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不同降温措施应用于高温高湿环境野外训练致劳力型热射病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本院收治的34例因军事训练所致热射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17例。实验组采用冰水浸浴法降温,对照组采用综合方式降温,对比不同降温方法的应用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体温降至38.5℃所需要的时间、降温速度、平均住院时间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降温后APACHE-II评分均较降温前低,经比较,差异显著(P0.05),降温前组间APACHE-II评分比较,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降温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热射病的首要措施就是及时快速的降温,这决定患者的预后。冰水浸浴法降温能够使降温速度更快,能够有效减少患者的住院时间,值得在临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临床救治经验和体会.方法 采用吸氧、物理降温等现场急救措施和药物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扩容、抗休克、防止脑水肿、保护重要脏器功能等综合治疗手段对28例劳力性热射病患者进行救治.结果 28例患者中26例经住院治疗4~17d后痊愈出院,未遗留后遗症;2例患者因高热、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经积极抢救治疗转上级医院,住院20~30 d后康复出院.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无后遗症.结论 夏季部队军事训练容易发生热射病,要做好预防中暑的健康教育,完善热射病应急抢救预案,熟悉热射病救治流程,通过防治结合来减少热射病导致的非战斗减员.  相似文献   

3.
成功救治劳力性热射病合并急性颅脑损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告1 例合并急性颅脑损伤的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诊治过程。 方法 报道并分析我科1 例劳力性热射病合并急性颅脑损伤的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诊断、临床治疗及疗效,结合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患者男性,18 岁,因剧烈运动后发热伴意识丧失36 h 于2012 年8 月4 日入院。根据病史及入院时化验检查结果可明确诊断为劳力性热射病,结合入院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为急性颅脑损伤;经积极降温、持续床旁血液净化、高压氧及对症支持治疗后各化验指标基本恢复正常,意识恢复,基本交流尚可,肌力功能处于恢复过程。 结论 劳力性热射病合并急性颅脑损伤结合临床表现及早期影像学检查等有助于早期诊治。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劳力型热射病大鼠模型,与居民型热射病大鼠模型比较。方法雄性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劳力型热射病组(E-HS)、居民型热射病组(C-HS)和相应的正常对照组(E-NC和C-NC组),每组16只。热射病组大鼠予39℃热暴露,E-HS组除了给予39℃热暴露外,同时让其在跑台持续运动。监测各组大鼠核心体温和动脉收缩压变化,对比核心体温调节反应和生存时间。结果 E-HS和C-HS组大鼠表现出不同的核心体温调节特征。尽管最大核心体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对比C-HS组大鼠,E-HS组大鼠核心体温上升速率显著加快(P0.05),成模时间显著缩短(P0.05),总热负荷和严重热负荷均显著减少(P0.05),预后更差(P0.05)。结论劳力型热射病大鼠模型相较与居民型热射病大鼠预后差,劳力型热射病大鼠模型的建立可为研究劳力型热射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劳力型热射病患者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临床转归情况进行探究。方法对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36例劳力型热射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依照有无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按1:2配对法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分别为12例和24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患者临床转归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为100.0%,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CRP、BUN、Cr指标均有改善,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对照组为0,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在劳力型热射病治疗中应用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无明显助益,甚至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影响预后,在临床上应慎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 (APACHE Ⅱ评分) 对于劳力性热射病(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 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方法 回顾性收集10 所部队医院收治劳力性热射病患者54 例,其中存活43 例,死亡11 例。收集所有患者入院后24 h 内各项指标的最差值根据APACHE Ⅱ评分量表进行评分,并运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 曲线) 分析APACHE Ⅱ评分对劳力性热射病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 结果 54 例劳力性热射病患者APACHE Ⅱ评分2 ~ 39(19.70±10.63)分,死亡组评分比存活组高(30.82±5.50 vs 16.86±9.73,P < 0.001)。APACHE Ⅱ评分对于死亡预测的ROC 曲线下面积为0.890±0.044,APACHE Ⅱ评分最佳诊断截点为25.5 分,其敏感性为90.91%、特异性为83.72%。 结论 APACHE Ⅱ评分可以用于预测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但个别评分较低的患者仍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比较经典型热射病大鼠模型与劳力性热射病大鼠模型的异同。方法 雄性SD 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高温高湿安静暴露组(classical heat stroke,CHS)、高温高湿跑台运动组(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每组10 只。监测大鼠肛温(T,℃ )、达到发病终点T 42.5℃的时间、发病后大鼠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 水平;观察各组大鼠解剖后主要脏器病理变化(Hematoxylin-eosin 染色)。结果 大鼠平均发病时间EHS 组为(58.333±9.309) min,CHS 组为(108.333±23.166) min,EHS 组较CHS 组发病时间明显加快(P < 0.01),但两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EHS 组与CHS 组大鼠发病后血清CK 水平的平均值分别为(4 444.44±1 287.915) U/L、(1 208.217±192.802) U/L,EHS 组较CHS 组血清CK 水平明显增高(P< 0.01) ;EHS 组大鼠各主要器官( 小肠、肾脏、骨骼肌等) 病理损伤较CHS 组大鼠明显加重。结论 在动物模型上,劳力性热射病较经典型热射病在发病初期的各器官功能损伤发展更迅速,更严重。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部队军事训练所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并对治疗方式进行讨论。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3例军事训练所致的劳力性热射病患者,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总结,并对患者治疗方式以及治疗效果进行调查。结果 13例患者治疗后有1例出现神经功能障碍遗留症,有1例出现咽喉损伤病症,其余患者治疗效果良好,所有患者治疗成功,无死亡病例。结论劳力性热射病在军事训练过程中容易发生,治疗中要积极预防器官衰竭,同时也要提升防范意识和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控温毯联合降温法在热射病降温治疗中的效果。方法将33例热射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使用常规降温手段的为对照组,使用常规降温手段联合控温毯降温的为观察组。结果观察组在降温的速度、稳定性、减少并发症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控温毯联合降温法在治疗热射病降温过程中优于常规降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热射病(HS)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15年7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80例H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一般人口学资料、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测指标、治疗和转归情况,末次随访时间为2023年1月;按照发病时状态和发病机制将HS分为劳力型HS组(n=71)和经典型HS组(n=9),对比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指标;根据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n=66)和死亡组(n=14),对影响患者预后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80例HS患者中,劳力型HS71例;经典型HS9例,其中5例既往有高血压病史。HS患者多集中在7~8月发病,其中7月41例(51.25%),8月26例(32.50%),9月13例(16.25%)。劳力型HS组体温≥40℃、休克、昏迷所占比例均高于经典型HS组(P<0.05);两组间抽搐、大小便失禁、心律失常及运动失调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经典型HS组比较,劳力型HS组谷丙转氨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血钾均较低(P<0.05),D-二聚体、谷草转氨酶、凝血酶原时间、血钙均较高(P<0.05);...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部队军事训练所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 回顾我院2004年6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17例军事训练所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17例均为军事训练所致劳力性热射病,均符合热射病诊断标准,治疗过程中3例死亡,14例治疗后存活,但有1例遗留有严重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热...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10例患者热射病的急救及激素,改善机体应激状态,纠护理体会。方法:全面有效的降温,早期、足量应用糖皮质正酸碱平衡和水、电解质紊乱,控制感染,保护及改善重要脏器功能,加强营养支持,加强脏器功能障碍的观察及护理。结果:10例患者经积极抢救治疗,7例痊愈出院,1例好转出院,1放弃治疗,1例死亡。结论:及时有效的降温、快速补足液体、纠正缺氧和稳定循环,是抢救热射病患者的关键,正确预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护理措施得当,可提高热射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和探究热射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和效果。方法:随机选择了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32例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为患者提供急救治疗的同时又为其提供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结果:所有32例患者中有24例患者治愈出院,6例患者病情出现好转,但是还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治疗,另外2例患者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在对热射病患者进行急救治疗过程中,除了为其提供针对性的降温治疗之外,还需要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护理干预,以确保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康复,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对热射病的心肌保护的疗效。方法选取2005年6月至2015年6月于本院就诊的热射病患者12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亚低温治疗组64例和常规物理降温组,观察亚低温组与常规物理降温组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后5d的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及心肌标志物(cTnI、CK-MB、CK)变化。结果亚低温治疗组患者体温、心率、呼吸频率三项指标的改善状况均优于常规物理降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亚低温疗法组患者的心肌指标(cTnI、CK、CKMB)均较常规物理降温组患者降低幅度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热射病患者予以亚低温治疗措施,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保护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病死率,有利于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和探究劳力性热射病患者的临床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随机抽取了2015年4月-2016年4月我院收治的90例劳力性热射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的先后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而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了系统性的护理干预,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达到了97.78%,高于对照组的86.67%,他们之间的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劳力性热射病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过程中,为其提供系统性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热射病是一种临床急症,如不及时抢救常危及生命。人们对认识热射病已有数个世纪,但对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没有清楚认识。  相似文献   

17.
<正>热射病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本病好发于夏季,多见于长期处于高湿、高温环境下、长时间疲劳工作群体,该病患者核心肛温可超过40℃,患者皮肤干燥同时伴有谵妄、昏迷等症状,若未及时行有效治疗可引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心肌损害~([1,2])。本次研究为论证亚低温在劳力型热射病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比较我院2008年5月至2018年9月50例行常规诊疗患者与50例常规诊疗联合亚体温治疗患者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I、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等相关检测结果以及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指数得分变化情况,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08年5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4℃生理盐水快速静脉滴注降温治疗热射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48例2016年5月到2017年11月来我院门诊部急诊处理治疗的热射病患者其临床资料做回顾性分析,在按照硬币法随机分成2组之后,其中24例患者为对照组,接受常规药物和物理降温治疗,在此基础上,另外24例患者作为实验组,使用4℃生理盐水快速静脉滴注的方法予以降温;对比不同方式下患者降温情况、留院观察或转住院时间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死亡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体温降至38℃所用时间与住院时间皆要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虽然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要低于对照组的37.5%,但差异统计学意义并不显著(P0.05);且实验组死亡率4.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5.0%(P0.05)。结论:采用4℃生理盐水快速静脉滴注降温治疗热射病能快速降低患者体温、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胡量  周宁  姜远柏 《当代医学》2021,27(27):58-60
目的 观察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军事训练所致劳力性热射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本院收治的因军事训练导致劳力性热射病患者8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醒脑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意识状况、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意识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意识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军事训练所致劳力性热射病意识障碍伴高热,能有效缩短意识障碍及高热的持续时间.  相似文献   

20.
劳力性热射病并神经系统损害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主要表现为高热(直肠温度≥41 ℃)和神志障碍,常常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organ dysfunction,MODS).体温调节机制的紊乱以及急性期反应导致体温升高至40 ℃以上而发生MODS.早期受影响的器官依次为脑、肝、肾和心脏.根据发病时患者所处的状态和发病机制,临床上分为两种类型:劳力性(exertional heat stroke,EHS)和非劳力性(或典型性classic heat stroke,CHS)热射病.EHS主要是在高温环境下内源性产热过多.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的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体育运动时发病.患者多为平素健康的年轻人,在从事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后数小时发病,约50%大量出汗,心率可达160~180次/分,脉压增大.此种患者可发生横纹肌溶解、急性肾衰竭、肝衰竭、DIC或多器官功能衰竭,病死率较高.近年来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大量增加,EHS发病率明显升高.EHS并神经系统损害国内报道少见.本文就笔者所在医院2例住院EHS患者发生神经系统损害的诊治情况予以分析,旨在提高对该病及其危害性的认识,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成功率及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