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入选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4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固定骨折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的术后护理,对比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和满意度.结果 对两组患者第1周、2周、4周及12周的腕正侧位片中掌倾角和尺偏角的角度进行测量,发现除在第1周掌倾角两组比较无差异,其余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均具有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Mcbride评价,观察组优良率为82.61% (19/23),显著高于对照组52.17% (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康复干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干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入选2010年4月至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46例桡骨远端不稳定固定骨折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进行早期康复干预,对照组进行普通的术后护理,对比患者的功能恢复情况和满意度。结果对两组患者第1周、2周、4周及12周的腕正侧位片中掌倾角和尺偏角的角度进行测量,发现除在第1周掌倾角两组比较无差异,其余时间掌倾角,尺偏角均具有较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患者进行Mcbride评价,观察组优良率为82.61%(19/23),显著高于对照组52.17%(12/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干预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早期康复治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此次研究患者例数为70例,其入院治疗的时间为2018年2月~2018年7月,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术后功能锻炼干预,而观察组则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结果:在干预前,两组患者的掌倾角和尺偏角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同时在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疼痛程度也低于对照组,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康复治疗能有效提高桡骨远端骨折术后腕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改善临床症状,同时还能减轻患者的疼痛感,保证患者的健康,其临床应用价值极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比观察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折患者72例,采用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采用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优良率,术后3个月测量桡骨茎突长度、尺偏角及掌倾角,采用改良后的上肢功能评分(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定表评估患者预后肢体功能恢复。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偏角(8.02±2.32)°、掌倾角(16.02±4.32)°优于对照组尺偏角(9.82±4.76)°、掌倾角(18.67±5.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DASH评分[(11.27±3.87)分]优于对照组[(29.17±7.65)分](P0.05)。结论背侧入路与掌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均效果佳,但背侧入路患者尺偏角及掌倾角恢复更好,可更好地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5.
华鹏 《医疗装备》2023,(2):12-15
目的 探讨掌侧万向锁定钢板与外固定支架对AO-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2月福州市第二医院收治的50例AO-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治疗方式分组,其中采用掌侧万向锁定钢板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试验组,采用外固定支架治疗的2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术后3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面位移、Cooney腕关节功能评分及治疗效果。结果 术后3个月,试验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关节面移位的改善程度均比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的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掌侧万向锁定钢板治疗AO-C2/C3型桡骨远端骨折能获得满意复位,改善预后,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钢板内固定和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对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收集2012年8月至2015年11月诊断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2组,研究组48例(接受钢板内固定)和对照组48例(接受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对比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术后6个月的掌倾角、尺偏角。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术前掌倾角、尺偏角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掌倾角、尺偏角结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钢板内固定在腕关节的解剖功能恢复明显好于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掌侧锁定钢板系统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9年5月~2010年5月收治的52例新鲜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均经腕关节标准正、侧位X线片检查确诊,并根据AO标准分型.随后行掌侧入路骨折切开复位并于掌侧桡骨远端植入掌侧锁定钢板系统进行内固定.术后辅以消肿、抗感染、补充钙剂、主被动功能锻炼等综合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评价腕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前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19.4.±10.8.)、(1.6.±3.8.),桡骨短缩(6.6±1.0) mm;术后掌倾角、尺偏角分别为(8.1.±1.6.)、(17.8.±6.0.),桡骨短缩基本纠正.腕关节功能按Dienst标准进行评定:优31例,良18例,可3例,优良率为94.2%.随访期间未发生正中神经炎、腕管综合征、感染、骨不连等并发症.结论 切开复位掌侧锁定钢板系统是治疗老年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临床医学工程》2019,(12):1689-1690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和保守治疗在老年简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9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简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组41例予以手术治疗,对照组41例予以保守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Cooney评分各项指标(疼痛评分、功能状态评分、活动度评分、握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上肢关节功能DASH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后,观察组的解剖复位率、掌倾角和尺偏角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手术治疗应用于老年简单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显著,有利于促进上肢关节和腕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对桡骨远端骨折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6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行手术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观察组行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疼痛缓解时间、手背消肿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掌倾角及尺偏角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但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配合理疗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有效缩短疼痛时间、手背肿胀时间,促进骨折愈合,改善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桡骨远端骨折患者手术与外固定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收治的80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闭合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轴向缩短移位及治疗后1年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掌倾角为(17.0±1.6)°、尺偏角(23.0±2.1)°、桡骨短缩(1.0±0.2)mm;对照组分别为(4.0±0.8)°、(10.0±1.1)°、(4.0±1.1)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优良率90.0%(36/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0.0%(20/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的患者,采用手术切开钢板内固定治疗有利于恢复患者的腕部功能和解剖结构,减少术后腕关节功能不良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姚建 《现代保健》2010,(33):123-124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5月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手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32例.根据AO分型的不同类型骨折及其粉碎程度采用C型臂X线机下手法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固定治疗.结果 对32例患者平均随访18个月.根据Cooney腕关节功能评价:优17例,良8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78%.结论 对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采用闭合复位外固定支架治疗,最大限度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和外固定支架的合理适时调整至功能位,能使腕关节功能得到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应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手术治疗后关节功能以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2019年1月收治的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患者108例,根据不同的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式治疗,研究组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手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关节恢复以及并发症、桡骨功能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关节功能恢复情况好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4个月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变化均较术后2个月明显升高(P0.05),且研究组高于对照组(P0.05),而对照组术后4个月掌倾角以及尺偏角变化均较术后2个月无明显变化(P0.05);研究组桡骨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外固定支架联合有限内固定手术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并发症少,且患者术后恢复情况较常规治疗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锁定钢板结合植骨等技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6例,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18个月(平均14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30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成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方法及其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锁定钢板结合植骨等技术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36例,比较手术前后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及关节活动范围等,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经随访9~18个月(平均14个月),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短缩均明显改善,腕关节功能按Sarmiento标准评定:优30例,良6例,优良率100%。结论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具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外固定架(EF)与锁定加压钢板(LCP)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58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EF组28例,LCP组3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1个月腕关节功能和影像学参数.结果 58例患者骨折均获得愈合,随访11~ 37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11个月LCP组掌倾角明显优于EF组[(11.60±2.91)°比(8.07±2.80)°,P<0.01],而腕关节功能、桡骨高度及尺偏角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F与LCP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效果相当,LCP具有潜在优势,临床上应根据患者情况决定.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桡骨远端骨折(DRF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9月医院收治的66例不稳定型DRF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3例。试验组行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行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优良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手术前后的腕关节功能(包括掌倾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结果 试验组治疗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掌倾角、桡骨高度、关节面台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试验组掌倾角大于对照组,桡骨高度高于对照组,关节面台阶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与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相比,切开复位桡骨远端掌侧钢板内固定术治疗不稳定型DRFs患者的疗效更显著,可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术后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和分析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以及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67例2017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治疗的患者,应用随机分组模式将患者分为参照组(n=33)和试验组(n=34),为参照组患者实施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为试验组患者实施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腕关节活动情况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试验组患者旋后角、掌倾角角、背伸角、尺偏角均明显优于参照组患者,2组患者上述观察项目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组患者旋前角、桡偏角等各项观察项目数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参照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为4例,总发生率为12.12%,试验组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为3例,总发生率为8.82%,2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质疏松性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应用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治疗,患者腕关节功能恢复效果明显更佳。  相似文献   

18.
兰明 《中国保健》2010,(3):119-120
目的 探讨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手术治疗方法及临床效果评价。方法 对1999年1月到2004年1月通过手术方法治疗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的42例病例进行分析。结果 42例患者全部随访,功能满意35例(83.3%),可6例(14.3%),不满意1例(2.4%)。结论 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通过手术的方法,能最大限度地恢复桡骨与尺骨的相对长度,关节面的平整、掌倾角及尺偏角,术后配合合理的康复锻炼,能使腕关节功能达到最大的恢复。  相似文献   

19.
罗景胜 《现代医院》2014,14(9):37-38
目的探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性。方法入选2010年6月2013年6月就诊于我院的陈旧性桡骨骨折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应用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进行治疗,同时入选同期于我院治疗的陈旧桡骨骨折患者54例作为对照,选用普通钢板内固定治疗,随访期均为6个月,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性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观察组桡骨缩短、掌倾角和尺偏角恢复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的腕关节恢复评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锁定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陈旧性桡骨远端骨折能够维持患者骨折的良好复位,进一步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远期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和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35例。A组采用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B组采用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B组的腕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4%,显著高于A组的65.7%;B组掌倾角、尺偏角、桡骨高度以及关节面台阶均显著优于A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桡背侧双锁定加压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背侧移位桡骨远端骨折显著优于掌侧T型锁定加压钢板,能显著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和关节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