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退变为特征的全身性代谢性骨骼疾病~([1]),常见于老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本病常可引起疼痛、脆性骨折、身高缩短、活动功能受限等临床表现~([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质量,故开展本病防治的相关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中医认为肾之精气是骨骼生长发育的根本,肾虚与OP的关系非常密切~([3])。近年来,不少学者  相似文献   

2.
王翠  鲁喦  李跃华 《山东中医杂志》2024,(4):333-336+342
骨质疏松症和抑郁症是严重威胁老年人生命健康的两种常见疾病,两者常相伴发生,相互影响。骨质疏松症以骨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易发生病理性骨折为特点,骨折会大大增加老年人住院时长及失能、死亡风险,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心理产生不利影响。抑郁症在老年人群中普遍发生,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精神障碍,严重损害老年患者的身心健康。从肾阴阳失调病机角度及肾-脑-骨之间的关系阐述骨质疏松与抑郁症的相关性,认为肾阴阳失调是两者共同的病机。肾-脑-骨在经络上互相联络,肾精是骨骼和大脑发挥功能的物质基础,肾虚是骨质疏松症和抑郁症的重要病理因素。  相似文献   

3.
章合生 《中医正骨》2006,18(8):85-86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 OP)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小梁连接性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引起骨折的疾病。当前,随着人类寿命的延长,老龄人口的增加。本病的发病率也将日益增高,已跃居为中老年第4大易患疾病,严重威胁了老年人的身体健康,使其生存质量明显下降。本文通过对38例OP的护理,探讨OP相关因素和护理对策。  相似文献   

4.
方朝晖  鲍陶陶  费爱华 《中成药》2007,29(4):587-588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骨小梁连续性降低,骨皮质变薄,骨骼脆性增加,容易引起骨折的全身性疾病。本病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随着人们寿命的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生率逐年上升,医学界对此也越来越重视。本研究即从骨量和骨组织微结构两方面入手研究中药骨疏灵对骨质疏松症的防治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5.
骨质疏松症是由多种因素所致的全身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退化,引起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度升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疼痛、身材缩短、脊柱后凸变形、骨折等。中医认为本病主要由肾虚、脾虚、血瘀引起,根据其临床表现当属“骨痹”、“骨痿”、“虚劳”范畴,其病机特点为多虚多瘀、骨枯髓减。治则以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通络为主。我院用院内制剂补肾健骨丸(鲁药制字Z20060032)内服治疗腰椎骨质疏松症伴慢性腰痛,取得满意疗效。现将2005~2009年治疗的部分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与衰老有关的常见病,由于雌激素缺乏导致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疼痛、骨骼变形等问题。与中医"骨枯"、"骨痹"、"骨痿"、"骨极"等病的描述类似。关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病,中医传统认为与肾的关系密切,而肝脾两脏功能失调也有很大的影响。本文从肾、肝、脾三脏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理,从而为该病的临床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骨质疏松症(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临床分为原发性、继发性及特发性骨质疏松。原发性骨质疏松多见于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所引起的骨折等并发症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因此受到世界各国老年病研究者的关注。骨质疏松症临床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多因素所致的慢性疾病,以骨量下降和骨的微细结构破坏,骨组织中的矿物质和骨基质减少为特征.表现为骨的脆性增加、易于骨折、骨骼疼痛、骨骼畸形等.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增加,骨质疏松症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多发于绝经后妇女及中老年男性.老年性骨质疏松治疗比较困难,有时单纯补钙及服用维生素D效果并不明显.中医认为,骨质疏松症可归属于中医的“骨痿、肾痹、骨弱”,中医有“肝主筋,肾主骨”的说法,防治骨质疏松症最重要的就是补肾、调肝、健脾.  相似文献   

9.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康复运动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骨质疏松症(OP)是老年人和绝经期妇女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流行的疾病,它是以低骨量、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伴有骨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系统性骨骼疾病。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总量减少,骨组织微结构破坏为特征,导致骨骼的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的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人们的寿命延长,社会的老龄化,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一般认为雌激素的降低是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与遗传、年龄、营养状况、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主要表现腰背四肢疼痛、体态改变以致出现“龟背”甚至骨折。背部疼痛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的主要症状,  相似文献   

11.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显微结构受损,继而引起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件增高的系统性骨骼疾病,为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临床体征[1]主要是疼痛,其次为身长缩短、驼背、骨折及呼吸系统障碍.据有关资料统计,骨质疏松症患者中67%为局限性腰背疼痛,身长缩短、驼背是继腰背痛后出现的重要临床体征之一,老年人骨质疏松时身长平均缩短3~6cm.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常见和最严重的并发症.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  相似文献   

12.
如海 《家庭中医药》2010,(11):75-75
骨质疏松症多是由于年老之后,内分泌功能减弱、机体活动能力降低等因素引起的骨组织数量减少、质量减轻的疾病。其临床症状往往不明显,或可引起全身骨骼肌肉酸痛、乏力,以腰背酸痛为主症。本病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相似文献   

13.
原发性骨性关节炎(osteoarthritis OA)是从关节软骨破坏开始,进而造成软骨下骨坏死、囊性变、骨密度增加、关节间隙变窄的一种非特异性关节炎症。骨质疏松症(osteopomsis OP)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细结构破坏导致骨骼脆性增加和骨折危险性增加为特征的一种系统性全身性骨骼疾病。由于中老年人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的功能紊乱和退化等多种综合因素导致骨吸收与骨形成失去平衡,骨吸收大于骨形成,从而导致骨量丢失。原发性骨性关节炎和老年性骨质疏松两者均是与年龄增长有关的一种退行性疾患,在老年人中十分常见,是造成其关节疼痛及劳动能力丧失的主要原因。但有关两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同时两者之间究竟有无联系目前仍有争论。现将有关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由于相应的骨量减少、骨质量的降低及老年人对创伤的易感性等导致骨折危险性增加.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原发性骨质疏松症发病率为59.89%,而每年因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者约为9.6%,并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较常见的一种代谢性骨病,以中老年人较为常见。其特点为单位体积内骨组织量减少,骨骼脆性增加。该病属于祖国医学“骨痿”范畴。中医认为”肾主骨”。“腰为肾之府”,因此本病发病的关键是肾虚髓液不足。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证型,以饮食疗法治疗骨质疏松,辨证选方,可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骨质疏松综合征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一组骨病,它的发病机理,就是单位体积内骨组织的内量减少,但存在的骨组织有正常的钙化,而且矿物质疏松类骨呈正常比例(2:1)。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骨形成与骨吸收呈平衡状态,但骨质疏松病人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在众多的骨质疏松患者中,骨组织的减少主要是由于骨质吸收增多而致。1造成骨质疏松的原因1.1老龄因素最为常见,又以女性比例大,特别是绝经期老年人更易造成骨质疏松,55岁以上的老年人也有此种倾向。我们自1988~1996年对1000名40岁以上的患者中发现15%的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40岁以…  相似文献   

17.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显微结构改变和骨折危险频度增加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疾病,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的来临,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寿命的延长,中国的老年人口正急剧增多,每年均以高于3.2%的速度增长,目前中国人的老年人绝对数是世界第一位的,根据我国部分省市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骨质疏松症发病率约为59.87%[1]。每年骨质疏松症并发骨折的发病率约为9.6%,并有逐年增高的趋势。,老年人口这样快速的增加和高龄化,使骨质疏松症及由其而引起的骨折越来越成为未来医疗和社会所关注的焦点,特别是…  相似文献   

18.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骼系统,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的细微结构退化为特征,其结果引起骨脆性及骨折率的增加。临床表现有骨骼疼痛、身高降低,以致体态变形甚至发生骨折,是目前发病率较高的老年疾病。由于妇女特殊的生理现象,妇女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骨矿物质的丢失明显加快,骨质疏松症发病率较男性明显增加,严重危害了中老年妇女的健康。   骨质疏松症当属中医“骨痿”范畴。中医理论认为“肾主骨,生髓”,《素问》中有“肾之合骨也”,“肾主身之骨髓”的记载,说明骨与髓均为肾之所主,肾之精气的盛衰关系到骨髓的盈亏及骨功能的状态。肾中精气充足则骨髓充盈,骨骼化生有源而强键有力;肾中精气虚衰则骨髓空虚,骨骼失其滋养而脆弱无力。《内经》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指出人的生、长、壮、老,已与肾中精气的盛衰密切相关,同时也说明了肾精的盛衰与骨骼的生长代谢有着密切的关系。在肾气未充之前,骨的发育也未成熟,如11岁左右尚未行经的女性儿童的骨密度约为成年女性骨峰值的75%左右,而女子49岁以后骨密度随年龄增长又明显下降,此时妇女肾中精气趋向衰退,天癸耗竭,冲任虚衰,性腺亦逐渐衰退,生殖能力下降以至消失,血海空虚月经断绝。由于肾精虚衰而使骨髓失充,骨骼失养,故出现以伎巧不灵,腰膝酸软,腰胯疼痛为主的见症,严重者“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素问·痿论》)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家兔肾血流量,泌尿量及输尿管运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工作在20只家兔上通过记录肾动脉血流量、输尿管蠕动的频率及幅度和肾泌尿量的变化,观察了电针双侧“三阴交”、“照海”穴对肾泌尿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电针后引起肾血流量显著增加:输尿管蠕动频率加快,幅度增大;肾泌尿量显著增多。且针刺效应持续的时间较长,能维持2h以上。我们认为:针刺引起的利尿效应很可能是由于肾血流量增加及通过肾交感、体液多种因素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20.
陈以平教授治疗尿酸性肾病经验摭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尿酸性肾病(uric acid nephropathy,UAN)是血尿酸产生过多或排泄减少引起的高尿酸血症,尿酸盐沉积于肾引起肾病变,其肾损害是除关节炎外的重要临床表现。本病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原发性除少数由于酶缺陷引起外。大多原因尚未阐明;继发性可由肾脏病、血液病等引起。既往认为本病在我国罕见,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变化及医药卫生状态的改善,其发病率已逐年增加,而中老年男性发病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