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偏瘫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病候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与动作障碍有关的疾患。《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主动、阴主静"。经筋拘挛究其根本是阳气不足,失于养神柔筋,故治疗应调补阳气为主,通过重点加强背部及腰骶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线的针灸治疗,可以振奋阳气,从根本上发挥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以改善中风病中出现的神志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经筋病症。  相似文献   

2.
中医学认为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阳气"的运行、推动。神志活动作为人体生命活动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最高级生命活动表现。正常的基础人体生命活动与人体神志活动之间关系密切,两者相互影响,基础生命活动正常是高级神志活动正常的前提,异常的基础生命活动会妨碍正常神志活动的发挥,异常的神志活动亦会影响基础生命活动的运行。人体的神志活动出现异常,提示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不协调,提示"阳气"的生成、运行异常。"阳气"从化于肾间"元气",以"气一元论"探寻中医"肾"功能与"阳气"运行的关系。从"阳气"的生成出发,探寻中医"肾"功能与神志活动之间的关系。从中,提示临床上可从"肾"论治神志疾病。  相似文献   

3.
阳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发挥主导地位,正如《黄帝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纤维肌痛综合征(FMS)以周身弥漫性疼痛为主要症状,常伴失眠、抑郁、认知功能受损等神志异常表现,病机为阳气失调。针灸作为中医学的瑰宝,具有通调阳气、扶阳祛邪的作用,在治疗FMS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基于《黄帝内经》重阳理论探讨针刺治疗FMS的选穴,可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精神类疾病是发病率高、对患者生活影响极大的一类疾病,在中医则指包含神志病之不寐、郁证、癫狂、痫证、烦躁等在内的疾病。《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云:"阳气者,精则养神。"说明人之精神有赖于阳气的温养,阳虚会导致精神疾病的发生。系统梳理了历代文献,对历代医家从温补阳气角度治疗精神疾病进行解读,并结合临床案例进行阐释。  相似文献   

5.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指出了阳气在人体中的重要生理作刚如同太阳对地球一样,人体若失去了阳气,生命也就不复存在。如果机体的阳气不足了。则人体各个器官的生理机能就会减退。上焦阳虚,则头目眩晕,呕恶气短:中焦阳虚则饮食不化。吞酸痞满;下焦肾阳虚衰,清阳不展,则神气昏沉,甚至出现阳痿、不孕;而所有脏腑之阳气乃发生于下焦肾阳,肾阳为诸阳之根。在临床中,我们只要掌握住这一条原则,许多疾病可以迎刃而解。笔者正是灵活地应用了这原则,在临床上治好了诸多顽固性疾病,现举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6.
围绕神志病的"从痰论治"思想,认为痰与神志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痰邪致病,易困遏阳气,阻滞气机,内扰心神,导致神志异常。神志病的发展过程不外乎"气、痰、瘀、虚"4个阶段,而痰邪则往往出现于疾病发展过程的中期,痰为浊邪,易蒙蔽清窍,扰乱心神,使脑神活动失常。其致病部位十分广泛,病情变化多端,错综复杂。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医学中 ,用经方治疗疑难杂症 ,已广泛的用于临床 ,尤其是温阳法 ,治疗诸般寒症 ,虚症疗效尤为显著。中医历来非常重视人身之阳气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 :“阳气者 ,若天与日 ,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阳气的主要功能是主上向外 ,在外可卫护其表 ,抗御外邪 ,在内温煦各脏腑 ,推动气血运行不息。笔者在临床中善用仲景温阳法 ,治疗寒症、虚症等疑难杂证 ,疗效满意 ,现举 3例如下。1 郁 证刘某 ,男 ,19岁 ,学生。自 1998年 2月起家属及学校发现其神志呆滞 ,表情淡漠 ,经常无意识的东张西望 ,喃喃自语 ,内容重复…  相似文献   

8.
6.诸热瞀瘛,皆属于火。瞀昔①务②茂。即目不明,眩晕甚而心中昏闷,不同程度的神志障碍。瘛即筋脉拘急,抽搐。这一条是指高热、神志昏闷,抽搐等症状,多属于火热的病机。张景岳认为“热邪伤神则瞀,亢阳伤血则瘛”,总由热盛所致。热盛为什么会出现神志障碍和抽搐呢?头为诸阳之会,六神之府,清清的阳气上升于头,则神清目明。如热盛上冲,热扰清阳,故神志眩瞀。矇胧不清。一般多见于实热重症。在温热病中,多由热入营血,邪传心包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以寒立论,承《黄帝内经》思想,重视人体阳气,温阳回阳法贯穿诊疗始终,回阳法亦各有不同,如温散法、调枢法、承气法、通阳化气法、利水法等,使邪去而阳气通达,终达正胜邪去、阴阳平秘的目的。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把健脾温肾及从调畅肝气宣通气机来恢复机体阳气的法则一一诠释。从脾从肾恢复阳气各有优缺点,从脾恢复阳气,优点是阴阳不失调,缺点是较慢;从肾来恢复阳气,优点是快,缺点则是耗伤肾中阴精;从肝来恢复阳气比较缓和。仲景在恢复机体阳气过程中必须从脾或脾肾来恢复,虽然从肾来恢复阳气较从脾恢复阳气快,但也从未见过仲景只从肾恢复阳气。虽然通过肝来恢复阳气比较缓和,但临证使用较多。阳郁阴中,郁畅则阳复。若能掌握人体阳气的生理病理变化规律,即可为解决临床困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正>轻度认知障碍(MCI)是介于正常衰老和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状态。现就近几年国内外在MCI与血脂之间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MCI的概念、发生率及转归1.1概念演变正常老化、MCI和痴呆是出现在老年人中的不同程度的认知减退状态。MCI是指个体在记忆或其他认知领域的损害,但达不到通常的痴呆诊断标准[1]。以记忆减退作为最常见或最早出现的症状。1962年Kral最早提出老年  相似文献   

11.
金丽 《新中医》2014,46(5):8-11
"阴阳皆虚,火自当之"深层理论内涵是强调了阳气与温法的重要性。火为阳气,亦为热之极,温法回阳救逆与攻坚不可替代。阳气"欲如运枢",顺应阳气气化乃扶阳、通阳之本。"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温养阳气可形神并治。温法始终为开启造化之生机,故当为阴阳气血不足治本之法。外治温法如灸法,泻可拔热毒外出,补可平衡阴阳,消散浮火。  相似文献   

12.
扶阳法源流与临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扶阳法的理论渊源 扶阳法,是扶助补益人体阳气、治疗因体内阳气虚弱或阴寒所致病症的大法。重视阳气的思想早在《内经》中就明确体现,《素问一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阴阳之要,阳密乃固。”在阴阳的关系中,认为阳气是主要的,阳气不足,人体卫外功能就下降,百病乃生。  相似文献   

13.
中医学认为衰老是随机体年龄的增长,阳气衰弱、阴精亏虚、气血不足,出现脏腑功能紊乱或减退的综合表现。而现代医学则提出近300种学说或假说,其中主要有自由基学说、差误学说、遗传学说等。但其发生的确切机制,迄今尚未清楚。虽然衰老是任何生命过程的必然规律,不可抗拒,却可以延缓。通过对历代医家抗衰老相关文献的研究,现从以下八法来浅谈抗衰老。  相似文献   

14.
失眠的根本病机为阳不交阴,阴阳失衡。督脉为阳脉之海,督领全身阳气,与多条经脉相交,且与心脑肾关系密切,为全身经络、脏腑气血转输之枢纽。调节督脉之经气可使阴阳平衡,气血调达,五脏调和,神志得安,则失眠自愈。  相似文献   

15.
认知功能是指人在觉醒状态下始终存在的各种有意识的精神活动,即意识内容。而认知功能障碍则是指认知功能受到不同程度损害的状态。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介于正常衰老与痴呆之间的一种认知功能损害或过渡状态,以记忆障碍为突出表现,可有其他认知功能的减退,  相似文献   

16.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严重危害老年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已成为我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严峻公共卫生问题,但迄今缺乏有效治疗。轻度认知损害(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是一种异质性临床综合征,反映了认知功能的减退和神经心理学测试的缺陷,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相对完整。我国60岁以上人群的MCI患病率为15.5%,患者人数达3 877万例[1],且MCI患者是痴呆的高危人群,2年转化率高达14.9%,但此转化具有双向性,约50%的MCI患者在5年后仍保持稳定,然而即使部分MCI患者认知功能能够恢复正常,但和从未被诊断为MCI的患者相比,其进展为痴呆的风险仍然是增高的[2]。  相似文献   

17.
《湖南中医杂志》2020,(4):138-138
春分之后,白天时间逐渐延长,而夜晚时间逐渐缩短,人体的阳气经过冬季的收敛和闭藏,在春季开始外放和发散。而正是这种向上的阳热之气,促使万物生长发育。那么,如何促进人体阳气生发呢?《黄帝内经》建议我们"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即人们应当入夜而眠,早早起床,到庭院里散步,披散头发,舒张形体,使神志和人体阳气随着春天自然界的阳气生发而勃发。  相似文献   

18.
张晓华  刘淑荣  于德洵 《中医杂志》2014,(15):1278-1279
于作盈教授认为,甲状腺功能减退性心脏病由阳气亏虚,心脉鼓动无力所致。临床常分为阳气亏虚证、阳虚血瘀证、阳虚水泛证三型论治,并强调治疗过程中不能单纯补阳,而需通阳、温阳、补阳并用。  相似文献   

19.
介绍运用温阳补肾法治疗阳虚不寐的经验。认为阳气不足或阳浮可导致心神失养而不寐,症状为夜寐困难、欲寐而不深、恶梦较多等,方予金匮肾气丸或右归丸等温补阳气。并举验案3则。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心气虚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并无“冠心病”之称。但从医籍中对“心悸”、“真心痛”、“胸痹”等病症的记载及描述来看,与现代医学中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极为相似。因此目前都将冠心病归于中医学的“心悸”、“胸痹”、“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心居上焦,位于胸中,主一身之阳气。心行血脉,主神志,领“君主之官”,为阳中之阳。心之阳气鼓动周身血脉运行,永无休止。血运周身,以荣脏腑、养神志、濡筋骨、利关节。心阳虚,则鼓动生化之机能减弱。心之阳气不足,血脉不得运行,浊阴不得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