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严重蜂蜇伤12例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野蜂蜇伤对人体可能造成致命的损害,可导致多种器官功能障碍,尤以急性肾功能衰竭(肾衰)最为常见。本研究对12例伴有急性肾衰的严重蜂蜇伤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期望能找出主要的危险因素。一、资料与方法1对象:以1994年6月至2003年9月收治的蜂蜇伤合并肾衰的12例患者为研究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液净化治疗毒蜂蜇伤致急性肾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0年来收治的118例毒蜂蜇伤的临床资料,观察对症支持治疗配合不同血液净化治疗对毒蜂蜇伤的疗效。结果:入院后6h内,在常规对症支持治疗的基础上,62例行血液透析,28例行血液透析滤过,28例行血液灌流/透析(HP+HD)联合治疗;单用HD治疗组总治愈好转率为95.2%,治愈率79.1%,病死率为4.8%;HDF治疗组总治愈好转率为96.4%,治愈率85.7%,病死率为3.6%;HP+HD联合治疗组的总治愈好转率为100%,治愈率96.4%。3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血液净化治疗方式均可有效治疗毒蜂蜇伤所致急性肾功能不全;毒蜂蜇伤同时伴有心、肝、血液、神经系统等组织器官的损伤,应尽早行血液净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蜂蜇伤致急性肾损伤(AKI)的临床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宜昌市中心人民医院200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蜂蜇伤患者78例的临床资料,选取年龄≥60岁、刺伤针数≥10针的蜂蛰伤患者,按照是否发生急性肾损伤分为AKI组(40例)和非AKI组(38例),对比分析两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逐步回归法分析老年蜂蛰伤致AKI的危险因素。结果老年蜂蜇伤患者AKI发生率为51.28%。AKI组患者较非AKI组更容易发生溶血、血尿、肉眼血尿、蛋白尿、呕吐、双下肢水肿(P<0.05,P<0.01)。单因素分析中,两组入院后血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白蛋白(ALB)、尿素氮(BUN)、肌酐(CREA)、白细胞(WBC)、血红蛋白(HB)、部分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T)、乳酸脱氢酶(LDH)、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ALT、肉眼血尿为老年患者蜂蛰伤后发生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0.001)。血清白蛋白>35 g/L为老年蜂蛰伤患者发生AKI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ALT升高和肉眼血尿可能促进老年患者蜂蜇伤后AKI的发生,相反血清白蛋白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正>蜂蜇伤是临床常见急症之一,多发于山区,夏秋季较为常见,可引起过敏性休克、血管内溶血及多脏器功能衰竭等而危及生命,如抢救不及时,病死率较高。老年患者因多合并有基础疾病或者心肺功能较差,蜂蜇伤后更易死亡,血液净化和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等综合治疗措施对其有较好疗效。笔者对我科2009年12月至2013年12月共25例重症蜂蜇伤老年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收集我科2009年12月  相似文献   

5.
群蜂蜇伤后其蜂毒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急性喉头水肿、肺水肿乃至多器官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我科自2000年1月-2004年10月,共收治10例群蜂蜇伤患者,现将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蜂蜇伤研究进展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蜂毒成分较为复杂,蜂蛰伤可导致人体多脏器功能损害,表现为血管内溶血、横纹肌溶解、急性肾功能衰竭、肝脏损害、心脏损害、神经系统损害和DIC等,其中以肾脏损害最常见,心脏和肝脏次之。蜂蜇伤的发病机制与蜂毒素对人体的毒害作用及机体的过敏反应有关。蜂蜇伤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死亡率较高。肾上腺素、糖皮质类固醇激素及血液净化等综合措施有一定疗效,免疫治疗对蜂毒过敏的患者是一项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程小丽  王兴春 《内科》2009,4(5):753-754
毒蜂蜇伤是我市每年7至10月临床常见急诊之一,毒蜂蜂种均为大黄蜂(俗称葫芦蜂或马蜂)。曾有报道对蜂蜇伤者用血液透析治疗。我科自2006年7月至2008年11月共治重症蜂蜇伤患者52例,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和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疗效显著,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持续低效血液透析滤过(SLEDF)对老年蜂蜇伤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40例蜂蜇伤后AKI患者分为非老年血液透析(HD)组,老年HD组和老年SLEDF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三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老年HD组相比,老年HD组痊愈率降低,进入多尿期的时间和血肌酐(Scr)恢复正常的时间延长,血液净化时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P均<0.05);而与老年HD组相比,老年SLEDF组痊愈率没有差异,进入多尿期的时间和Scr恢复正常的时间缩短,血液净化时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减少(P<0.01)。结论与HD相比,SLEDF促进老年蜂蜇伤后AKI患者肾功能恢复,降低血液净化时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野蜂蜇伤可引起局部疼痛、肿胀或过敏性休克,甚至可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我科于2002年7月~2005年7月采用连续性血液净化CBP(主要模式为CVVH)治疗7例蜂蜇伤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患者取得了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蜂蜇伤后可致局部皮肤红肿痒痛,甚至引起过敏性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但引起迟缓相I型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的报道甚少,现将我院2例蜂蜇伤致迟缓型I型变态反应过敏性休克患者的救治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 目的 总结重症胡蜂蜇伤的成功救治经验,探索蜂毒中毒新的救治方法。 方法 分析我院被同一宗胡蜂蜇伤的2例重症患者,其中一例被蜇伤252针,另一例被蜇伤246针,入院时,均已出现溶血、多脏器功能衰竭。通过杂合式血液净化,局部外敷季德胜蛇药片及蜂蜇草,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患者溶血得到有效控制,脏器功能逐渐恢复。 结果 一例患者逐渐好转,住院16日后出院;另一患者迅速好转,两日后出院。出院后,电话随访,患者均已痊愈。 结论 杂合式血液净化能有效清除体内蜂毒,保护重要脏器功能,促进受损器官恢复;季德胜蛇药片与蜂蜇草可能有一定的解毒功效,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持续低效血液透析滤过(SLEDF)对蜂蜇伤后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的治疗价值.方法 将45例蜂蜇伤后AKI患者分为常规血液透析(HD)组和SLEDF组.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痊愈率、进入多尿期的时间、血肌酐(Scr)恢复正常的时间、治疗第3天和第7天的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以及Scr水平、血液净化相关不良反应及其总费用.结果 SLEDF组和HD组间的死亡率(9.09%比13.04%)以及痊愈率(81.82%比65.2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LEDF组进入多尿期的时间[(20.1±3.4)天比(25.0±5.1)天]和Scr恢复正常的时间[(35.2±8.5)天比(44.1±10.6)天]均较HD组缩短(P<0.05).治疗第3天和第7天SLEDF组APACHEⅡ和Scr水平均较HD组降低(P<0.05).SLEDF组血液净化治疗时低血压和心律失常发生率均较HD组低(P<0.05).两组血液净化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HD相比,SLEDF不改善蜂蜇伤后AKI患者预后,但有利于肾功能的恢复,安全经济.  相似文献   

13.
蜂蜇伤致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并急性左室心力衰竭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性,18岁。蜂蜇伤后送往我院急诊室心电图监护时突然出现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患者表现抽搐及呼吸停止,经电除颤、静脉推注利多卡因、多巴胺及入院后应用激素、强心及营养心肌治疗,6天后治愈出院。结论:蜂蜇伤后蜂毒损害心肌,可使心肌异位节律点兴奋性增强而呈现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内科》2017,(4)
目的探讨蚂蚁蜇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正确处理措施。方法对2014年6月至2016年11月我院收治的蚂蚁蜇伤患者21例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1例患者被蚂蚁蜇伤后,蜇伤皮肤局部均马上出现痒痛、红晕、丘疹,17例(81.0%)患者在蜇伤部位出现特殊的水泡、脓疱,16例(76.2%)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红肿、风团、瘙痒,10例(47.6%)出现胸闷、心悸、头晕、头痛,5例(23.8%)患者出现全身乏力、呼吸困难、晕倒、休克症状。目前对蚂蚁蜇伤患者尚无有效的专用解毒剂,在临床上主要是对被蜇伤者进行对症治疗,对伤口进行局部清洗消毒。只要及时积极治疗,被蜇伤者预后一般良好。结论根据蚂蚁蜇伤史以及患者的临床表现,尤其是刺伤部位出现特殊的脓疱,蚂蚁蜇伤诊断并不困难,只要及时积极治疗,被蜇伤者预后一般良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中药复方制剂)在群蜂蜇伤所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群蜂蜇伤所致MODS患者临床资料,分为血必净组(31例)和对照组(29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措施包括局部处理、糖皮质激素的应用、脏器功能保护、血液净化治疗;血必净组则在上述治疗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愈率、病死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血必净组治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3.9% vs 58.6%,P<0.05),病死率显著低于对照组(9.7% vs 31.0%,均P<0.05),血必净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11.2±3.4)d vs (13.6±4.6)d,P<0.05].结论:群蜂蜇伤致MODS患者在传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在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6.
蝎子蜇伤是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毒虫伤害 ,可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 ,影响正常的工作及生活。红药油涂擦治疗蝎子蜇伤 ,疗效确切 ,方法简便易行。具体方法是 :蜇伤后 ,立即用红花油涂于患处 ,每 15min涂擦 1次 ,如为多处蜇伤或伤处肿胀特别明显者 ,可酌情增加涂擦次数及药液浓度 ,一般 12h即可解除疼痛、红肿。笔者采用此法治疗 8例患者 ,均在 12h~ 2 4h内痊愈 ,疗效满意。红花油是由白油、人造桂油、白樟油及血竭等合成的外用油剂 ,具有消炎去肿、止血止痛 ,具有对抗蚊、虫、蜂叮咬的功效。此法简单方便 ,经济实惠 ,无任何痛苦 ,适于…  相似文献   

17.
<正>1914年Abel首次提出了血浆置换(PE)的概念,直到20世纪70年代因治疗肺出血-肾炎综合征获得成功而在临床得到推广应用。随着血浆净化技术的日益成熟及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在危重症的救治中也开始应用这项治疗,其主要治疗的疾病为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及脓毒血症,在儿科特别是体重较低患儿的治疗存在一些难点,在蜂蜇伤的治疗中报道较少。我们采用血液灌流(HP)联  相似文献   

18.
<正>胡蜂蜇伤是夏秋季常见临床急症之一,临床表现复杂,伴随局部及全身多种症状。局部反应多为蜇伤处红肿刺痛,出现水泡、淤血,皮肤进而变色,坏死;常伴有口唇及眼睑肿胀,喉痒水肿,通气不畅,皮肤荨麻疹,过敏性休克等症状,严重者发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危及生命~([1,2])。本文旨在分析胡蜂蜇伤流行病学情况及临床特点,为胡蜂蜇伤的诊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对蜂蜇伤所致急性肾功能衰竭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7至2007年收治的共81例蜂蜇伤患者,其中66例(80.2%)出现急性肾功能衰竭(ARF),60例(74.1%)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64例ARF患者采用血液净化治疗(APACHE评分:19.2±4.6):(1)CVVH/IHD组:前期行连续性静-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24~72h,情况稳定后给予间歇性血液透析(IHD)治疗.(2)IHD组:采用IHD 1周3次治疗.(3)腹膜透析(PD)组:使用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APD)治疗.使用SPSS 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3组患者治疗前APACHE评分无统计学差异[(19.0±3.5) vs (18.6±5.2) vs (17.8±3.9),P>0.05].(1)CVVH/IHD组:19例(95%)患者好转出院,1例(5%)患者死亡.(2)IHD组:30例患者(78.9%)好转出院,3例患者(7.9%)死亡,5例患者(13.2%)失访.(3)PD组:无一例患者好转,2例(33.3%)死亡,3例(50.0%)转为终末期肾脏疾病(ESRD),1例失访.CVVH/IHD组及IHD组患者生存率及临床好转率均明显优于PD组.CVVH/1HD组与IHD组相比较,在生存率及临床好转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早期总胆红素、肌酸激酶及白细胞的下降程度明显优于IHD组(P<0.05).而且在不良反应上(低血压),CVVH/IHD组低于IHD组. 结论:前期CVVH可能有利于患者受损器官功能的恢复,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但能否提高患者的生存率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CAPD疗效差,不应作为首选治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胡蜂蛰伤患者发生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CLS)的危险因素及其预测效能。方法 78例胡蜂蜇伤患者分为CLS组和非CLS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基础疾病、APACHEⅡ、就诊时间、SOFA评分和蜇伤皮损数)、实验室检查结果(D-二聚体、 PT、 APTT、Cr、间接胆红素、CK、CRP、WBC、PCT、PLT、ALB、氧合指数、血细胞比容、乳酸、IL-6),并进行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胡蜂蛰伤患者发生CLS的危险因素。采用ROC评估相关危险因素对胡蜂蛰伤患者发生CLS的预测效能。结果 78例胡蜂蜇伤患者中,24例患者发生CLS,总发生率30.77%(24/78)。CLS组与非CLS组就诊时间、蜇伤皮损数、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D-二聚体、Cr、CRP、PCT、ALB、CRP/ALB、氧合指数、IL-6比较,P均<0.05。血清IL-6、D-二聚体水平升高是胡蜂蛰伤患者发生CLS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血清D-二聚体、IL-6水平升高预测胡峰蜇伤发生CLS的AUC分别为0.812(95%CI为0.694~0.93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