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8年-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66例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32例行标准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对照组,34例行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为观察组,对2组治疗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平均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以及髋关节功能的优良率等均优于对照组患者,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切口更小,手术更为安全,近期疗效更优,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有效的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张峰 《吉林医学》2012,33(23):4957-4958
目的:探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应用优势。方法:采用外侧小切口的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病患者40例(治疗组),同期采用常规切口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40例(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后早期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治疗组的围手术期出血量、手术时间、切口长度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同时治疗组术后早期功能恢复较对照组快(P<0.05)。结论:与常规切口全髋置换术相比,外侧小切口全髋置换术创伤小、围手术期出血少、切口小、术后早期功能恢复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冯建忠 《广州医药》2005,36(4):28-30
目的探讨不同切口的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出2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后外侧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与25例同期进行的采取外侧入路及20例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平均随访时间11月(4个月~2年3个月),微创后外侧小切口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深静脉栓塞发生率与外侧切口及后外侧切口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采取后外侧微创小切口具有切口长度小、手术时间短及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点,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7年9月周口市中心医院收治的8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案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接受后外侧小切口微创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评估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记录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可有效缩短切口长度及手术时间,降低术中出血量及引流量,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老年髋部骨折患者100例,采取简单随机化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采取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指标,术后恢复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下床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恢复优良率96%(48/50),对照组为92.0%(46/50),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未出现髋臼侧假体松动、假体感染等术后并发症,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4.00%(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外侧小切口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髋部骨折的效果优于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黄斌  许锦煌  周镇威 《当代医学》2021,27(15):163-164
目的 分析不同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84例,按照不同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分别接受外侧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和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临床疗效、髋关节功能评分、术中出血量.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1.90%,低于对照组的14.29%,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优良率为85.71%,高于对照组的83.3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疼痛评分、行走评分、活动度评分、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术中出血量为(337.28±31.72)mL,低于对照组的(525.42±51.0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外侧小切口入路和后路小切口入路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有效改善老年创伤性股骨颈骨折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临床效果良好,且安全性较高,但实施后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能减少出血量,对患者的康复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陕西医学杂志》2016,(5):593-594
目的:探讨小切口与常规切口后外侧入路行THA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拟行THA的股骨颈骨折患者,根据单、双号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患者行小切口后外侧入路,而对照组则行常规切口入路;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及术中与术后并发症、Harris评分、假体松动情况。结果:1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住院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2观察组术后发生褥疮的例数优于对照组(P<0.05),而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3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Harris髋关节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4观察组患者术后2年无假体松动,对照组有1例假体松动,但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由于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特殊的病理生理特点,改良小切口的疗效优于传统常规切口。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改良后外侧小切口和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方法选取2008年5月~2010年5月于我院行人工全髋置换术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28例和观察组(改良后外侧小切口组)32例,对两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的手术切口短于对照组;手术时问、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随访6~24个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观察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且明显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改良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置换术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应用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2010年3月~2013年3月于本院确诊为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行常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观察组(行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各38例,观察手术效果和术后功能恢复情况。结果:经治疗后,2组患者在手术切口平均长度、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后24小时引流量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随访12个月2组间Harris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出血少、创伤小的特点,是治疗老年股骨颈股骨折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术后髋关节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5月济源市卫生学校附属医院收治的94例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依照手术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7例。观察组接受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接受前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统计手术前、术后1个月髋关节功能和生活质量。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两组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健康状况调查量表(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前外侧入路与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均能显著改善股骨颈移位骨折老年患者髋关节功能,经后外侧入路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术能有效缩短手术用时及切口长度,减少术中出血量,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改良的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和传统的后外侧入路人工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研究后外侧小切口入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自2007年4月-2009年4月,所有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入两组,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20例,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20例。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切口长度、术中术后骨折、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其他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至11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小切口组病例在术中术后失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传统切口组,在术中术后骨折、术后髋关节脱位、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改良后外侧入路小切口进行人工全髋置换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在术后早期阶段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但在后期的随访中未发现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2.
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入路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效果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30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观察分析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实施的效果。结果:手术切口平均8cm,手术时间均为68min,术中出血量平均380m L。随访16个月后得知,本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一年后Harris评分平均为(95.1±2.4)分,同时本组患者术后没有出现神经经脉血栓、切开感染以及神经血管损伤和假体松动以及髋关节脱位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临床对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实施外侧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不仅效果显著,而且手术切口小、创伤小、瘢痕少、术后功能恢复快,是一种非常理想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疗效,并分析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在临床应用上的优缺点。方法选择48例需全髋关节置换患者随机分为微创组和对照组各24例,微创组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全髋置换术治疗。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Harris评分、并发症等。随访时间为3~18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微创组在术中术后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术后开始功能锻炼时间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在术后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进行人工全髋置换可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及假体位置不当的风险,具有手术创伤小,失血量少,可以早期进行关节功能锻炼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直接前侧入路与传统后外侧入路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效果及对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脱氧吡啶酚(DPD)、抗酒石酸盐酸性磷酸酶异构体(TRACP5b)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75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观察组3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后外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采用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一般手术情况、骨代谢指标、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切口长度小于对照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3个月,两组血清BALP水平升高,DPD、TRACP5b水平下降,且观察组血清BALP水平高于对照组,DPD、TRACP5b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3 d、术后1周、术后1个月的Harri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13.16%,低于对照组的35.14%(P0.05)。结论直接前侧入路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切口小,术后住院时间短,且可改善患者骨代谢,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40例Garden Ⅲ、Ⅳ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病人进行临床随机对照研究。按入院先后顺序,依次分入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20例,采用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20例,采用常规后外侧入路全髋关节置换术,比较2组短期临床疗效。结果2组病人术后6个月内均未发生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和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的切口长度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且术后7 d、1个月和3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1),2组在手术时间、术后髋关节影像学评价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uperPATH微创全髋关节置换具有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能够促进病人术后的快速康复。  相似文献   

16.
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侧前方入路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前外侧小切口对56例行髋关节置换术,其中46例为新鲜骨折,10例为陈旧骨折。48例患者行全髋关节置换术,8例患者行单纯股骨头置换术。患者取平卧位,患侧半边臀部略悬空于手术床边,使臀大肌及臀部软组织自然下垂,患侧下肢内收10°,使大粗隆突出部分充分暴露;股骨颈及大粗隆暴露后,先截骨清除股骨颈残端,再前脱位取出股骨头;术毕伤口引流24~48h。结果:全部患者获得6-49个月的随访。Harris评分优52例,良3例,中1例,优良率达98%。结论:侧前方微创小切口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好,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全髋关节置换术和半髋关节置换术在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治疗中的疗效差异.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于本院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94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各47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围手术期指标、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比较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76例需择期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常规全髋置换术)和观察组(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术后均随访9个月。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和术中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能缩短手术时间,手术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1):62-64
目的比较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老年股骨颈骨折60例,年龄≥60周岁,其中30例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设立为A组,30例采取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设立为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B组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手术时间短于A组、术中出血少于A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的术后下床活动时间(12.3±2.4)d、明显短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A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两组术后均无一例发生切口感染、坠积性肺炎及褥疮等近期并发症。其中,A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假体松动1例、异位骨化1例,B组发生远期并发症包括髋臼磨损1例、异位骨化1例,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的优点,而采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改善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研究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用于股骨头坏死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3月—2016年3月因股骨头坏死到该院接受治疗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平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分别实施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以及传统人工全骸关节置换术进行治疗,并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客观对比。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310.15±21.22)mL、手术所需时间(90.32±13.65)min以及术后引流量(210.36±105.18)mL均优于对照组手术出血量(510.51±30.26)mL、手术所需时间(101.13±15.73)min以及术后引流量(500.11±112.23)mL,组间数据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股骨头坏死治疗中使用微创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效果突出,所需手术时间短、出血量较小且对患者身体影响小,身体恢复速度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