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桂枝麻黄各半汤出自《伤寒论·太阳病篇》第23条:"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方剂应用于太阳病延日数久,正气略虚,邪气势减未解,出现营卫不和而复为表邪闭郁,以致面有热色,身体发痒,发热恶寒,热多寒  相似文献   

2.
赵玺忠  袁凤仁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23):3147-3147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证治。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是在《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基础上进一步发挥完整的。将六经作为辩证纲领,又为论治准则;热论仅是论述了六经热证,而《伤寒论》又分述了虚证、寒证。凡抗病力强盛、病势亢奋的为三阳证,治疗以祛邪为主;抗病力衰减、病势虚衰的为三阴证,治疗以扶正为主。而一分为三的方证观为其《伤寒论》的又一特点。《伤寒论》一分为三的方证观,如同三阴三阳比阴阳二者更能确切地认识和划分自然界与人体,在浅深轻重层次上,潜在着一分为三的指导思想。从这个角度探析《伤寒论》的方证、可加深对仲景某些方证精神实质的理解。1太阳病一分为三观太阳病、中风、汗出、脉浮缓者,以桂枝汤解肌发汗,调和营卫。伤寒、无汗、脉浮紧者,以麻黄汤解表发汗。对介于二者之间的证候,既使不是典型的桂枝汤证,也非典型的麻黄汤证,虽经汗解,续有表闭现象,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不得小汗出、身必痒者,宜桂枝麻黄各半汤。若表湿轻,或经有小汗、但汗出不透、形似症、一日再发者,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若以表虚为多,略兼邪郁,则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此轻中重三方,层次分明,要在仲景立言寓意上揣摩,不必拘泥于条文表面。2阳明病一分为三观阳...  相似文献   

3.
医圣张仲景善用调和营卫法治疗内科杂病,其立法及选药对今天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本文结合《伤寒论》条文,就其调和营卫法的临床指导意义,作如下分析和探讨。 1 调和营卫治肺卫表证 调和营卫法治肺卫表证是仲景指导临床较为普遍的一大方法,其常用药物是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大枣、葛根等。如“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渐渐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又如“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均使用调和营卫法以解肺卫表邪。条文“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葛根二越婢一汤。”“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方中葛根、桂枝、生姜、甘草、芍药、大枣均为调和营卫之品。再如大青龙汤方证亦包含有调和营卫的法则。“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燥者,大青龙汤主之,”方药有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生姜、大枣、石膏。其中桂枝、炙甘草加姜枣予调和营卫之意。又曰:“病常自汗出者,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者,外不谐,以卫气不共荣气谐和故尔。以荣行脉中,卫行脉外,复发其汗,荣卫和则愈。宜桂枝汤。”“太阳病,发热汗出者,此为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以上均论述了桂枝汤的方证,提示出调和营卫在肺卫表证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4.
《金匮》水气篇第25条指出“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由于本条叙证简略,对于越婢加术汤证的临床表现,尤其是有无汗出,医家有以下两种认识。 1.认为汗出很多:如五版教材《金匮要略讲义》提出,根据《中风篇》附方《千金》越婢加术汤主疗中有“腠理开,汗大泄”,可知越婢加术汤证是有汗的,而且汗很多,汗多的原因,是由于内热所迫。 2.认为无汗:如《医宗金鉴》:“皮水……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术汤。”现代医家何任教授的《金匮要略新  相似文献   

5.
成越婢汤原载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以其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功能发越三焦郁阳,流通少阳枢机,故其应用范围甚广,而为临床习用效方之一.原文论述:"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相似文献   

6.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甘草、石膏组成,有清肺泄热平喘之功,主治邪热壅肺之证,近年来,其理论探讨、实验研究、临床应用,均取得了可喜进展,现概述如下,以就正于同道。 1、理论探讨 1.1、源流简述:《伤寒论》63条:“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162条:“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相似文献   

7.
越婢汤最早出自《金匮要略·水气病篇》。该篇云:“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而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者,越婢汤主之”。方由麻黄、石膏、生姜、大枣、甘草组成,具有疏散水湿,宣肺清热的功效,治疗以面目浮肿为主的风水证。 越婢汤治风水,为历代医家所公允,并已被临床实践充分证明。然仲景制方,详证治略释名,所以注家们对越婢汤的方名释义猜度不一,争端纷纪。尤其对“婢”字的分歧更为突出。笔者为澄清本源,使之正确地理解和使用本方,而对此作一初步探讨。 有关越婶汤的方名释义,古今医家大体上有下列四种观点:  相似文献   

8.
三、迟脉《脉经》以呼吸三至,来去极慢称为迟脉。《诊宗三味》认为平人脉来五至,不及四至者为迟脉。《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有尺中迟或关上数的脉象,此迟数不能以至数来理解,如何梦瑶云:“寸口三部,仅长寸许,除浮沉大小不能无异外,其余迟数等脉大概无殊,从未见有寸迟而关数”。此说甚对。兹将仲景脉法中有关迟脉的记载分析如下: 1.主寒:《伤寒论》厥阴篇333条:“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以脉迟为寒,当属寒厥下利重证,里真寒而外假热,误认为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  相似文献   

9.
桂枝一药 ,张仲景在其《伤寒论》中应用较多 ,其用途各异 ,运用之灵 ,用法之妙 ,给我辈在临床用药时以指导。本文就其在《伤寒论》中与其他药物相伍时临床应用浅析如下 :1 桂枝与麻黄相伍1.1 解表发汗 ,祛除外邪 主治外感所致的发热恶寒、无汗头身疼痛、苔白、脉浮之证 ,如麻黄汤以麻黄发汗 ,桂枝解肌 ,共同达解表发汗、祛除外邪之目的 ;兼表证轻者以微发其汗 ,故减轻麻黄用量 ,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葛根汤。1.2 通阳散寒 ,发越水气 主治表寒阴郁、水邪停聚而致发热恶寒、身痛、不汗出而水气内停者 ,如大青龙汤以桂枝通…  相似文献   

10.
张锡纯认为阿司匹林性寒,善入少阳,最善解表发汗、散风除热,并具透疹功效。临证常与经方麻黄汤、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越婢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硝石矾石散合用治疗伤寒、感冒、温病、水肿、黄疸等疾病,取得良好效果。开创了中西药联合应用的新局面,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麻杏石甘汤现代研究概况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麻杏石甘汤源自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由麻黄、杏仁、石膏、炙甘草四味药组成 ,具有辛凉宣泄、清肺平喘之功效 ,主治肺热炽盛的肺炎和热邪犯肺的哮喘。近年来 ,其理论探讨、药理作用、制剂工艺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较大进展 ,现综述如下。1 理论探讨《伤寒论》:“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历代医家常用本方治疗肺热咳喘而无大热之证。本证之发热汗出而喘 ,应与发热、汗出、恶寒表虚证兼喘的桂枝汤证及发热、恶…  相似文献   

12.
《伤寒论》第305条云:“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附子汤主之”。寒湿痹阻型痹证临床表现:肢体关节冷痛重着,痛有定处,屈伸不利,昼轻夜重,遇寒痛剧,得热痛减或痛处肿胀,舌质胖淡,苔白腻,脉沉紧或弦缓,与附子汤证完全相符。麻黄汤证与附子汤证均有身体痛,骨节痛,但前为太阳表实证,有发热、脉紧,而无手足寒;  相似文献   

13.
麻杏石甘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原治太阳病,发汗未愈,风寒入里化热,"汗出而喘"者.临床上,我们取其清热宣肺的功效,用于治疗鼻科疾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医籍因其言简意奥,某些篇章多生歧义,此时若联系临床斟字酌句,往往柳暗花明,解决许多问题。1其人短气但坐《伤寒论》48条:“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微自汗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若发汗不彻,不足言,阳气拂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相似文献   

15.
哮喘是由于宿痰伏肺,遇诱因引触,导致痰阻气道,气道挛急,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的发作性痰鸣气喘性疾患,痰热内蕴是哮喘常见的病因,《伤寒论》提出“发汗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予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指出麻杏石甘汤适用于邪热蕴肺作喘的证治。  相似文献   

16.
四逆汤在《伤寒论》中应用的探讨徐润芝刘洪义(山东省莒南县人民医院莒南县276600)关键词四逆汤;伤寒论;探讨四逆汤是以阴盛阳衰,致四肢厥逆而命名;呕吐、下利清谷、四肢厥逆、表热里寒、下寒上热、真寒假热、脉沉微、沉迟、微细、脉微欲绝等,是本方的适应证...  相似文献   

17.
<正>麻黄附子甘草汤作为仲景经方的代表,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均有论述。《伤寒论》302条有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麻黄附子甘草汤方,麻黄二两(去节),甘草二两 (炙),附子一枚 (炮,去皮),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1]。”《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中16条原文则说:“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  相似文献   

18.
麻黄汤与衄血关系的探讨福建中医学院成人教育学院(福州350003)林宁麻黄汤源于张仲景《伤寒论》,主治太阳伤寒证,本方应用多以恶寒发热,无汗而喘,头身疼痛,脉浮紧为主症,衄血则被列于其禁忌证中。然而张仲景在《伤寒论》中谈到衄家不可发汗,用麻黄汤后见衄...  相似文献   

19.
麻杏石甘汤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傅毓玲  汤菊荣 《医学综述》2002,8(10):616-617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下简称“麻杏石甘汤”)见于《伤寒论》 ,其中第 6 3条指出 :“发汗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第 16 3条则指出“下后 ,不可更行桂枝汤 ,若汗出而喘 ,无大热者 ,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二者一因误汗 ,一因误下 ,但均为误治后病邪由表入里化热。酿为热邪壅肺证 ,因此治疗当清宣肺热。方用麻杏石甘汤 ,方中麻黄辛温宣肺定喘、石膏甘寒直清里热 ,二者相伍 ,清宣肺中郁热而定喘逆 ,而石膏用量为麻黄 2倍 ,故借石膏辛凉之性以制麻黄辛温发散之力 ,并使其转为辛凉清热之用 ;杏…  相似文献   

20.
<正> 《伤寒论》第52条:“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对于这一条,《医宗金鉴》认为:“浮数似不在发汗之列,然视其病,皆伤寒无汗之表实,则不妨略脉而从证,亦可用麻黄汤汗之。”柯琴认为,脉数用麻黄汤发汗,于理不通,故训数为紧。他说:“数者,急也,即紧也。”把数迂回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