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对强迫症患者的父母养育方式进行研究。方法选取2011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在该院门诊就诊的强迫症患者89例为研究组,并选择与年龄、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正常人90例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接受一般资料和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的评定。结果强迫症患者的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得分低于对照组( P ﹤0.01),而父母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得分高于对照组(P ﹤0.01),而父亲拒绝否认高于对照组(P ﹤0.05),母亲拒绝否认也高于对照组和(P ﹤0.01)。结论强迫症患者较少获得情感支持,其父母的养育方式为惩罚严厉、过分干涉和拒绝否认。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现状和个性特征及两者间的相关关系,为改善其父母养育方式及进行家庭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16例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青少年来访者EMBU中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1),父母的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和偏爱等因子分均明显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P〈0.01)。EPQ中男性来访者P和N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E量表得分明显低于全国常模;女性来访者P、N和L量表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与P和N量表呈显著负相关,与E和L量表呈显著正相关;父母的惩罚、严厉与E量表呈显著负相关;母亲的惩罚、严厉还与L量表显著负相关。结论心理咨询门诊青少年来访者父母养育方式与其个性特征密切相关,父母应少表达负性情感,多采用积极的养育方式,使子女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和健全的个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CD)患者父母养育方式及家庭环境的特点。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定量表(EMBU)对35例住院品行障碍青少年及194例中学生进行评定;并对该35例品行障碍青少年及其父母进行访谈。结果:(1)CD组在父亲过度干涉、父亲拒绝及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度干涉和保护、母亲情感温暖与理解5因子上分值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访谈发现,亲子之间彼此接纳程度低,家庭气氛不和谐。结论:CD患者父母不恰当的养育方式及不和谐的家庭环境可能是导致CD疾患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童年创伤及家庭环境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2月—2020年11月在郑州市第八人民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儿童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60例为病例组,用性别、年龄和受教育年限相匹配的郑州市某中学60名健康儿童少年作为对照组。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2组受试者进行评估,分析儿童少年双相情感障碍抑郁发作患者童年创伤及家庭环境特征的关系。结果 病例组与对照组在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及躯体忽视因子得分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病例组的亲密度、情感表达、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及道德宗教观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病例组的矛盾性、控制性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童年创伤中的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躯体忽视因子得分均与家庭环境量表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因子存在显著负相关;情感虐待、躯体虐待、性虐待、情感忽视因子得分均与矛盾性因子得分呈显著正相关,与娱乐性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情感虐待因子得分与成功性、道德宗教观因子得分呈显著...  相似文献   

5.
青少年强迫症病人父母的述情障碍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青少年强迫症病人父母的述情障碍和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关系。方法 使用TAS、SCL—90对102例13—19岁青少年强迫症病人父母共102人和心理健康青少年的父母89人进行测评。结果 强迫症病人父母的述情障碍总分、因子Ⅰ—Ⅳ均高于对照组(P<0.01);SCL—90中的身体化、强迫、忧郁、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等因子分阶段和总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59例(57.84%)有心理问题。强迫症病人父母TAS总分与SCL—90中的躯体化(P<0.01)、强迫(P<0.01)、焦虑(P<0.01)和精神病性(P<0.01)正相关;与敌对性(P<0.01)负相关。结论 强迫症病人父母常常有述情障离、心理健康问题。给予强迫症病人父母心理帮助经常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了解探讨儿童孤独症与家庭环环境状况,探讨家庭环境与儿童孤独症相关性,为孤独症患者的家庭预防及康复治疗提高依据。方法采用孤独症行为评定量表(ABC)和家庭环境量表(FES-CV)对30名儿童孤独症者(研究组)和具有可比性的30名正常儿童(对照组)进行测评,比较二者的差异,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①研究组ABC各因子及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研究组FE5-CV评分,除矛盾性因子明显高于对照组外,其余各因子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FES-CV与ABC具有高度相关性(r=0.320~0.435,P<0.01)。结论儿童孤独症者的家庭环境欠佳,儿童孤独症的发生与家庭环境因素有关,医务工作者在治疗患儿的同时,应关注家庭因素在孤独症的发生和治疗中的作用,给予相应的家庭干预,以促进患儿的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的相关性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6年4月在我院精神内科治疗的1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我院自制服药依从性量表以及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残疾评定量表(WHO DASⅡ)对患者的家庭功能、服药依从性以及精神残疾状况进行分析,以及评估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的关系。结果家庭功能得分(20.05±8.82)分,精神残疾程度得分(83.62±14.39)分,服药依从性得分(81.58±14.84)分,有49.38%的患者有不按时服药的情况;患者的家庭环境各维度与常模相比差异显著(P0.05);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中的矛盾性维度呈负相关(P0.05),而与亲密性、知识性、组织性维度呈正相关(P0.05);家庭干预后的服药依从性明显优于家庭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依从性与家庭环境有显著关系,临床应加强对家庭干预的指导,积极的家庭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服药依从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家庭教养方式与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病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对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观察组)进行评定,并与86例健康受试者(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其父母双方的惩罚、严厉和拒绝、否认2项因子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父亲的过分干涉、母亲的偏爱被试因子分也明显高于对照组,而父母双方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父母教养方式存在多方面问题,对问题家庭早期干预,以减少精神分裂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初中生网络使用不当与父母养育方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网络使用不当问题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使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48名符合Young网络成瘾诊断标准的初中生网络使用不当者和50名健康初中生对照进行测试。结果:1.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中,初中生网络使用不当组父亲因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低于对照,而父亲因子Ⅱ(惩罚严厉)、因子Ⅵ(过度保护)两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母亲因子Ⅰ(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同样低于对照,而母亲因子Ⅱ(过干涉过保护)、因子Ⅲ(拒绝否认)以及因子Ⅴ(偏爱被试)各因子得分高于对照。2.父母亲养育方式中母亲的过干涉过保护因子对网络使用不当倾向的预测力居首位(β=0.360),其次是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和拒绝否认因子(β=-0.308、-0.289,0.267)。结论:初中生网络使用不当者存在不良的家庭教养方式,不利于其人格发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天智颗粒联合阿立哌唑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2月本院收治的110例青少年强迫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用阿立哌唑,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用天智颗粒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认知功能、强迫症状、生活质量、焦虑程度及血清因子[白细胞介素-2(IL-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白细胞介素-6(IL-6)]。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4%,高于对照组的74.54%(P<0.05);观察组WHOQOLBREF评分和RBANS评分高于对照组,HAMA评分和Y-BOC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IL-2和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天智颗粒联合阿立哌唑治疗青少年强迫症的效果较佳,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强迫症状、生活质量、焦虑程度,调节血清因子水平,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网络成瘾(IAD)青少年与正常对照组的心身症状、人格特征及父母养育方式。方法:在2007年5月至2007年12月间,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及父母养育方式量表(EMBU),对204例诊断为IAD的青少年进行评定。同时应用上述3种测量工具对100例正常青少年进行评定。结果:IAD青少年SCL-90的躯体化(P=0.006)、抑郁(P<0.0001)、敌对(P=0.001)和偏执因子(P=0.000)均高于正常对照,总症状指数也比正常对照高出近10%(P=0.001)。IAD青少年EPQ的内外向因子分低于正常对照(P<0.0001),精神质因子分高于正常对照(P=0.000)。EMBU测查表明,总体来说IAD青少年较正常对照的父母养育方式缺少情感温暖与理解、过分干涉、拒绝与否认(仅为母亲)(P<0.001)。结论:网络成瘾青少年常常出现各种精神症状,表现出内向和精神质的人格特征。父母对他们的养育方式常常表现为过分干涉、惩罚、缺少情感温暖。  相似文献   

12.
崔琪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19):2935-2936
目的 探讨细菌性痢疾儿童心理行为特征、家庭环境因素及其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细菌性痢疾患儿180例,采用《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和《家庭功能评定问卷》进行心理行为特征和家庭环境因素评定.结果 Conners儿童行为问卷四个量表得分在性别、年龄与城乡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变量方差分析显示城乡组别的家庭功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菌性痢疾儿童自身性别、年龄与城乡关系能够影响其行为特点,而家庭环境与城乡关系有明显相关性,两者互相影响,为此要根据上述因素进行合理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13.
父母教养方式与海洛因依赖者人格特征的关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海洛因依赖者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的影响.方法:运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对100名具有高中文化、年龄在19~24岁的海洛因依赖者进行问卷调查,并与100名正常人群加以比较分析.结果:①研究组中父母教养方式及海洛因依赖者人格特征与对照组存在差异性.其中父亲的FSS2(惩罚、严厉)、FSS3(过分干涉)、FSS6(过度保护);母亲的MSS2(过分干涉、过度保护)、MSS4(惩罚、严厉)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父亲的FSS1(情感温暖、理解)因子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②艾森克个性成人问卷(EPQ),研究组中N(神经质)、P(精神质)、L(掩饰性)、E(内外向)因子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海洛因依赖者父母教养方式对其人格特征的影响与正常人有着明显不同.温暖、理解的教养方式有利于子女个性发展和正常人格的形成;父母惩罚严厉、易形成情绪不稳、敏感、掩饰性等人格特征.本文为预防青少年吸毒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家庭照料者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对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效果.方法:在社区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庭中招募80名密切接触患者的照料者.分为干预组(40名)和对照组(40名).对对照组的照料者实施常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对干预组是在对照组干预基础上,对照料者增加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分别于干预前、干预完成时、干预6个月后测量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来评估干预的效果.结果:在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两组家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之间的PANSS、SDSS、ADL等量表及其因子平均得分均无显著差异(P>0.05),而在干预6个月后,干预组家庭患者在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SDSS、ADL量表因子的平均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干预组的PANSS的阴性量表分因子和ADL量表躯体生活因子均比干预前有明显降低(P均<0.05),SDSS、ADL量表的工具性日常生活因子和ADL总分的平均得分比干预前和干预完成时都有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认知团体心理治疗干预家庭照料者对该家庭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的近期影响有限,但具有改善患者阴性症状控制、生活功能的远期效果.家庭照料者所提供的积极康复氛围是社区精神分裂症患者远期康复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与青少年网络成瘾(IA)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190例IA青少年患者和386例性别与年龄频数匹配的医院对照,完成一般社会人口学问卷和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量表中文版(FACES II-CV)评定;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筛选IA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IA青少年家庭的实际亲密度[(60.27±s 11.44)vs.(69.34±s 9.84)]、理想亲密度[(69.25±s11.82)vs.(72.57±s 10.34)]、实际适应性[(42.09±s 10.20)vs.(49.79±s 8.24)]和理想适应性[(52.02±s10.59)vs.(54.02±s 9.13)]得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亲密度不满程度[中位数,全距:(5,52)vs.(4,54)]和适应性不满程度[中位数,全距:(9,51)vs.(4,38)]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多因素分析表明,父母婚姻状况为在婚(OR=0.55)、抚养人为父母(OR=0.50)和实际亲密度高(OR=0.88)为IA的保护因素;家人关系差(OR=4.15)、家人有烟酒嗜好(OR=1.62)、亲密度不满度高(OR=1.11)和适应性不满度高(OR=1.06)为IA的危险因素。结论:青少年IA的发生与父母因素和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有关;需要注重发挥父母作用和改善家庭功能以防治青少年IA。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索家庭环境特征与青少年病理性网络使用(PIU)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对190例PIU青少年和386例频数(性别、年龄)匹配的医院对照进行一般情况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评定;使用Logistic回归筛选PIU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PIU青少年家庭的亲密度(5.64±s2.66vs.7.38±s1.95)、情感表达(4.72±s1.89vs.5.49±s1.62)、知识性(3.82±s2.03vs.4.73±s2.02)、娱乐性(3.45±s2.34vs.4.37±s2.09)和组织性(5.79±s2.02vs.6.28±s1.86)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05),矛盾性(4.14±s2.32vs.2.78±s1.90)和控制性(4.09±s2.06vs.3.52±s1.95)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均≤0.001);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婚姻状态为在婚(OR=0.62)、抚养人为父母(OR=0.58)、亲密度高(OR=0.81)、知识性高(OR=0.79)和组织性高(OR=0.84)为PIU的保护因素;家长关系差(OR=2.30)、家长有烟酒嗜好(OR=2.11)、母亲受教育年限高(OR=1.12)、父亲受教育年限高(OR=1.18)、矛盾性高(OR=1.14)和控制性高(OR=1.11)为PIU的危险因素。结论:PIU的发生与父母因素、家庭环境有关;预防青少年PIU,需要改善不良的父母因素和家庭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青少年冰毒依赖者的家庭功能特点。方法:以成都市某强制隔离戒毒所100名冰毒依赖青少年作为戒毒组,以10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民族上相匹配,采用自编一般信息问卷、父母教养方式量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对两组被试进行施测。结果:(1)两组在被试的文化程度、父母是否健在、父母是否离异及是否为独生子女因素上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164,5.207,5.674,7.715,6.490,P_均<0.05)。(2)戒毒组父母教养方式在情感温暖、理解,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方面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10,-4.584,3.264,2.132,1.765,2.677,P_均<0.05);戒毒组的家庭关怀度、家庭内支持得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t=-5.262,-3.029,P_均<0.01)。结论:对于青少年来说,家庭结构不完整,父母教养方式不良,家庭关怀欠缺均是引起吸毒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对青少年进行毒品预防教育的同时,加强家族干预和父母的责任感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初中生儿童期虐待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儿童期受虐学生与非受虐学生各212名,采用儿童期虐待问卷(CTQ)、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对两组学生进行测评和分析。结果:研究组的SSRS的因子分均低于对照组,CTQ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受虐组儿童期虐待各因子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呈正相关,与情感温暖与理解呈负相关;性虐待与客观支持呈负相关;躯体虐待因子与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呈负相关,与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呈正相关。结论:与非受虐者的父母教养方式相比,初中生儿童期受虐存在明显差异,其社会支持程度也低于非受虐初中生。初中生儿童期虐待与其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会支持有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的父母养育方式及应付方式。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86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观察组)与93例社区居民(对照组)分别用一般资料问卷、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进行评估。结果:观察组的养育方式中"父母温暖理解"、"母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这3项因子分显著高于对照组,而"父母惩罚/严厉"、"母亲过分干涉/保护"、"母亲惩罚/严厉"、"父亲拒绝否认"这4项因子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应付方式中"解决问题"、"求助"这两项因子分观察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美沙酮维持治疗海洛因依赖者存在不良的父母养育方式及不成熟的应付方式,这些因素可能是造成海洛因依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与研究焦虑症与抑郁症患者心理防御方式、社会支持以及家庭功能的特征。方法对我院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焦虑症患者与60例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另选取60名正常人作为对照组,均采用社会支持量表、防御方式问卷进行调查,焦虑组与抑郁组的测试均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结果焦虑组、抑郁组患者的主客观设计支持以及支持总分高于对照组,支持利用度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组、抑郁组不成熟防御方式、投射、躯体化、成熟防御方式、抱怨均高于对照组,幽默因子、压抑得分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与焦虑症患者在防御方式方面具有不成熟倾向,家庭功能具有一定的缺陷;同时,社会支持系统比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