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分析儿童创伤的临床特点及死亡危险因素,为探索预防措施及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6年3月我院急诊科收治的7 936例创伤患儿的临床特点,利用Logistic回归分析对可能引起创伤患儿死亡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创伤患儿男性多于女性(1.73∶1),外地患儿(5535例)多于本地患儿(2401例)(χ2=14.314,P<0.05).婴儿期(2024例)和幼儿期(3097例)病例数最多.四肢[41.9%(3324/7936)]和皮肤创伤[38.5%(3058324/7936)]最多见.儿童创伤原因因年龄段不同而有所差异,坠落、跌倒、交通事故是引起儿童创伤的常见原因.存活组1933例、死亡组5例的儿童创伤评分分别为8.53±2.17、3.17±1.29,普通住院组1852例、ICU组86例的儿童创伤评分分别为9.72±1.25、5.23±1.84.休克失代偿、机械通气、Glasgow评分≤7分、儿童创伤评分<8分是引起创伤儿童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家长应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遵守交通规则以降低儿童创伤发生率.临床医生应对休克失代偿、机械通气、Glasgow评分、儿童创伤评分等因素予以足够重视,尽早识别危重患儿,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 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在急诊患儿危重程度评估中的意义。方法采用1∶2病例对照研究法,对2015年4月至6月我院急诊重症患儿(收ICU 176例)及轻症患儿(好转返家352例)进行分析,分别进行PEWS,比较两组分值,并行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结果重症组患儿PEWS评分显著高于轻症组[(3.24±1.24)分 vs.(0.66±0.42)分;t=28.436,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49,可信区间为0.810~0.889(P<0.05),最佳临界分值为3.5分。结论 PEWS评分对评估儿科急诊患者病情、及时识别危重患儿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WS)识别危重患儿病情的价值。方法 选取2016年1~12月由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普通病区转入PICU或急诊收入PICU的患儿120例为PICU组,该院该期间入住普通病房的1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对PICU组的120例患儿根据病种的不同分为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亚组(55例)和神经/其他系统疾病亚组(65例)。记录患儿入院时的PEWS评分,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EWS评分对病情评估的价值。结果 PICU组PEW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亚组的PEWS评分显著高于神经/其他系统疾病亚组(P < 0.05)。以患儿是否收住PICU为预测指标时,PEWS评分的最佳截断值为3.5分,灵敏度为85%,特异度为95%,ROC曲线下面积为0.951(95% CI:0.923~0.980)。其中神经/其他系统疾病亚组的患儿ROC曲线下面积为0.768,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亚组的患儿ROC曲线下面积为0.968。PEWS评分 > 6分、4~6分及 ≤ 3分患儿的病死率分别为40%、2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01)。结论 PEWS对识别危重症患儿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且不同病种对PEWS评分的敏感性有差异;PEWS评分对患儿的预后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在儿科急诊预检分诊与分流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7月在我院急诊科经五级制分诊原则筛选评分为3级以下的需要进行急诊治疗的3819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主要从意识行为、心血管和呼吸3个方面进行监测,使用儿童早期预警评分(pediatric early warning score,PEWS)系统评分,对不同PEWS分值患儿的去向进行分析,判断PEWS分值与患儿病情严重性及去向的关系.结果 3819例患儿中,收入PICU 381例,收入专科普通病房1392例,急诊留观1241例,输液805例;急诊室PEWS分值≥3分对判断患儿病情重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7.37%和34.69%.结论 PEWS能够快速准确识别患儿危重程度,PEWS分值可为急诊医护人员分流患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与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小儿危重病例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进行评价。方法由专人负责,按(草案)的标准,进行4次评分,同时评估患儿是否符合《危重病例的单项指标》、《婴儿及儿童多系统器官衰竭诊断标准的建议》和《死亡危险评分》;统计处理用卡方检验。结果71例中首次评分为60~70分者11例,71~80分者22例,81~90分者33例,91~100分5例,平均80.507±8.348分。中位数为82分。81~100分38倒无1例死亡;71~80分22例中死亡2例(9.09%);62~70分11例中死亡3例(27.3%),X2=9.897P<0.01。2个至4个脏器功能衰竭病例的病死率分别为18.2%、16.7%和66.7%,X2=23.0897P<0.001。结论"评分"能准确地反应病情轻重,81分以下、分值念低病死率愈高,脏器功能衰竭2个或以上,愈多病死率愈高,"单项危重病评分"国内容与评分法重复,可不列入评分范围。  相似文献   

6.
对我院儿科 32例危重病患儿进行危重病评分及单项危重评分 ,首次评分~ 10 0分 15例 ,均存活 ,~ 80分 8例 ,存活7例 ,死亡 1例 ,10例单项危重者 ,死亡 3例 ,6例评分低者转送上级医院 ,~ 80分 4例 ,~ 70分 2例 ,其中 1例死亡。认为危重病例评分有利于判断病情 ,估计预后 ,在基层医院可根据危重病例评分法向家长解释 ,对于经抢救持续低分者 ,应及时转送上级医院救治 ,对首次评分低分者 ,不具备转送条件 ,要全力抢救 ,避免医患矛盾产生危重病例评分法在基层医院的应用$嘉陵医院儿科@郝朝霞  相似文献   

7.
目的 (1)确定因闭合性脑损伤(CHI)或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所致严重脑损伤的患儿占PICU中3岁以下患儿的比例;(2)确定损伤6个月后患儿的预后;(3)探讨脑损伤后24h内预后评估与预后的关系。对象和方法加拿大爱德蒙顿Glenrose康复医院新生儿和婴儿随访中心的患儿,年龄小于3岁(占1995—1998年该院PICU住院患儿的4%),因严重脑损伤、Glasgow昏迷评分(GCS)≤8分的患儿共计53例,其中12例(23%)死亡,3例(6%)随访丢失,38例(71%)存活,并接受了多学科预后评价。对其进行有关预后的前瞻性、描述性研究。结果已知预后的50例儿童中,23例(46%)GCS评分显示“恢复良好”,仅8例(16%)Bayley18—36个月婴儿发育-Ⅱ(BSID-Ⅱ)精神和运动指数评估达到“一般或更高”的分数。导致预后不良的急性损伤预测因素有:窒息、使用肾上腺素复苏、瞳孔无反应,动脉血pH≤7.2和GCS评分3分。38例幸存儿童,预测因子的敏感性和特异性:GCS分别为73%和83%;神经评分分别为86%和93%;运动评分分别为75%和89%。结论 急性脑损伤后GCS≤8分的3岁以下儿童,80%以上预后不良,包括死亡、残疾、神经或运动发育评分低于平均分数。对GCS5分者可能会过高估计其预后,需要对这些儿童进行全面登记和随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多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MODS)在儿童重症监护室(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广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PICU收治的516例脓毒症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8 d结局将患儿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PCIS、PELOD-2、P-MODS在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评估中的作用。结果存活组488例,死亡组28例。死亡组PCI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86(82,88)分比89(84,92)分],PELOD-2及P-MODS评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ELOD-2:6.5(4.0,8.0)分比0(0,2.0)分,P-MODS:3(2,6)分比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3259.500、14.228、4.688,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CIS、PELOD-2、P-MODS 3种评分评估PICU脓毒症患儿预后的AUC分别为0.761、0.916、0.761(Z=6.127、14.228、4.688,均P<0.05)。结论PCIS、PELOD-2、P-MODS均可较好地预测PICU脓毒症患儿的预后,尤以PELOD-2评分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9.
姚圣连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8):1423-1424,1441
目的 探讨动态监测PICU患儿血乳酸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的相关性.方法 对77例入住南通大学附属常州儿童医院儿科重症监护病房的患儿立即进行PCIS,根据评分结果分为极危重组(23例)、危重组(32例)、非危重组(22例).并检测患儿动脉血乳酸水平,每6 h监测1次,并测出乳酸峰值.比较各组间乳酸监测指标(入PICU乳酸水平、乳酸峰值)和PCIS,进行相关性分析,探讨其与患儿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极危重组血乳酸水平:入PICU时乳酸[(5.28±3.69) mmol·L-1]、乳酸峰值[(8.54±4.32) mmol·L-1]明显高于危重组和非危重组(F=3.98,3.12,Pa<0.01),而PCIS[(65.79±2.34) 分]明显低于其他2组(F=4.23,P<0.01);死亡组 PCIS[(62.35±4.22) 分]低于存活组[(89.21±5.36) 分](t=3.15,P<0.01),而血乳酸水平[(5.31±4.05) mmol·L-1]高于存活组[(3.22±2.13) mmol·L-1](t=2.32,P<0.05);PCIS与血乳酸水平呈负相关(r=-0.889,P<0.01).结论 血乳酸升高的PICU危重患儿病情更重、预后更差,PCIS评分可有效评估患儿的病情和预后,并与乳酸水平存在显著负相关.动态监测血乳酸水平是反映危重病患儿病情严重程度和预测患儿转归的较好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我院儿内科住院患儿的病死率及病因,为我省儿童医疗保健工作提供研究依据,从而降低我省儿童病死率.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5至2010年儿内科住院患儿中的死亡病例资料,6年来住院患儿共计15 768例,死亡患儿72例,总病死率为0.46%.结果 入院24 h内死亡26例(36.1%),其中婴儿组所占比例为17例(65.4%).住院24 ~ 48 h内死亡6例(8.3%),>7d死亡23例(31.9%).危重症评分最高84分,最低10分.其中2h内死亡者,危重病评分均小于50分,各组死亡疾病前4位分别是血液系统疾病、脓毒症、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先天性心脏病合并重症肺炎.感染性疾病28例(38.9%),非感染性疾病44例(61.1%),非感染性疾病所占比例高于感染性疾病,脓毒症仍然是我院儿内科患儿死亡的主要因素.结论 重视基层儿科医师对儿科重症病例的早期诊断和识别能力的培养,重视儿科重症病例救治的规范化培训,进一步普及危重症评分,以提高各级儿科医师重症疾病的救治能力.  相似文献   

11.
小儿危重病评分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小儿危重病评分法(草案)的临床应用,对50例ICU患儿于入院24小时内、第3、7天及出院前进行危重病评分及器官功能衰竭的评估。结果显示,50例中首次评分为81~100分者26例,71~80分15例、≤70分9例,平均分值80.978±10.654,中位数82分。根据评分值分为81~100分、71~80分和≤70分 3组,分别代表病情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小儿危重评分越低,发生器官功能衰竭数越多(F=19.29,P<0.001),MSOF发生率越高(x~2=27.03,P<0.001)。3组间存活、自动出院和死亡病例首次危重评分值及同期器官功能衰竭数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F值分别为10.65,35.87,P均<0.001)。非危重、危重和极危重3组患儿经治疗后,随病情好转,危重评分值基本上逐渐升高,各组的4次评分分值间差异均有显著意义(F值分别为7.69,36.29,12.83,P均<0.01)。表明小儿危重评分能准确反映病情、判断疗效和预后,在ICU和非ICU病房的急重症患儿中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对脓毒症患儿的诊断价值和PCT在评估严重脓毒症方面的意义.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1年7月至2012年4月湖南省儿童医院PICU收治的脓毒症患儿125例,将其分为重症脓毒症组及脓毒症组,同时根据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分为细菌性脓毒症组及非细菌性脓毒症组,并将同期入住该病房的非脓毒症患儿172例作为对照组.所有入选患儿住院后进行儿童危重病例评分及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采集血标本动态检测PCT,同时检测C-反应蛋白(CRP)、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结果 脓毒症组及非脓毒症组PCT平均值分别为(21.31±18.27) ng/ml、(4.35 ±2.63) ng/ml,脓毒症组PCT较非脓毒症组明显增高(t=4.744,P<0.05).脓毒症患儿PCT、CRP及WB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7(95%可信区间:0.633 ~0.840)、0.704(95%可信区间:0.610~0.799)、0.666(95%可信区间:0.554~0.778),PCT诊断严重脓毒症时的最佳临界值为10 ng/ml,此时敏感度为80.2%,特异度为82.6%.细菌感染所致脓毒症抗生素治疗第5天,临床症状好转、体温下降时,血清PCT迅速回落,而CRP、WBC在细菌感染被控制后仍维持在高水平,其回落速度慢于血清PCT.死亡组PCT水平呈持续上升趋势,PCT水平与小儿危重病例评分呈负相关(r=-0.621,P<0.05)、与感染相关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呈正相关(r =0.755,P<0.01).结论 PCT是诊断严重脓毒症及细菌性脓毒症价值较高的指标,动态监测脓毒症患儿PCT变化趋势有助于患儿疴情变化的判断,为临床医师评估病情转归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影响儿童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HSE)的预后因素,探讨儿童HSE预后差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 纳入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2012年1月至2013年10月确诊的儿童HSE 21例,除2例自动出院外,余19例纳入本研究,所有病例脑脊液单纯疱疹病毒(HSV) DNA-PCR检测均阳性.所有病例发病48 h内均未予阿昔洛韦抗病毒治疗,对所有病例进行临床和影像学分析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以上,临床及检查数据包括脑电图(EEG)、改良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脑磁共振成像(MRI)的结果,所有患儿均在住院时和起病1个月后进行至少2次MRI的平扫和增强扫描,然后对分析结果进行合理分组,进行多因素和单因素预后分析,以Logistic回归和Fisher's精确概率法统计分析,计算OR值.结果 本组病例年龄(2.03 ±2.23)岁,GCS评分(9.68±2.65)分,18例患儿存活,5例(27.8%)没有后遗症,3例(16.7%)轻度损害,这8例属于预后好.6例(33.3%)有中度神经系统损害,4例(22.2%)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8例预后好,11例预后差.多因素分析显示EEG、影像学病灶性质分布、年龄、GCS评分与预后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1~4岁(OR=30,95% CI 2.066~366.510,P=0.002),GCS评分≤10分(OR=27.518,95% CI2.066~306.510,P=0.004),MRI显示广泛坏死性异常(OR=12,95% CI1.294 ~ 111.323,P=0.017)是预后差的高危因素.结论 年龄、GCS评分、MRI的病变性质和损害程度是儿童HSE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儿童HSE容易累及广泛甚至深部核团或白质,坏死性损害为主,是儿童HSE预后差的重要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在重症手足口病患儿预后及病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作用。方法 424 名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纳入该研究,其中存活390 例,死亡34 例。收集患儿PCIS 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评估PCIS 评分系统对并发症和结局的分辨力。结果 存活组患儿PCIS 评分明显高于死亡组患儿(P结论 PCIS 对重症手足口病并发症及预后有一定预测作用,但根据现有评分体系不能充分反映重症手足口病病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标准、儿童序贯器官衰竭评分(pSOFA)和小儿危重病例评分(PCIS)对中国西南地区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中儿童脓毒症病死率的预测价值。方法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以2022年4月至2023年3月收入中国西南地区12个PICU诊断为脓毒症的447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出PICU时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在患儿入PICU 24 h内记录SIRS、pSOFA和PCIS的相关生理学参数并评分, 比较一般临床资料和部分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比较SIRS标准、pSOFA和PCIS对儿童脓毒症病死率的预测价值。结果 447例脓毒症患儿男260例、女187例, 年龄2.5(0.8, 7.0)岁。存活组405例, 死亡组42例。418例(93.5%)符合儿童SIRS标准, 440例(98.4%)符合pSOFA≥2分标准。符合SIRS标准的条目数量在存活组和死亡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2, 4)比3(3, 4)分, Z=1.30, P=0.192];死亡组的pSOFA分数显著高于存活组[9(6, 12)比4(3, 7)...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儿童危重病例评分(PCIS)、儿童器官功能障碍评分2(PELOD-2)、儿童死亡风险评分Ⅲ(PRISM Ⅲ)、儿童序贯器官功能障碍评分(pSOFA)4种重症评分系统对脓毒症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8月至2020年12月入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159例脓毒症患儿的病历资料。根据患儿入儿童重症监护病房后24 h内最差的生理指标计算PCIS评分、PELOD-2评分、PRISM Ⅲ评分及pSOFA评分。按照临床结局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 按照脓毒症严重程度分为脓毒症(无脏器损伤)组和严重脓毒症组。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PCIS评分、PELOD-2评分、PRISM Ⅲ评分及pSOFA评分对脓毒症患儿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存活组97例(61.01%), 死亡组62例(38.99%);严重脓毒症组141例(88.68%)。PCIS、PELOD-2、PRISM Ⅲ、pSOFA评分预测脓毒症患儿发生严重脓毒症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0.875、0.672、0.933(均P<0.05);PCIS、PELOD-2...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前瞻性研究的方法,评估儿童死亡危险(pediatric risk of mortality,PRISM)评分对院间转诊重症患儿死亡风险的预测能力.方法 2012年8月1日至2013年5月31日转诊的412例重症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PRISM评分系统的相关生理参数及结局资料,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的面积来评估PRISM对死亡和存活的分辨力,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来评估预期病死率和实际病死率是否拟合.结果 本研究纳入的412例院间转诊患儿中,367例(89.08%)为新生儿和婴儿,疾病类型以呼吸系统疾病(172例)和混合性疾病(169例)为主.45例患儿在住院期间发生死亡,病死率为10.92%.PRISM评分对应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是0.829(95% CI0.768~0.890).对PⅪSM评分进行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计算出卡方值为8.75 (P =0.364).结论 PRISM对院间转诊重症患儿的死亡风险评估具有较好的分辨力和拟合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新生儿急性生理学评分(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Ⅱ,SNAP-Ⅱ)和新生儿紧急生理学评分补充(score for neonatal acute physiology-perinatal extensionⅡ,SNAPPE-Ⅱ)预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onatal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预后价值.方法 以本院儿科重症监护室2002年至2012年收治的确诊NEC病例73例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情况将病例分为手术组和非手术组,根据预后结果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收集患儿的一般资料,比较不同组间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结果 手术组的两项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27.0±2.3)分,(26.5±1.8)分]均高于非手术组[(14.0±2.1)分,(15.0±2.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的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31.0±3.2)分,(31.0±3.4)分]均高于存活组[(11.0±2.5)分,(10.0±3.6)分,P<0.01].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预测手术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是0.726和0.732,其预测手术风险的最佳值分别是20和24;预测死亡风险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52和0.825,其预测死亡风险的最佳值为31和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评价疾病严重程度的SNAP-Ⅱ和SNAPPE-Ⅱ评分能够预测NEC预后的手术风险,对NEC的临床诊断、治疗、跟踪和病情的后续发展具有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动态监测新生儿急性肺损伤(ALI)患儿血清肺表面活性蛋白A(SP-A)水平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选择符合ALI诊断标准且机械通气的患儿20例,于入组和出组时(即脱机或恢复期及退院或死亡前)抽取股静脉血,病情有明显变化时反复抽血,共收集标本70例次.计算Pa02/FiO2值及TPV/RVET值.对照组12例同期留取血清,用免疫印迹法测定SP-A浓度.ALI患儿入组时血清SP-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7例死于ALI患儿出组时血清SP-A明显高于11例存活患儿及其入组时测定值(P<0.005和P<0.05),而11例存活患儿出组时SP-A水平明显低于其入组时测定值(P<0.05).整个观察期间ALI患儿血清SP-A水平与其相应的PaO2/FiO2和TPV/RVET比值呈负相关(P均<0.001).结论ALI新生儿血清SP-A水平与肺损伤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动态监测患儿血中SP-A水平有利于判断病情及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不同Apgar评分新生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的变化,探讨aEEG对窒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的诊断价值.方法 2010年12月至2011年10月对我院新生儿病房住院的56例不同Apgar评分足月患儿,根据生后1 min Apgar评分将患儿分为观察组(Apgar评分0~7分)36例,对照组(Apgar评分8 ~10分)20例.分别在生后6h内、2d、3d、7d对患儿进行aEEG描记,分析aEEG的变化及其对新生儿HIE的诊断价值.结果 对照组20例患儿生后6h aEEG正常17例(85%)、轻度异常3例(15%),无重度异常;观察组36例患儿中,生后6 h aEEG正常18例(50%),轻度异常13例(36.1%),重度异常5例(13.9%),观察组aEEG异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5.3,P<0.001).观察组36例患儿中,34例诊断为HIE,生后6 h aEEG监测结果与HIE临床分度有相关性(Spearman等级相关系数为0.867,P<0.01).动态aEEG监测56例患儿,生后6h有21例aEEG异常,其中15例(71.4%)患儿于病程48~72h aEEG恢复正常,有4例(7.1%)第7天aEEG呈重度异常.结论 对足月HIE新生儿进行生后动态aEEG监测,能早期预测HIE病情轻重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