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登友  罗俊生 《四川中医》2002,20(10):64-64
小儿夏季热分暑伤肺胃证和上盛下虚证,但临床上暑伤肺胃证多见,多由体质虚弱,暑热亢盛,不耐暑气熏蒸,暑蕴肺胃,耗伤气阴所致。治疗当以清暑透热,益气养阴为治则。作者选用名医验方加减治疗小儿夏季热40例,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2.
黄文政治疗暑病经验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文政教授是津城名老中医,著名中医内科专家,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从事临床工作40余年,对内科杂病有丰富的诊疗经验。笔者跟从黄文政教授1年余,亲历黄老辨证之精,现将黄教授夏季治疗暑病的经验介绍如下。经云:“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夏至之后,气候炎热,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在气交之中,易感暑热病邪而发病。湿热之邪易相兼为病,故暑多挟湿;夏暑炎热,每多喜纳凉饮冷,又易兼表寒;暑为阳邪,暑热病热势高,易伤津耗气。故黄文政教授认为对于暑病的治疗,必须在辨明偏湿、偏热之后,再行施治。夏月感寒,应祛暑解表,…  相似文献   

3.
暑为阳邪,常夹湿,伤津,耗气,小儿脏腑娇嫩,暑热熏蒸肺胃,易致水津失布,津液耗伤,阴火独盛而发病,故治疗当以宣肺醒胃、清暑化湿、益气生津为原则。笔者选取加减五叶芦根汤和王氏清暑益气汤,分二组治疗小儿夏季热各12例,并分别观察其疗效。一、临床资料:本组24例患儿均以发热、口渴喜  相似文献   

4.
1 概说小儿夏季热是一种小儿特有的非感染性发热的综合征 ,因其发病具有很强的季节性 ,故称夏季热。中医因此也有近似的名称———疰夏 ,并且因其表现不仅有发热 ,而且多伴随“上渴下泻”的特点 ,故 (南昌 )又有“天干地漏”的形象俗称。西医对此病的发病原因认识不够明确 ,而中医则从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出发 ,认识到此病是内外两因相互作用的结果 ,即小儿稚体 ,气质较弱 ,不能耐受夏季暑气之逼迫所致。具体来说 ,内因与心脾有关 ,外因则与暑气的湿热两性有关 ,因为夏天为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之季 ,火土交蒸 ,故产生…  相似文献   

5.
夏天第一方     
夏季暑气当令,气候炎热。古人说:“暑热者夏之令也,人或劳倦透支,生冷食物过大,元气匮乏,不足以御天之亢热,于是受伤为病。”夏季暑热既盛,而雨湿较多,湿气亦重。因天暑下迫,土湿上蒸,湿气与热邪相合,故暑湿每多兼感,亦称之为暑湿病邪,其致病可形成暑温夹湿之证。  相似文献   

6.
小儿夏季热,中医称疰夏,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为小儿,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食少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燥,气温愈高,则体温愈高为特点。多因排汗机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抗病力弱。夏季主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小儿对气候变化不适应则病。暑为阳邪,最易化火,伤津耗液;暑多挟湿,湿邪重浊粘腻,署湿相合,病程绵缠。治法可分,暑伤阴津和署湿蕴脾两大类。暑邪伤阴,治以养阴生津,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暑湿蕴脾,治以清暑利湿。偏热重者黄连番茹饮合清络饮。偏湿重者三仁汤加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小儿夏季热是婴幼儿时期的一种特有疾病,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临床表现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少汗或汗闭为其主要特征。发病多集中在6、7、8三个月之间,与气候炎热有密切关系,故又称小儿“暑热证”、“阳明经热”、“暑热消渴症”等。1病因病机本病的发生,中医认为与体质因素有关。婴幼儿时期,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属“稚阴稚阳”之体,体温调节功能未臻完善,若脾胃失调、体虚不足、或病后气阴不足者,入夏之后,暑热亢盛,小儿不能耐受外界炎热气候的熏蒸而发生本病。盖暑为阳邪,最易耗气伤津,小儿感受暑热之气后,蕴于肺胃,灼伤肺胃之津,津液亏损,内热炽盛,故发热,口渴多饮,暑必伤气,气虚下陷,气不化水,则水液下趋膀胱,故出现多尿,若津液为暑邪所伤,化源不足,水津不能敷布周身,肌腠无以发泄,失其充身润肤泽毛的正常功能,以致腠理郁闭无汗液外泄,故少汗或汗闭。2辨证论治2.1暑伤肺胃:证见发热,体温高达38℃至40℃,热势多在午后增高,气候愈热发热愈高,少汗或无汗,口唇皮肤干燥、烦躁不安,口渴多饮、小便量多、舌质红、舌苔薄黄、脉象滑数。治疗原则:消暑益气,养阴生津。方药:王氏清暑益气汤加减:西洋参、知母、苏梗、甘草、竹叶各3g,麦冬6g,...  相似文献   

8.
小儿御邪能力较弱,容易感染外邪,且发病以外感热病居多,故夏季小儿易患暑病,因暑多挟湿,空调、风扇的广泛使用,汗当泄而不得泄,以致卫阳被遏,寒袭肌表,故小儿暑病初起更易见暑湿内蕴,寒邪束表的暑湿感冒.  相似文献   

9.
暑温是感受暑热邪气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病.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多、脉洪等气分热盛证候,病程中易伤津耗气,并以动风、闭窍、生痰之变为临床特点.其发生于夏暑当令之时,有明显的季节性.由于暑邪有夹湿与不夹湿之别,故又将其中夹湿者称为暑湿.……  相似文献   

10.
丛柏艳 《河北中医》2011,33(7):1015-1016
风、寒、暑、湿、燥、火统称六淫。暑是夏季的主气,暑邪是夏季常见的致病邪气,夏天感受暑热邪气发生的多种急性热病均称为暑病。暑为阳邪,暑性升散,故暑病之性炎热,易伤津耗气扰神,多兼夹湿为其特点,治暑病应根据病因和病证特点,结合患者体质强弱、  相似文献   

11.
推拿治疗小儿腹泻168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常因感寒、伤暑、伤食等致脾胃功能失常,浊气上逆,胃失和降,脾阳湿困,不能运化、升清而腹泻。是小儿常见病之一,春夏季多见。我院针灸推拿科自2002年以来,采用推拿疗法治疗小儿腹泻168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暑温署温是发于夏季的急性热病。临床以突然发病、身热、痉厥、津液易伤,传变迅速为特征。《素问》简名为“暑”或叫“伤暑”。署亦名“喝”。《金匮》以痉湿喝同论。小儿肌肤脆嫩,神气最怯,不奈天暑下迫,地湿上蒸,尤易罹惠,且易见窍闭动风,气阴欲脱的危候。吴鞠通《温病条辨》指出:“小儿暑温,身热,卒然痉厥”。雷少逸《时病论》谓:“暑邪袭人。有伤暑、冒暑、中暑之分,且有暑风、暑温、暑咳、暑瘵之异”。暑,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生气通天论》:“因于暑,汗,烦则喘渴,静则多言”。概括了暑的发病与证候特征。  相似文献   

13.
暑温病名始于吴鞠通《温病条辨》,是夏季常见的急性热病。以壮热、烦渴、汗多等阳明热盛证候为主证。又因夏令多雨湿,故亦多暑温夹湿。有的患者贪凉、或汗出时淋雨酿成汗闭、身热、形寒、无汗之暑夹寒湿之证。治疗不当致高热不退、缠绵不愈,出现变证。笔者  相似文献   

14.
暑症,是指因夏季感受暑邪所致的类病症。暑性炎热而升散,故本症多见热象,且易耗气伤津。暑多挟湿,故常与湿邪相混成病。主要临床表现有伤暑:感热,5T出,口渴,疲乏,尿黄,舌红苔白或黄,  相似文献   

15.
近30年临床实践中,我认为小儿泄泻的病因病机,主要是中虚湿盛,以湿为主。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且多不知饥饱,又不能自避寒暑,最易感寒伤暑,停食伤乳,损伤脾胃。脾胃受伤,脾失健运,则病泄泻。因此,调治小儿疾病,总以平和之剂、攻补兼施为宜。用药应注意轻灵活泼,勿伤元气,照顾脾胃,做到中病即止,攻不伤正,补不碍邪。在处  相似文献   

16.
二、暑温挟湿的病因病机特点与化湿法暑温是夏令感受暑热之邪的时令热性病,多发生在夏末秋初季节。其发病初起即可见到壮热烦渴,汗出等气分症状,并且传变迅速,多见闭窍和动风等变证。从现代医学观点来看相当于“乙脑”钩端螺旋体病、流感等疾病。暑温虽为阳热之邪,但多挟湿为患,因为暑季多湿,人处湿中故暑温多挟湿伤人,又因暑季气候炎热,人们多喜凉饮冷,所以暑湿之邪又易被寒所遏而成为暑湿挟寒。暑温挟湿证特点是除了有暑热的症状  相似文献   

17.
夏季是天阳下降,地热上蒸,万物生长,繁荣秀丽的季节。盛夏暑气当令,长夏湿气当令,暑为阳邪,易耗气伤津;湿为阴邪,易伤人阳气,尤其是脾胃之阳气。故往往导致食欲不振,舌干唇燥,大便秘结等症。因此,夏季除多喝开水外,应适当饮用清淡平和、甘凉生津、清热利湿的“保健果汁”,对强身健体,防病治病和减肥美容都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8.
辛凉清透、益气生津法治疗小儿夏季热32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启明 《河南中医》2007,27(2):47-47
小儿夏季热与祖国医学“疰夏”类似,采用消暑益气、辛凉清透、益气生津中药治疗该病32例,取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2例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1~3岁;病程最短15 d,长者连续2 a夏季发作。诊断标准:①发病均在6~9月间,其中7~8月者有25例,占78%。②有长期弛张型发热,体温在38℃~40℃之5体会夏季热又称暑热症,是婴幼儿夏季常见疾病。其病情有时虽轻,但病程较长,且多延至秋季,往往影响小儿生长发育,并有次年复发之可能[1]。多由先天禀赋不足或饮食不节,积滞郁热加之夏季天暑地热,受暑热蒸腾,腠理闭塞,汗当泄而不得泄,热不得散,故见汗闭…  相似文献   

19.
<正> 小儿夏季热,中医称为“暑热症”、“疰夏”。主要表现为入夏后发热不退,一般可持续1—2月,亦有达3—4月之久,气候愈热,发热愈甚,多伴有口渴喜饮,尿多而清,汗出不闭等症状。本病初期患儿无显著变化,往往照常嬉戏,如缠绵日久,可转为重症。但进入秋凉以后,大都能自然趋愈。祖国医学认为,患儿体质虚弱,是本病的内因,感受暑气是发病的外因。根据其成因,临证时可出现暑伤肺胃,气阴两亏,脾胃虚弱及肾阳虚损等。故在调理肺、脾、肾,祛除暑邪的前提下,针对病情可采用清暑养阴、益气  相似文献   

20.
暑泻一证,首见于《丹溪心法》,系指因感受暑势之邪而致的腹泻。独见于夏秋季节。尤以3岁以下小儿较为多见。小儿脏腑娇嫩,(?)胃薄弱,对病邪的抵抗力较差,加之寒温不能自调,饮食不知自节,特易为外邪所侵。一旦受邪,则因小儿神气怯弱,暑性酷烈,传变迅速,而易出现津气耗伤,甚或(?)气欲脱等危象,故在治疗小儿暑泻时,必须权衡暑熟、津气耗伤与小儿脏腑功能三个方面的轻重缓急,及时审慎地予以治疗。笔者在2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将小儿暑泻一症按暑热炽盛、暑湿食阻、湿热交蒸、暑伤气阴四个方面进行辨征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