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讨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胸部X线表现与临床治疗经过。方法结合文献复习前瞻性地分析1例经实验室检验确诊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X线胸片表现及临床结局。结果起初X线胸片显示双肺透亮度减低,双肺野内可见斑片状或磨玻璃样阴影,两肺门、心影、两膈面以及两肋膈角均模糊,经过针对性抗病毒治疗及支持治疗,肺内病灶迅速吸收,临床症状与体征均得到有效控制和明显改善,住院86 d后痊愈出院。结论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其胸部X线表现缺乏特征性,临床确诊有赖于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验,而患者的良好预后取决于抗病毒为主的综合治疗与精心监护。  相似文献   

2.
目的:描述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辅助检查及临床转归。结果:75.3%的患者为青少年学生,发热(100%)、咳嗽(74.1%)和咽痛(37.0%)是其主要症状。体征可见咽部充血(96.2%)和扁桃体肿大(40.7%)。67.9%的患者表现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增加,而出现肺部X线异常的比例低(7.4%)。96.3%的患者未经抗病毒治疗临床治愈。结论:此次甲型H1N1流感的临床表现与普通季节性甲型流感类似。对甲型H1N1流感的抗病毒治疗共识值得进一步商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影像表现及HRCT评分与病毒载量的相关性。方法:对21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核酸检测阳性的患者进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载量测定,并进行胸部CT扫描(含HRCT)检查,同时进行CT评分。观察CT表现及相应病毒载量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结果:①21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于发病第4天CT评分均值最高为5.9分,以磨玻璃密度及实变影为主,于发病第5天病毒载量最高为5.77copies/ml;②孕产妇及有基础疾病组入院初次病毒载量较无基础疾病组低(分别为3.76copies/ml和5.02copies/ml),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③CT评分孕产妇及有基础疾病组高于无基础疾病组(分别为6.13分和3.38分),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动态观察10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中7例病毒转阴时间快于肺内病灶吸收时间,而3例年幼患者病毒转阴时间明显延长,肺内病灶吸收较快。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半定量评分与病毒载量无明显相关性。成年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病毒转阴时间快于肺内病灶的吸收时间,而儿童则相反。临床甲流相关性肺炎肺内病灶的吸收不等于病毒在体内完全消失,尤其是儿童。  相似文献   

4.
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影像学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依据卫生部甲型H1N1流感诊断标准,回顾性分析7例确诊的孕产妇(孕妇4例,产妇3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的临床及胸部影像学资料。结果:7例孕产妇甲型H1N1流感肺炎患者中,围产期妇女6例,重症型5例,危重型2例,占住院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1.3%(7/520),占重症及危重型患者的9.2%(7/76)。影像学表现特点:病变分布于双肺下叶5例;病变形态呈大片状影4例,呈小片状影5例;病变呈较高密度实变影5例、磨玻璃影4例;合并单侧或双侧胸膜炎或胸腔积液6例;治疗后,肺部病变大片密度较高实变影在短期内有明显吸收,淡薄影磨玻璃密度影完全吸收。结论:孕产妇是发生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危险群体,特别是围产期伴有并发症的患者,影像学表现为双肺中叶(舌叶)及下叶大片状或小片状密度较高实变影,多伴有胸腔积液,积极有效治疗可完全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住院期间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结果:23例确诊患者体温正常3d,流感样症状基本消失,无并发症,临床情况稳定,全部治愈出院。结论:做好发热期间病情观察,正确采集标本及用药后的观察,心理干预等对疾病康复起到积极作用,落实消毒隔离和防护流程有效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ICU救治重症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11日~2010年2月3日35例入住我院ICU救治的重症甲型H1N1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因果关系。结果35例重症甲型H1N1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者22例(62.8%),妊娠中晚期病者11例(31.4%),体重指数在30~39的患者10例(28.5%)。入院后均给予抗病毒(奥司他韦)治疗及对症支持和器官保护治疗,发展至重症阶段均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炎、营养支持、免疫调节、人工通气辅助等治疗措施。27例最终病愈出院(77.1%),其中13例出院时X线胸片示有轻微的肺纤维化及肺大泡形成(37.1%,13/35),6例死亡(病死率17.1%)。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情发展迅速,除了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外,早期使用奥司他韦及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工通气辅助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抗病毒口服液和感冒清热颗粒预防甲型H1N1流感(简称甲流)的效果。方法:将54例甲流密切接触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观察组给予治疗剂量的抗病毒口服液和感冒清热颗粒,每天3次,连用3天;对照组不予用药。两组隔离观察2周后,比较临床症状和血清甲流抗体滴度阳性例数。结果:观察组隔离第2天出现体温37.8℃,并伴有咳嗽、流涕等流感样症状1例;对照组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流涕、咽痛等症状9例,其中体温≥37.5℃8例。观察组血清抗体滴度阳性4例,对照组抗体滴度阳性10例。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抗病毒口服液和感冒清热颗粒对甲流密切接触者具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已经确诊的23例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过程、治疗效果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孕妇患病率达到47.9%,60%患者体温高于38.5℃。症状以咳嗽、咳痰、胸闷为主,且80%患者有湿啰音。影像为片絮状影,弥散实变影。血常规检查提示白细胞计数偏低,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血小板与正常相比无统计学意义。生化检查中,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明显升高,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升高。乳酸脱氢酶及α-羟丁酸脱氢酶明显升高。患者的血肌酐、尿素氮正常,尿酸升高。血浆中钠、钾、氯、钙均降低。结论新型甲型H1N1流感危重症的体征、影像、生化均有别于其他病毒性肺炎,预后与就诊时间、妊娠密切相关,尽早终止妊娠与机械通气,糖皮质激素的早期大量应用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ICU救治重症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以及经验。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1月11日,2010年2月3日35例人住我院ICU救治的重症甲型HINl患者的临床资料。初步分析治疗与预后的因果关系。结果35例重症甲型H1N1患者合并有基础疾病者22例(62.8%),妊娠中晚期病者11例(31.4%),体重指数在30-39的患者10例(28.5%)。人院后均给予抗病毒(奥司他韦)治疗及对症支持和器官保护治疗,发展至重症阶段均给予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抗炎、营养支持、免疫调节、人工通气辅助等治疗措施。27例最终病愈出院(77.1%),其中13例出院时X线胸片示有轻微的肺纤维化及肺大泡形成(37.1%,13/35),6例死亡(病死率17.1%)。结论重症甲型H1N1流感病情发展迅速。除了提倡早诊断,早治疗外,早期使用奥司他韦及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和人工通气辅助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分析重型甲型H1N1流感与其他ARDS患者在呼吸机支持治疗中生命监测指标评估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例重型甲型H1N1流感与同期收治的其他ARDS患者用呼吸机治疗后生命体征监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症H1N1组与ARDS组入院第3天组间比较PaO2/FiO2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患者APCHCEⅢ评分差异显著(P〈0.05)。其中1例重症H1N1肺部尸检病理报告肺泡腔内充满中性粒细胞、吞噬细胞及渗出物。结论:重症H1N1组以低氧为主要表现,与ARDS组比较APCHCEⅢ评分有差异。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1例危重症甲型流感患者的救治及护理,总结危重症甲型流感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危重症甲型流感的预防和诊断、治疗及护理水平。方法:救治的1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护理,在护理方面我们着重加强了消毒隔离、个人防护、心理护理等措施。结果:该患者的成功救治,使其在隔离期间未发生护理并发症,无院内感染发生,并康复出院。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资料。其中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19例,平均(15.9±5.6)岁,体重指数(BMI)平均19.3±4.2。危重症患者12例,平均(23.5±13.6)岁,BMI平均22.2±5.5。结果: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均有发热、咳嗽、咳痰、乏力等症状,两肺可闻及湿啰音、哮鸣音?V刂⒆榛颊咄怀霰硐治粑?少数出现胸痛、紫绀及咳血痰。重症组有肺炎病灶17例,影像表现均为斑点片状影,两肺受累7例,累及全肺2例,急性肺损伤3例;危重症组患者均有肺炎病灶,斑点片状影4例,大片状阴影8例,双肺受累9例,累及全肺7例,超过2/3的患者发生重症肺炎、中重度低氧血症、急性肺损伤/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和呼吸衰竭。结论:发热、咳嗽及咳痰等仍然是重症和危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征。高危人群感染甲型H1N1流感病毒后较易发展为重症或危重症病例。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在出现持续发热的同时,两肺见广泛磨玻璃密度影及大片状实变影,应警惕ARDS或病毒性肺炎合并细菌或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影像学征象及治疗前后动态变化。方法对21例确诊甲型H1N1流感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MSCT)扫描(含HRCT)回顾性分析、观察病变的影像学特点及治疗前后相关动态变化。结果甲型H1N1流感胸部CT表现及动态变化特点:1磨玻璃密度影和肺实变密度影,也可为间质性病变、小结节等,主要沿支气管血管中心肺区和(或)胸膜下区分布。2病变以两肺散在分布为主,单侧分布以下肺分布显著。3发展规律:早期,多为肺内局灶性实变影;进展期,病变融合呈散在多发的实变影,肺门部融合多;恢复期,以肺间质改变为主。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胸部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与诊断仍是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临床诊断、疗效评价、预后分析以及鉴别诊断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特点及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结果 83.3%(20/24)的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为男性.最常见(66.7%,16/24)的首发症状为咳嗽,而非发热(58.3%,14/24).胸部CT扫描24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表现.24例中位于双侧肺野19例(79.2%),单侧肺者5例(20.8%),病变累及5个肺叶者15例(62.5%).病变形态表现为斑片状实变影16例(66.7%)、局灶性渗出影13例(54.2%)、磨玻璃影13例(54.2%)、大片状实变影9例(37.5%)及间质性改变4例(16.7%).4例(16.7%)患者伴有胸水.所有患者均无纵隔淋巴结肿大.结论 肺部异常是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诊断的重要指标,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和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2月~2018年1月我院经临床证实且住院治疗的2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临床资料,治疗前行胸部CT检查者,观察病变的CT表现特点。结果胸部CT阴性者2例,阳性者24例。24例甲型H1N1流感肺炎主要表现为间质性肺炎的特点,多为双肺弥漫分布的磨玻璃状、斑片状密度增高影,边界较清,以肺野外带为著,常伴小叶间隔增厚及空气支气管征。结论甲型H1N1流感肺炎的CT表现具有特征性,CT能为甲型H1N1肺炎的诊断提供影像学依据,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高频振荡通气(HFOV)在甲型H1N1流感患者呼吸衰竭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采用自身对照研究,5例呼吸衰竭甲型H1N1流感患者经常规机械通气(CMV)治疗无效后改用HFOV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血气[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CO2)、pH]、呼吸力学指标[氧浓度(FiO2)、平均气道压(Paw)、静态顺应(Cst)、氧合指数(PaO2/FiO2)]的变化,分析肺活检病理资料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经HFOV治疗后6~8h,3例患者氧合较前改善,24~48h后明显改善,48~72h后改为CMV,144h后成功脱机;2例患者经HFOV治疗,8h内病情恶化改用CMV治疗,1例75h后死亡,1例经体外膜氧合(ECMO)治疗145h后死亡。结论 HFOV可明显改善甲型H1N1流感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与CMV序贯治疗可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一、临床资料 例1,男性,46岁,民航B737客机机长,飞行时间20 000 h.2009年7月,患者与其儿子(在英国感染了甲型H1N1流感病毒)密切接触7 d后出现"咽痛、发热",体温38.2℃,门诊就医:①行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②服用利巴韦林(0.2 g,3次/d)、头孢丙烯咀嚼片(0.25 g,2次/d)治疗.与其儿子密切接触第9天,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报告为阳性,即刻住院隔离治疗.予口服奥司他韦胶囊治疗5 d(0.15 g,1次/d),服药1 d后体温正常,服药后第10天,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检测报告为阴性.痊愈出院.出院后地面观察39 d,恢复飞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国产奥司他韦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共治疗245例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患者,全部患者随机分2组,治疗组(123例,服用奥司他韦75mg,2次/d,共5d)及对照组(122例,不服用奥司他韦),两组同时给予双黄连注射液(3.6g,1次/d,共5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转归及血常规、尿常规和肝肾功能,以了解其疗效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显效率分别为75.61%和9.84%(P〈0.01),总有效率分别为95.12%和54.92%(P〈0.01);退热时间治疗组(28.17±15.92)h,对照组(52.12±20.70)h(P〈0.01);两组临床症状缓解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抗菌药物使用率及对乙酰氨基酚使用率均降低(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国产奥司他韦用于治疗甲型H1N1流行性感冒,可以明显缩短疾病持续时间,快速缓解症状,且其安全、耐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阎文颖  张在人  张斌  尹永芳  王丹   《放射学实践》2010,25(9):969-973
目的:分析甲型H1N1流感(S-OIV)动态胸部CT征象,探讨薄层CT在临床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的56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胸部CT的完整影像资料,分别由两位从事胸部CT诊断医师评估胸部常规CT表现,包括病变形态、密度、分布范围等特点,并与薄层CT扫描比较其影像表现的动态变化,确定诊断意见。结果:56例甲型H1N1患者中,薄层CT与常规CT扫描均有异常所见,薄层CT对病灶细节的显示优于常规CT检查。本组病例早期表现为磨玻璃密度影35例,病变进展期在磨玻璃影内出现类圆形或多发小片状实变24例,直接表现为肺叶或肺段的大片状炎性实变者13例,出现肺不张3例,肺间质增生2例,胸膜病变41例。本组CT动态变化特点是早期小片状渗出的磨玻璃状改变,进展期向大片状磨玻璃密度影和多发片状实变影过渡,最后常见有肺内病变范围减少,密度不均和肺间质性改变。结论:薄层CT可为鉴别具有甲型H1N1流感典型表现的患者与其它类型肺炎患者提供重要信息。薄层CT能反映甲型H1N1患者肺部病变的密度、形态和范围及其动态变化,对S-OIV的早期诊断和了解病变的全部影像动态变化过程具有较重要的意义,并可为临床诊疗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比较人感染H7N9禽流感与甲型H1N1流感重症肺炎的临床及CT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人感染H7N9禽流感(H7N9组)和21例甲型H1N1流感重症肺炎患者(H1N1组)的临床表现、并发症及治疗转归和CT影像学资料。结果:H7N9组基础疾病和进入ICU接受治疗的比例均高于H1N1组(χ2=3.111,P<0.05;χ2=3.599,P<0.05))。H7N9组发病初期伴有呼吸困难和气促、呼吸窘迫综合症的发生率均高于H1N1组(双侧P<0.001;χ2=3.111,P<0.05)。H7N9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和死亡率均高于H1N1病毒感染组(χ2=7.219,P<0.01;双侧P<0.05)。两组流感患者主要病理表现为肺间质和实质损伤,其基本CT影像改变是肺内磨玻璃密度影和肺实变密度影。H7N9组患者胸腔积液和网格状密度增高表现多于H1N1组(双侧P<0.05)。结论:与H1N1组患者相比,H7N9组患者基础疾病多、病情进展更为迅猛、并发症更为严重、死亡率更高。CT检查能客观反映二者的影像特征,有助于指导临床治疗和疗效评估,但仅凭CT影像资料不能对二者进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