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6例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3例采用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43例仅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疗程均为6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动脉粥样硬化情况和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降低(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斑块面积和IMT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59±0.19) cm2比(0.72±0.28) cm2,(2.76±0.4-1) mm比(3.27±0.57) mm,P<0.05].两组治疗前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HDL-C水平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C水平显著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普罗布考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狭窄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能够明显改善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对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抽签分组方法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对照组采用阿托伐他汀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折麦布进行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患者总胆固醇(TC)、C反应蛋白(CRP)、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三酰甘油(TG)、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情况以及药物不良反应,探讨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药物不良反应,观察组TC、CRP、HDL-C颈动脉中层厚度、斑块Crouse积分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DL-C、TG、颈动脉内径为水平改善情况与对照组未见显著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与依折麦布治疗冠心病合并高胆固醇血症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较高的安全性和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庄丽  许文举 《现代保健》2012,(15):36-37
目的:探讨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对患者血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0 年10 月-2011 年10 月笔者所在医院就诊的76 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6个月检测患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 水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膜中层厚度(IMT) 和斑块面积.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C、HDL-C、IMT 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且两组治疗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脑梗死可以起到较好的降脂、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分析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1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116例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58例。治疗组给予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C、TG、LDL-C、HDL-C、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面积的具体变化情况。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TC、TG、LDL-C水平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IMT和斑块面积明显减小。治疗前后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在TC、TG、LDL-C、HDL-C、IMT及斑块面积方面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联合阿托伐他汀对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李彪 《中国医师杂志》2009,11(11):1569-1570
目的观察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阿斯匹林三联药物疗法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对103例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住院病人随机分为三联疗法治疗组及二联疗法(阿托伐他汀、阿斯匹林)治疗组,2组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测定血脂谱(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结果(1)2组治疗前后血脂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同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血脂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三联治疗组与二联治疗组比较,颈动脉内层中膜厚度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以普罗布考、阿托伐他汀和阿斯匹林组合的三联疗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显示出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5月间到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强化降脂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强化降脂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60mg/d,常规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10mg/d。用药9个月后,评价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脂、高敏C-反应蛋白变化情况、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91例(87.5%)完成了整个治疗和随访过程,两组患者治疗后TG、TC、LDL-C、hs-CRP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较治疗前IMT(1.62±0.21)和斑块面积(21.61±0.31)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治疗后IMT(1.34±0.52)和斑块面积(19.41±0.45)与常规治疗组治疗后的IMT(1.59±0.34)和斑块面积(21.94±0.51)进行比较,显著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3%,高于对照组的9.1%,主要不良反应为转氨酶升高,占10.6%。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安全有效,可以延缓或者逆转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脂与颈动脉斑块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10月—2016年10月进行治疗的5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7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瑞舒伐他汀治疗,比较两组用药前后的血脂水平及颈动脉斑块情况,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用药后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与高密度脂蛋白均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用药后斑块个数(2.31±1.08)个、厚度(1.12±0.38)mm与硬化率(74.07%)均优于对照组的(2.58±1.16)个、(1.43±0.42)mm与40.74%,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应用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改善血脂水平及斑块情况,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86例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降压药物治疗,实验组联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治疗。对比两组实验对象治疗前后的收缩压、舒张压、斑块面积、斑块厚度情况。结果:组间治疗前实验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血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接受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效果明显,在改善患者生存质量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至201 1年12月住院行颈动脉彩超检查提示颈动脉软斑或(和)混合斑的患者9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三氧组、阿托伐他汀组和饮食组,每组30例.饮食组给予低脂饮食控制;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每天1次口服;三氧组给予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每周2次,1个疗程为8次,共2个疗程,中间间隔3个月.检测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个数、面积、性质、纤维帽特性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指标.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hs-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前阿托伐他汀组、三氧组斑块Crouse积分、hs-CRP分别为(2.34±0.97)分、(4.9±4.0) mg/L和(2.35±0.63)分、(4.8±3.7) mg/L,治疗后分别为(1.80±0.59)分、(3.3±2.2) mg/L和(1.92±0.47)分、(3.4±2.0) mg/L,治疗后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饮食组治疗前后的斑块Crouse积分、hs-CRP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阿托伐他汀组、三氧组与饮食组比较,斑块Crouse积分、hs-CRP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阿托伐他汀组与三氧组之间斑块Crouse积分、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医用三氧大自血疗法可调低hs-CRP水平,达到抗炎抗动脉硬化,从而逆转颈动脉斑块的作用,疗效与阿托伐他汀相当,明显优于饮食控制,可作为颈动脉斑块治疗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经颅超声治疗仪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患者9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阿司匹林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经颅超声波治疗,30天为1个疗程。结果:1.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面积差异显著(P0.05);2.治疗后,两组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HDL-C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结论:经颅超声治疗仪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方法将256例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128)和实验组(n=128),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后比较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对照组和实验组SBP和DBP均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治疗后下降较对照组明显(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TC、TG、LDL-C水平显著下降(P0.05),HDL-C水平显著上升(P0.05);且实验组血脂指标改善更为明显(P0.05);实验组颈动脉分级0级患者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颈动脉分级Ⅲ级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高血压伴发动脉粥样硬化治疗效果显著,可显著改善血脂水平,降低血压,缩小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和依达拉奉联合使用对急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作用.方法 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给予阿托伐他汀和依达拉奉联合治疗.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C、TG和LDL-C水平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颈动脉IMT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清hs-CRP、MMP-9和TNF-α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联合应用阿托伐他汀和依达拉奉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平衡有很好的调控作用,还可有助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和稳定,并可减轻炎症反应,两者联合应用,对急性脑梗死的二级预防有很好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血清脂联素(APN)、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ACI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ACI组),均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并选取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以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两组血清APN、CRP水平,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结果 ACI组治疗前血清APN及CRP水平分别为(4.36±2.54)、(8.93±2.89)mg/L,对照组分别为(8.43±3.51)、(1.12±0.52) mg/L,ACI组血清APN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血清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治疗后血清APN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血清CRP水平显著下降,分别为(6.44±2.31)、(4.10±0.72)mg/L,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78.33%(47/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1.67%(43/60),其中稳定斑块13例,不稳定斑块30例;对照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为26.67%(16/60),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13.33%(8/60),其中稳定斑块6例,不稳定斑块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I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血清APN及CRP水平分别为(6.89±2.37)、(5.41±1.38) mg/L,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分别为(3.28±1.99)、(9.42±3.70) mg/L,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r=-0.76,P<0.05),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r=0.81,P<0.05).稳定斑块者血清APN及CRP水平分别为(4.32±2.14)、(6.65±2.69) mg/L,不稳定斑块者分别为(2.11±1.35)、(10.11±3.82) mg/L,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r=-0.69,P<0.05),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r=0.77,P<0.05).结论 ACI的发生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密切相关,ACI患者较正常人群血清APN水平明显下降,而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升高,且主要为不稳定斑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有无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程度与血清APN水平呈负相关,与血清CRP水平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10mg/d或40mg/d阿托伐他汀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单盲分为两组:阿托伐他汀10mg/d组(30例)和阿托伐他汀40mg/d组(30例).两组均连续服药12周,详细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部位、数量、性质、面积、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栽脂蛋白(Apo)B、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结果治疗12周后,阿托伐他汀40mg/d组颈动脉粥样斑块面积缩小,软斑混合斑数量减少,颈动脉IMT及hs-CRP减少,与阿托伐汀10mg/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治疗后TC、LDL-C、ApoB显著降低,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能在短期内颈动脉IMT、缩小斑块面积、稳定斑块并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联合应用阿司匹林、藻酸双酯、弗伐他汀对于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 8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应用阿司匹林、藻酸双酯、弗伐他汀;对照组40例,给予阿司匹林、弗洛他汀。随访6个月,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6个月检测血脂及颈动脉斑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颈动脉斑块均下降(p<0.05),治疗组更明显(p<0.01)。治疗后治疗组高密度脂蛋白有升高(p<0.05);而对照组没有明显升高HDL的作用(p>0.05)。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甘油三酯均降低(p<0.05),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藻酸双酯、弗伐他汀联合应用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调脂、稳定斑块效果明显优于应用阿司匹林、弗伐他汀组。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性心绞痛(UA)患者血浆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测定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阿托伐他汀(商品名立普妥)20mg,治疗12个月前后血浆hs-CRP及经16排螺旋CT冠状动脉硬化检查测定的冠状动脉斑块的变化,并与常规治疗6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6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经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血浆hs-CRP显著下降(P值<0.01),冠状动脉钙化灶亦明显缩小(P<0.01),相关分析提示,冠状动脉钙化灶的缩小幅度与LDL胆固醇水平相关(r为0.54,P<0.01).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用阿托伐他汀治疗12个月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下降(P值<0.01).结论阿托伐他汀通过抗炎等机制对防治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6月-2016年6月间本院接诊的68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68例病患进行分组治疗,对照组使用阿司匹林,观察组加以使用阿托伐他汀,各34例.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较之对照组有显著提高(P<0.05).对比两组颈动脉斑块面积、脑梗死复发率,观察组更为理想(P<0.05).结论:对脑梗死合并颈动脉斑块的病患使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进行治疗效果理想,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比分析普罗布考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与单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我校一附院收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100例,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单用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采用普罗布考片联合治疗观察组。比较两组治疗前后斑块面积、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NIHSS评分等变化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前斑块面积、颈动脉IMT、NIHSS评分等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斑块面积、颈动脉IMT、NIHSS评分等较对照组显著较小,且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较对照组10.0%无显著差异,且P0.05。结论:普罗布考片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的效果非常显著,即可显著缩小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还能改善患者神经功能,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我院118例脑梗死患者分组,对照组59例给予氯吡格雷口服,观察组59例增加阿托伐他汀,对比治疗后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变化,及神经功能改善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斑块厚度1.37±0.20mm、斑块面积15.02±9.53mm2、NIHSS10.29±1.41分,均低于对照组的1.55±0.29mm、18.44±10.36mm2及13.96±2.21分,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降低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厚度、斑块面积效果确切,显著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口服瑞舒伐他汀100 mg/次,1次/d睡前服用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阿司匹林100 mg/次,1次/d,睡前服用治疗,两组均治疗6个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中膜的厚度、斑块积分、血清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等各项指标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组治疗前颈动脉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积分、TC、LDL-C、HDL-C分别为(1.65±0.45)mm、(6.14±1.90)分、(5.74±1.58)、(3.79±0.97)、(0.84±0.10)mmol/L,治疗后分别为(1.47±0.39)mm、(5.46±2.01)分、(4.92±1.35)、(3.10±0.92)、(1.08±0.17)mmol/L;实验组治疗前分比为(1.66±0.42)mm、(6.12±1.87)分、(5.76±1.63)、(3.81±1.02)、(0.85±0.11)mmol/L,治疗后分别为(1.31±0.32)mm、(4.85±1.27)分、(4.13±1.05)、(2.54±0.84)、(1.23±0.19)mmol/L,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使用瑞舒伐他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