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可调式跟骨外固定器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跟骨骨折采用可调式跟骨外固定器 (CFEFD)治疗时的生物力学功能的有效性 ,为临床手术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 7具新鲜的成人下肢足部标本进行实验应力分析 ,建立实验力学模型 ,测量正常人足跟骨和跟骨骨折外固定后的生物力学特性 ,进行对照比较。结果 跟骨骨折采用CFEFD固定后跟骨的生物力学特性、承载能力、跟骨的应力、足弓的位移等与正常足无显著差异 (P >0 .0 5 ) ,该器械的强刚度等达到了设计要求。结论 可调式跟骨骨折外固定器在治疗跟骨骨折上能满足足部生物力学要求 ,不但强度大、承载能力高、稳定性好 ,而且安全可靠、操作简便 ,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可塑形跟骨钛钢板的生物力学性能及其对跟骨骨折固定的有效性,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钢板各部分及螺钉的生物力学性能进行测定,并运用实验应力分析方法对8具新鲜跟骨骨折模型进行内固定分析。结果:该钢板固定的跟骨骨折其强度与刚度均高于正常足(P<0.05),足以能承载足部所受的力学载荷。结论:可塑形跟骨钛钢板在接能力高,柔性大,固定可靠、贴合、稳定性发,是固定跟骨骨折理想的内固定器械。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一种新型外固定支架与钢板在治疗Sanders ⅢAB型跟骨骨折的应力分布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方法 获取一位正常成人踝及跟骨CT图像,应用软件构建跟骨Sanders ⅢAB型骨折模型及其外固定模型、钢板模型,经材料赋值及力学加载,记录各模型的骨折块位移情况,并分析其应力分布情况。结果 模型载荷加载后,钢板模型中,钢板及螺钉位移峰值为0.13 mm,跟骨骨块位移峰值为0.26 mm;钢板及螺钉应力峰值为281.10 MPa,跟骨骨块应力峰值为297.40 MPa。外固定模型中,外支架位移峰值为0.17 mm,跟骨骨块位移峰值为0.27 mm;外固定及克氏针应力峰值为125.40 MPa,跟骨骨块应力峰值为38.13 MPa。结论 该新型外固定支架在治疗Sanders ⅢAB型骨折时,固定牢靠、有效,能提供足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为跟骨骨折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运用跟骨钛钢板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手术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分析。方法本科自2002年12月-2007年3月收治27例(30足)跟骨骨折患者,运用跟骨钛钢板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手术治疗,并进行16个月-4年的随访,回顾性研究。结果24例(27足)患者获得随访,跟骨骨折全部骨性愈合,采用MFS评分标准进行评定,优18足,良6足,可3足,优良率为88.9%。结论运用跟骨钛钢板加同种异体骨植入手术治疗跟骨骨折复位满意,内固定坚强可靠,功能恢复理想。  相似文献   

5.
提出并分析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在完整下肢骨骼-肌肉有限元模型的基础上,建立Sanders III型跟骨骨折模型并模拟固定,用桡骨远端钢板(两点支撑)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骨折。评估该模型在静态站立和行走状态(足跟着地期、站立中期和推离期)的应力分布和位移情况。跟骨的应力集中于骨折端、跟骨与跟腱连接处,峰值为96.92 MPa。内固定的应力集中于钢板螺钉与载距突和跟骨结节接触位置,峰值为883.20 MPa。后关节面位移、Bohler角和Gissanes角均维持较好。桡骨远端钢板联合拉力钉固定治疗跟骨骨折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体现微创原则,操作简单,术后可以早期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已投入临床中使用的长型组合式锁定钢板与新型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IIa、IIb、IIIab型跟骨骨折的骨折端应力分布规律及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方法建立Sanders IIa、IIb、IIIab型跟骨骨折三维模型,同时模拟跟骨在中立位及背伸20°时的受力情况。参照人体标本实物形态,施加500 N垂直轴向载荷,研究骨折块在受力作用下的位移及相对位移,并分析骨组织和内固定的受力情况。结果长、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固定Sanders IIa、IIb型跟骨骨折中,钢板及跟骨应力集中位置基本相同,两种钢板固定同一种类型跟骨骨折的最大应力差均小于5 MPa,骨折模型最大位移无明显差异。长、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固定Sanders IIIab型跟骨骨折中,前臂钢板螺钉最高应力集中,有金属疲劳风险,最大应力差达12 MPa,跟骨最大位移达9μm。结论长、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治疗Sanders IIa、IIb型跟骨骨折无明显差异,而Sanders IIIab型跟骨骨折治疗中,长型组合式锁定钢板的固定效果优于短型组合式锁定钢板。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关节镜下跟骨关节面撬拨整复(植骨)克氏针简单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该方法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的优点和不足。方法对41例(46足)跟骨粉碎性骨折病人接受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关节镜下跟骨关节面撬拨整复(或植骨)克氏针简单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结果术后其疗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31足,良11足,可4足,优良率90.1%。结论利撬拨复位外固定支架+关节镜下跟骨关节面撬拨整复(植骨)克氏针简单内固定治疗跟骨粉碎性骨折疗效满意,有手术创伤小、并发症少,不破坏骨折血运,对骨折愈合影响小,跟骨关节面复位理想等优点,且对伴有软组织损伤需多次手术治疗的患者更适合该方法。  相似文献   

8.
粉碎性跟骨骨折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手术治疗粉碎性跟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52足粉碎性跟骨骨折以跟骨外侧延长L型切口给予开放直视下并结合术中透视橇拨复位一期植骨,用可塑形跟骨钛板行内固定手术治疗。按Sander分型:其中Ⅲ型32足,Ⅳ型20足。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进行术后功能评价。结果48例术后均获随访,时间6~38个月,平均11.8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其中优32足,无疼痛及行走正常,恢复原来工作;良16足,行走基本正常,可有轻微行走疼,恢复原来工作;可3足,有较明显行走疼几轻微跛行,体力劳动影响工作;差1足,行走疼,严重影响工作。优良率92.3%。术后并发症:切口延迟愈合2例,无感染及皮肤坏死发生。结论一期植骨,开放复位可塑形跟骨钛板内固定是治疗粉碎性骨折的良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摘要]目的 探讨SandersⅢ、Ⅳ型跟骨骨折的手术疗效及影响因素。方法 2009年1月~2011年12月共收治并获得随访52例(63足)闭合性跟骨骨折患者,其中SandersⅢ型32例(40足),SandersⅣ型20例(23足)。采用常规跟骨外侧“L”形切口切开复位普通钢板或锁定钢板内固定,骨缺损>2cm3行骨移植治疗。术后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评价患者足部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3个月,平均1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12~16周,平均13.5周。根据AOFAS足部评分,优31足,良20足,一般10足,差2足,优良率为80.9%(Ⅲ型骨折为82.5%,Ⅳ型骨折为78.2%)。结论 对于SandersⅢ、Ⅳ型骨折采用切开复位解剖钢板固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但应合理把握手术时机和熟练掌握手术技巧,精确复位并植骨、坚强固定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背景:随着对后足部生物力学及跟骨骨折认识的深入,其临床治疗效果不断提高。 目的:观察切开复位钢板置入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02/2007-10解放军306医院骨科收治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46例52足,钢板置入前CT三维重建对52足跟骨关节内骨折进行分型。按Sander’s分型,分别对Ⅱ型20足,Ⅲ型16足,Ⅳ型16足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撬拨结合钢板内固定、局部植骨治疗。 结果与结论: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3年。所有患者无深部骨性感染,2例出现钢板置入处切口愈合不良,4例置入后出现创伤性关节炎表现。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评估效果,优38足,良9足,差3足,优良率90%。提示克氏针撬拨复位并钢板置入内固定与植骨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桡骨远端钢板两点固定治疗跟骨SanderⅢ型骨折的生物力学可行性.方法 基于CT和MRI图像建立足踝部骨骼-肌肉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验证其有效性的基础上,建立SanderⅢ型跟骨骨折模型,并通过桡骨远端钢板和跟骨钢板模拟两点固定和三点固定,比较两种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差异.结果 负重站立时,两点固定和三点固定模...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开放性跟骨骨折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方法 通过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中国万方数据库于 1998年 1 月—2014年12月公开发表的关于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断与治疗的文献,语种限定为中文和英文。经筛选有91篇文献入选。总结开放性跟骨骨折有关诊断及治疗方面的研究成果。结果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断应从受伤机制、伤口大小、伤口深度、污染程度、骨折类型、合并伤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对于开放性跟骨骨折应彻底清创,根据软组织损伤及跟骨移位情况决定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根据伤口大小和位置不同,可采用延期缝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Ⅱ期游离植皮或转移皮瓣技术进行修复;跟骨骨折可Ⅰ期经内侧伤口复位内固定或Ⅱ期经外侧切开复位内固定。结论 开放性跟骨骨折的诊断应明确软组织损伤程度及骨折分型,其治疗不仅应对骨折进行充分复位、适当予以内固定,而且要正确处理好软组织损伤,促进软组织覆盖,避免感染,才能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3.
背景:选择恰当的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的预后。 目的:旨在分析跟骨骨折多针内固定和钢板内固定两种方法的固定效果,评价2种内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 方法:①CT扫描正常男性右侧跟骨,建立完整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模拟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模拟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后受到跟腱载荷的工况,对比研究钢板功能位0°、多针功能位0°组、多针跖屈30° 组2种内固定3种分组模型的应力分布、骨折线相对位移和内固定最大主应力。②回顾性研究59例Sanders Ⅱ型跟骨骨折,其中36例患足行切开复位多针内固定,23例患足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 采用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跟骨骨折钢板和多针两种内固定后的临床疗效,并分析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 结果与结论:①有限元分析中加载足踝静止状态跟腱最大载荷160 N,3组模型内固定的最大主应力值均小于内固定屈服强度225 MPa。3组模型跟骨骨折线的相对移位均小于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指征的骨折线分离或移位≥1 mm的标准。连续加载1~1 000 N载荷的工况,3组模型内固定失效时对应的跟腱载荷均大于160 N。模型的应力分布显示,多针与钢板内固定都均匀分布了应力。②临床研究结果显示SandersⅡ型骨折多针固定组优良率83%,钢板固定组优良率78%,两组固定后疗效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但多针固定组固定后软组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钢板固定组(P < 0.05)。  相似文献   

14.
背景:经皮复位加压固定的三维组架螺钉内固定在治疗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上已经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但在生物力学方面是否可以达到微创钢板内固定的稳定性,以及对比之后的优势与缺点还不得而知。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探讨不同内固定装置对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的固定效果。方法:选择1名26岁成年健康男性志愿者,根据其跟骨CT数据制作SandersⅢ型跟骨骨折有限元模型。选用经皮微创三维组架螺钉、跗骨窦微创钢板分别固定跟骨骨折模型,分别施加350,700 N纵向载荷,分析2种模型的位移、应力分布情况,比较各种模型的稳定性。结果与结论:(1)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峰值应力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中骨块与内植物的平均应力也明显低于微创钢板模型;(2)2种模型的最大位移均位于后距关节面内侧,三维组架螺钉模型的最大位移小于微创钢板模型;(3)微创钢板模型前突骨块与内侧骨块的纵向位移更小,三维组架螺钉模型内侧骨块与中段骨块的横向与垂直位移更小;(4)提示2种内固定模型均能提供满意的固定效果,其中三维组架螺钉模型使应力分布更均匀、骨块综合位移更小,能提供更好的横向与垂直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可塑性钛钢板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2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可塑性跟骨钛钢板治疗跟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月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病人23例。治疗采用手术切开复位并用可塑性钛钢板进行固定。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按Maryland足部评分系统评价术后功能,本组23例骨折中,优12例,良9例,可2例,优良率91.30%。结论手术切开复位,钛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骨折是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估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9年1月至2020年4月,以一种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按照Lauge-Hansen分型,旋后内收型4例,旋后外旋型9例,旋前外旋型5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用于固定内踝撕脱性骨折13例,用于固定外踝撕脱性骨折5例。术后进行随访,随访满1年者按照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行踝关节功能评定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18例患者随访12 ~ 27个月,骨折均I期愈合,末次随访AOFAS踝-后足评分93.6分(80 ~ 100分)。1例内踝骨折患者和1例外踝骨折患者偶感内/外踝轻微刺痛,1例内踝骨折患者和1例外踝骨折患者感长距离行走后内/外踝轻微疼痛,行内固定取出术。结论 新型撕脱性骨折固定装置固定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有固定稳定、软组织友好的特点,可作为踝关节周围撕脱性骨折固定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30例32侧有移位跟骨关节内骨折,采用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观察分析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8~34个月,平均16个月。按Maryland足部评分标准,优17侧,良10侧,可3侧,差2侧,优良率为81%。结论有移位的跟骨关节内骨折,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