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究社区保健人员对围绝经期妇女实施健康干预的效果。方法在某社区健康服务中心2015年1月-2016年6月间随访的围绝经期妇女中随机选出80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将2015年10月1日前收治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对照组,此后随访的40例围绝经期妇女分入到观察组。对照组围绝经期接受常规健康宣教,观察组妇女则由社区保健人员给予健康干预,比较分析两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知水平、心理健康水平。结果干预3个月后,观察组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知识认识水平更高,且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更低,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社区保健人员给围绝经期妇女提供健康干预有助于提高其健康认知水平,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高自我保健能力,保障妇女顺利度过围绝经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即围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情况及其对生活的影响,患者的就医情况和保健意识及需求,为更好地为围绝经期妇女提供有针对性的、优质的服务提供依据,以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对武钢40~60岁妇女以厂为单位按不同年龄段进行整体抽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对象的基本情况,症状的有无,有症状者的治疗情况及其对围绝经期妇女生活的影响,对围绝经期知识了解情况、途径及需求。结果:调查对象中80.30%的妇女有自觉的围绝经期症状,其中40~50岁妇女以神经系统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50%以上。51~60岁妇女以骨关节疼痛和心血管系统的症状较为突出,发病率达62.80%。对围绝经期知识有所了解的围绝经期妇女仅占总人数的47.55%。希望得到围绝经期知识指导的围绝经期妇女占58.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接受治疗率低,知晓率低,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知识及服务的需求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现况,为开展社区围绝经期保健知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40~60岁上海市户籍妇女为目标人群,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1-30日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属的5个家庭医生工作室辖区内203名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形式调查妇女的基本信息、月经状态及围绝经期相关症状。结果回收有效问卷1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55%。196名调查对象中有70.92%的妇女存在不同程度的围绝经期症状。在7种常见症状中,患病率最高的前3位依次为潮热出汗(33.33%)、睡眠障碍(30.16%)和关节疼痛(25.40%)。不同月经状态妇女潮热出汗和关节疼痛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妇女睡眠障碍的患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虹桥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患病率较高,需加强预防保健、及早干预。并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以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水平,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杭州市妇女围绝经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以杭州市区企业宿舍46~55岁围绝经期妇女为调查对象,采用Kupperman评分法调查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患病率。结果:杭州市围绝经期妇女平均绝经年龄为51.61岁,Kupperman评分在15分以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达49%。结论:对围绝经期妇女应加强健康教育,注重围绝经期保健,注意合理营养和适当的体育锻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成效。方法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健康教育为先导,以降低危险因素为目标,做好病因学和发病学预防,促使围绝经期妇女正确认识和理解围绝经期的概念,认识出现症状的原因及可治疗性和自愈性,消除恐惧心理,自觉做好围绝经期保健。对用改良的Kupperman症状评分法评分总分≥7分的社区围绝经期妇女,采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进行干预。结果干预治疗对象的13种围绝经期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1)。结论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综合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能够有效地提高社区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马赫  徐鑫  谢辉  滕志远 《中国妇幼保健》2006,21(15):2115-2115
绝经是每1个妇女生命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生理过程。在此阶段内要经过生理、心理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和相关疾病严重的影响着妇女的生活质量。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生活质量(QOL)也越来越受到围绝经期妇女的关注。WTO将提高晚年生活质量列为21世纪促进健康的三大主题。针对这一目的,我院妇产科用心理护理及激素替代法治疗围绝经期症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者年龄在41~55岁的围绝经期妇女108人,具有完整子宫及附件,之前未用任何激素治疗,将她们分为观察组(心理护理及激素替代)和对…  相似文献   

7.
目的:深入研究分析我国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情况,并针对调研结果给出可行的保健措施。方法采用随机抽样调查的方案,在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期间选取本市530名围绝经期妇女参加调研,采用Kupper-man评分法、抑郁自评表(SDS)、焦虑自评表(SAS)、生存质量自评表(SF-36)等对调查对象的健康情况进行量化评估。结果所有调查对象中52.64%的妇女出现月经异常,64.34%的对象出现各种围绝经期症状,59.79%的对象患有慢性疾病,所有对象出现不同程度焦虑抑郁症状。(P<0.05)结论围绝经期妇女健康形势比较严峻,必须及时采用有效措施提高围绝经期妇女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复方制剂芬吗通(雌二醇片/雌二醇地屈孕酮片复合包装)治疗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2月至2015年3月就诊的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139例为研究对象,服用复方制剂芬吗通,1片/d,连服6个月。结果患者潮热、失眠、多汗、阴道干痛等围绝经期症状明显改善,血促卵泡生成素(FSH)水平明显下降,用药期间无不规则出血。结论复方制剂芬吗通对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较好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因素,以便更好地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进行社区诊断。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3个社区围绝经期妇女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社区妇女自然绝经平均年龄49.9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44.1%。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与年龄、文化程度、丈夫关系、孕产次数、亲友支持、经济收入、围绝经期知识、慢性病等有相关性。结论: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具有发病率高和群体性的流行特点。患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严重影响了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并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一定的负担。因此,以妇幼保健进社区为切入点,开展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服务,是防治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0.
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情况调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了解青岛市围绝经期妇女对围绝经期认识程度和保健需求,为制定保健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选取青岛市区及城郊的1 600名35~59岁妇女作为调查对象,进行围绝经期妇女保健需求调查.结果 保健需求排在前5位的有:定期全面查体(54.56%)、围绝经期咨询(50.88%)、预防骨质疏松(42.56%)、预防老年痴呆症(39.19%)、保护关节功能(38.25%).只有16.56%的妇女了解围绝经期保健知识,知识主要来源于媒体(38.60%)、同事朋友(35.92%)、医疗机构(26.48%).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治疗(HT)率为4.13%,市区妇女性激素治疗(HT)率明显高于城郊妇女(χ2=15.36,P<0.01).结论 围绝经期妇女对保健需求迫切,保健知识贫乏,应深入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推广性激素治疗的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丽水地区农村围绝经期妇女的健康现状和保健需求,为改善农村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提供帮助,为建立农村围绝经期妇女保健服务模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随机组群抽样方法,选取丽水地区农村40~55岁的妇女540人为调查对象,使用统一问卷进行入户现场调查。结果:在540例接受调查的妇女中,月经正常或基本正常306例,月经紊乱119例,绝经115例,自然绝经平均年龄为(49.21±2.18)岁。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为78.1%,主要症状为骨关节肌肉痛380例,失眠355例,头痛316例,头晕心悸316例,烦躁不安281例,易激动292例。不同年龄组别之间的妇女生存质量状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只有17.4%妇女了解围绝经期知识,围绝经期激素补充治疗(HT)率2.4%;仅有35.6%的围绝经期妇女1~2年内有过健康体检。结论:丽水地区农村妇女保健意识薄弱,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病率高。开展农村妇女围绝经期的全科医疗卫生保健服务,加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综合防治,有利于提高农村妇女的健康水平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随着东风汽车公司企业内部改革的深化 ,女职工面临更严峻的压力和挑战。国内研究提出 :社会、文化及心理因素可能影响妇女围绝经期症状的发生[1] 。本调查目的是了解东风汽车公司女职工围绝经期症状发生情况及预防保健状况 ,以提出适宜的保健服务措施。1 材料与方法1.1 对象调查对象为东风汽车公司所属 40厂、61厂、2 0厂等在职女职工 ,且年龄≥ 3 0岁及部分女性离退休人员。1.2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方法 :采用Kupperman的围绝经期症状评价量表与妇女围绝经期相关因素制定了统一调查问卷 ,内容包括 :一般情况、影响因素、围绝经期症状…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研究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生殖健康现况及围绝经期症状的影响因素,为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生殖健康提供依据。方法 2014年1月-2015年12月在台州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内的围绝经期妇女中随机抽取413例围绝经期社区妇女为研究对象,以问卷调查方式了解围绝经期社区妇女围绝经期症状、Kupperman评分,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疲乏(19.85%)、眩晕(17.19%)、骨关节痛(15.74%)为主要症状;51~60岁年龄段平均Kupperman评分高于40~50岁年龄段(P<0.05)。51~60岁年龄段以中度、重度多见,40~50岁年龄段以正常、轻度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1~60岁年龄段围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87.1%,高于40~50岁年龄段的6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围绝经期综合征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文化程度、月经情况及运动与Kupperman评分值有关,高年龄、高文化程度为Kupperman高评分的危险因素,更易发生围绝经期综合征,月经正常及有运动习惯为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保护性因素。结论早期预防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良好的延缓及防治作用,应加强围绝经期妇女的保健工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补肾调肝活血法立论,安坤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现实意义。方法:43例年龄为42~55岁出现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的健康妇女作为研究对象,给予口服安坤汤,每日1剂,连续1个月为1个疗程,逐周按Kupperman评分法观察围绝经期症状的变化,3个疗程后监测血雌二醇(E2)、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水平和临床疗效,以评价安坤汤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治疗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结果:安坤汤可显著降低低、中度患者Kupperman评分(P<0.05),对性激素水平有轻度改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安坤汤可有效地改善围绝经期综合征症状,使围绝经期患者的月经规律,不提高血E2水平,使绝经后妇女FSH有下降趋势,故安坤汤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安全和有效的方剂。  相似文献   

15.
围绝经期妇女性激素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女性围绝经期性激素变化与临床表现的关系 ,以便早期作出诊断 ,并寻找围绝经期妇女身心保健的有效对策。方法 :1 68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月经不规则组、月经规则组和绝经组 3组 ,并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 ,采用磁性分离酶联免疫技术 (IEMA)分别测定其血清中 6项性激素 (FSH、 LH、 PRL、 P、 T、 E2 )。利用统计学方法比较围绝经期妇女各组与对照组性激素结果间有无显著性差异。结果 :各组围绝经期妇女血清 FSH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 .0 1 ) ,LH在月经不规则组与绝经组中均显著增高 (P<0 .0 1 ) ,在围绝经期各组中 FSH/ LH比值均大于 1 .0 ,E2和 P在围绝经期各组中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中绝经组降低显著 (P<0 .0 1 ) ,各组围绝经期妇女 PRL和 T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结论 :并非所有围绝经期妇女血清性激素水平都低 ,因而对围绝经期妇女应测定血清中性激素水平 ,以指导临床处理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身心健康状况。方法:采用妇女健康问卷表,对161例围绝经期妇女(围绝经期组)和163例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组)从身体状况、自我意识、血管运动、焦虑、性生活、睡眠共6个因素、35个项目,进行量化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围绝经期妇女症状出现率为100.0%,绝经后为96.20%,围绝经期性生活问题出现率显著高于绝经后期(P<0.05),绝经后血管运动评分显著高于围绝经期组(P<0.05),各项评分在工人与干部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围绝经期组小学-文盲文化层次焦虑评分显著高于中学、大专-大学层次(P<0.05)。结论:围绝经期和绝经后妇女普遍存在生理和心理不适,在围绝经期以性生活障碍较为常见,绝经后以血管运动失调为主,低文化层次妇女对围绝经症状出现较强的焦虑情绪,但不同职业对围绝经期症状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了解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患病率、临床特点及其影响因素;了解中山市妇女对围绝经期保健的态度及行为,以便更好地改善围绝经期保健服务的内容和质量,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及生活质量。方法:应用调查问卷的形式,采取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中山市1 678名40~65岁的妇女进行问卷调查。数据用SPSS 10.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为68.5%,发生率最高的前3个症状依次为失眠、肌肉骨关节痛、头晕。②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等12个因素的影响。结论:①中山市妇女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与全国平均水平(2/3)相近。②围绝经期综合征以失眠等躯体症状为主,烦躁、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也占一定比例;提高这一人群的生命质量,药物治疗需配合心理支持治疗。③围绝经期综合征受年龄、自我保健意识、生活习惯等多种因素影响,要降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病率,需加强妇女的自我保健意识,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妇女对不良生活事件的应激能力。  相似文献   

18.
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健康状况和对围绝经期认知程度,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围绝经期保健提供依据。方法:对前来更年期门诊的160例40~60岁围绝经期妇女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延边地区医院就诊围绝经期妇女自然绝经年龄在(49.6±2.8)岁。生育二胎及以上者占41.8%,哺乳1年及以上者占51.3%。160例均有不同程度围绝经期症状,48.8%为轻度,39.4%为中度,11.9%为重度。症状随年龄增加加重,与月经相关。轻症患者50%以上为月经正常者。重症患者中以闭经1年以内者占47.4%。51.9%围绝经期妇女不了解围绝经期知识,86.8%围绝经期妇女希望得到此方面知识。获得信息的主要途径是传媒,通过医生咨询仅为13.1%。结论:延边地区就诊围绝经期妇女对自身健康重视。1/3围绝经期妇女有较好的生活习惯,与传媒宣传教育有关。但缺乏对围绝经期的准确认识,对此有需求。就诊患者中农民只占5.6%,可能与缺乏宣传教育有关。应将宣传教育和医学服务相结合,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社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的现状和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激素补充疗法 (hormonereplacementtherapy ,HRT)在我国绝经妇女中应用起步较晚 ,有关绝经和HRT的知识和态度对绝经期妇女的健康行为影响较大。我们对广州市社区中年妇女围绝经期保健知识、态度和行为的现况进行了调查 ,为开展社区防治提供依据。一、对象与方法1.调查对象 :经多阶段抽样 ,在广州市随机抽取 2个居委会 ,按户籍本的身份证号调查所有≥ 45岁~ <5 5岁的妇女 ,共 2 2 0名。2 .方法 :(1)问卷设计与调查内容 :设计结构型围绝经期保健问卷 ,并经预调查修订。主要调查内容 :① 31个知识题 ,共 8个方…  相似文献   

20.
围绝经期妇女困难取器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正> 育龄妇女放置宫内节育器(IUD)后,如无不适或脱落,大部分是在进入围绝经期要求取器。本文通过对225例围绝经期妇女取器调查,分析影响围绝经期妇女取器的因素,了解造成困难取器的原因。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 1994~2000年本院门诊围绝经期取器者225例,平均年龄47(40~60)岁,均为金属单环IUD。 2.方法 将取器(专人操作)过程,按以下标准划分为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