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闽清县幼儿入托入园前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携带情况.方法 8 111名儿童为1995~2006年新入托入园的幼儿,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结果 通过对8 111名幼儿的检测,共发现HBsAg阳性者184例,总阳性率为1.82%.结论 本区幼儿HBsAg阳性率呈逐年下降的趋势.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校新生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为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本校2002~2005年入学新生进行HBsAg检测及ALT检测,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新生HBsAg阳性率4.23%~5.20%,有逐年下降趋势;男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女生(P<0.01),农村的新生HBsAg阳性率明显高于城镇新生(P<0.01);乙肝病毒感染模式以"大三阳"和"小三阳"为主。结论:入学新生HBsAg检测及ALT检测的结果反映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和免疫状况,是制定乙肝防治对策和提升学生保健服务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管HBsAg阴性幼儿其HBsAb阳性率的检出情况。方法收集2013年在我中心体检的8个月至1岁半的幼儿体检结果 380例,2014年2月到3月在我中心体检的3岁至5岁儿童入园体检结果 352例,对不同年龄的儿童HBsAb阳性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检测380例8M至1.5岁的幼儿,其中HBsAg均为阴性,HBsAb阳性者145例。结论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的普及,使婴幼儿普遍产生了对乙肝病毒的免疫力,表现为HBsAb阳性率高,但随着年龄的逐渐增长,HBsAb的阳性率明显下降,提示应后续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东莞塘厦镇3~6岁儿童入园前及入园后贫血患病情况,分析贫血原因,为降低本地区儿童的贫血患病率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对本地区1980名入园前儿童及7413名入园儿童进行血常规分析及血清铁蛋白测定,并对相关因素进行问卷式调查分析。结果东莞塘厦镇缺铁性贫血(IDA)儿童占贫血儿童的52.0%,学龄前儿童(3~6岁)贫血患病率5.8%,入园后3岁组的贫血患病率8.8%及入园后4岁组的7.3%明显高于入园前年龄组(3~4岁)的4.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父母文化水平、家庭收入、饮食习惯、婴幼儿期的喂养方式、早产、环境适应能力、幼儿园的膳食管理是缺铁性贫血的相关因素。结论有效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学龄前儿童的健康保证。  相似文献   

5.
阿勒泰是新疆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为了解该地区实验幼儿园儿童健康状况,对2004~2006年378名在园儿童的健康体检结果进行调查。现分析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阿勒泰地区实验幼儿园2004~2006年在园儿童健康体检结果。1.2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4~2006年儿童体检结果进行摘录、统计、分析。使用XF-1血红蛋仪检验血色素,采用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检测图(世界卫生组织推荐身高、体重参考值及评价标准)对378名儿童的营养状况进行评估。2结果2.1 378名儿童各年龄段各项指标情况见表1。表1 3~5岁儿童各项指标情况[例(%)]年龄贫血营养过…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深圳市观澜镇从业人员和幼儿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血清学感染情况,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SA)对深圳观澜2004~2008年共656 144名从业人员和2006~2008年共19 825名幼儿(1~6岁)体检者做HBV表面抗原(HBsAg)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001~2008年从业人员体检平均HBsAg阳性率为6.85%.其中男性感染率为9.000%,女性感染率为5.27%,男性HBV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饮食、公共服务场所从业人员感染率为5.15%,普通工厂从业人员感染率为6.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06~2008年幼儿体检者平均HBsAg阳性率为0.33%,其中男童感染率为0.38%.女童感染率为0.27%,男女儿童感染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幼儿园HBsAg阳性率与从业人员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1).从2005年开始.HBV感染率呈逐年下降趋势.结论 对从业人员和儿童定期进行健康体检是及时发现HBV感染的有效途径,提高易感人群的疫苗接种率是切断HBV传播和预防HBV感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7.
目的:执行《南京市托幼机构管理办法》,为入园幼儿体检并进行规定项目的检测。方法用Mission C-100小型干式生化仪,取末梢血30μl滴加到测试条加样区中央,置于试剂槽内,120s后读取结果。对检测结果异常者进行跟踪复查并进行原因分析。结果共检测4664例入园幼儿ALT,其中男童2596例,女童2068例。ALT<40U/L者有4572例,ALT>40U/L者有92例。结论4664例入园幼儿ALT检测结果与临床基本符合。其中92例结果异常者复查个案跟踪原因分析后建议:入园体检的小朋友应免吃牛奶、酸奶、鸡蛋等食物,可以喝点白开水。对于感冒、发热、吃药的小朋友等疾病治愈、身体恢复后再来体检。  相似文献   

8.
500名儿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检查结果的对比分析,了解入园儿童乙肝感染情况及注射乙肝疫苗后的效果差异,从而降低儿童乙肝感染率和提高儿童乙肝疫苗接种率及接种质量。方法对500名2~5岁入园儿童空腹抽血2 m l分离血清,采用酶标法,进行乙肝血清标志物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的检测。结果乙肝表面抗原阳性共15人,占3%,其中男童8人,女童7人。乙肝表面抗原阴性共485名,其中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为270人,阳性率为54%。乙肝表面抗体阳性中男童136人(占50.99%),女童134人(占49.01%),经统计学处理,男、女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男、女入园儿童乙肝抗原抗体检测结果经卡方检验无统计学意义,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
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分析孝感市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为无偿献血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孝感市2006~2008年无偿献血者5项血液传染病指标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采用速率法(正常值小于40U);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抗-HCV、抗-HIV、梅毒抗体检测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2006~2008年共检测74619人次,其中不合格者2038人次,占总人数的2.69%。ALT、HBsAg和抗-HCV不合格为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ALT不合格率呈下降趋势;梅毒抗体不合格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结论加强对无偿献血者的征询和宣教,献血前增加必要的筛查可以提高血液质量、保证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析婚前体检人群感染HBV的情况。方法入选我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婚前体检者9000人,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及免疫金标记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谷丙转氨酶(ALT)。结果婚检者9000例检出180例HBsAg阳性,其中男104例,女76例,阳性率0.02%,性别之间检测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180例HBsAg阳性者检测HBV血清标记情况,其中大三阳67例,小三阳85例,抗-HBC+HBsAg阳性10例,HBsAg阳性者18例;180例HBsAg阳性者检测肝功能ALT异常者4例,阳性率2.22%。结论婚前进行感染HBV筛查,有助于进行免疫预防及降低疾病感染率,确保优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锡林浩特地区蒙古族、汉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物感染状况。方法对2007年5月~2009年5月蒙、汉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检测标本12 844人(份),进行ALT、HBsAg、抗-HCV、抗-HIV、梅毒等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统计不合格数和不合格率,并用χ2检验比较。结果检测总不合格率为2.95%,其中蒙古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2.79%。汉族献血人群血液检测不合格率为3.14%,ALT、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比例比较,χ2分别为6.66、4.87、8.12、4.60、2.51,均为P<0.05。结论本地区蒙古族献血人群5项传染性标志检测不合格率低于2002年3月~2006年5月水平,其中HBsAg、抗-HCV、抗-HIV不合格率在蒙、汉族献血人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梅毒检测蒙、汉族献血人群感染率较低(0.28%、0.44%),蒙、汉族献血人群ALT不合格率较高(1.58%、1.05%)。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昆明地区儿童非典型肺炎病原体感染的流行情况,加强对儿童非典型肺炎病原体的认识,并为临床诊断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6岁以下急性下呼吸道感染患儿11 742例,其中男6 960例,女4 782例,年龄0~6岁,分为0~1岁组、>1~3岁组、>3~6岁组。取静脉血,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联检试剂,同时检测4种非典型肺炎病原体:肺炎支原体(MP)、嗜肺军团菌(LP)、肺炎衣原体(Cpn)、Q热立克次体(QFR)。结果 11 742例患儿中阳性感染人数3 822例,感染率为32.5%。主要感染病原体为MP和LP。MP感染人数1 793例,占46.9%;LP感染人数1 752例,占45.8%;Cpn感染人数129例,占3.4%;QFR感染人数148例,占3.9%。各年龄段男女感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P及LP感染在>1~3岁、>3~6岁年龄段有增高趋势,并有逐年上升的趋势。结论昆明地区6岁以下儿童非典型肺炎感染病原体主要以MP及LP为主,前者居首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性别间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感染基因型别差异,了解某地区感染状况,为临床防治相关疾病提供诊疗依据。方法采用PCR体外扩增-DNA反向点杂交的芯片技术检测HPV感染的基因型。结果共检测421人次,其中男155人次,女266人次,总阳性检出率为58.91%。23个亚型均有检出,低危型6型和高危型16型阳性检出率最高。检测年龄范围:男18~68岁;女15~67岁,阳性者以21~30岁年龄组居多。共确认重复检测47人次,占全部检测人次数的11.16%。结论女性就诊者阳性检出率高于男性,全部就诊者阳性检出率年龄组别间和高危型感染率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广东省恩平市恩城镇中小学生、学前儿童HBV感染状况和应用乙肝疫苗控制HBV感染效果。方法 1998年应用ELISA法对全镇4811名中小学生、学前儿童进行HBsAg检测,对HBsAg阴性者进行乙肝疫苗三针基础免疫接种,3a后的2002年再对全镇4891名中小学生、学前儿童进行检测HBsAg。结果 1998年学生儿童HBsAg阳性率为13.4%,其中学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的阳性率依次为8.1%、14.6%、13.7%;学前儿童与小学生、初中生之间相比,其阳性率具有显著性差异,小学生与初中生相比无显著性差异。2002年学生儿童HBsAg阳性率为7.3%,其中学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的阳性率分别为3.1%、6.5%、11.1%:三者之间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2032年学生的阳性率比1998年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在中小学生和婴幼儿、学前儿童等人群中,开展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可有效控制HBV感染。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瑞安市学龄前儿童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的阳性率.方法 以2004~2006年瑞安市部分2~6岁学龄前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乙肝病毒5项标志物进行检测与分析.结果 3年来,HBsAg阳性分别为1、24、17例,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11,P>0.05);抗-HBs阳性分别为28、1 038、1 203例,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3.28,P<0.05).结论 学龄前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明显降低,乙肝病毒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调查2005~2014年驻徐州部队29565人次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的情况。方法对29565人次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 P )5项指标的检验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29565人次献血者中检测阳性380人(1.29%),其中ALT 阳性213人(0.72%),HBsAg阳性44人(0.15%),抗‐HCV 阳性110人(0.37%),抗‐TP阳性13人(0.04%),未检出HIV阳性者。从动态观察看,2005~2014年ALT、HBsAg具有逐年下降趋势,抗‐HCV具有上升趋势。结论驻徐州部队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阳性的最主要原因为ALT异常,其次为抗‐HCV异常。建议在新兵入伍前增加抗‐HCV检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浙江省丽水市新入园儿童病毒性乙型肝炎(乙肝)疫苗(HepB)接种率、乙肝病毒(HBV)感染率及其抗体阳性率。方法采集2006-2008年10 619名(2006年4052名,2007年4420名,2008年2147名)入园体检儿童外周静脉血,用ELISA法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及其抗体(抗-HBs)。采用检查疫苗接种记录了解上述儿童HepB接种情况。结果上述儿童的HepB接种率99%。10 619份血标本中, HBsAg总阳性率为0.56%,各年度的阳性率分别为0.71%、0.52%和0.37%,呈逐年下降趋势(IP/I>0.05)。上述标本中抗-HBs总阳性率为47.10%,其中2006、2007和2008年的血标本中抗-HBs阳性率分别为42.57%、48.21%和53.38%,抗-HBs阳性率逐年升高(IP/I<0.01)。结论丽水市入园儿童HepB接种率很高,HBV感染率很低,且抗-HBs阳性率逐年升高,表明该市儿童的乙肝防控工作已有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8.
绍兴地区2006~2010年无偿献血者血液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绍兴地区血液安全状况、预防和控制疾病经输血传播。方法对2006~2010年本地区无偿献血者标本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为1.90%,其中HBsAg、抗-HCV、抗-HIV、抗-TP及ALT检测阳性率分别为:0.42%、0.33%、0.20%、0.45%、0.54%。结论绍兴地区5项指标检测总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ALT阳性是构成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最主要因素,抗-TP阳性人数不断增加,成为仅次于ALT阳性而造成血液报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州市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HBV感染状况.方法:对广州市2006年10~12月申请领健康证的49182名从事服务行业的人员进行了HBsAg、HBeAg和ALT检测.如果:受检的49182名中,HBsAg( )、HBeAg(-)1689名,占3.4%,HBsAg、HBeAg均( )706名,占1.4%.ALT升高2394名,占4.9%.男性HBsAg、HBeAg和ALT的异常检出率均高于女性(均为P<0.01),HBsAg( )、HBeAg(-)者以21~30岁者最多,HBsAg、HBeAg均( )者以16~20岁者最多,ALT升高者以21~30岁者最多.HBsAg阳性者且伴ALT升高者的ALT水平相对较高(P<0.01).结论:广州市从事服务行业人员的HBsAg阳性率较低,而HBV感染以30岁以下受检查者占多数,提示应继续贯彻执行健康证的制度,尤其应对16~30岁者加强监测,并应增加甲型、丙型及戊型肝炎病毒标志物的检测,以保障其服务对象的安全.  相似文献   

20.
无偿献血者ALT阳性追踪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追踪调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阳性无偿献血者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HBsAg、抗-HCV及ALT检测结果。方法追踪563名ALT阳性无偿献血者,要求其6个月后再次献血,对其献血的血液进行常规的血站血液检查。结果 563例ALT阳性的无偿献血者二次献血的有289名,ALT检测阳性有49名;三次献血的274名,其中第二次献血ALT检测阳性有50名,第三次献血ALT检测阳性有43名;有38名追踪到6次ALT检测均为阳性。所有563例HBsAg、抗-HCV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无偿献血者ALT异常的主要原因并非是HBV和HCV感染,而是其他非病理性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