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医药科学》2021,(1):225-228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其对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选取高州市中医院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92例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实际情况及手术标准,在不损害患者利益的前提下,考虑患者选择意愿,按照其不同治疗方式分为对照组(n=46,采用静脉溶栓治疗)与观察组(n=46,采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EDV)]、B型脑钠肽(BNP)的变化情况,同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两组治疗前的LVEF、LESV、LEDV及BNP水平、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7 d后,观察组的LVEF明显高于治疗前和对照组,LESV、LEDV及BNP水平、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和对照组(P 0.05)。结论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较理想,有利于逆转心室重构,促进心功能尽早恢复,减轻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加快疾病康复进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分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和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浆中脑钠肽(BNP)水平的变化,探讨血浆BNP水平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不同类型的关系,并探讨BNP水平能否作为冠脉介入治疗的疗效指标。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为ACS的患者120例,按其类型分为3组,其中STEMI组66例,NSTE-MI组30例,UAP组24例,对照组30例。对120例ACS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测定手术前后血浆BNP水平。对照组测定冠状动脉造影前后血浆BNP水平。结果 STEMI组及NSTEMI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P<0.05),其中STEMI组高于NSTEMI组(P<0.05),UAP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120例ACS患者在经皮冠脉介入术后36hBNP均明显下降,正常对照组经皮冠脉介入术前后无明显变化。结论不同临床类型ACS患者的血浆BNP浓度存在差异,其水平高低与ACS严重程度相关;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后血浆BNP含量明显降低,可作为疗效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及相关机制.方法 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治疗,研究组在硝酸甘油基础上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两组疗程均为7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细胞因子、MMP-9、BNP、左室功能变化情况及药物副反应.结果 研究组总有效率(90%)明显高于对照组(72%)(P<0.05).两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hs-CRP和IL-10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MMP-9和BN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浆MMP-9和BN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药物副反应.结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丹红注射液联合硝酸甘油治疗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hs-CRP和IL-10水平及血浆MMP-9和BNP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血浆脑钠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照组为静脉溶栓治疗。同时选择健康者作为正常组。测定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及入院后不同时刻血浆脑钠肽水平,测定正常组血浆脑钠肽水平。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入院时的血浆脑钠肽水平均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入院后24 h、入院后72 h、入院后第7天的血浆脑钠肽水平分别低于对照组同时刻血浆脑钠肽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钠肽水平,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生脉注射液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脑尿钠肽(BN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7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5例及对照组3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的基础上加用生脉注射液治疗,监测入院后、治疗1周、4周患者血浆BNP及TNF-α水平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入院后血浆BNP及TNF-α水平均明显升高,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4周两组患者血浆BNP及TNF-α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观察组下降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生脉注射液可明显降低患者血浆BNP及TNF-a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和分析B型尿钠肽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预后判定的意义。方法甲组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组,30例;乙组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30例;丙组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组,30例。无心脏疾病的健康人组,设为对照组,30例。结果甲组BNP水平明显高于乙组、丙组和对照组(P<0.01),乙组BNP水平明显高于丙组和对照组(P<0.01),丙组和对照组BNP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患者冠心病类型不同则血浆中的BNP水平不同,BNP已经作为心力衰竭独立的诊断标准用于临床,同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浆BNP水平也可用来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情况,有助于重症医师及早做好防护救助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浆脑钠肽(BNP)浓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入选住院AMI患者30例、UAP患者30例及对照组30例,测定BNP浓度,同时测定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进行比较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急性心肌梗死组BN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急性心梗及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BNP与其他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BNP与CK-MB之间有良好的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两者有明显的相关性,提示血浆BNP在冠心病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对疾病的危险分层和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检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中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与其的相关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及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54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50例正常对照组血浆HCY、hsCRP水平的变化及相关性进行研究,同时对其中43例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治疗前后上述指标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R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血浆hsCRP、HCY水平在PCI治疗前后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hsCRP、HCY均参与了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过程,可预测患者远期心功能恢复状况;经PCI治疗后二者均明显降低,可作为临床观察疗效的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研讨替米沙坦对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后心室重塑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病例入选方式为随机抽签法,从我院2015年11月~2016年10月行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病例中,抽取74例,按入院单双顺序分为两组,37例对照组(接受培哚普利治疗)和37例研究组(接受替米沙坦治疗),将两组心脏超声各项指标和血清IL-6、TNF-α水平纳入对比研讨.结果:术后第一天,两组IL-6和TNF-α水平、LVEF、LVEDV、LVESV、室壁瘤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十二周后,研究组IL-6和TNF-α水平、LVEF、LVEDV、LVESV、室壁瘤发生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替米沙坦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冠脉介入治疗,可有效降低炎性因子水平,有效改善左心室重塑,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0.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脑钠尿肽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B型脑钠尿肽(BNP)水平对早期临床诊断、危险分层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2例发病24小时内入院ACS患者,分为ST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非ST抬高性心肌梗死(NSTEMI),不稳定性心绞痛(UA),以放射免疫法(RIA)及ELISA法分别测定入院即时,次日清晨血浆中BNP、cTnT、CK—MB水平,取两次平均值,并与对照组比较;入院7~10日测定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LVEF),并分析BNP与之相关性。结果ACS组血浆BNP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在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组明显高于非ST段抬高的ACS组(168.5±210.2)pg/mlvs(121.8±46.5)pg/ml,P〈0.01);血浆BNP浓度与LVEF呈负相关(r=-0.393,P〈0.05);除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24小时血浆BNP水平与CK—MB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28,P=0.002);Killip Ⅱ~Ⅳ患者血浆BNP值均明显高于Killip Ⅰ级(P〈0.01)。结论ACS时血BNP的升高是心肌细胞急性缺血的一种保护性反应,并且其升高程度与梗死面积有关,是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程度的一个新指标,并可作为评价ACS患者早期诊断及危险分层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稳定型心绞痛、不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血浆脑钠肽水平,研究血浆脑钠肽水平与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0年1月至2011年1月入住本院的81例冠心病患者入选本研究。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28例、急性心肌梗死组(AMI)31例。81例患者入院后均行冠状动脉造影,同时选取非冠状动脉狭窄(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无任何1支病变超过50%)20例作对照组。根据造影结果将冠状动脉狭窄组分为一支病变组21例,2支病变31例,3支病变组29例。冠状动脉造影时经造影导管于主动脉根部采集血标本,用放射免疫法测定其血浆脑钠肽水平,比较冠心病各组与对照组的BNP水平,并对冠状动脉病变支数与BNP水平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MI组平均血浆脑利钠肽明显高于UA组、SA组和对照组(P<0.05),UA组平均BNP明显高于SA组和对照组(P<0.05),SA组高于对照组(P<0.05)。冠心病组主动脉根部的血浆脑利钠肽水平在1支病变、2支病变、3支病变分别为(78±32)pg/ml,(155±83)pg/ml,(381±119)pg/ml。提示血浆BNP随着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而加重。结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越重,BNP水平越高。血浆BNP水平可用于冠心病患者危险程度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择取本院2014年8月~2016年3月期间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4例,按照患者入院时间以及个人意愿,将患者划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7例。对照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研究组患者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术后的TIMI血流分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出血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参照组患者,即各项数据比较,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施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替罗非班冠脉注射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冠脉血流以及心肌灌注情况,还有利于患者预后结局良性发展,对于保证患者生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开展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观察急诊科心血管医师冠状动脉介入与常规模式介入的效果有何不同.方法 对两组共2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别实行急诊科心血管医师介入(研究组)与病房医师介入治疗(对照组),分别观察住院期间及12个月时两组疗效有无差别.结果 住院期间研究组患者梗死相关动脉开通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保持了较好的心功能,住院天数也明显缩短.12个月随访,研究组患者再发心肌缺血、心源性死亡、心室重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心功能亦好于对照组.结论 由急诊科心血管医师实施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更加及时地开通罪犯血管,减少患者的近期及远期心源性死亡率,而且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对血浆BN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应用小剂量螺内酯与血浆BNP水平的关系。方法选择临床确诊的1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小剂量螺内酯治疗组和常规对照组,对照组常规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低分子肝素钙、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硝酸酯类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即刻口服螺内酯20mg,以后每日20mg。测定入院即刻、入院24h和5d的血浆BNP,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发病24h的血浆BNP水平高于入院时,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入院5d的BN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治疗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小剂量螺内酯能显著降低急性心肌梗死血浆BNP水平,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PCI对AMI患者血浆BNP水平的影响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8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对照组采用静脉溶栓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浆B型脑钠肽(BNP)水平变化以及PCI对预后的影响。结果两组治疗后BNP水平显著下降,且观察组下降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再发心肌梗死和心力衰竭率、心脏性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BNP升高是心血管疾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PCI治疗AMI患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BNP水平,改善患者的预后状况,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分析其对患者脑利钠肽及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本次探究中选取我院在2015年4月至2016年4月期间所收治的62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样本人群,根据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时机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2组患者分别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内患者例数是31例。给予对照组患者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给予观察组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BNP水平、LVEDd均显著低于对照组,LVEF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显著且P<0.05,统计学意义存在。结论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治疗过程中应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以显著降低患者BNP水平并改善患者心室重构功能,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钟炜 《中国当代医药》2015,(7):44-45,48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中B型钠尿肽(BNP)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年1~12月在本院心脏介入中心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冠心病的90例患者,将其分为稳定性心绞痛组(SAP)4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UAP)35例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15例,根据造影结果进行Gensini评分,分析不同组别患者的BNP水平。结果SAP、UAP、AMI组BNP水平均较对照组高(P<0.05);AMI组较UAP、SAP组BNP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NP水平随Gensini积分增加依次增大(P<0.05),两者呈直线正相关(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作为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B型钠尿肽(BNP)水平和心功能的变化关系。方法选择AMI住院患者62例和对照组47例,于入院后24h内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血浆BNP浓度,入院后1周行心脏彩超检查,计算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浆BNP水平的变化和LVEF的变化。结果AMI组患者血浆BNP水平较对照组显著升高,而且前壁组血浆BNP水平升高较下壁组更明显;AMI组患者LVEF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前壁组LVEF下降较下壁组更明显。结论AMI患者不同梗死部位血浆BNP水平具有明显差异,血浆BNP升高越明显的梗死部位LYEF下降越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患者选择曲美他嗪+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12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110例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患者作为实验对象;采用抽签法分组;研究治疗药物期间,对照组(55例):选择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观察组(55例):选择曲美他嗪+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最终就两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血浆BNP水平展开对比。结果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患者治疗总有效率(76.36%)对比,观察组(96.36%)获得明显提升(P<0.05);同对照组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患者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血浆BNP水平对比,观察组获得明显改善(P<0.05)。结论临床医师对于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患者选择曲美他嗪+β受体阻滞剂进行治疗,对于患者治疗效果提升、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血浆BNP水平的改善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促进急性心肌梗死伴有心力衰竭患者的病情康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B型利钠肽(BNP)对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预测作用。方法 106例ACS患者分为不稳定性心绞痛(UAP)组43例,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组39例,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组24例;所有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及狭窄评分,与非冠状动脉狭窄组24例(对照组)对比,监测血浆BNP浓度,比较各组BNP水平。结果急性心肌梗死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其他2组、UAP组BNP水平高于对照组(P均<0.01);随着冠状动脉造影评分的增加,BNP水平逐渐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浆BNP水平可预测AC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