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及胰瘘的防治经验.方法:回顾分析1999-03/2005-11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3例,均作Child术式重建消化道,彭氏捆绑式胰肠吻合术.结果:发生并发症5例,其中发生胰瘘1例,占1.9%,腹腔出血3例,占5.7%,无胆瘘发生,全组无手术死亡,有并发症的5例,均治愈.结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胆瘘及胰瘘的防治在于手术技术的提高及胰肠吻合、胆肠吻合的处理.  相似文献   

2.
不同胰肠吻合方式的临床效果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和捆绑式胰肠吻合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本院1999-02/2009-05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资料157例,其中采用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方式61例,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方式66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方式30例.分析患者胰肠吻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各指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结果:端端胰肠套入式吻合时间、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时间与捆绑式胰肠吻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85±4.73 min,37.18±6.12 min vs 20.75±4.05 min,均P<0.05).3组术后并发症各指标、死亡率及住院时间统计学上无差异.捆绑式胰肠吻合无1例发生胰漏.结论:3种方法均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及较低的并发症.捆绑式胰肠吻合具有操作更方便、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捆绑式胰肠吻合术100例报告   总被引:30,自引:2,他引:28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1996年1月-2000年1月间共施行100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并与同期94例用传统方法吻合的病例进行对比。捆绑式胰肠吻合手术方法为先将空肠断端向外反摺3cm,将外翻的粘膜用石炭酸破坏3cm;游离胰断端3cm,将其断端与距离空肠断端3cm的空肠粘膜缝合一圈,注意缝针不穿透浆肌层。将反摺的空肠复位后,胰断端就自然进入肠腔之中(长约3cm),其表面被缺失粘膜的空肠所覆盖,距离断端1cm用可吸收缝线环绕空肠进行捆绑,令空肠与其腔内的胰残端紧密相贴,然后结扎完成手术,术后观察总体恢复情况,B超定期检查残端有无积液等。结果:全组100例,无一例发生胰漏,残端没有积液。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十分安全,能够防止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且操作简单,不论胰腺质地软硬或胰管有无扩张均可使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应用改良的胰肠端侧吻合法(胰管—空肠黏膜对黏膜)的临床效果。方法4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术中采用4-0 Prolene线连续缝合胰腺断面与空肠浆肌层,5-0 Prolene线吻合胰管—空肠黏膜行胰肠端侧吻合。记录胰肠吻合时间、胰漏等并发症和死亡发生情况。结果4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胰肠吻合时间9~16 min、平均12 min,均未出现术后胰漏、消化道出血及死亡,2例出现胆瘘,2例出现胃排空障碍,1例出现碱性反流性胃炎,经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改良的胰肠端侧吻合法可降低胰十二指肠术后胰漏发生率,操作简便、省时、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预防胰肠吻合口漏的临床价值.方法1996年1月~2000年1月间共施行100例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并与同期94例用传统方法吻合的病例进行对比.捆绑式胰肠吻合手术方法为先将空肠断端向外反摺3cm,将外翻的粘膜用石炭酸破坏3 cm;游离胰断端3 cm,将其断端与距离空肠断端3 cm的空肠粘膜缝合一圈,注意缝针不穿透浆肌层.将反摺的空肠复位后,胰断端就自然进入肠腔之中(长约3 cm),其表面被缺失粘膜的空肠所覆盖,距离断端1 cm用可吸收缝线环绕空肠进行捆绑,令空肠与其腔内的胰残端紧密相贴,然后结扎完成手术,术后观察总体恢复情况,B超定期检查残端有无积液等.结果全组100例,无一例发生胰漏,残端没有积液.结论捆绑式胰肠吻合术十分安全,能够防止胰肠吻合口漏的发生,且操作简单,不论胰腺质地软硬或胰管有无扩张均可使用,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6.
胡谱绵 《胰腺病学》2001,1(1):28-28
我院自1977年至2000年共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52例,无一例并发胰瘘,无一例手术死亡。现仅就该手术中胰空肠吻合部的处理方法,作一介绍讨论。  相似文献   

7.
黄侠  施俭 《胰腺病学》2002,2(2):77-79
目的: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病例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986年1月-2001年6月6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2例中,发生胰肠吻合口瘘9例,发生率14.5%,其中1986年1月-1991年12月发生胰肠吻合口瘘5例,发生率62.5%(5/8);1992年1月-2001年6月发生胰肠吻合口瘘4例,发生率7.4%(4/54)。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3.2%,占胰瘘的22.2%。死因为胰瘘致全身衰竭。结论:要降低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重点在于手术技巧及方式的改进。手术前后的支持治疗、应用生长抑制、控制感染、有效的胃肠减压是必须的。一旦发生胰瘘,若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治疗,可以使绝大部分的胰肠吻合口瘘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胰肠吻合口瘘病例以减少手术并发症.方法对1986年1月~2001年6月6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病例资料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2例中,发生胰肠吻合口瘘9例,发生率14.5%,其中1986年1月~1991年12月发生胰肠吻合口瘘5例,发生率62.5%(5/8);1992年1月~2001年6月发生胰肠吻合口瘘4例,发生率7.4%(4/54).围手术期死亡2例,死亡率3.2%,占胰瘘的22.2%.死因为胰瘘致全身衰竭.结论要降低胰肠吻合口瘘的发生率,重点在于手术技巧及方式的改进.手术前后的支持治疗、应用生长抑素、控制感染、有效的胃肠减压是必须的.一旦发生胰瘘,若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综合治疗,可以使绝大部分的胰肠吻合口瘘得到治愈.  相似文献   

9.
褥式交锁缝合在胰空肠吻合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胰空肠吻合术中,采用褥式交锁缝合法防止胰空肠吻合口瘘的可行性。方法 对5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患者,在经典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口前后壁加缝一层胰腺断端前后壁包膜,与空肠浆肌层切口前后壁浆肌层1号丝线褥式交锁缝合,缝线距胰断端与空肠浆肌切口约1cm。胰管内放置一段长约15cm的硅胶管,另一端置于空肠腔内,利用胰肠吻合处的缝线将硅胶管固定。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用3-0丝线.缝合3~6针。结果 51例患者均无胰瘘、胆瘘、腹腔感染及术后大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1个月至5年,无胆管炎、吻合口溃疡发生,无腹泻等胰腺外分泌功能不足症状。结论 胰空肠吻合时采用褥式交锁缝合法可有效防止胰肠吻合口瘘。  相似文献   

10.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至2005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胰瘘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胰瘘发生率为12.94%(11/85),其中胰管外引流者1例,内引流者10例;胰瘘的发生与吻合技术、残胰断面的处理以及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引流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结论胰管内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通畅引流与肠内营养对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 探讨基层医院应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捆绑式胰肠吻合技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对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采用捆绑式胰肠吻合技术。结果 1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均存活,无胰漏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捆绑式胰肠吻合技术安全有效,值得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预防与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5至2005年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8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胰瘘的预防与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胰瘘发生率为12.94%(11/85),其中胰管外引流者1例,内引流者10例;胰瘘的发生与吻合技术、残胰断面的处理以及胰实质的坚硬度、胰管的直径有关;胰管内引流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结论 胰管内引流和良好的胰切面血供是预防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关键.通畅引流与肠内营养对治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一种安全有效的胰肠吻合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近期完成的6例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临床资料,分析采取双荷包缝合法的胰肠吻合方法在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的应用。结果 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平均手术时间317 min(260~370 min),其中胰肠吻合时间31 min(25~39 min),术中出血量125 ml(50~350 ml)。术后无出血,仅2例发生胰瘘,其中1例为A级胰瘘,自行愈合;1例为B级胰瘘,经治疗痊愈。结论双荷包缝合法的胰肠吻合方法可作为完全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安全、有效、快捷的胰肠吻合方式。  相似文献   

14.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并发乳糜漏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发生乳糜瘘的报道较少,我院曾确诊3例。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2006年7月~2008年6月本院共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7例,术后出现乳糜漏3例,男2例、女1例,年龄51—62岁。胰头癌1例,胆管癌2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并扩大清扫淋巴结。切除范围包括胆囊、胆总管、胃远端、十二直肠、胰头、空肠上端。淋巴结清扫范围包括胰十二指肠前方和后方的淋巴结、幽门淋巴结、胆管淋巴结、胰头上方和下方淋巴结、胰体淋巴结。吻合顺序为胰肠、胆肠、空肠侧侧、胃肠吻合。腹腔内常规放置2根引流管(放置于胆肠吻合口和胰肠吻合口附近)。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根据胰管直径等因素选择不同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采取回顾性的方法对2010-01/2014-01遵义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接收治疗的进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0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42例,给予其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进行治疗,为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胰管直径<3 mm的患者66例,其中28例患者的胰腺残端比较粗大,且较空肠管径大的患者给予改良Child胰肠吻合术进行治疗,为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其余38例患者胰腺残端直径<空肠管径,给予其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术进行治疗,为套入加捆绑式胰肠吻合组.对比不同胰肠吻合方式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对其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3组患者中胰管空肠黏膜吻合组患者的胰管直径最大,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改良Child胰肠吻合组患者的胰腺残端直径最大,与其他两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种手术方式的术中出血量、胰肠吻合时间、手术总时间之间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共发生9例胰瘘,总胰瘘发生率为8.33%.比较3组患者的术后腹腔出血、胰瘘、消化功能异常、腹腔感染、死亡和平均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进行Wipple术时,根据患者的胰管直径、空肠管径和胰腺残端直径选择合理的胰肠吻合方式对患者术后的恢复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回顾性分析134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胰瘘(PF)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术后PF发生率为14.2%(19/134).统计学分析显示,原发疾病、术前胆红素、胰腺质地、胰管直径、胰肠吻合方式、术后生长抑素治疗是PF发生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胰腺质地、术前血清胆红素水平、胰肠吻合方式为影响P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认为PD术中选择胰肠捆绑式吻合及精细操作是降低PF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时段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手术方式的演变及其意义.方法 回顾分析1988年至2008年福建漳州市医院普外科行PD的165例患者资料.其中行单纯PD 138例,行保留幽门的PD(PPPD)14例,行扩大PD 13例.PD残胰重建方式:捆绑式胰空肠吻合(彭Ⅰ式)68例,胰胃吻合61例,传统的胰空肠吻合30例,孔式的胰空肠黏膜对黏膜吻合6例.结果 1988年至1998年(前10年)行PD 50例,其中单纯PD 42例、PPPD 8例,无扩大的PD;术中平均出血(620±180)ml,平均输血(530±120)ml,平均手术时间(6.5±3.5)h;吻合口瘘发生率14.0%(7/50),围手术期病死率4.0%(2/50).1999年至2008年(后10年)行PD 115例,其中单纯PD 96例、PPPD 6例、扩大的PD 13例;术中平均出血(360±110)ml,平均输血(400±60)m],平均手术时间(3.0±2.5)h;吻合口瘘发生率3.5%(4/115),围手术期病死率0.9%(1/115).术后109例得到6个月~5年随访,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7.2%(95/109)、54.1%(59/109)和39.5%(43/109).结论 后10年PD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胰瘘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前10年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中利用连续缝合法进行套入式胰肠吻合对预防胰瘘发生的作用.方法 通过采用4-0可吸收线连续缝合法对22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患者进行端侧套入式胰肠吻合,并以同期实施的12例端侧套入式间断缝合、23例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术进行比较.结果 22例患者均顺利施行套入式连续胰肠吻合,平均时间约13 min,术后1例出现胆漏,未发生胰肠吻合口漏,无手术死亡.患者平均住院15 d.同期端侧套入式间断缝合时间平均20 min,术后发生胰漏2例,腹腔感染1例,其中1例并发腹腔大出血死亡;端侧胰管空肠黏膜吻合时间平均18 min,发生胰漏1例,上消化道出血1例.术后患者平均住院19 d.结论 连续套入式胰肠吻合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残余胰腺,且操作简便、省时、并发症少,是胰肠吻合技术的一种有效改进.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探讨胰肠吻合方式在临床应用中的选择以及不同吻合方式与发生胰瘘之间的关系.方法本组回顾2002-12/2005-06间行胰肠吻合病例34例,其中33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1例胰腺横断伤,胰肠吻合方式包括端端套入吻合,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胰管支撑和胰液引流包括胰管支撑内引流、胰管支撑外引流和无胰管支撑等.结果术后胰瘘总发生率为5.88%(2/34),死亡1例.两种主要吻合方式比较,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时间较端端套入吻合时间显著缩短(P<0.05),胰瘘发生率两种方法无明显差异.结论两种吻合方式均较容易掌握,双层连续套入式吻合时间较端端套入式吻合缩短.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是影响胰瘘发生率的重要因素.在吻合技术未熟练掌握时,放置胰管支撑外引流有助于减少胰瘘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Blumgart吻合方法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发生的影响。方法回顾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2005年1月-2011年12月实施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不同的吻合方式为3组:Blumgart吻合组(A组)55例,胰管空肠黏膜端侧吻合组(B组)65例,套入式吻合组(C组)70例。比较不同吻合方法术后胰瘘及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各组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采用行×列χ2检验。结果全部患者均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8.4%(92/190),其中A组为25.5%(14/55),B组为52.3%(34/65),C组为62.9%(44/70),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7.850,P0.05)。术后胰瘘发生率20.5%(39/190),其中A组为5.5%(3/55),B组为20%(13/65),C组为32.9%(23/70)。在胰管内径3 mm的患者中,不同吻合方式的患者胰瘘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89,P0.05),在≥3mm的患者时,不同吻合方式患者胰瘘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436,P0.05)。结论 Blumgart胰肠吻合方法安全、简单、省时,明显降低胰瘘的发生率,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