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一、舌诊的重要性: (一)在辨证上的重要性: 1、反映脏腑病变:从舌的不同部位变化,有助反映脏腑的病变,舌尖侯上焦心肺之病,心火上炎则舌尖红而起刺;舌根察下焦肾与膀胱之病,下焦有寒湿,则舌根多滑腻苔;舌中察胃肠之病,胃有积滞则舌中生黄厚苔;舌旁察肝胆之病(一说四畔属脾)肝胆湿热,则舌旁黄腻;舌边察两胁之病,肝胆有热,舌边必赤.国外(1844年Benjamln Ridge亦指出:“每个脏器在舌上具有特定的代表区域.当某一脏器产生异常时,则可在其相应区域反映出来”。这,理论与中医舌诊之脏腑分区学说相类似.不少学者研究认为消化系统障碍  相似文献   

2.
肝胆湿热证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采取证病结合,方证对应的方法对肝胆湿热证进行多指标研究。研究结果发现,肝胆湿热证时机体处于应激状态,炎症、缺血较重,脂质过氧化病理产物自由基释放增加,血管处于扩张状态,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笔者采取清热利湿、活血解毒、软坚补脾等辨证分型方法治疗乙型病毒性肝炎 ,取得较好疗效。现举例介绍如下。1 肝胆湿热型病因病机 :湿热互结肝胆 ,阻于中焦 ,脾失健运。治则 :清热利湿 ,泄毒通便。药用茵陈蒿汤和自拟三蛇解毒汤加减 :茵陈 30 g ,栀子、大黄、蛇总管、蛇莓、龙胆草各 10 g ,白花舌蛇草 15 g。方中 :茵陈清热利湿 ,以退黄疸 ,辅以栀子清利三焦湿热 ;大黄泄热通便 ;蛇总管、蛇莓、白花舌蛇草清热解毒 ,龙胆草泻肝胆经湿热。全方能清利湿热、通泄瘀热 ,使邪有去路 ,则病自除。例 1:吴某 ,男 ,2 5岁 ,于 1999年 9月 12日就…  相似文献   

4.
"和"的思想理念贯穿于中医学理论体系始终。肝胆脏腑,又是阴阳之脏、阴阳之腑。在生理方面,肝的疏泄与储藏和胆的储藏与排泄共同维持和谐平衡的状态,而病理上储藏与开泄平衡破坏又是病机的关键;肝气郁结、肝阴不足、肝胆湿热是肝胆病常见而又基础的证型。治疗肝胆疾病重在调和气血阴阳,疏肝理气必须调和气血,柔肝补血必须行气疏肝,疏肝利胆又是清利肝胆湿热必不可少的治法。治疗选方柴胡疏肝散、四逆散、一贯煎、龙胆泻肝汤等都蕴含调和气血、平衡阴阳、补泻兼施等"和"的宗旨。  相似文献   

5.
探讨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的因机证治。味觉异常包括口苦、口甘、口酸、口咸、口辛等,舌觉异常包括舌痛、舌麻、舌干燥、舌强、舌肿满、舌灼热等。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均为情志病因所致,除了情志类表现外,尚可伴随一系列纷繁复杂的躯体症状;病位多在肝胆、心肾、脾胃;病机、证候以少阳枢机不利、肝郁肝火、肝胆湿热、心虚胆怯、心神不宁、心火、阴虚火旺、心肾不交以及脾胃蕴热为多见;治疗需要各随其证从郁论治,必要时化痰祛瘀。郁证性味觉、舌觉异常可见于现代医学之精神创伤、强迫症、抑郁症、焦虑症、癔病、神经衰弱及与精神因素相关的更年期综合征、灼口综合征等疾病。  相似文献   

6.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均为临床常见征候。二者都有脾失健运的症状临床上较难分辨。既往的论著没有专门论述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鉴别要点。仅在论述胁痛、黄疸等病时简单叙述肝胆湿热,脾胃湿热的辨证要点。我们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在鉴别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方面有一定的认...  相似文献   

7.
舌诊是中医望诊重要内容之一,不同医者临证体悟不同。江苏省名中医朱建华教授,从医四十余载,临证殊重舌象,长于紧扣舌象,察辨病机,多能辨中肯綮,应手瘥疾。胆囊炎治以清利肝胆是世医辨治胆病之常法,本文围绕朱师"以舌辨胆,鉴舌治胆"之临证思路,选取"寒湿内阻"及"气滞瘀血为主合并湿热"胆病验案两则,旨在从"借鉴舌象"切入,促进中医辨证具体化,为打破固囿,提高胆病中医辨治疗效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医杂志》2015,(10):1857-1860
通过验案介绍蒋健以龙胆泻肝汤为主治疗黄汗的临床经验和学术观点。蒋健认为黄汗病机有营卫不和之"基本病机"与湿热交蒸之"关键病机"之分,后者为黄汗必备病机。黄汗患者多有肝胆湿热、脾胃湿热、下焦湿热表现,龙胆泻肝汤既能清泻肝胆实火,又能清利肝胆湿热,通过适当配伍,可以兼顾上、中、下三焦湿热,治疗黄汗有独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傅健 《四川中医》2013,(10):1-2
川派名医傅灿冰治疗胆道疾患卓有见识,认为其病因病机应强调湿热蕴结肝胆,影响肝胆疏泄,主张从湿热辨治,首重湿热,兼顾气滞、血瘀,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自拟基础方灵活施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蒿芩清胆汤治疗急腹症临床运用举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蒿苓清胆汤治疗急腹症中急性胆囊炎、胆道蛔虫并感染、胆道残余结石并感染、急性胰腺炎等疗效满意,其原因是这些病有一个共同的病理基础,即肝胆湿热、通降失常。而蒿芩清胆汤正切合这一病机,具有清泄肝胆,理气通腑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陈天然老师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多为心脾积热,循经上烁为疡,临证时多从脾胃中焦入手,清利中焦湿热,兼清心火,再结合病位辨证,舌两边为肝胆,舌根为肾,分予施治,取得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中医药治疗胆囊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振卿  桑艳 《光明中医》2007,22(5):15-18
阐述胆囊炎的病因病机是肝气郁结,瘀血停着,肝胆郁热,肝胆湿热,肝郁脾虚,肝阴不足.进行辨证论治;根据病机辨证出治则方药,肝气郁结其治则疏肝利胆;瘀血停着其治则活血化瘀;肝胆郁热其治则清热通腑;肝胆湿热其治则清利湿热;肝郁脾虚其治则健脾益气;肝阴不足其治则滋阴柔肝,对此病掌握了正确的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3.
黄疸是以身黄、目黄、尿黄为主要表现的常见肝胆系统病证,其中以目睛黄染为重要特征。主要病因病机是外感湿热疫毒,内为饮食所伤,体内瘀血或沙石阻络,导致肝胆气机受阻,疏泄失常,胆汁外溢。湿邪与瘀血是主要病理因素,病变脏腑主要涉及脾胃肝胆。本病证包括阳黄、  相似文献   

14.
杨春波教授系全国第三届国医大师,脾胃病名家,临床经验丰富,对脾胃湿热证有较深入研究。舌诊是中医诊病的特色诊法,文章介绍国医大师杨春波教授察舌辨湿热泄泻验案1则,并在此基础上梳理杨春波教授运用舌诊辨治湿热病经验,突出舌诊在湿热病中的优势。文章对其临床运用经验与学术观点进行总结,为湿热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临床上龙胆泻肝汤是治疗肝胆湿热的首选方剂,无论是内科杂病还是妇科等杂证,只要因肝胆湿热的病因病机所至的病证皆可用本方灵活的加减运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叶天士在《温热论》中的辨舌理论,探讨了辨舌在温病湿热类疾病中的辨证施治意义。叶天士《温热论》湿热类温病中"必验之于舌"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提供了治疗大法,薛生白《湿热病篇》湿热病三焦分治"凭验舌以投剂"为湿热类温病的辨治甄选了药味,吴鞠通融合了《温热论》和《湿热病篇》中的经典论述创立了五加减正气散,为湿热类温病的随症选方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四十出头的老筒,发现自己的性功能有所减弱,就到药店买回鹿茸、高丽参等一千多元的药,与高度米酒一起泡了几个月,服用后,开始尚感有所改善,但随后性功能越来越差,不得不找医生求治。医生把过脉,看过他的舌象后说:“你的病是由于肝胆湿热引起的,乱服鹿茸、高丽参只会火上添油,岂有治好病之理。”  相似文献   

18.
中医黄疸病是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主症的疾病,通常把黄疸分为阳黄、阴黄和急黄三种[1]。阳黄的辨证要点:身目俱黄、黄色鲜明,尿黄如茶,大便干,舌苔黄腻,脉弦滑。阳黄的病因多为感受外邪、饮食所伤等外感、内生湿热所致。其病机常为湿热蒸于肝胆,不得泄越,以致肝失疏  相似文献   

19.
湖南为肝胆病多发病区,与气候、居民体质、饮食习惯等有关。湖南炎热多雨,居民痰湿和湿热体质多见,饮食上偏于厚味油腻,这些都是导致肝胆病多发的重要原因,湖湘肝胆病从发病特点到治疗特色都带有浓郁的地方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加味藿朴夏苓汤干预对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舌组织水通道蛋白-5(AQP-5)的影响。方法: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湿热模型组、药物干预组。参照多因素复合造模方法复制湿热证大鼠模型。光镜下观察舌组织病理改变,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QP-5的表达情况。结果:湿热模型大鼠有腻苔形成,药物干预组腻苔出现率较湿热模型组明显减少(P0.05);湿热模型组大鼠舌黏膜层的角质细胞层、棘细胞层增厚,不完全角化细胞增多;舌固有层组织充血水肿;药物干预组与正常对照组光镜下无明显差别。湿热模型组舌组织AQP-5表达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药物干预组AQP-5表达较湿热模型组显著减少(P0.05,P0.01)。结论:加味藿朴夏苓汤能显著改善温病湿热证模型大鼠腻苔和舌组织病理改变,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舌组织炎症,降低AQP-5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