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4 毫秒
1.
清代《外科心法要诀》收载图像265幅,是图像最多的现存中医外科古籍。图像分为病症图、经脉图、诊脉图、禁忌图4类,其中病症图数量最多,是外科古籍中最常见的图像,也是最具学科特点的图像,对外科疾病的诊断有重要意义。中医古籍图像在中医学术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3.
《求医问药》2011,(1):54-54
据美国“网络医学博士”网站近日报道,一项针对百岁老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所有百岁老人提及的长寿秘诀中,“与家人朋友亲密相处”位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4.
《求医问药》2011,(11):60-61
据美国“网络医学博士”近日报道,一项针对百岁老人进行的调查发现,在所有百岁老人提及的长寿秘诀中,“与家人朋友亲密相处”位居第一位。  相似文献   

5.
试析《四言色脉要诀》为《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之蓝本魏睦森(浙江省中医院杭州31006)关键词:《四言色脉要诀》;《医宗金鉴·四诊心法要诀》;吴谦成书于1742年的《医宗金鉴》历乾、嘉、道、咸、同五朝,一直为习医者必读之书。由于此书属于御纂,其细节...  相似文献   

6.
《中外健康文摘》2008,5(6):10-10
日本人引用“痴呆症”一词巳近80年。1955年日本出版的一本权威词典把“痴果”定义为“由于袖障碍导致精神系统部分或全部崩溃”。然而,正是“痴呆”一词导致了很多消极后果:“痴呆”明显舍有轻蔑之意,容易被联想为“傻”,这就必然给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而羞于接受正规治疗。从而错失了治疗的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7.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记载了古佚书《汤液经法》的内容,与《素问》、《伤寒杂病论》有着密切学术渊源。近些年来,对《辅行诀》的研究吸引了众多学者的目光。作为联系医方派著作《伤寒论》与医经派著作《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纽带,《辅行诀》的理论内核对中医基础理论的充实与构建有着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经方值得进一步综合深入研究。1《辅行诀》的发现与渊源简介《辅行诀》为敦煌遗书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原卷子本藏于敦煌千佛洞,清末几被法国传教士伯希和窃走,幸被河北张南中医师收藏。原本毁于文革,现抄本为…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学习,认为该书外治法组方选药别有特色;适应病范围专而又广;种类多详而实用;不少确有简便验廉之特点,有进一步研究之价值。  相似文献   

9.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诊治杂病的专书,《杂病心法要诀》是清代论述杂病的专书,二者之间存在着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是梁.陶弘景对《汤液经法》一书的摘录和总结,本文旨在通过《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中的五脏用药规律探讨间接反映该时期辨证论治理论。  相似文献   

11.
《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以下简称《辅行诀》)出自敦煌遗本,后经张大昌先生献给中医研究院,对研究汤液经法、伤寒论的演变传承,及经方的用药组方规律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文章通过对《辅行诀》五脏补泻方、汤液经法五行图、二十五味药表的对照、比较、分析,重点以肝脏补泻方为例,初步阐释了《辅行诀》中五脏补泻方的组方用药规律。  相似文献   

12.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探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对《内经》及古佚书《汤液经法》都有较多的记载,其中对五脏苦欲补泻配方原则的记载,与林亿校本《内经》有所不同。其中所载条更为合理,可再现古佚书《汤液经法》之原貌,书中多次提及南阳张机及其作《伤寒杂病论》。故本书的学术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敦煌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卷子原藏于敦煌千佛洞,当敦煌卷子被发现后,法国伯希和选中此卷子,幸被一装车道士暗中留下,民国初年售与河北省威县中医师张渥南先生。渥南先生传与嫡孙张大昌中医师,世袭而藏,惜于1966年夏毁于“横扫一切”之浩劫。后张大昌先生将此卷子的抄本献给我院,由王雪苔先生进一步调查核实,并据张先生追忆及其弟子手抄本加以校勘整理,现已收入马继兴研究员主编的《敦煌古医籍考释》医术类。本文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流落民间的医学  相似文献   

14.
《金匮要略》这门古典医学课,因其简义深,疑点、难点较多,故教与学均感困难。现将我们讲授《金匮》多年来的心得体会择要归纳为五个方面,并举例说明,仅供同道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15.
《辅行诀五脏用药法要》一书初现于20世纪初,自问世即引起祖国医学界的关注。其中运用"天时五行"思想指导用药和组方的方法独树一帜,后世多有医家从药性、组方特点、脏腑相互联系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其中辨五脏病症的针刺条文多源自《素问·藏气法时论》及《灵枢·五邪》,言辞简洁但内容丰富,其中所提到的腧穴有限,然各种手法齐用,形式多样,意义深厚,体现了五脏与其对应五腑在病因、病机上的相互影响,也体现了其经络循行和是动证的相互关系,能够指导针灸治疗,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主旨。  相似文献   

16.
《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是由清代乾隆时期朝廷钦定御制的一部儿科医学专著,它整理并总结了我国清代中期以前中医儿科学的学术内容。全书共6卷,首列四诊总括,次叙小儿各种疾病,共计28门,详述疾病的辨证治法与方药。通过认真研读,概括本书的学术特点有:一内容丰富、概括全面,二分类系统、辨证精准,三言简意赅、说理清楚,四经方简药、用之多效,五体裁歌诀、便于记诵,六图文并茂、形象生动。该部专著论述精确,内容鸿丰,提出了诸多独特见解,在中医儿科学的医学理论、临床实践及医学教育等领域,均有一定的学术地位与影响,为中医儿科医者临床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协同应用于临床的可行性。[方法]采用文献法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进行研究,从诊断和治疗两方面作梳理分析和比较,依据中医经典理论体系,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合理推导得出结论。[结果]《三因司天方》以五运六气为理论核心,《辅行诀》以五脏补泻为理论核心。《三因司天方》的诊断以发病时间和临床表现为依据,重视症状。《辅行诀》的诊断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除症状外,更加注重发病以及就诊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三因司天方》的组方思路基于五行生克之理,利用药物的五味,而不是单纯依据药物的功效来治疗。《辅行诀》方药更有特点,结构严谨,有明确的组方规则;从五行五脏论治的角度,细分药物。[结论]《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都以《内经》为理论基础,并加以发挥和创新,在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是互通的,同时又各有侧重和优势,可以互为补充。对《三因司天方》与《辅行诀》的互补性进行深入研究和阐发,并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与验证,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正>《广嗣全诀》是明代陈文治所辑,成书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是一部集理、法、方、药于一体,专论如何生育保婴的医书。全书共十二卷,载医论200余篇,论及种子、保胎、保产、产后诸疾、儿科杂病的辨治和方药等,儿科尤以杂病及痘疹为详,其中诸多处方和辨治经验有挖掘、整理、考证、应用的价值。该书博采诸家学说,集录《内经》等医籍及李东垣、朱丹溪、薛立斋、钱仲阳等众医家的学术观点和治疗经验,并按作者意图予以引  相似文献   

19.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五脏五行学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敦煌遗书《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中的五脏五行学说李应东内科学教研室中图分类号R223.1《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系敦煌卷子辗转流落中国民间的一部内科学专书。此书内容完整,历代未见著录。书中玄武汤皆未改为真武汤,不避宋讳,说明整理当在宋代以前。《辅行诀脏腑...  相似文献   

20.
《医宗金鉴》是吴谦等人编著的清官修医书,其论述各科疾病的诊断、辨证、治法、方剂等内容,简明扼要,切合实用。其中的《眼科心法要诀》,内容亦极为丰富,全书包括了多种急、慢性眼病‘绝大部分乃遵从我国现存第一部眼科著作《龙木论》中“七十二证方论”的内容,有一定的可靠性。原书的“补遗部分”又增加了“能近怯远”等十余种眼科病证,亦是研究中医眼科很好的参考资料。现就《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中防风、细辛的使用规律进行初步的探讨。本书中,共有内服方剂109首,其中治疗内障病者45首,治疗外障病者53首,补遗篇中有11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