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了研究动物类中药在治疗脾胃系疾病的作用及配伍运用规律,通过脾胃病之发病机理,结合历代有关文献记载,从理气宽中和胃止痛、和降胃气制酸止痛、健脾化湿和胃化浊等3个方面,探讨了动物类药在脾胃系病中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该文主要介绍崔公让教授运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崔教授认为,脾为湿困、升降失调,致使脾胃受纳、运化、升降等功能失调,治疗时应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即“脾喜燥恶湿,胃喜温恶寒,脾喜升胃主降”等,辨证治疗。崔教授根据“芳香偏入脾”理论,治疗脾胃病时注重运用芳香化湿药、芳香理气药、芳香温中药,以达到健脾燥湿、行气解郁、温经止痛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论咽胃同病──附157例报告河南省焦作市中医院(454150)马汴梁河南省焦作市人民医院(454151)伍关键词:咽胃同病咽与食道、胃合称胃系。根据咽与胃生理、病理上的密切联系,以及临床和病理所见,我们认为咽既为脾胃之关隘,又是脾胃病证外在反映的所在...  相似文献   

4.
胆汁返流性胃炎其病机为肝胆失疏、胃失和降而致,若肝胆之气受郁不得升发疏泄,必将克伐脾胃,而脾胃不健运,则肝胆疏泄不能,相互影响,而致通降升清机能紊乱或失常脾胃不健运.和胃止痛胶囊具有疏肝利胆、和胃降气之功.临床观察优于吗丁啉、得乐组.  相似文献   

5.
《陕西中医》2015,(9):1212-1214
目的:探讨"风药"在脾胃病方剂中的配伍规律。方法:查询《中医方剂大辞典》,收集含有风药的脾胃病方剂进行分析。结果:脾胃病方剂使用风药主要为祛散风寒、祛散风热和祛风通络药物,次要为祛风胜湿止痛、祛风除湿、祛风化痰药物。结论:"风药"具有调节脾升胃降及祛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胃痞病是一种常见的脾胃病,常反复发作,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李永成教授认为,胃痞病病位在脾、胃,与脾、胃、心、肝等多个脏腑密切相关,病机关键在于心气郁、肝气结、脾胃升降功能失常,进而引发胃痞病。李永成教授应用“开心气,泻肝气”法治疗胃痞病肝郁气滞证,开心气之郁,散肝气之结,以平调脾胃,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介绍刘松林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刘教授围绕脾胃生理特性,提出脾胃病的治疗需以调理中焦脾胃气机为要,结合《伤寒论》及《温热论》相关条文,提出温脾止痛、疏肝和胃、祛湿孤热、辛开苦降四大治法,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脾胃病之一,中医治疗胃脘痛具有一定优势。朱莹教授认为胃脘痛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肝、脾密切相关,肝失疏泄,肝胃不和是胃脘痛重要病机,治疗上以抑木培土为法,疏肝健脾、和胃止痛,以柴芍六君子汤加减治疗肝胃不和型胃脘痛,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针灸治疗胃痛17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灸治疗胃痛17例临床观察200032上海中医药大学汪令胃痛,又称“胃院病”,指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发生的疼痛。可由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胃下垂等多种疾病引起。针灸对其治疗有良好的效果,特别在止痛方面,效果尤佳,本人采用脾胃俞募穴治疗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国名老中医黄瑾明教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临床资料收集整理与文献查阅方法结合脾胃的生理和病理,对黄老治疗脾胃病的临床辨证和遣方用药进行分析讨论。结果:从调理脾胃的气机、虚实、寒温等三大方面入手,总结整理了黄老临证治疗脾胃病的有效经验。结论:黄老用健脾和胃,行气降逆,益气养血,缓急止痛,温中止泻等方法调治脾胃,临床上能收到非常显著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王蒲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蒲生教授认为慢性胃炎的主要病机是脾胃虚弱,加之病邪的反复侵害,以臻脾胃运化腐熟功能失调,湿浊内生,气机阻滞。治疗以补中益气、健脾养胃、行气化湿止痛为基本法则。临证中本病又多见虚实兼夹、寒热错杂而表现为不同的证型,治疗宜紧扣病机,遣方用药,以常应变。详细介绍了王蒲生教授治疗慢性胃炎脾胃虚弱(包括脾胃虚寒)、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肝胃不和、胃络瘀血等常见证型的辨治及用药经验。  相似文献   

12.
黄和  张士福  杜庆 《中医研究》2011,24(8):10-12
脑系病症如头痛、头晕、睡眠障碍、癫痫、痴呆、抑郁症等的发生、发展、转归是否与脾胃病变相关?脾胃与脑有着怎样的病理生理联系?如何以胃脑相关理论有效地指导胃脑同病共治的临床实践?目前,在对一些脑系疾病的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缺乏疗效好、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的情况下,如何发挥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特色优势,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既是一个独立的病症,又是脾胃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痉挛,胃神经官能症,胃癌等以上腹胃脘部疼痛为主症者,均可归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其病位在胃,涉及肝脾两脏,以肝郁气滞、脾运失职、胃失通降为基本病机。中医药治疗胃脘痛临床效果显著。现就近年相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治胃汤具有疏肝清热,和胃止痛之功,刘德喜教授运用其治疗各型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及胃食管反流病,每获良效。刘德喜教授在临证时,以《黄帝内经》为源头,提倡"脾胃转枢"理论;重视李东垣的《脾胃论》,但又不囿于东垣;同时主张以"运、降"为顺,依五行从肝论治脾胃。  相似文献   

15.
中医脾胃病包括了现代医学的急慢性胃炎,胃神经官能症,食道炎,消化性溃疡等上消化道常见病。其病因常与寒邪外客、饮食所伤、情志失调、脾胃本虚有关,其病机常表现为寒邪客胃、饮食停滞、肝胃不和、瘀血内阻、脾胃阴亏、脾胃虚弱,针对其病因病机治法常用温胃散寒。和胃降逆,疏肝理气,活血定痛,健脾助运,消积导滞,养阴益胃等等,以下就几类治法常用脾胃病中药谈一下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6.
孙建光教授以黄芪建中汤中的黄芪、桂枝、芍药为主方加减运用来治疗脾胃病,充分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思维,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起到温胃散寒,缓急止痛之功效,疗效颇佳。  相似文献   

17.
胃脘痛是脾胃病证中最常见的病症。随着社会竞争压力日趋增大,情志因素越来越多导致了本病的发生,肝气郁结成为本病的诱发及加重因素。肝胃不和型胃脘痛为临床最常见的胃脘痛证型。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看,胃脘痛的基本病机为胃气郁滞。肝失疏泄是胃脘痛"气滞"基本病机的根本,胃脘痛病位虽在脾胃,但与肝气密切相关。李冀教授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和胃、通络止痛的方法来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以《黄帝内经》中关于胃咳的论述为依据,结合作者临床实践,对该病的病因病机和辨证论治进行阐述。认为胃咳系肺系外之内伤咳嗽,基本病机是脾胃内伤、胃失和降、肺胃气逆。临床上常可分为痰浊内阻、痰气交阻、胃阴亏虚、脾胃气虚、脾胃湿热、瘀热互结6种证型。临证以和降胃气为基本治法,并配合祛痰化浊、行气散结、滋养胃阴、健脾益气、清化湿热、通络泄热合用降胃止咳6法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9.
王熙国  吴明富 《陕西中医》2004,25(9):842-843
目的 :探讨辛味药在脾胃病中的应用。分析历代医家在脾胃病中应用辛味药的经验。结果 :辛味药在治疗脾胃病中具有辛香化湿理气滞、辛味宣通散郁火、辛开苦泄和脾胃、辛热止痛散里寒、辛温助运导积滞等功效。  相似文献   

20.
吴连恩  杨建平 《中医药学刊》2003,21(8):1255-1255,1259
介绍了单兆伟教授治疗脾胃病治学活用、科研创新,用药甘平醇正的孟河医学思想特色。单教授多年来在继承和发展传统中医脾胃病理论的基础上,坚持脾胃病现代实验研究,相继创制了如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的仁术健胃颗粒冲剂,治疗胃肠动力功能障碍的和胃胶囊,治疗慢性胃炎的胃舒合剂,治疗急症胃痛的理气和胃口服液,治疗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后虚损的参芪精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中成药方剂,有的已经进入Ⅱ期临床试验,这些研究成果为中医药现代化和脾胃病研究向更高层次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