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剖宫产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用药方案.方法 收治行剖宫产分娩产妇436例,回顾性分析剖宫产围手术期抗生素的不同用药方案.根据抗生素使用情况分为两组,观察组221例,剖宫产术中断脐后开始给药,术后继续使用1d;对照组215例,手术结束后开始给药,共5d.抗生素应用头抱呋辛钠,均为静脉给药.比较两组产妇术后感染、术后病率、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手术后住院天数.结果 两组在术后感染、术后病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体温恢复正常的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剖宫产术中用药,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d即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术后过长时间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并不增加预防术后感染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效果及其意义。方法:选取180例拟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90例。对照组围手术期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观察组内具有高危感染因素患者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指标、白细胞计数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及体温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观察组白细胞计数水平分别与对照组术前及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6.67%,对照组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患者无直接效果,故在围手术期无需预防性抗生素治疗,最大程度上降低抗生素盲目使用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必要性及年龄和手术时间对疗效的影响,阐明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合理应用预防性抗生素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择期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患者228例,其中42例患者具有高危感染因素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组),186例患者围手术期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未使用抗生素组)。预防性抗生素于手术切皮前30min给予,术后常规剂量使用不超过48h。手术均使用人工修补材料行无张力疝修补术。记录使用抗生素组和未使用抗生素组患者年龄、术后最高体温、白细胞计数、手术耗时、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体温,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未使用抗生素组年龄<60岁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数多于年龄≥60岁患者(P<0.05),但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和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手术时间>90min患者比较,手术时间≤90min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升高,住院时间延长(P<0.05),但年龄和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抗生素组和未使用抗生素组患者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术后体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多数择期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中不使用抗生素和对高危感染患者的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均可使患者安全地接受和完成疝修补。  相似文献   

4.
普外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普通外科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2003年8月~2004年6月我院普通外科住院手术病历280份,回顾性调查和分析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合理性.结果:280例普外科手术患者86.43%(242/280)预防性应用抗生素;1类切口没有用药指征滥用抗生素的占55.8%(48/86);术后感染发生率:抗生素联用组高于单用组(P<0.05),术后才应用抗生素组高于术前应用组(P<0.01),术后用药时间5 d以上组高于4 d以内组(P<0.01).结论:普通外科手术患者仍存在滥用抗生素现象,医院必须加强围手术期抗生素使用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方法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随机将167例妇产科手术病人分为两组,81例术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为实验组,86例术后给3~7d抗生素为对照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术后体温、血象、切口感染、用药费用和术后住院天数。结果两组病人术后体温、血象、切口感染均无差异,用药费用、术后住院天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生素能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并能为病人减少医疗费用及住院天数。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内镜经黏膜下隧道切除术(STER)治疗食管黏膜下肿瘤(SMT)围术期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确诊为食管SMT行STER治疗的19例患者分成试验组(n=9)和对照组(n=10).试验组患者术前0.5 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头孢替安2 g,对照组不使用.记录术前和术后48.0 h内最高体温;监测术前,术后12、24、48 h血常规及术前、术后12 h C反应蛋白和血清降钙素原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术后12 h白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R手术治疗食管SMT围术期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7.
杨玲玲   《中国医学工程》2013,(6):99-99,102
目的对围手术期患者抗生素合理应用情况和干预措施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抽取在2010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手术患者98例,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围术期常规应用抗生素;观察组患者则是接受抗生素使用干预,而后对这两组患者的抗生素应用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抗生素应用率、联合用药种数、抗生素应用时间、住院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较对照组发生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围术期预防性抗生素的应用进行有效干预,可促进合理用药,减少感染的发生,节约了治疗费用和资源,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术后发生伤口感染机率的关系,评价医院开展使用抗生素药物专项整治活动的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专项整治活动前)80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病历为第一组,2012年2月至2012年10月(专项整治活动后)30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病历为第二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伤口感染率的差异。结果第一组80份病历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术后伤口感染2例(2.5%);第二组30份病历围手术期不使用抗生素,术后伤口感染1例(3.3%)。两组病例在术后感染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开展抗生素药物专项整治活动,促进了临床抗生素的规范使用,发现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与术后伤口感染机率大小无关。因此对无特殊情况的乳腺癌患者围手术期不使用抗生素,可减少患者的经济负担及用药风险。  相似文献   

9.
黄卫 《西部医学》2015,27(2):260-261,264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是否需要常规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收治合并糖尿病的腹股沟疝手术患者96例,其中预防性使用抗生素患者36例(A组);未使用抗生素患者60例(B组)。比较和评价两组患者术后体温、血液检查、切口的愈合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切口均愈合良好,手术前后外周血象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体温的变化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行腹股沟疝无张力修补术,只要在围手术期控制好血糖水平,勿需常规性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阑尾炎围手术期使用抗生素对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在我院消化科确诊为阑尾炎且行手术治疗的患者17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85例患者于术前1次、术后连续5 d使用抗生素,对照组仅术后连续5 d使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对照组有5例发生切口感染、3例腹腔残余脓肿,而观察组则无1例出现上述症状。两组术后平均发热天数、平均用药天数及平均住院天数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应用抗生素效果满意,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1.
秦树森  覃东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0):50-51,54
目的分析我院2009年甲状腺、乳腺手术、疝气修补术三种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12月归档病历120例,进行手术部位感染情况及其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分析。结果 120例Ⅰ类切口手术无继发医院感染,抗菌药物使用率为81.6%,合格率为86.7%。围术期预防用抗菌药物,在选药、用药时机方面都比较合理。结论医院采取的干预措施有效、可行,可降低抗菌药物费用,显著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本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 抽取2010年1-12月妇产科手术病例316例,记录相关内容,根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药品说明书及《应用抗菌药物防治外科感染的指导意见》等相关资料,对妇产科围手术抗茵药物的使用进行合理性评价.结果 被调查的病例均使用了抗菌药物,共4大类9个品种.药物选择合理率为64.3%,在术前0.5~2 h预防给药的有66例(20.9%),术后用药疗程大于3d者有120例(38%),抗菌药物的使用费用所占比例普遍过高.结论 本院妇产科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在药物使用率、品种选择、用药时间、药品费用所占比例等方面有待进一步进行干预管理.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Bacterial infections remain a serious complication following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guideline for the appropriate use of antibiotics in CABG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Methods  Six hundred and fourtee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ho had undergone CABG from January to June 2006 were randomly allocated to an intervention group and a control group. The data on the hospital stay, days of antibiotic used, types of prophylactic antibiotics used, surgical wound infection and pulmonary infection and antibiotic costs for the patients were compared.

Results  The postoperative hospitalization days of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fewer than that for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time of antibiotic use and post-infection treatment time were also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The average hospital daily cost and total cost of antibiotics were less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rophylactic antibiotic us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as more reasonable.

Conclusions  The guideline for the appropriate use of antibiotics in CABG during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is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antibiotic costs, the time of antibiotic use and post-infection treatment time without compromising the patients’ clinical outcome.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现状,从而提高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方法对2010年11月8日0时~24时所有住院患者进行抗菌药物使用调查,由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护理部工作人员及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医师组成10个调查小组,采用床旁调查、医护人员询问和病历调查相结合的调查方式,填写个案调查表。结果在所调查的1066例住院患者中,抗菌药物使用率为36.87%,抗菌药物联合用药率为18.32%,联合用药中两联用药占18.07%,三联用药占0.25%,无四联用药。抗菌药物预防性用药占30.53%,存在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药过度及内科疾病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指征不明确等问题。住院患者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的送检率为34.8%。结论治疗性用药病原学送检率较低,抗菌药物选用以经验用药为主,缺乏科学依据,需要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提高抗菌药物应用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3种清洁手术(甲状腺、乳腺、疝气手术)围术期预防应用抗茵药物干预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分别对干预前后3种清洁手术出院病历围术期预防性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进行比较。结果经过,1盘床药师干预,围术期预防性用抗茵药物在使用指征、药物选择、用法用量、给药时机、用药时长等方面正确率明显提高。结论临床药师干预3种清洁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茵药物是有效的、可行的,对规范围术期合理、安全、有效、经济地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起到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李清  徐勇军 《基层医学论坛》2014,(11):1362-1364
目的:调查清洁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2年我院清洁手术病例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使用强度和用药频度进行调查分析,并随机抽取500例清洁手术患者,比较术前、术后体温变化及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差异。结果5592例清洁手术患者中,有3719例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6.51%,平均使用强度(DDD)为37.83,涉及7大类31个品种,其中二代头孢菌素类用药频度(DDDs)最高。患者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与未应用抗菌药物的感染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洁手术围术期过高比例地使用抗菌药物是不必要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必须掌握其用药指征及用药时机。良好的无菌技术和手术技巧,是预防手术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情况,为口腔颌面外科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北京大学口腔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8月期间口腔颌面外科择期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情况及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调查的4 331份病例中预防性抗菌药物的使用率分别是98.9%、61.8%、24.6%。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率的下降,手术部位的感染率并没有明显增长,经Fisher精确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与未用抗菌药物的病例相比,术后发生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的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受政策干预的影响较大,随着抗菌药物使用率的下降,SSI并没有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子宫全切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预防术后感染的医学及经济学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应验方法,比较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组与常规传统用药两组在切口感染、平均住院日、住院费用等方面的差异。结果围术期用药组与常规用药两组相比,前者术后感染率较低,且平均住院日短,住院费用低。结论子宫切除围术期应用抗菌药物是预防术后感染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进行回顾性分析,促进围术期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方法调查围术期中没有明显感染征象的手术病人的性别、年龄、手术日期、手术名称、切口类别、术前是否将抗生素带入手术室、用药天数、使用药物种数等资料,输入数据库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自2007年1月至12月共入选1148例,术前抗生素未带入手术室仅44例,占3.8%。不同类别切口使用抗生素种类比较:未用或仅用1种抗菌药占78.0%,二联用药占17.3%,三联及以上用药占4.6%。不同类别切口使用抗生素天数比较:抗生素使用超过3d占43.7%;抗生素使用超过7d占10.8%;抗生素使用超过10d占5.2%。没有联合用药且用药天数≤3d占50.0%。结论提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理念开始深入到每个医护人员的心中,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有所遏制;但是某些科室或某些医生滥用和过度使用抗菌药物的现象仍然存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现状及合理性。方法随机抽查2011年7~12月我院普外科300例Ⅰ类切口手术病历,统计分析围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结果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率为100.00%;单一或二联用药率分别为91.67%和8.33%;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涉及5类12个品种;抗菌药物使用频度居前3位的依次为头孢孟多(51例次)、头孢呋辛(49例次)和头孢西丁(48例次);91.33%的患者于术前0.5~2 h给药,术后抗菌药物预防使用时间大于48 h者占32.66%。结论普外科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用药存在用药指征把握不严、药物品种选择不当、用药时机不当及术后用药时间过长等严重的不合理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