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迟发,陛肌张力障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迟发性肌张力障碍(TDt)是长期应用抗精神病药物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之一。据报道,发生率为2.7%-5.3%。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个或多个随意肌自主运动困难,或因自主运动困难所致姿势异常。发病机制一般认为是多巴胺神经递质的持久抑制引起突触后多巴胺受体敏感性过度增高所致或与抗精神病药的抗去甲肾上腺素能效应有关。TDt须与急性肌张力障碍、迟发性运动障碍、特发性肌张力障碍、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家族性肌张力障碍、转换症状等进行鉴别诊断。一旦发生TDt应停药,换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或其他药物治疗,或进行脑深部电刺激治疗。经治疗后症状可能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治疗室性心动过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肾上腺素β受体阻滞剂对自律性增高、后除极、折返激动所引起的室性心动过速均有效,尚有加强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改善心肌缺血、提高心室颤动阈值等作用,在室性心动过速伴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左心功能不全等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常见原因、临床表现,并提出相应的预防和治疗方法。方法:对1999年~2005年发病较重而入院的小儿急性肌张力不全病因、常见药物、临床表现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总结其教训和经验。结果:引起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的常见药物依次为甲氧氯普胺、氟哌啶醇、奋乃静、五氟利多、感冒冲剂等。结论: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易在小儿中发生,临床医生应提高警惕,同时也要引起家长重视,不可乱服或误服药物。  相似文献   

4.
药物引起的急性肌张力障碍(又称急性药源性肌张力障碍)是发生在药物治疗初期以急性发作的骨骼肌异常运动为特征的一种锥体外系反应(extrapy ramidal syndrome,EPS),临床上多出现重复的不自主运动和异常扭转的姿势。抗精神病药最易引起急性肌张力障碍,报道也最多。  相似文献   

5.
药物引起锥体外系综合症是用抗精神病药物和其它药物治疗时引起的一种副反应。锥体外系综合症主要指大脑深部的基底神经和中脑的黑质纹状体等,这些结构的锥体外系统的病变称之。此综合症临床分四种类型:①震颤麻痹症;②静坐不能症;③急性肌张力障碍症;④迟发性运动困难。这些症状令人害怕,尤其是急性肌张力障碍,会严重影响医患之间  相似文献   

6.
李强 《贵州医药》2009,33(4):335-336
药源性肌张力不全是指由于药物应用不合理而引起的肌张力障碍,表现临床运动及姿势异常。近年虽多有报道,但由于本病临床表现特殊(主要是锥体外系症状),仍易被误诊为脑炎、癫痫,甚至癔病等,给家长及患儿造成不必要的负担和痛苦。现将我院2004—2007年收治的20例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病例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文评价了钙通道抬抗剂硫氮革酮、硝苯地平和异搏停治疗低张力开角性青光眼的疗效与安全性。56例低张力性或开角性青光眼患者。其中26例接受硫氮草酮、17例接受硝苯地平、13例接受异搏停,另设对照组56例。低张力青光眼和开角性青光眼患者使用抗青光眼药物治疗的药物平均为2.7土1.0和2.0土1.0种。18例低张力青光眼患者中,14例(78%)接受月阻滞剂、11例(61%)接受胆碱能药物、7例(39%)接受肾上腺素能剂。在低张力青光眼中,6例访(67%)接受钙通道措抗剂,4例为对照组患者。在开角性青光眼中,43例接受钙通道桔抗剂,29例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颈部肌张力障碍(cervical dystonia, CD)是最常见的局灶性肌张力障碍,病因尚不明确,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性不自主颈部肌肉收缩导致的头颈部不随意运动及各种异常姿势,肉毒毒素(botulinum toxin, BT)注射是颈部肌张力障碍的首选治疗方法,本文主要从颈部肌张力障碍病因、临床表现、主次要责任肌肉、A型肉毒毒素注射疗法的剂量、引导技术以及治疗反应不佳分析与处理等方面进行综述,旨在为医师临床诊疗或科研工作提供切实可行建议。  相似文献   

9.
余珊 《临床医药实践》2000,9(6):452-453
目的 :通过 14例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周期麻痹 (TPP)的临床观察 ,总结其临床特点、发病诱因及治疗情况 ,探讨其致病因素。方法 :治疗上用抗甲状腺素药物治疗或 1 31 I治疗 ,均收到较好疗效。结果 :甲状腺机能亢进治愈 ,周期性麻痹无发作。本病和家族性周期性麻痹症状相似 ,要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10.
纤维肌性发育不良是一个少见疾病,该病可影响全身动脉,包括冠状动脉。该病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包括远端变细、长而平缓的狭窄,常可出现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血管壁内血肿、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扭曲。纤维肌性发育不良引起的冠状动脉病变可导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左心室功能不全或心源性猝死。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β受体阻滞药等,少数患者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术。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是一种以肌张力增强和震颤为特征的锥体外系慢性退行性疾病,本病多发于中老年人,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渐升高。中药治疗帕金森病具有毒副作用小、患者适应性好、疗效佳等优点,成为当前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高压氧(HB0)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及护理。方法将足月新生儿HIE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HBO治疗,对照组21例只进行常规治疗,分别观察两组HIE患儿的意识清醒、惊厥控制、颅内高压消失、肌张力恢复时间变化及疗效。结果观察组HIE患儿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HIE患儿意识、惊厥、肌张力、原始反射等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配合HBO治疗对HIE患儿临床症状、体征的恢复均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临床帕金森氏病合并肺部感染常见的针对帕金森氏病漏诊漏治以及治疗不充分,影响其肺部感染治疗疗效.方法 观察门急诊,住院部帕金森氏病合并肺部感染患者在治疗肺部感染同时,同一组患者应用或加强抗帕金森氏病药物前后疗效对比.结果 临床观察到帕金森氏病患者常有吞咽困难,误吸已被普遍认识,但对颈肌、肋间肌在内躯干肌受累常被忽视,合并肺部感染存在使用抗帕金森氏病药物剂量不足或分次不足较常见,充分治疗后预后改善.结论临床帕金森氏病合并肺部感染在常规治疗肺部感染,除常常需予及时置胃管防误吸外,予足量有效的抗帕金森氏原发病药物对肺部廓清能力改善及感染控制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观察针刺结合康复疗法对卒中后痉挛患者四肢肌群及髋内收肌张力的影响,确立改良ASHWORTH量表及髋内收肌张力评分为观察指标,明确其临床疗效,探讨其作用机制理,为进一步规范和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于1996年制定的"中风病诊断标准"将76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临床病例,随机分入康复治疗对照组,和在此基础上加针刺的治疗组。在治疗结束后各观察指标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判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的疗效。结果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较对照组及自身前后对比,改良ASHWORTH量表及髋内收肌张力评分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卒中后痉挛患者四肢肌群及髋内收肌张力,而对照组则不能改善髋内收肌张力,由此可知单纯康复治疗可以改善小肌群张力过高的情况,而对髋内收肌等大的肌群效果不理想。  相似文献   

15.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伊潘立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璐燕 《药学进展》2008,32(11):520-522
一般来说,对精神分裂症都是采用经典的抗精神病药(安定药)来治疗,如氟哌啶醇,它是通过阻断中脑边缘多巴胺D2受体而发挥疗效。但这些药物治疗窗相对较窄,且过量或长期使用会引起锥体束外系副作用(EPS),如肌张力障碍(可致面容扭曲的肌肉痉挛)、静坐不能、帕金森病样症状(肌肉僵直、震颤)、迟发性运动障碍[异常的反射性和(或)扭动性运动]以及可能致命的精神抑制性恶性症状(肌肉强直、发热和脉搏不规则)。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步长脑心通胶囊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将69例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对照组34例,均进行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用步长脑心通胶囊治疗,对照组禁用其他抗痉挛药物,用改良Ashworth分级法评定痉挛,Fuge-Meyer评分法评定肢体运动功能。结果中药治疗组在降低肌张力减轻肌痉挛,改善运动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结论步长脑心通胶囊能降低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肌张力,改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7.
小儿多巴胺敏感性特发性肌张力不全是一种少见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占小儿特发性肌张力不全的5%~10%。本病特点是起病早,多表现为步态异常,常易误诊为脑性瘫痪。现将1例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临床表现为腹部胀痛,伴有或不伴有疼痛;病情严重时则可表现为消瘦、舌炎和腹泻等症状。以胃固有腺体萎缩,粘膜肌层增厚和固有肌层炎症,或伴有肠上皮化生,及假幽门腺化生为其病理改变。由于目前西药对本病治疗的疗效不高,因此应用中医药治疗本病就显得更为重要。本病属中医“胃脘痛”、“胃痞”的范畴,笔者  相似文献   

19.
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269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临床表现。方法:对 1997年~2000年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门诊及住院患儿原发病因、用药类型、剂量、临床表现及治疗措施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导致小儿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发生较多的药物依次为甲氧氯普胺、异丙嗪及氟哌啶醇等。临床表现以头后仰、颈、四肢强直及双眼上翻凝视为最为多见。结论:急性药源性肌张力不全在儿科较常见,应引起临床医师在用药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获得性反应性穿通性胶原病(ARPC)是一种罕见的穿通性皮肤病, 其发病机制仍不清楚。ARPC临床上比较罕见, 容易漏诊或误诊。目前ARPC的诊疗无相关参考指南, 因此在治疗上均以抗组胺、止痒等对症治疗。由于该病常常继发于其他系统疾病, 应积极治疗或控制原发病的同时治疗本病, 可使本病迅速得到控制。本文报道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021年8月收治的1例ARP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