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脏瓣膜疾病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心脏瓣膜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并引出一系列的临床症候群,长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参与,致心肌重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致心律失常型右心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是一种遗传性心肌病,以右心室心肌被纤维和脂肪组织替代为病理特征,约50%的患者双心室受累[1].西方人群该病患病率约为1/5000 ~1/1000,临床比较少见.在该病发展的不同阶段,先后出现心律失常、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异常以及全心衰竭等临床表现,是35岁以下人群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重要原因之一[2].该病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为特征,但房性心律失常同样很多见,长时间的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以导致心功能进一步恶化.本文报告1例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收治的ARVC伴发房性心动过速,并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病例.  相似文献   

3.
杨继媛  吴红金 《医学综述》2009,15(9):1347-1349
心力衰竭是各种心血管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室性心律失常是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发生率可达80%~95%。目前认为,心力衰竭时,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心肌电生理异常,通过触发活动、自律性异常、折返激动等机制诱发心律失常。临床目前常用的四大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均疗效不佳,因此深入探讨心力衰竭并发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寻找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新靶点,对于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疾病是引起慢性心力衰竭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心脏瓣膜解剖结构或功能异常,导致血流动力学显著改变,并引出一系列的临床症候群,长期血流动力学改变、神经内分泌系统失调及炎性细胞因子的参与,致心肌重塑,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扩张型心肌病临床表现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凌翔 《实用全科医学》2007,5(9):812-813
扩张型心肌病是一组原因不明的以心脏扩大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病。扩张型心肌病主要特征是单侧或双侧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伴或不伴有充血性心力衰竭。本病病死率较高。心脏超声检查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最常用的诊断方法.心电图检查是最常见的无创性检查方法,能较好地发现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心电图异常。[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陈斌  饶莉 《四川医学》2007,28(12):1322-1324
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又称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发育不良(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dysplasia,ARVD),由Fontaine等1978年首次报道。该病病因不明,部分患者具有家庭聚集性,推测是一种外显率不同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表现包括右室组织结构和功能异常导致的心律失常、心功能受损和猝死。该病的诊断需要符合两个条件即:发育不良的右室和致心律失常的右室,后者尤其重要。这是一种临床上相对少见的疾病,但却是导致成人尤其是青年男性猝死的重要原因。该病的治疗包括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导管消融治疗、ICD治疗、心力衰竭治疗和外科手术治疗。以下对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的治疗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发生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原因,加深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106例扩张型心肌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类型以及与心功能、房室大小的关系。结果:其心律失常发生率92.7%,以传导阻滞占首位,占心律失常68.5%,其次为室性心律失常,占心律失常65.1%,且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左室扩大有关(P<0.05)。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左房扩大有关(P<0.01)。结论:扩张型心肌病的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多样易变,其发生与广泛心肌纤维化致心电生理异常,影响心肌细胞的电传导和自律性有关。  相似文献   

8.
扩张型心肌病93例心电图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心腔扩大,心肌收缩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原因尚不完全清楚的心肌疾病[1]。其临床表现以进行性心力衰竭、血栓栓塞、心律失常或猝死为基本特征。从心电图角度及时捕捉DCM患者心电信息,可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现对我院2000  相似文献   

9.
2相折返与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折返现象是临床心脏电生理学最常见的心电现象之一,一般认为折返的产生及维持均系动作电位0位相去极化电流沿折返环路传导所致,相毗邻心肌细胞的去极化亦只能由0相电流介导产生,即为去极化电流所形成的0相折返[1].近年来Krishnan等[2]发现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也可引起折返激动,因此提出了2相折返的概念.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进一步证实2相折返与折返性心律失常关系密切,2相折返成为当今临床心电生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10.
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ARVC)或称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发育不良,主要由编码细胞桥粒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导致细胞间交通障碍,进行性心肌细胞缺失和纤维脂肪组织取代右心室心肌细胞[1],以频繁发作的室性心动过速、心力衰竭和猝死为特征.美国心脏学会(AHA)和我国中华医学会分别于1996年及1999年正式将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列为第四类原发性心肌病,与扩张型心肌病等并列.该类疾患的心电图有其独特表现.我们临床随访1例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患者,将其心电图特点及相关基因检测结果结合国内外文献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临床上将心脏冲动的节律、起源部位、频率、传导速度以及激动次序的异常等,统称为心律失常.其发病机制包括折返激动以及传导阻碍致冲动传导异常;异常自律性与触发活动导致冲动形成异常,临床上多种心脏疾病可以导致心律失常,目前其治疗仍然首选为药物治疗[1].为对比分析胺碘酮与普罗帕酮治疗心律失常临床疗效,选取2012年3月至2013年3月来武警边防部队士官学校就诊的心律失常患者120例进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与激动次序的异常。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的PSYT可导致心力衰竭、休克,立即终止其发作是治疗的主要目的之一。作者2005年6月-2006年4月应用心律平治疗PSTV47例,效果较好,现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13.
杨桂林  屈正 《北京医学》2012,(7):570-572
正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15%~1.00%,在二尖瓣病变患者中,心房颤动发生率高达40%~79%[1]。以往心房颤动多被看作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然而近2O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心房颤动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充血性心力衰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促进因素[2,3]。房颤发病率高、危害较大,针对房颤的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研究重点之一。房颤的药物或电  相似文献   

14.
胎儿心律失常是产前超声检查中经常遇到的胎儿异常情况之一.多数胎儿心律失常是胎儿心脏发育的良性过程,无需进行治疗及特殊处理,但对于少数严重的胎儿心律失常,如不及时诊断和处理,常会导致胎儿心力衰竭、水肿及死亡[1].胎儿超声心动图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胎儿状况的早期监测[2],目前已成为诊断胎儿心律失常最有价值的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09年1月-2011年6月门诊和住院的孕产妇,经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临床常规产前检查、听诊及胎心监护发现86例心律失常,集中在孕15~43周,孕妇年龄为23~39岁,平均年龄28.5岁,均具有胎儿超声心动图检查的高危因素,所有孕妇无先天性心脏病家族史和其它器质性疾病.  相似文献   

15.
先天性心脏病(CHD)简称先心病,是胎儿期心脏及大血管发育异常而致的先天畸形,是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外科手术纠正畸形是根治先心病的主要方法,但术后心律失常是先天生心脏病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影响预后[1].2002年1月至2004年10月我们对79例小儿先心病患者心脏直视修补术后进行心电监护及术后随访,其中出现心律失常30例.了解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状况,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刘宇  刘如秀 《医学综述》2014,(10):1750-1752
心力衰竭的心肌细胞可发生组织重构和电重构,尤其是细胞内钙离子循环出现障碍时,引起心脏电-机械活动异常,这也是其心律失常产生的主要原因。近年来研究表明,钙离子/钙调蛋白依赖性蛋白激酶Ⅱ通过调节钙循环的各个环节,在心肌肥大和凋亡所致心电重构和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的信号转导作用,该文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扼要概述。  相似文献   

17.
黄浩  沈艳芳 《基层医学论坛》2011,15(10):307-308
目的 分析甲亢性心脏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方法,提高甲亢性心脏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减少误诊.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甲亢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甲亢性心脏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比较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心血管系统的表现有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心脏扩大等.结论 提高对甲亢性心脏病的认识是减少其误诊的有效途径,对原因不明、疗效不佳的心律失常、心脏扩大、心力衰竭患者,应考虑甲亢性心脏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多部位心脏起搏 ( Multisite Cardiac Pacing)是近年来问世的一种全新起搏技术 ,旨在通过起搏器调整心脏除极路径 ,恢复心房或心室的电机械同步 ,以获得良好的抗心律失常和血流动力学效果。可用于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扩张型心肌病( DCM)、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 ( HCM)、充血性心力衰竭等难治心脏疾病[1 ] 。虽然到目前为止其临床实践不长 ,但有限的临床资料已显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此项技术国内起步较晚 ,临床应用不到 3年 ,现将 1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 ,男 ,5 5岁。因发作性心慌、胸闷 3年 ,加重2月入院。 ECG示心房纤颤 ,…  相似文献   

19.
房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使心脏功能进一步恶化,导致发生心力衰竭。心房颤动是一种以心房收缩不协调而导致心房机械功能障碍为特征的房性心律失常之一,也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及危害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引起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和脑栓塞等严重并发症。因此,心脏复律药物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ARVC)是一种较少见的由右室发育不良导致的心肌疾病,以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猝死为主要表现,多见于青少年.患者右室常存在功能及结构异常,以右室心肌逐渐被脂肪及纤维组织代替为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