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1989年6月,作者在进行赣湘边境地区蛇体沙门氏菌分布调查中,从乌梢蛇肠内容物中分离出1 株沙门氏菌,经噬菌体、生化和血清学鉴定为沙门氏菌Ⅳ(43:Z_4Z_(23):-),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菌株 从铜鼓县蛇业养殖场乌梢蛇体内分离,菌号 890152,国家鉴定号 S3341。 二、噬菌体和血清 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由江西省卫生防疫站供给;沙门氏菌诊断血清为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产品。  相似文献   

2.
1998年 5月 ,我们在对蛇体沙门氏菌带菌调查中 ,从蛇肠内容物中分离出 1株沙门氏菌 ,经噬菌体、生化和血清学鉴定为兰马特根沙门氏菌 (S .ra matgan)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菌株 (菌号 5)从某酒楼的蛇肠中分离。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和血清 ,由珠海东大生物制药有限公司供给 ,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为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鉴定所用培养基由本室提供。鉴定方法按沙门氏菌属鉴定的常规方法进行。2 鉴定结果2 1 形态与染色 该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有动力的短杆菌。2 2 培养特征 本菌在SS平板上产生硫化…  相似文献   

3.
在细菌性食物中毒中 ,以沙门氏菌引起者为最多见 ,在国内也常见有因沙门氏菌而引起食物中毒的报道。广东人比较喜欢食用蛇 ,有资料报道在供食用的活蛇肠内容物作沙门氏菌分离培养 ,检出大量沙门氏菌〔1〕。为了解我市蛇类沙门氏菌带菌情况 ,更好地掌握沙门氏菌在动物中的流行动态和特点 ,我们于 1999~ 2 0 0 0年开展食用蛇的沙门氏菌带菌调查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标本来源 采自广州市农贸市场、酒家供食用的水律蛇、草花蛇的肠内容物标本 2 2 9份。1 2 诊断血清 采用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 5 6种和 15 9种沙…  相似文献   

4.
国内首次发现带有表面K抗原的沙门氏菌Ⅲb(48:a:Z55)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道从蛇体内检出一株沙门氏菌,该菌经系统的培养性状,生化学反应及血清学试验,证实是一株带有表面K抗原的新血清型的沙门氏菌Ⅲb(48:a:Z_55)。本菌为国内首次检出。带有K抗原的沙门氏菌Ⅲb的发现与检出,对提高沙门氏菌检验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 在人、畜沙门氏菌感染调查中,于1985年8月在建阳县曼头山良种场的猪粪便检出1株国内尚未报告的亚当斯图沙门氏菌(S.adamstua),现将分离方法与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新鲜粪便标本经S.F肉汤增菌,划线接种于S.S琼脂平板,37℃培养过夜,挑取可疑  相似文献   

6.
从江西省铜鼓县定江河水中检出一株沙门氏菌S.3217,经血清学试验证明其抗原式为11:1,W:—。根据生化反应特性将其归于沙门氏菌属亚种Ⅰ,系国际上首次发现的一个新血清型,建议将该菌暂定名为江西沙门氏菌。  相似文献   

7.
从蛇体内分离72株沙门氏菌的菌型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从南昌市农贸市场采集的金环蛇、银环蛇、眼镜蛇和大王蛇的肠内容物标本124份,分离到沙门氏菌72株,分属于Ⅰ、Ⅱ、Ⅲb和Ⅳ四个亚种,16个O群的27个血清型。即亚种Ⅰ7个血清型;亚种Ⅱ3个血清型;亚种Ⅲb15个血清型;亚种Ⅳ2个血清型。有4个血清型为1983年沙门氏菌抗原表和1984、1985和1986年增补表中所未列的,为新型,有8个血清型是国内首次报告。有5个生化变体是过去未报告过的。本文的结果表明,在蛇体内不仅存在许多罕见的沙门氏菌血清型,而且还存在许多亚属Ⅰ的常见血清型,它是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传染源。  相似文献   

8.
<正> 哈瓦那沙门氏菌(S.havana)和伊桑吉沙门氏菌(S,isangi)均系鲜见型别,我们分别于1990年1和5月从捕捞自北冰洋的急冻鱿鱼和进口成鳗饲料等口岸检疫标本中检出,兹将分离与鉴定报告于后。 分离培养,标本25g加入255ml缓冲蛋白陈水中,37℃6小时预增菌,吸取15ml预增茵液接种于150ml亚硒酸盐胱氨酸增菌基中,37℃过夜,继在S.S和DHL琼脂平板上行划线分离培养。挑取可疑菌落在三糖铁琼脂作筛别试验。鱿鱼和鳗饲料均获疑为沙门氏菌培养物,分别编号为90-09和90-120号。  相似文献   

9.
<正> 1989年6月19日,我们从一水律蛇肠内容物中检出一株沙门氏菌,经生化、噬菌体和血清学鉴定为沙门氏菌Ⅲ_b(65:1V:Z)。经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沙门氏菌专业实验室鉴定确认为国内首次发现,现报告如下。 一、培养性状 本菌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短杆菌,在改良HE琼脂平板上菌落中等大小、圆形、光滑湿润、蓝绿色半透明,中心黑色;在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肉汤培养基中呈均匀混浊生长;能被沙门氏菌O-1噬菌体裂解。  相似文献   

10.
<正> 利文斯敦沙门氏菌(S.linvingstone)系少见菌型。国内1980年以来曾从蛋类、鸡肉等食品检出,但尚未见自人体检出本菌的报道。我们在沙门氏菌监测工作中,从福州鼓山食品站屠宰女工粪便中验出本菌。分离方法与鉴定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1.
从蛇体肠内容物中分离出一株沙门氏菌,菌株号为S9363,符合沙门氏菌属的生化特性。该菌株能利用丙二酸钠,不发酵卫矛醇、乳糖,ONPG为阳性,具有双相H抗原,应归属于沙门氏菌Ⅲb。经抗原分析,该菌株的抗原式确定为48:(Z55):(Z35)…,是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  相似文献   

12.
从蛇体肠内容物中分离出一株沙门氏菌,菌株号为S9363,符合沙门氏菌属的生化特性,该菌株能利用丙二酸钠,不发酵卫矛醇、乳糖。ONPG为阳性,具有双相H抗原,应归属于沙门氏菌Ⅲb,经抗原分析,该菌株的抗原式确定为48:(Z55):(Z35)...,是新的沙门氏菌血清型。  相似文献   

13.
沙门氏菌是人和动物重要的肠道致病菌。1995年我们在饮食、服务行业从业人员健康体检时,从一份稀便中检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生化反应属Kauffmann沙门氏菌亚属Ⅰ.经鉴定为E4群中的卡拉巴尔沙门氏菌,抗原式为:3.19:eh:1,W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菌株来源95-1385菌株由滨州市饮食从业人员粪便中分得。二、培养基S.S琼脂、三精铁(TSTA)由山东省卫生防疫站供给。三、沙门氏菌诊断血清144株/套、57株/套.由成都、兰州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四、菌株分离鉴定方法按肠道致病菌常现方法进行。结果与讨论附表95-1385菌株生化…  相似文献   

14.
<正> 1985年8月,笔者从铜鼓县定江河水中分离出1株沙门氏菌,经噬菌体、生化和血清学鉴定为沙门氏菌Ⅲ_b(16:K:Z),经中国医学细菌保藏管理中心沙门氏菌专业实验室复核鉴定无误,国家鉴定号为S.3230,为国内尚未报道的沙门氏菌型。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载体-宿主平衡致死系统,将1株香港分离的野生型沙门氏菌(S129)构建为减毒核酸疫苗载体。方法以细菌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方法鉴定S129为鼠伤寒沙门氏菌;以λ-RED同源重组方法靶向敲除S129株的asdA基因,并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代替;通过菌落PCR鉴定后挑取阳性克隆asdA缺陷型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asdAΔS129),在含2,6-二氨基庚二酸(2,6-diaminopimelic acid,DAP)或无DAP的LB培养基中培养,与野生株S129对比生长曲线以验证asdAΔS129构建的成功;以S129和asdAΔS129攻击BALB/c小鼠验证asdAΔS129减毒情况;结果菌落PCR鉴定得到阳性克隆,asdAΔS129必需外源性添加DAP方能生长;asdAΔS129不能致死BALB/c小鼠,得到成功的减毒;结论成功将1株野生型沙门氏菌构建成asdA缺陷型减毒核酸疫苗载体,并在体外和体内实验中验证,为下一步的疫苗呈递和肿瘤治疗实验提供了合适的载体。  相似文献   

16.
赣湘边境地区蛇类检出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铜鼓县蛇养殖场的590份蛇类肠内容物标本中检出367株沙门氏菌,分属于5个DNA同源群,共22个O群41个血清型,其中DNA同源群114个,同源群Ⅱ3个,同源群Ⅲ。1个,同源群Ⅲ。20个,同源群Ⅳ3个。其中65:Z:Z_(55)系国际上尚未报告的血清型,6个血清型是国内首次发现。本调查结果表明.蛇体内可检出大量的沙门氏菌,不仅有少见菌种,而且还有许多同源群Ⅰ的常见血清型,都是人类沙门氏菌感染的重要传染源,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与方法通过对一株分离自患病蛋鸡的沙门氏菌进行了生化鉴定、血清学鉴定、分子生物学检测和攻毒试验,确定了我国鸡群中存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通过血清学试验,对我国部分鸡群进行了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结果表明,从临床分离的沙门氏菌与肠炎沙门氏菌的微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特征相符合,通过血清型鉴定、PCR检测、DNA测序和分析证明分离的肠炎沙门氏菌株与标准株肠炎沙门氏菌相符合;首次全国范围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从全国采集603份蛋鸡血清中发现9份阳性样本,利用肠炎沙门氏菌阳性血清检测从当地禽肉、蛋样本中分离的8株可疑沙门氏菌,未检测到肠炎沙门氏菌。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蛋鸡群中存在肠炎沙门氏菌的感染,但是鸡群感染率不高。  相似文献   

18.
<正> 1991年5月,我们从福州某医院污水中分离出一株沙门氏菌,经生化试验,噬茵体裂解试验和血清学鉴定,为沙门氏菌Ⅲ.(44:Z_4,Z_(32):—),现将鉴定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一、菌株 系从福州某医院污水中分离,菌株编号91024。 二、噬菌体和诊断血清 肠杆菌科分属诊断噬菌体由江西省卫生防疫站提供;沙门氏菌属诊断血清由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2018-2021年南山区食物中毒样品中分离的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 S.Enteritidis)与布利丹沙门氏菌(Salmonella Blegdam.S.Blegdam),从遗传特征和耐药性角度了解细菌间的亲缘进化关系和耐药特征、为食源性疾病暴发溯源和临床诊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分别对33株沙门氏菌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PFGE)与全基因组序列方法(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分析,同时测定30种药物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结果33株菌分为8个PFGE型别,MLST型均为ST11型。全基因组k-mer系统发生树可见9簇。氨苄西林(AMP)、头孢唑啉(CFZ)、萘啶酸(NAL)、磺胺异噁唑(Sul)4种抗菌药物的检出率较高,均大于50%。20株菌对3类以上的药物耐药(60.60%),属于多重耐药,7株菌产ESBL酶。15株菌的耐药基因与耐药表型完全符合。结论2018-2021年,南山区由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沙门氏菌的总体遗传距离较近,但与数据库中其它肠炎沙门氏菌遗传距离较远,自成一簇。本研究中的沙门氏菌多重耐药现象严重,需加强对多重耐药株的监控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管。  相似文献   

20.
<正> 我们从本市公园一批因腹泻病死鹦鹉中检出希林登沙门氏菌,现报告如下。 一、分离培养 采取死鹦鹉腹腔液、心血、肝组织及肛拭接种于S.S琼脂和四硫碳酸盐肉汤。在直接分离的S.S琼脂平皿上均系疑似沙门氏菌的纯一菌落,取其菌落种于克氏双糖,结果斜面不利用、底层产酸产气、产硫化氢,符合沙门氏菌特性,继之作生化、肠杆菌科分属噬菌体及血清分型鉴定。 二、生化结果 靛基质、尿素、丙二酸钠、肌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