误诊肾上极占位性病变1例,B超误诊肾囊肿2例。结论:按磁共振成像系统的冠状位T2WI及MRU(水成像)冠状位扫描,在诊断重复肾、重复输尿管畸形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相似文献   

9.
戴捷  于尧  候秋萍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14):1279-1280
目的:探讨骶管囊肿的临床表现特点和MRI诊断.方法:分析30例骶管囊肿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囊肿位于骶管内,一般呈圆形或卵圆形,也有部分呈长囊袋形、串珠形和不规则形.囊边界清晰,囊壁菲薄,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匀,与脑脊液信号一致.部分病例囊肿内可见 T1WI、T2WI等信号细条状神经根影,囊肿增强扫描无强化.结论:MRI检查是目前诊断骶管囊肿最好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MRI对脊髓动静脉畸形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近年来我院8例确诊动静脉畸形病例,全部病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胸椎椎管内5例,腰椎椎管内3例,所有病例均为确诊病例,病灶MRI表现为串珠状,蚯蚓状流空影,沿脊髓长轴走行,3例短T2WI,长T1WI信号,2例等T2WI、等T1WI信号,3例混杂信号。相应脊髓节段增粗,部分病灶周围可见水肿表现,病灶增强扫描为轻中度强化。结论 MRI可以早期发现椎管内动静脉畸形,对其定性诊断具有很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表皮样囊肿3例,T1、T2加权显示各种不典型信号类型;脂肪瘤2例,T1加权示高信号,T2加权衰减为中等信号;髓内肠源性囊肿1例,T1加权显示低信号,T2加权示高信号。结论 除脂肪瘤外,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缺乏典型的特征。MRI诊断应当结合发育异常病史、病理学和病原学。  相似文献   

12.
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诊断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评估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6例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结果 表皮样囊肿3例,T1、T2加权显示各种不典型信号类型;脂肪瘤2例,T1加权示高信号,T2加权衰减为中等信号;髓内肠源性囊肿1例,T1加权显示低信号,T2加权示高信号,结论 除脂肪瘤外,椎管内胚胎性肿瘤的MRI表现缺乏典型的特征,MRI诊断应当结合发育异常病史,病理学和病原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影像学和临床特点,以助于临床诊断,方法:观察24例经手术证实的骶管内蛛网膜囊肿患的X线片,CT,造影后CT,MRI等影像学资料中的影像改变,分析该组患的临床表现特点及手术中的病理特点,结果:X线片,CT,及MRI中均可显示出骶骨的骨性改变,造影后CT囊肿内造影剂显影,MRI可以清楚的显示出囊肿呈长T1及T2信号,信号强度与脑脊液一致,临床症状以骶管内神经受压表现为主,囊肿与硬膜囊一般有交通孔,结论:MRI是最好的影像学诊断方法;骶管内蛛网膜囊肿的发生是由于先天的硬膜缺损所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国内Rathke囊肿文献病例的常见临床和MRI表现,提高认识水平。方法分析1995年至2015年8月间的国内原始中文文献29篇469例Rathke囊肿,总结文献中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症状、病变部位和MRI表现。结果患者男:女性别比约为3:4,平均年龄约37.0岁。87.4%患者出现头部不适、下丘脑-垂体功能异常和视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临床无症状者仅12.6%。Rathke囊肿45%位于鞍内,52.7%位于鞍内并向鞍上延伸,2.3%位于鞍上。40.3%囊肿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45.8%T1WI高信号,T2WI高、等或低信号;10.1%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MR增强扫描后27.7%囊肿边缘或环形强化,72.3%无强化。8.6%可见囊内结节,0.9%囊底出现沉淀物。结论国内Rathke囊肿患者女性略高于男性,平均年龄约37.0岁,多因周围结构受压出现症状而就诊。囊肿以鞍内和鞍内并向鞍上延伸常见,T1WI高信号最常见,其次为T1WI低信号和T2WI高信号组合,增强扫描后不足1/3囊肿边缘或环形强化,囊内结节和囊底沉淀物的出现率不高。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19例Rathke囊肿的CT及MRI资料。CT平扫发现4例为低密度,1例为等密度,14例为高密度。MRI平扫发现病变1例位于鞍内,18例位于鞍内并向鞍上延伸。病变呈圆形、椭圆形或哑铃形,T1低信号、T2高信号有6例;T1高信号、T2等信号有5例;T1等信号、T2高信号有4例;T1等信号、T2等信号有3例;T1高信号、T2高信号有1例。19例MRI增强扫描,均未见明显强化。Rathke囊肿囊液密度和信号变化多样,但结合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对其中多数病例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橄榄桥脑小脑萎缩(OPCA)的MRI表现。方法回顾分析21例临床拟诊OPCA并经MRI证实的病例,所有病例均采用1.5TMRI进行检查,使用自旋回波序列T1WI矢状位和T1WI、T2WI、FLAIR序列轴位。结果 OPCA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小脑症状、植物神经症状及椎体外系症状多见。MRI表现主要为小脑半球、桥脑腹侧、小脑中脚和橄榄的萎缩,大脑皮质轻度萎缩。结论成年人出现小脑共济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和椎体外系症状,应早期进行MRI检查,以除外OPCA。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磁共振成像(MRI)表现,探讨磁共振(MR)扫描技术在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的MR扫描技术及MRI表现。结果 12例中1例T1WI呈高信号,其余T1WI呈低信号。所有病例T2WI均呈高信号,稍高于脑脊液。9例FLAIR囊内见不同数量的絮状稍高信号影,其中有2例仅在边缘出现少量絮状等高信号影。DWI均表现为明显高信号,信号不均匀。结论桥小脑角表皮样囊肿MRI表现具有特征性,MRI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价值,联合应用DWI和T2 FLAIR有利于桥小脑角皮样囊肿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颅内皮样囊肿及表皮样囊肿的MRI表现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皮样囊肿和7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对其MRI表现、病理和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其中8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5例颅内皮样囊肿病例中,3例表现为T1WI低信号,T1WI为高信号,2例T1WI及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的3例均表现为厚壁中等强化。7例颅内表皮样囊肿病例中,4例表现为T,WI低信号,T2WI高信号,2例TlWI及T2WI均为高信号,l例T1WI及T2WI均为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的5例中4例表现为薄壁轻微强化,1例壁无强化。结论:颅内皮样囊肿和表皮样囊肿均有较典型的MRI表现,可实现术前正确诊断,MRI鉴别诊断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