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5 毫秒
1.
眼保健操是中国中小学生缓解视力疲劳和预防近视的主要方法,在中国防治近视的历程上,眼保健操可谓功不可没。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近视率增长迅猛,眼保健操应运而生。眼保健操与中医关系密切,经络腧穴理论是眼保健操的理论基础,推拿手法是其操作基础。眼保健操操作简单,趣闻性强,伴乐轻柔,能使操作者身心都能得到充分的放松,是一种防治近视的良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2种传统眼保健方法延缓青少年近视的效果,及其对青少年眼轴、角膜散光的影响,评价这一传统疗法防治青少年近视的安全性。方法 186名学生分别来自七、八年级7个班,将这7个班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练习明目功,对照组练习眼保健操。观察2组在干预前、后3个月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角膜散光的变化。结果近视:明目功组延缓近视效果优于眼保健操组(P=0. 033);组内主导眼和非主导眼比较,裸眼视力、屈光度都有所改善,但无差异(P 0. 05)。正视:2组延缓青少年近视化效果无差异(P=0. 663)。眼轴:2组眼轴都有所增长,但无差异(P=0. 505)。角膜散光:2组角膜散光都有所减少,但无差异(P=0. 55)。结论 2种传统眼保健法防治青少年近视具有安全性,明目功效果优于眼保健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研上海市2个区4所学校初中学生2008版眼保健操的行为现状,为进一步落实《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提供建议。方法 在上海市黄浦区及虹口区4所中学的6~8年级中,向中学生发放网络问卷调查,对学生近视情况、眼保健操培训和操作情况以及操作后主观感觉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放网络问卷调查762份,回收有效问卷758份。(1)调查学生近视情况:受访者的近视率在36.49%~45.45%;(2)眼保健操培训情况:58.33%的受访者每学期都接受了眼保健操的操作培训;(3)眼保健操操作情况:36.94%的受访者每天做眼保健操3次及以上,而有15.04%从不做;做眼保健操前无洗手习惯比例,6年级为98.55%,7年级降至22.97%,8年级只有15.77%;(4)主观感觉:94.97%的受访者认为眼保健操对视力有帮助;63.98%的受访者认为今后有必要保留眼保健操。结论 眼保健操对改善学生视疲劳和防止近视进展有一定的作用,加强眼保健操的规范培训有助于学生提高操作效果,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手卫生习惯仍是操作重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东莞市沙田镇虎门港学龄前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探讨。方法:选取东莞市沙田镇虎门港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期间的14所托幼机构4~6岁5427例学龄前儿童进行儿童近视的危险因素分析,并且提出相应的干预措施。结果:学龄前儿童共5427例,有220例有近视问题,占比4.05%,其中4~5岁104例,占1.92%;5~6岁116例,占2.14%。学龄前儿童近视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学龄前儿童近视与父母近视、看电视时间、近距离用眼、做眼保健操方法有关;学龄前儿童近视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父母近视、看电视时间、做眼保健操方法是近视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东莞市沙田镇虎门港学龄前儿童存在一定比例的近视现象,并且受到诸多危险因素影响,应该针对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学龄前儿童用眼卫生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耳穴贴压与眼保健操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的疗效,并分析其对青少年视力的保健意义。方法将116例(202只患眼)张江高科实验小学三年级的轻度近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9例,106只患眼;对照组57例,96只患眼。对照组每天坚持做2次眼保健操(揉天应穴、挤按睛明穴、揉四白穴、轮刮眼眶4节),不做其他干预;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王不留行籽贴压耳穴眼、目1、目2、肝、心,治疗2个月。用国际标准视力表观察视力变化。结果经过2个月的治疗,治疗组有效率高达94.3%,对照组有效率85.4%,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贴压与眼保健操对于青少年轻度近视的治疗都有明显疗效,且从治疗效果及时间效应来看耳穴与眼保健操结合将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理视健眼操与现行健眼操在视力保健的效果予以探讨。方法随机抽取某校初中一年级的学生1 000名,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安排对照组开展现行眼保健操,安排观察组开展理视眼保健操。经过一段时间眼保健操的练习,对这1 000名学生的视力、屈光度、眼血流速度、阻力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视力保健效果总有效率(86.000%)明显优于对照组(67.000%),说明理视健眼操的视力保健效果明显比现行健眼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进行眼操近视屈光度的控制效果总有效率(76.200%)明显优于对照组(25.000%),说明通过理视健眼操的近视屈光度的控制效果明显比现行健眼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66只正视眼球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观察组的眼血流动力学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说明理视健眼操改善眼部微循环效果明显比现行健眼操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理视健眼操与现行健眼操相比,前者的视力保健效果明显比后者好,差别在于直接主动与间接被动保健方式的不同、调解范围大小的不同、调解途径的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 近视分为生理性近视和病理性近视。前者只是单纯的曲光不正,而后者又称恶性进行性近视,除表现有眼轴延长,屈光不正外,常伴有眼底的病理性改变和其它一些并发症。为探讨近视患者血清皮质醇含量与发病关系,我们于1994~1996年对184例生理性近视,39例病理性近视患者进行了血浆皮质醇含量的测定,同时对部分患者进行了24小时尿17羟类固醇和17酮类固醇测定,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研究对象:正常对照组:皮质醇对照组:均为本单位职工,学生和体检正常者,共42例(男27例,女15例)。年龄13~57岁,平均28.4岁。 尿17羟、17酮对照组:正常人,生理性近视各16人,共计32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四联疗法治疗青少年近视的疗效.方法 将102例青少年近视患者分成治疗组55例,对照组47例,对治疗组患者用中医食疗、耳穴贴压、眼部贴敷、雾视矫治组成的四联疗法进行综合治疗,对照组患者除坚持学校统一执行的眼保健操及保持用眼卫生外,不得使用其他预防治疗近视措施.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79.05%,对照组总有效率5.56%,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四联疗法对青少年近视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治脊疗法配合眼周穴位按摩治疗青少年轻中度近视眼的治疗作用,以探索一种防治青少年近视的新疗法。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120例患者,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根据青少年近视与颈部损伤有密切关系的特点,运用治脊疗法(颈部双侧夹脊及颈侧软组织推拿加拔火罐)配合眼周穴位按摩为治疗组,并以单纯穴位按摩疗法为对照组,以远视力和屈光度作为观测指标,分别观察两组的疗效并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同时观察患者颈部软组织损伤及颈椎排列异常的发生率及治疗后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0.34%,明显优于对照纽52.03%;该疗法对假性近视和混合性近视疗效确切,有效率分别为100%和98.46%,对真性近视屈光度无改善;对轻度近视的疗效优于中度近视。注意用眼卫生、颈部保健、坚持眼力训练及做眼保健操者远期疗效稳定。青少年近视的发生与颈部损伤密切相关。结论中医治脊疗法配合眼周穴位按摩治疗青少年轻度近视、假性近视及混合性近视疗效确切,颈部保健对防治近视眼的发生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视明露为主治疗青少年近视168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元旭红 《四川中医》2001,19(7):64-64
随着电视机、游戏机、电脑数量的急剧增加,青少年近视呈逐年上升趋势。我院以视明露为主配合眼保健操治疗青少年近视168眼,有效率达100%,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研究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屈光状态。方法:对86例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的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白内障类型和分期以及相互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老年性白内障的初发期和中期随着年龄的增加视力呈逐渐下降趋势,但经过矫正,视力可以大幅度提高,其中皮质性与混合性中以远视为主,核性中多为近视。结论:老年性白内障初发期和中期的视力下降多是由晶状体的屈光指改变及晶体状体的弹性降低和睫状肌调节功能下降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远视儿童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屈光演变的影响。方法对83例(166眼)6~9岁远视和复性远视散光的儿童散瞳验光,配镜处方根据验光度数分别减少不同球镜度数。第1组减+1.00DS,第2组减+2.00 DS,第3组减+3.00 DS。连续观察3年的屈光演变。结果各组患儿的远视屈光度均逐年降低,但平均每年递减度数第1组的明显低于第2组和第3组(P〈0.01);第2组和第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程度的屈光矫正对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有影响,适量欠矫有利于中、高度远视儿童的正视化过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观察在校女大学生习练瑜伽前后的柔韧性、心肺功能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此功法对其身体素质的影响.方法:于参加瑜伽选修课的在校女大学生中随机抽取102人,采用课上集体练习瑜伽健身术,每周3小时,时间5个月的方法,检测并观察练功前后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练习瑜伽健身术5个月前后,受试着身高体重指数变化不显著(P〉0.05),握力体重指数明显增加(P〈0.01);纵叉和横叉的臀部离地距离明显缩短(P〈0.01);坐位体前屈手推游标的距离明显增加(P〈0.01);肺活量体重指数、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潮气量(VT)明显增加(P〈0.01),心率明显减缓(P〈0.01).结论:习练瑜伽健身术能有效的提高女大学生的力量、柔韧性、并改善其心肺功能,提高有氧耐力运动素质,最终提高女大学生的身体素质.  相似文献   

14.
对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的一般规律。方法:对学龄前儿童102例(204只眼)详细了解注诊原因,并作散瞳检影及斜视检查。结果:就诊原因以看电视头位姿势异常者最多,屈光状态则以远视和远视散光为主,而斜视发生率在低龄组明显高于高龄组。结论:学龄前儿童看电视时出现头位姿势异常提示可能有屈光不正的存在。学龄前儿童屈光不正者,其屈光状态以远视和远视散光为主阴低龄者易合并斜视。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6~36月正常婴幼儿双眼条栅视力。方法应用根据优先注视法(Preferential Looking,PL)原理研制的由电脑控制的闭路式OPL视力检测系统检查了263例(男139,女124)符合筛选标准的正常婴幼儿的双眼视力,受试者年龄6~36月,按月龄分为10组。统计各年龄组的平均双眼视力,分析视力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正常婴幼儿的条栅视力随年龄增长而上升,6、8、10、12、16、20、24、28、32、36个月的平均视力分别为4.2、4.3、4.3、4.4、4.5、4.6、4.7、4.8、4.9、4.9。婴儿出生时视力很差,到6个月时已经达到4.25(5.56cpd)左右;12月龄视力为4.47(9.11cDd)左右,从6月到12月增加将近0.5倍频。1周岁后视力稳步上升。结论正常婴幼儿的视力发育同年龄呈正相关,不同时期呈现不同的增长速率。  相似文献   

16.
针刺基本功是提高手法操作、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环节,其主要内容就是指力。指力需要掌握恰当的方法,勤学苦练才能获得。笔者结合针灸名家贺普仁、彭静山及个人领悟,介绍指力的练习方法。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儿童高度远视伴弱视发病及治疗情况,本文就+6.OD以上儿童高度远视伴弱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复明冲剂对急性葡萄膜炎患者视野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中药复明冲剂对急性葡萄膜炎患者视野的影响。方法:急性葡萄膜炎患者60例随机分为复明冲剂观察组和激光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检测患者的蓝、红和绿色视野。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蓝、红和绿色视野均缩小,以蓝色视野缩小最明显。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视野均恢复正常。结论:在应用复明冲剂治疗葡萄膜炎患者的过程部其颜色视缺损可以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对中枢病变所致视功能损害的恢复作用。方法中风等颅脑原发病恢复后,视力或视野有明显损害的患者17例(34只眼),行"醒脑开窍"针刺法及眼部针刺治疗。结果 34只眼中视力提高19只眼,无变化15只眼,无下降者。17例中有12例在治疗前进行了视野检查,均有不同程度损害,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2例,明显改善4例,有所改善3例,无变化2例,加重1例。结论针刺可促进视路损伤导致的视功能损害的恢复。对于脑损伤后造成的视力、视野损害,尚有恢复的可能,对此类患者不应轻易放弃治疗。  相似文献   

20.
Stroke is one of the leading causes of disability in western countries. A variety of rehabilitation program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after stroke have been proposed. We describe the outcomes of a 49-year-old female patient with a 5-year history of right upper extremity hemiparesis after stroke. Physical examination revealed a right wrist extensor strength grade of 1 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anual Muscle Testing scale, Stage 4 according to the Brunnstrom h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Grade 1 in finger flexor and in wrist flexor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system of muscle spasticit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aken immediately after the stroke was indicative of an abnormal signal in the left paraventricular and lentiform nucleus. After receiving a single session of dry needling an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the patient had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cluding a strength grade of 3 for the right wrist extensor muscles, Stage 6 according to the Brunnstrom hand functional recovery, and Grade 0 in finger flexor and in wrist flexor according to the Modified Modified Ashworth Scale system of muscle spasticity. This case report found that dry needling combined with electrical stimulation may be effective in hand function recovery, wrist extensor muscles strength, and decreased wrist and finger spasti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