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修复重建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目的 :为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损伤修复重建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 2侧经防腐固定、8侧冷藏新鲜标本上解剖观测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及小趾趾长伸肌腱、第 3腓骨肌腱、腓骨短肌腱、伸肌下支持带 ,在新鲜标本上摹拟修复术。结果 :小趾趾长伸肌腱、第 3腓骨肌腱、腓骨短肌腱、伸肌下支持带解剖位置恒定 ,与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相毗邻 ,具有一定的长、宽、厚度 ,可形成移植供体。结论 :①陈旧性踝关节外侧韧带和距下关节韧带的损伤 ,原位修复较难 ,用肌腱转位修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②可用腓骨短肌腱修复距腓前和跟腓韧带损伤 ,小趾趾长伸肌腱和第 3腓骨肌腱转位修复距下关节韧带 ,伸肌下支持带可用作加强缝合 ,术式经标本摹拟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背景:对于合并交叉韧带损伤的年轻且运动水平较高的患者易出现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直接修复损伤韧带以及肌肉肌腱转位加强等传统重建方法会遗留内侧副韧带复合体松弛的情况。目的:探讨自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的效果。方法:对Ⅲ度膝关节内侧副韧带损伤患者47例采取修复重建方法治疗,在解剖修复内侧副韧带基础上游离移植自体半腱肌腱、骨-髌韧带-骨、腘绳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浅层。结果与结论:最终37例患者得到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8个月。37例患者Lysholm评分、IKDC评分、Tegner最终随访评分、外翻应力位X射线片内侧关节间隙较健侧增宽的距离均较重建前明显改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按临床疗效评分为重建后优12例,良18例,中4例,差3例,优良率81%。结果证实,自体肌腱移植修复膝关节内侧副韧带Ⅲ度损伤效果良好,骨-髌韧带-骨及腘绳肌腱均是可供选择的移植物。  相似文献   

3.
背景:基因活化材料是新型的专为组织工程设计的转基因材料。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不愈合、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 目的:分析目前基因活化材料在骨科组织损伤修复中的应用,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方法:以“Gene-Activated-Matrix,GAM”英文检索词及“基因活化材料,组织工程,骨与软骨损伤修复,肌腱韧带损伤修复”中文检索词,检索CNKI中国知网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1999-01/2010-09相关文献128篇。纳入与骨组织工程及基因活化材料有关的基础性、前瞻性及临床性研究,排除标准重复性研究,保留其中的26篇进行分析。 结果与结论:目前基因活化材料技术在骨科主要用于骨折、软骨以及肌腱韧带损伤的修复。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可利用基因活化材料修复关节软骨损伤,通过转基因的靶细胞持续大量分泌生长因子来修复损伤的关节软骨。目前,基因治疗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基因转染的安全性、基因表达的可控性、以及寻找合适的基因载体。同时,基因活化材料治疗为韧带和肌腱损伤愈合也提供了新的治疗途径。大量研究表明利用基因活化材料治疗在组织损伤修复方面具有有效性和可行性,但仍面临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 Scleraxis:是韧带和肌腱的特异性基因,其在韧带、肌腱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参与细胞外基质的形成。当韧带和肌腱损伤后,Scleraxis也能发挥相应的生物学效应来参与韧带和肌腱的修复,加速损伤修复的进程。 腱-骨交界区:正常的肌腱与骨之间由4层结构构成:肌腱、未钙化的纤维软骨、钙化的纤维软骨和骨组织,肌腱和骨之间这一过渡结构被称为腱-骨交界面,当其受损时修复效果较差。 背景: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来源广泛、免疫排斥低,具有多系分化潜能,研究证实Scleraxis基因能够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向韧带分化,加速腱-骨愈合进程。 目的:探讨Scleraxis诱导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后是否能够在体内促进兔腱-骨愈合,为临床腱-骨愈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方法:①经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术前签署知情同意书,取健康足月产妇胎盘,经过2次胰酶消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然后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传代继续培养至第3代用于后续实验;②体外将携带有Scleraxis基因的慢病毒转染至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韧带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韧带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③将转染Scleraxis基因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注射到兔关节外腱-骨模型中,3个月后取标本观察腱-骨愈合情况。 结果与结论:①传代至第3代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呈长梭形、涡旋状贴壁生长;②第3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过Scleraxis基因慢病毒感染24 h后表达绿色荧光,96 h荧光表达量最强且稳定;③CCK-8检测转染病毒后对细胞的生长速度无影响;④实时荧光定量 PCR 显示:慢病毒转染Scleraxis基因后,其mRNA表达量成倍的增加,并且韧带相关基因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ibronectin、Tenascin-C的mRNA表达量也明显提高;⑤免疫荧光结果显示:慢病毒转染Scleraxis基因后其韧带相关蛋白Ⅰ型胶原、Ⅲ型胶原、Fibronectin、Tenascin-C的表达水平提高;⑥动物体内实验证实:慢病毒转染Scleraxis基因后能够加速兔关节外腱-骨模型的腱-骨愈合。 ORCID: 0000-0003-2163-3897(邹刚)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背景:羊膜独有的结构可阻止某些物质通过,能保证包裹内组织正常营养供应,而且具有抗粘连、组织相容性好、炎性反应轻、纤维包裹少及可降解等特性。目的:比较新鲜羊膜及脱细胞羊膜修复腱鞘缺损,预防肌腱粘连和促进肌腱愈合的作用。方法:取60只雄性来亨鸡,制作双足第三足趾制备肌腱及腱鞘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修复,新鲜羊膜组采用新鲜人羊膜修复腱鞘缺损,脱细胞羊膜组采用人脱细胞羊膜修复腱鞘缺损,对照组不做腱鞘修复。修复后进行第三足趾组织学观察及生物力学测试。结果与结论:①组织学观察:修复后2周,3组均存在充血水肿及炎症反应,新鲜羊膜组最轻,对照组最严重,3组水肿及炎症反应随时间延长逐渐减轻。修复12周,各组假鞘较修复后4周明显成熟,新鲜羊膜组及脱细胞羊膜组假鞘表面细胞致密层状排列整齐,表面光滑;对照组假鞘表面细胞排列紊乱,结构松散,可见表面纤维组织突出假鞘表面;②生物力学测试:脱细胞羊膜组、新鲜羊膜组修复后4,8,12周的肌腱滑动距离均大于对照组(P<0.05),前2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脱细胞羊膜组、新鲜羊膜组修复后4,8周的肌腱最大拉伸断裂强度高于对照组(P<0.05),且新鲜羊膜组高于脱细胞羊膜组(P<0.05),3组修复后12周的肌腱最大拉伸断裂强度无差异;③结果表明:新鲜羊膜和脱细胞羊膜均可用于重建腱鞘缺损,预防肌腱粘连,新鲜羊膜在促进早期肌腱愈合方面优于脱细胞羊膜。  相似文献   

6.
背景:以往治疗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主要手段是移植重建,最常用的移植材料为自体的骨髌腱骨、半腱肌腱和股薄肌腱。但由于此类移植物存在取材区并发症及韧带化过程中的各种问题,近年来人工韧带的研究受到重视。 目的:认识膝关节交叉韧带的结构及血供特点,以及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后人工韧带重建治疗机制与临床应用特点。 方法:①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组织结构,功能学特点以及血供差异。②分析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的类型及生物力学机制。③分析修复膝关节交叉韧带损伤的材料学分类及特点。④分析人工韧带修复后影响关节稳定性的因素。 结果与结论:修复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时,应首先考虑到前、后交叉韧带的功能及血供情况,选择合适的重建物,使重建时过程简化,操作简单,重建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较好,达到修复后的解剖与功能的双重建。  相似文献   

7.
背景:调动和激活韧带与肌腱细胞群是有效修复损伤韧带与肌腱的关键,通过对韧带与肌腱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群进行分离,对韧带与肌腱组织正常结构的维护及损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目的:比较经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分离出来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细胞复制性衰老与表面标记物表达。方法:分别用组织块培养法和酶消化法对成年SD大鼠的髌韧带细胞进行分离培养,比较该两种方法得到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生长曲线,表面标记物的表达,细胞复制性衰老等情况。结果与结论:经两种分离方法分离所得的髌韧带细胞的形态、增殖能力、表面标记物及复制性衰老均存在差异。提示髌韧带细胞可能存在不同群,且不同群的髌韧带细胞可能在髌韧带正常功能与修复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报道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重建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的应用解剖及术式设计。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标本,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供,2侧新鲜下肢标本模拟手术设计。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结果:应用带血供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胫侧副韧带30例,胫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8例,胫侧副韧带和后交叉韧带4例,多韧带损伤1例,经随访疗效为满意。结论:大收肌腱与膝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重建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的应用解剖及术式设计.方法:40侧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标本,解剖观测大收肌腱的形态及其血供,2侧新鲜下肢标本模拟手术设计.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膝关节韧带断裂缺损.结果:应用带血供大收肌腱转位修复胫侧副韧带30例,胫侧副韧带和前交叉韧带8例,胫侧副韧带和后交叉韧带4例,多韧带损伤1例,经随访疗效较为满意.结论:大收肌腱与膝关节毗邻,与膝关节韧带形态近似,以膝上内侧血管为蒂转位修复重建胫侧副韧带尤为理想.  相似文献   

10.
利用人胎羊膜防肌腱粘连由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梅宝珊等人研究的《人羊膜植入防肌腱粘连的实验研究和临床应用》课题,最近通过合肥市科委组织的专家评审。肌腱损伤行手术修补后产生修补段肌腱与周围组织粘连,是影响术后肢体功能恢复的因素之一。防治肌腱粘连的方法和...  相似文献   

11.
文题释义: 脱细胞羊膜支架:是一种通过对新鲜羊膜进行脱细胞处理后得到的天然支架,富含有丰富的细胞外基质成分,细胞能够在该支架表面正常生长。 Scleraxis:是肌腱细胞/韧带细胞的特异性标志分子,在肌腱细胞和韧带细胞的发育和分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背景:脱细胞羊膜支架是一种天然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经广泛应用于组织工程的相关领域。Scleraxis能够促进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向人韧带细胞分化,进而促进腱-骨愈合。 目的:探讨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Scleraxis慢病毒转染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能否促进兔腱-骨愈合。 方法:①体外分离培养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经过传代培养后观察细胞的形态;②体外构建Scleraxis慢病毒然后以最适感染复数转染第3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q-PCR检测其转染效率;③用酶消化法制备脱细胞羊膜支架,然后体外将转染Scleraxis慢病毒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接种到脱细胞羊膜支架上面,鬼笔环肽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情况;④将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转染Scleraxis慢病毒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包裹新西兰大白兔跟腱,然后移植到骨隧道内,观察其对腱-骨愈合的影响。 结果与结论:①第3代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呈贴壁生长,细胞生长状态良好;②Scleraxis慢病毒转染后96 h表达稳定的绿色荧光,Slclerxis的mRNA表达水平明显提高,说明转染成功;③脱细胞羊膜支架的上皮细胞基本消失,证明脱细胞比较彻底,同时其基底层完整保留,细胞外基质成分仍然存在;④通过鬼笔环肽染色发现细胞在脱细胞羊膜支架上生长良好,增殖未受到影响;⑤体内实验结果提示:人脱细胞羊膜支架复合Scleraxis慢病毒转染的人羊膜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促进腱-骨愈合的作用。 ORCID: 0000-0002-6798-6156(张骏)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2.
左健  孙皓  潘乐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1,15(53):10039-10042
背景:近年来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逐渐用于治疗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 目的:综述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特点及其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后的免疫排斥反应问题。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10 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llograft,anatomy,transplantation”,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同种,肌腱,移植”。检索文献量总计164篇,最终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34篇。 结果与结论:国内外学者对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进行了几十年的研究,已逐步了解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生物力学特性;通过冷冻处理法、细胞毒物质处理法解决了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使其既能降低异体肌腱的抗原性,又能保存肌腱细胞的活性,促使肌腱的内源性愈合,提高肌腱愈合速度与强度,减轻或避免肌腱粘连的发生,临床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前交叉韧带移植物的选择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目前仍然存在争议。 目的:综述近期前交叉韧带重建移植物的选择及相关进展。 方法:由第一作者检索1995/2009 PubMed数据与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双束重建的比较,移植物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与骨关节炎相关性及前交叉韧带重建与本体感觉功能恢复相关性的文献。 结果与结论:在前交叉韧带重建中,单束与双束重建在临床疗效上目前并无显著差别;在移植物的选择上,目前仍然存在争议,骨-髌腱-骨以及四股腘绳肌自体移植物仍为前交叉韧带重建中的首选,带骨或不带骨的股四头肌肌腱、各种异体移植物和人工肌腱也逐渐被广泛使用于临床。从目前的各种报道分析,发生早期骨关节炎的危险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半月板损伤,而非前交叉韧带损伤;对于施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同时重视本体感觉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OBJECTIVE: To describe the clinical picture, pathophysiology, and treatment of concomitant lesions of the peroneus brevis tendon and lateral ligament injuries to the ankle. BACKGROUND: In some cases, chronic lateral ankle instabil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longitudinal partial tear in the peroneus brevis tendon. Patients who suffer from this lesion usually have atypical posterolateral ankle pain combined with signs of recurrent ligament instability ("giving way"). The tendon injury is often overlooked because it is combined with the ligament injury, and the injury mechanisms are similar. DESCRIPTION: Tears or laxity in the superior peroneal retinaculum allow the anterior part of the injured peroneus brevis tendon to ride over the sharp posterior edge of the fibula, leading to a longitudinal tear in the tendon. This combined injury should be suspected in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giving way of the ankle joint and retromalleolar pain. The diagnosis can be established using either ultrasonography o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IFFERENTIAL DIAGNOSIS: Ligament injury, tenosynovitis, peroneus longus tendon lesion, os peroneum fracture, distal peroneus brevis tendon tear, or anomalous peroneus tertius tendon. TREATMENT: The tendon injury and the ligament insufficiency should be repaired at the same time. CONCLUSIONS: We recomme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superior peroneal retinaculum, combined with repair of the tendon, using side-to-side sutures and anatomic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lateral ankle ligaments.  相似文献   

15.
背景:自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已广泛应用,但是供区容易出现并发症,同种异体肌腱移植越来越多应用于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是一种重要的替代材料。 目的:比较关节镜下自体肌腱及同种异体肌腱移植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差异。 方法:40 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分为2组:自体肌腱组为自体半腱肌及股薄肌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异体肌腱组为应用由山西骨组织库提供的同种异体肌腱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 结果与结论:全部病例均获得6个月以上随访,最长随访时间36个月。重建前后两组大腿周径患健侧差值、Lachman 试验、中立位前抽屉试验(ADT)和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KDC)、Lysholm 及Tegner 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 0.01),两组间术后各项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结果表明,自体肌腱与单纯深低温冷冻同种异体肌腱移植在重建膝关节前后交叉韧带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6.
背景: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严重影响膝关节的稳定性,重建后短期疗效确切,但中期疗效尚不明确。 目的:评估多韧带损伤重建后的中期疗效。 方法:选择40例前后交叉韧带损伤合并Ⅲ度内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男30例,女10例,年龄19-48岁,前后交叉韧带损伤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内侧副韧带损伤行带线铆钉修补。重建前后行Lachman试验、IKDC分级、Lysholm评分及KT-1000对患者进行主观和客观评分,以评估重建疗效。 结果与结论:4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0个月。重建后患者膝关节疼痛、肿胀、屈伸活动受限等症状明显改善,Lachman试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分级评分及KT-1000较重建前明显提高(P < 0.05),提示应用同种异体肌腱重建前后交叉韧带、带线铆钉修补内侧副韧带,能有效恢复膝关节的稳定性,短中期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背景:交叉韧带是膝关节内的核心性稳定结构,具有制导膝关节生理活动并限制非生理性活动的功能,其中前交叉韧带的作用更为重要,其损伤的治疗已成为目前运动医学研究的热点。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生理功能、损伤机制,综述其修复过程中组织工程化材料的研究成果。 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01/2011-02 PubMed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有关前交叉韧带组织工程研究进展、肌腱支架材料生物力学分析、生物材料在肌腱组织工程中应用及组织工程技术在修复肌腱缺损临床应用方面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biological materials,damage,treatment”,中文检索词“前交叉韧带,生物材料,损伤,治疗”,检索文献量总计102篇。 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损伤后组织工程化康复措施得到了较快发展,从材料的选择来看,单一移植材料难免会存在诸多不足,不利于韧带的康复,复合材料可以结合不同材料的特性对韧带组织工程化材料进行配置,可以弥补单一材料的生物相容性、降解速度、生物力学性能、材料的韧性等不足,另外,对组织工程化材料进行功能结构加工也是尤为重要,这样可以更大程度的为细胞提供吸附、成长和分化的良好环境。同时,基因技术的进步以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必将在更大程度上满足前交叉韧带康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研究进展。方法 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数据库,分别以“膝关节”“前外侧韧带”“前外侧关节囊”“Segond骨折”为关键词,检索1980年1月—2015年10月与膝关节前外侧韧带的解剖学、组织学、生物力学及其损伤的临床诊断和外科治疗有关的文献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前外侧韧带近端起源于股骨外侧髁腘肌腱止点附近,远端止于Gerdy结节外侧,经组织学研究显示前外侧韧带符合韧带组织的特征。前外侧韧带对维持膝关节内旋稳定有重要作用。前外侧韧带损伤应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其诊断不仅依靠影像学检查,还要结合临床查体;手术方式一般为关节外肌腱固定。结论 前外侧韧带是与Segond骨折相关的韧带结构,有助于维持膝关节内旋稳定性。目前对其损伤后的手术治疗方式尚无统一定论,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Acton KJ  Dowd GS 《The Knee》2002,9(2):157-159
A case is presented of a traumatic avulsion fracture of part of the tibial tubercle after harvesting of the central third of the patellar tendon, with bone blocks, fo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 reconstruction. The literature is reviewed. This injury has not been reported previous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