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典型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多数预后好,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提高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结果:发热、咽峡炎、皮疹、淋巴结肿大和肝脾肿大为本病主要典型症状及体征,实验室检查有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升高,出现不同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多数预后好,但也可引起严重并发症,甚至死亡,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3.
自拟清化汤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拟清化汤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323400浙江省松阳县中医院毛玉香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性免疫疾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肝脾肿大,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抗体增高。临床上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4.
《陕西中医》2017,(6):776-777
目的:探究加味竹叶石膏汤治疗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效果。方法:我院住院治疗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儿童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均给予更昔洛韦治疗,观察组患者同时给予加味竹叶石膏汤治疗,治疗2周后。对比两组患者咽充血持续时间、退热时间、淋巴结肿大持续时间、末梢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情况以及治疗效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效率(96%)高于对照组(88%)。观察组末梢血常规异型淋巴细胞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加味竹叶石膏汤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展现出疗效,其复合更昔洛韦能够显著的提高治疗效率,缩短患者恢复时间。  相似文献   

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主要由原发EB病毒感染所致的急性散发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测得嗜异凝集素及EBV抗体。2008年1月-2009年2月,本院儿科收治22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均治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自拟清代汤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毛玉香(浙江省松阳县中医院323400)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EB病毒所致的急性或亚急性全身免疫性异常性疾病。临床特症为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脾肝肿大,周围血液中淋巴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型,血清嗜异性抗体增高。1...  相似文献   

7.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中医治疗近况王天恩,王尚平,杨留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100091)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简称Im,传单)系Epstein-Barr(EB)病毒感染引起的机体淋巴细胞反应性增生的疾病。IR床上常以不规则发热、咽喉炎、后颈部淋巴结...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血象特点,探讨其在临床诊疗中的意义。方法: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对43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和20例健康儿童外周血进行分析,制作血涂片镜下观察异型淋巴细胞比例。结果:患者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主要是淋巴细胞增多;容易发生贫血,但红细胞数与血红蛋白量常不一致,血红蛋白多低于参考值但红细胞多正常或仅轻微减低;血涂片中可见很高比例的异型淋巴细胞,以不规则型为主。结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外周血象有显著特点,有助于该病的临床诊疗,但也存在复杂多变性,需要注意鉴别诊断,以减少临床误诊漏诊。  相似文献   

9.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是由EB病毒感染所致。本病是一种以乏力、头痛、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非典型性淋巴细胞增多、异嗜性抗体及轻度一过性肝炎为特征的综合征,常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本文通过中西医结合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1例病案讨论提高对该病的更多认识。  相似文献   

10.
程纬民  曾清 《中医研究》2008,21(4):38-39
目的:观察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成人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给予清热解毒凉血法治疗,7d为1个疗程。结果:18例患者中,16例完全治愈,2例好转。结论:清热解毒凉血法能明显改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的症状,并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小儿疾病中EB病毒感染所引起。EB病毒为呼吸道病毒,婴儿传染后症状不明显,仅仅表现为发热而没有腺体增大,以后可表现为肝脾肿大,皮疹,周围血中大量异常淋巴细胞,现报道19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临床治疗及护理资料。  相似文献   

12.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急性的单核一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临床多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此病约10%的病例有肝肿大,肝功异常者可达2/3。笔者选择66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病人随机分为西药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和中药治疗组(治疗组)进行观察,疗效显著,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单核-巨噬细胞系统急性增生性传染病,小儿期常见.该病主要由EB病毒引起,特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及肝脾肿大,血液中出现大量异常淋巴细胞,血清中可出现嗜异性凝集素及EB病毒特异性抗体.6岁以下幼儿常出现轻症,甚至隐性感染[1].我科破2004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5例,现将中西医结合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一种急性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增生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规则发热、淋巴结肿大、咽痛、周围血液单核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血清中可测得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加味解毒散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临床疗效.方法55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对照组22例.治疗组给予加味解毒散口服;对照组给予利巴韦林15mg/(kg·d)静点,疗程均7d.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100%,对照组为77.3%.治疗组热退及异型淋巴细胞消失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均P<0.05).结论加味解毒散治疗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为一急性或亚急性的传染性疾病,其临床特征常呈不规则的发烧咽喉及淋巴结肿大、或皮肤出现散在性的出血淤斑,血中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增多,并有异型淋巴出现,血清中含有嗜异性抗体为其特征。一般多认为病毒感染所致,在流行季节多见于较大之儿童。  相似文献   

17.
杨秀凤  王建宇 《河北中医》2007,29(8):704-705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是由疱疹病毒群的EB病毒(EBV)引起,本病特点是:发热,咽痛,淋巴结及肝脾大,周围血中出现非典型淋巴细胞,血清嗜异性抗体反应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的临床特点,分析误诊原因。方法:选取2008年10月~2013年9月我院收治的入院前误诊或诊断不清的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196例,按年龄将3岁的患儿纳入观察组(98例)、3岁的患儿纳入对照组(98例),收集两组患儿白细胞、淋巴细胞、异型淋巴细胞含量、血小板、AST、ALT含量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确诊疾病类型,并给予静滴更昔洛韦(5mg/kg·次)进行治疗。结果:患者集中症状表现为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观察组白细胞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异型淋巴细胞、ALT、AST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儿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初期并无明显的外在判断特征,易发生误诊或诊断不明,详细的体格检查和及时的实验室检查可降低误诊率。  相似文献   

19.
蔡文  张亚  祖丽华 《世界中医药》2011,6(6):485-486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nfectious Mononucleosis,IM)是由EB病毒引起的淋巴细胞增生性传染病。该病多见于小儿,成人少见,但成人表现典型且严重,以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眼睑水肿为主要表现,重症出现神经、心脏、血液、呼吸、  相似文献   

20.
《科学养生》2009,(1):55-55
俗称“接吻病”即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该病是由EB病毒所致的急性自限性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喉炎,淋巴结肿大,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增多并出现异常淋巴细胞,嗜异性凝集试验阳性,感染后体内出现抗EBV抗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