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0 毫秒
1.
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选择与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最佳治疗选择及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2008年261例6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的治疗方法 及临床效果.结果 142例得到3个月~8年随防,Harris评分优良率84.7%.结论 早期手术治疗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可以减少并发症及恢复功能活动.股骨颈骨折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术,稳定型粗隆间骨折首选DHS内固定,不稳定型粗隆间骨折可选择人工关节置换术.  相似文献   

2.
手术是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LDVT)的一个主要因素〔1〕,而80%~90%肺栓塞(PE)栓子来源于LDVT〔2〕。骨科手术,尤其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髋部周围骨折手术及脊柱手术等大手术更易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少数可造成PE导致死亡。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1月至2008年12月我院骨科收治的40岁以上中老年人行脊柱手术、髋关节置换手术、膝关节置换手术、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并分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  相似文献   

3.
左德灵 《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2):1222-1225
随着社会人口的老龄化,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出现日渐增多,已成为影响老年人健康的社会问题。转子间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髋部骨折,目前治疗的方法有很多,其中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为常见的手术选择方式。但临床上对于选择何种假体,仍存在不同观点。该文将对两种不同假体的概念及演变历史、适应证、疗效以及并发症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髋部骨折是威胁老年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估计在美国每年有21万人发生髋部骨折,90%股骨近端骨折病人,将于受伤后一年内死亡。曾有人提出半关节假体置换术与内固定手术相比,具有较高的手术并发症和死亡率。此是否因在急性骨折期间采用半关节成形术而使并发症和死亡率升高,抑或是在选择此手术前病人即存在问题尚值得研究。本文将对股骨颈骨折病人(包括术前健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精神障碍的发生、预防、治疗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美国精神障碍诊断标准(DSM-IV)诊断老年人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精神障碍,回顾性分析148例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按临床特点进行分类,并将精神障碍组与无精神障碍组之间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本组患者围手术期26例(17.6%)出现精神障碍,平均持续时间为3d,其中22例(84.6%)发生于术后.所有围手术期精神障碍中,狂躁型15例(57.7%)、抑制型4例(15.4%)、混合型7例(26.9%),无围手术期精神障碍者平均年龄(75.5±7.O)岁,围于术期精神障碍者平均年龄(79.6±7.7)岁(t=2.668,P=0.008).5例有既往精神障碍史的患者均出现围手术期精神障碍,5例外同定架治疗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精神障碍.结论 围手术期精神障碍是在老年人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退化的基础上,由多种因素引起,影响老年人髋部骨折患者的预后,应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病症对待,采取积极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股骨转子间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约占髋部骨折的31%~51%,是老年人常见的骨折类型之一〔1,2〕。目前,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治疗以手术为主,但是,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3,4〕。因此,探寻安全高效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手术治疗方案是广大骨科医师和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采用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手术和DHS结合大转子部松质骨螺钉治疗我院  相似文献   

7.
老年人髋部骨折的相关因素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观察老年人髋部骨折的骨密度 (BMD)值 ,探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与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将 496例老年髋部骨折住院患者按年龄、性别及骨折类型分组 ,选择性行骨密度检查。对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 ,并对临床髋部骨折患者分布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 骨折组的骨密度值均低于同性别正常人骨峰值的 2 5s;同性别、同年龄组股骨颈骨折和转子间骨折患者的骨密度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1) ;老年人髋部骨折主要集中在 6 0~ 79岁之间 ,占同期髋部骨折的 73 %。 结论 老年人骨量低于同性别骨峰值应视为髋部骨折的危险人群。骨量降低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前提条件 ,但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发生股骨颈骨折或发生转子间骨折 ,主要决定于受伤时的暴力大小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选取该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接收的老年人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患者64例,对其进行糖尿病控制及手术治疗,然后观察其疗效。结果 64例患者经手术治疗后其优良率为79.69%;其中出现感染的患者有5例(7.81%),均经对症处理后恢复,且无一例患者发生死亡。结论对老年人髋部骨折合并糖尿病者,先进行良好的血糖控制,后联合手术治疗,可取得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9.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骨科患者的常见并发症[1],尤其是在老年骨科手术后多见,严重时会并发肺栓塞,成为老年骨科手术患者致残或致死的突出原因.Colwell报道在没有任何预防措施的情况下骨科手术后DVT的发生率为40%~60%[2].因而如何有效防治下肢DVT成为医学界的热点问题.综合文献报道,有临床表现的DVT发生率分别为:髋关节置换术3%,膝关节置换术10%,髋部骨折2%;约2%髋关节置换术者,于术后10 d以上出现DVT的症状和体征,而膝关节置换术者DVT多发生于术后早期.因此,本文旨在探讨老年骨科手术患者DVT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半髋关节置换术和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及其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3例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患者,其中行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23例,行半髋关节置换术20例,随访3~5年.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失血、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疼痛率、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等作比较,评价2种手术方法的疗效.结果 半髋关节置换术组与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相比较,在住院时间、髋关节功能恢复时间上未见明显差异;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失血方面均少于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在术后疼痛率、患侧髋关节Harris评分方面,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组优于半髋关节置换术组.结论 半髋关节置换术和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在治疗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方面各有优势.对于那些较年轻或者对术后髋关节功能要求较高的患者,金属大头全髋关节置换术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围术期情况及术后1年结局并探讨进一步降低手术风险、提高手术疗效的可能措施。方法回顾性地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2010年1月~12月因髋部骨折住院并施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234例(年龄≥60岁),通过病史查阅及电话随访,记录患者年龄、性别、髋部骨折类型、手术前后营养状况(BMI、血浆白蛋白水平、血红蛋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认知功能、主要伴发疾病、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老年人占髋部骨折总数92.36%(278/301),女性多于男性。(2)术前身体状况多处于ASA Ⅱ~Ⅲ级之间,认知功能多在正常或轻度减退,心功能多在NYHA Ⅰ~Ⅱ级;术前主要营养指标均处于正常值低限;高血压病、心血管病、糖尿病、神经系统疾病、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是常见伴发疾病。(3)术后30d及1年的死亡率分别为2.99%和13.68%;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完全恢复、部分恢复及无改善的患者各占64.32%,25.55%和10.13%;骨折类型、骨折前患者BMI、手术类型、术后并发症及术前身体状况对手术效果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应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充分进行多学科评估和术前准备,选择合适的手术及麻醉方式,加强围术期管理,降低术后潜在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股骨颈骨折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骨折类型,由于老年人多有不同程度的骨质疏松,故即使受伤不重也易发生骨折.对于60岁以上的老年股骨颈骨折首选人工关节置换术已成业内共识,焦点在于如何减小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及减少出血量.我科一直采用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手术切口已完全满足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 MIS-THA)的标准(切口< 12 em),并且手术时间及出血量也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3.
股骨粗隆间骨折是髋部骨折中较常见的一种,好发于骨质疏松的老年人。有文献报道经过保守治疗的患者髋内翻的发生率为40%~50%,特别是高龄老年患者死亡率高达35%。因此,在患者身体状况允许的情况下,首选手术治疗。股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宁波地区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为防治骨质疏松性骨折提供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宁波市第一医院、宁波市第二医院治疗的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男158例,女357例,年龄60岁~96岁)纳入本研究。按5岁为1个年龄段进行分组,分析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骨折类型,受伤时间、治疗方式、伴随疾病、住院费用、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冬季(10月至1月)是老年人髋部骨折高发时期,老年女性髋部骨折病例数为男性的2.25倍,显著高于男性,男性患者髋部骨折发病的年龄高峰为70~80岁,女性发病高峰在75~85岁。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中股骨粗隆间骨折236例,占45.8%;股骨颈骨折279例,占54.2%。跌倒是骨折主要原因,占89.3%。515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率为78.3%,1年死亡率为3.2%。手术组1年死亡率低于保守治疗组的9.9%(P=0.004)。骨密度检测率为58.8%,其中T值-2.5SD者占48.5%。结论跌倒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主要原因;骨质疏松是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内在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60岁及以上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为老年人该病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北京积水潭医院2009年7月至2010年12月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手术治疗后出院患者住院费用的影响因素. 结果 手术治疗患者中,股骨颈骨折住院费平均为(42 127±20 821)元,其中治疗费为(27 283±14 959)元,其他费用(14 844±8717)元;粗隆间骨折则分别为(52 965±15 901)元、(36 872±11 763)元和(16 093±7793)元,治疗费占住院费的65%.多元回归分析显示:股骨颈骨折行关节置换术、粗隆间骨折、围术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输注蛋白与住院费及治疗费增加密切相关(P<0.001);骨折前并存糖尿病、贫血、围术期谵妄、新发心脏病、肺栓塞、肺部感染增加其他费用(P<0.05);住院时间越长,住院费用越高(P<0.001). 结论 并存疾病、围术期并发症增加其他类费用.骨质疏松髋部骨折患者住院费用高、住院经济负担沉重,有效控制治疗费是减少髋部骨折住院费用、减轻患者与社会经济负担的有效途径;应从经济学角度重视老年人骨质疏松以及慢性疾病防治.  相似文献   

16.
439例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外伤因素分析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目的旨在调查老年人外伤的发生时间、地点等环境相关因素与老年髋部骨折发生的规律。方法选择因髋部外伤骨折住院的老年患者439例,逐一调查其髋部骨折发生的时间、地点、外伤暴力和摔伤方式等因素。结果粗隆间骨折组平均年龄高于股骨颈骨折组,室内摔伤组的老年人平均年龄较高,暴力较轻,多为自己行走摔倒或绊倒;年龄较小的老年人外伤主要为室外活动损伤和交通意外(占52.8%)。15:00~19:00为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最集中的时间,7:00~9:00次之;冬季髋部骨折发生率最高(占41.5%)。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发生存在一定的规律,与老年人的日常活动能力、社会活动范围、1天24小时中综合反应能力的变化、居住环境及季节气候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80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治疗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80岁及以上老年人髋部骨折的围手术期治疗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3年手术治疗的80~96岁170例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资料。结果170例中,股骨颈骨折82例,粗隆间骨折88例。术前128例(75.3%)有并存症,其中心脑血管系统疾病最常见(67例)。术后36例(21.2%)发生并发症,其中神经精神系统(12例)和心血管系统(10例)最为高发。本组患者平均住院18.6d,住院期间死亡2例,分别死于脑梗死及吸人性肺炎、呼吸衰竭。14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3.6年,功能总优良率81.5%。结论老年人髋部骨折的手术治疗是安全和有效的,积极的围手术期治疗和精心护理是手术治疗成功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入选该院2002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52例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评估疗效并分析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结果术后Harris总评分显著高于术前患肢缩短显著低于术前(均P0.01);经过分析,与肢体功能和长度恢复困难显著相关的因素有年龄60岁、内固定失败后行置换术时间间隔4年和术前肢体缩短≥2 cm(均P0.05)。结论髋部骨折内固定失败后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但应全面评估患者病情,及早手术。  相似文献   

19.
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及8年间患病率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通过社区调查研究在中国人口老龄化较高地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及其在不同时期的变化。方法随机选择生活在32个社区的全部60岁以上老年人12000名,逐户、逐人调查,包括查询个人医疗档案和门诊病史。漏检率控制<7%,并与8年前的调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997~1998年间,老年人总骨折患病率为15.92%,其中市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为20.1%(男15.58%,女23.45%),农村老年人总患病率为8.83%(男7.04%,女9.81%)。与1989~1990年同地区的调查结果比较,老年人总骨折患病率较8年前的15.57%仅增加了0.35%,其中市区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骨折总患病率增加了3.6%(男3.3%,女3.9%),农村地区增加了1.9%(男3.4%,女1%)。骨折患病率在≥75岁时与增龄关系密切。骨折部位在老年期前不论男性还是女性,都以前臂远端为多见。老年期男性以髋部骨折略多,女性以前臂远端、髋部和前臂远端为主,在农村男性老人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骨折无专一好发部位,髋部骨折发病率1990~1997年间基本稳定在250/10万左右。结论上海地区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患病率在8年有明显增高,应加强骨质疏松症的防治研究。  相似文献   

20.
高龄患者髋部骨折的治疗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在我国 ,约有 80 0 0万老年人受到骨质疏松的威胁 ,其中约有 30 %的女性和 16 %的男性发生骨折 ,骨折部位主要集中在髋部、脊椎和腕部。这些老年人的骨折 ,有可能因为器官功能的衰退和储备能力的减退而得不到积极的治疗 ,成为老年人致残、生活质量下降甚至死亡的重要原因 ,尤其是髋部骨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疗条件的改善 ,我们应该对这些高龄髋部骨折患者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 ,减少并发症 ,提高生活质量。本文对我院 7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治疗效果作回顾分析、对比 ,并对手术指征的掌握和术式的选择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