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0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针刺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针刺组给予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电针刺激,每天1次,4周为一疗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一次40 mg,每日3次,餐后服用,连续服用4周。治疗结束1个月后评定两组近期疗效;应用经颅多普勒技术,分别记录针刺前后的脑动脉血流速度。结果: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针刺组总有效率85.71%,对照组总有效率6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针刺组患者脑血流速度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阳、风池穴治疗偏头痛效果明显,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双向调节患者脑血流速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Jia CS  Zheng LY  Shi J  Ma XS  Li XF  Li WL  Zhu HJ 《针刺研究》2010,35(6):448-52, 473
目的:观察耳穴透穴埋针刺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92例偏头痛患者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6例。试验组采用耳穴透穴埋针刺法,以额、颞、枕为主穴,伴有恶心、呕吐者加胃、交感,伴畏光者加眼,每次留针5 d,共埋针4次;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40 mg/次,3次/d,连服4周。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分别评定两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采用荧光分光法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结果:治疗结束后1个月和6个月两组综合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1);组间综合评分比较,试验组均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近期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2.61%(38/46),对照组总有效率67.39%(3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83.72%(36/43),对照组总有效率57.14%(24/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两组血浆5-HT含量比较,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耳穴透穴埋针刺法是治疗偏头痛的一种有效方法,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提高患者血浆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颊针治疗对偏头痛的疗效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剌治疗(风池、太阳、头维等),采用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20~30min,1d1次。治疗组给予颊针治疗,针刺双侧颊针“头”穴,留针30min,15min行针1次,1d1次。两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对比患者症状的改善和脑血流的变化。结果:颊针组在改善脑血流流速、临床症状及体征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颊针疗法对偏头痛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风池、天柱和完骨穴对偏头痛得治疗效果。方法:68例患者接受双侧风池、天柱和完骨穴针刺治疗为治疗组;40例患者口服西药尼莫地平和谷维素为对照组,两组均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7%和72.5%,控制率分别为45.6%和22.5%。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的效果明显优于西药治疗。  相似文献   

5.
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临床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Wu JP  Gu SZ 《针刺研究》2011,36(2):128-31, 14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0例无先兆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针刺组采用针刺治疗,穴取阿是穴、百会、太阳、率谷、风池、本神、列缺,每次留针30 min,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4周;对照组采用口服西比灵治疗,10 mg/次,每晚服用1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SF-3...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耳穴压豆联合氟桂利嗪对无先兆型偏头痛的近、远期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及血浆5-羟色胺(5-HT)、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影响。方法:将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治疗组49例。对照组口服氟桂利嗪胶囊(10 mg/次,2次/d),治疗组在此基础上予耳穴压豆,取双侧脑、颞、神门、交感及皮质下耳穴,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其穴区,以双手的拇、食指同时进行捻压,手法由轻到重,直至局部出现酸、胀、麻等感觉,每穴按压约2 min,3次/d。两组均连续治疗1个月。观察两组近、远期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血浆5-HT及CGRP水平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1个月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时临床症状评分、血浆CGRP含量均降低(P<0. 05),血浆5-HT含量明显增加(P<0. 05)。治疗组的近期和远期的控显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 05)。治疗1个月结束时、治疗后6个月时,和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临床症状评分、血浆CGRP含量均降低(P<0. 05),血浆5-HT含量升高(P<0. 05)。结论:采用氟桂利嗪治疗无先兆型偏头痛患者时予以耳穴压豆干预,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近、远期临床疗效,其作用机制可与升高血浆中的5-HT及降低CGRP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针刺太冲穴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疗效。方法:共纳入60名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进行双侧太冲穴针刺治疗,治疗时间30min/次,1次/天,5次/周,共治疗4周。对照组常规口服西药西比灵,5mg/次,每晚1次,5天/周,持续治疗4周。所有患者均于治疗前后进行结局指标的评定。结果:①两组患者治疗前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②治疗结束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偏头痛总积分、临床总疗效、MSQ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③治疗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临床总疗效、MSQ评分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冲穴能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针刺双侧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的疗效。方法:将77例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对照组38例。治疗组针刺双侧后溪穴,每日1次;对照组针刺腰部压痛点、委中(双侧),每日1次。两组在治疗3天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9%,对照组总有效率71.1%,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针刺后溪穴治疗急性腰椎小关节紊乱疗效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9.
头部透穴法治疗失眠症随机对照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董建萍  王顺  孙伟义  刘飞 《中国针灸》2008,28(3):159-162
目的:观察头部透穴疗法治疗失眠症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将71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头部透穴组(36例)和常规针刺组(35例)。头部透穴组取神庭透前神聪、左右头临泣透左右神聪、后神聪透强间;常规针刺组取百会、印堂、四神聪、内关等穴。治疗30天后,分别对2组疗效、治疗前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积分和血浆5-羟色胺(5-HT)含量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头部透穴组总有效率为91.7%,优于常规针刺组的77.1%(P〈0.05)。头部透穴组对PSQI中睡眠质量、入睡时间以及总积分的改善均优于常规针刺组(P〈0.05)。头部透穴组能明显提高血浆5-HT含量,与常规针刺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头部透穴治疗失眠症的疗效优于常规针刺,其作用机制与调节5-HT代谢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针刺头痛穴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即头痛穴组)30例与对照组(即普通穴位组)30例,分别观察即刻疗效(治疗60 min后)和远期疗效(治疗后1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即刻疗效和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痛穴治疗偏头痛,可减少针刺次数,缩短疗程,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针刺五心穴配合安神六穴治疗卒中后抑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医院收治的120例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黛力新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另给予针刺五心穴配合安神六穴治疗,两组治疗时间均为8周。比较两组患者中医症状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评分(PSQI),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分(HAMD),临床疗效,血浆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25羟基-D3[25(OH)D3]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评分、PSQI评分和HAMD评分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93.33%)总有效率较对照组(80.00%)更高(P<0.05);治疗后两组血浆5-HT、25(OH)D3水平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P<0.05),两组患者血浆NE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更低(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卒中后抑郁患者采用针刺五心穴配合安神六穴治疗,能够改善卒中和失眠症状,疗效显著,同时能够升高血浆5-HT、25(OH)D3水平,降低NE水平,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针刺太冲穴对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模型鼠的作用机制。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n=10)、模型组(n=40),模型组大鼠以附子汤灌胃结合颈肩部皮下注射硝酸甘油建立肝阳上亢偏头痛模型,其中30只大鼠成模,将成模的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太冲组、非穴组,每组10只。太冲组针刺双侧太冲穴,非穴组针刺双侧肋下非穴,留针30 min。观察大鼠行为学(耳红持续时间、挠头及爬笼次数)、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大鼠血清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5-羟色胺(5-HT)、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结果:模型组、太冲组及非穴组均在注射硝酸甘油后4 min左右耳红,持续3 h左右消失;与模型组、非穴组比较,太冲组大鼠耳红持续时间较短(均P<0.05)。针刺前,除空白对照组外,大鼠的挠头、爬笼次数增加且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后1 h、2 h,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太冲组大鼠挠头、爬笼次数均减少(均P<0.0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中CGRP、TNF-α含量增高(P<0.05),5-HT含量降低(P<0.05);与模型组和非穴组比较,太冲组大鼠血清中CGRP、TNF-α含量减少(均P<0.05),5-HT含量增多(均P<0.05)。结论:针刺双侧太冲穴可缓解偏头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血清中CGRP、TNF-α含量,提高5-HT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配合经外奇穴对高血压患者TNF-a、ET的调节作用。方法收集150例高血压患者,按照1:1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75例患者行针刺治疗,取双侧风池穴;治疗组75例在针刺双侧风池穴的基础上加经外奇穴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 min,每隔10 min捻针1次。每日1次,治疗2星期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期间检测患者TNF-α和ET含量,治疗组75例患者TNF-α及ET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TNF-α和ET也有所降低,但变化量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1个疗程后TNF-α、ET含量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TNF-α和ET含量的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同程度高血压患者血清TNF-α、ET含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果表明针刺风池穴配合经外奇穴患者血清TNF-α和ET含量低于针刺风池穴患者,即经外奇穴配合风池针刺在TNF-α和ET含量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结论针刺风池配合经外奇穴对高血压患者TNF-α、ET的调节作用优于单纯针刺风池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针刺治疗偏头痛的疗效以及对TCD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将39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按照随机的原则分为两组:针刺组21例,取穴百会、头维、率谷、太阳、风池、合谷、三阴交(除百会穴外均双侧取穴),每日1次;对照组(药物组)18例,予尼莫地平片40 mg,每日3次口服。疗程均为30天。观察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两组治疗前后TCD的变化。结果:疗程结束后,针刺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5.24%和88.89%;治疗后两组的ACA、MCA、PCA、VA和B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均有明显改善,两组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疗效肯定,可以有效改善偏头痛患者TCD的各项指标,值得进一步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局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治疗组将头侧穴位分为前中后3组,每组取1个穴位,给予针刺放血,2次/周,连续3周。对照组常规针刺风池、太阳、神庭、本神、率谷、太冲、外关等穴位,3次/周,连续3周。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3.3%,对照组为76.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AS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明显下降(P〈0.0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局部针刺放血疗法治疗偏头痛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曲衍海动态取穴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以一侧或两侧头部疼痛为主症的病人94例,采用PEMS3.1统计软件随机单盲分组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67例,对照组27例。对照组以常规分寸取穴法,取病侧风池、率谷、太阳、足临泣、侠溪穴施针刺治疗;研究组采用曲氏动态取穴法,循经按压病侧风池、率谷、太阳、足临泣、侠溪穴区压痛敏感点施针刺治疗。两组均每日治疗1次,每次40分钟,中间每10分钟行针1次,观察治疗7天,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67.2%和44.4%,愈显率分别为92.5%和70.4%.研究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曲衍海动态取穴法对偏共痛治疗效巢垂为显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进一步证实经穴效应特异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单盲的研究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偏头痛患者分为A组(循经取穴组)、B组(非经非穴组)和C组(等待治疗组),每组20例,治疗组均给予电针治疗30min。每组穴位与非经非穴取单侧,左右交替使用,每日针刺1次,5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共治疗4个疗程,研究周期共为28周。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和治疗结束、4周随访、8周随访、12周随访、16周随访、20周随访的头痛强度;记录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的SAS评分及SDS评分。结果:在头痛强度级别变化上,与治疗前、B组、C组比较,A组治疗结束及随访各时相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与治疗前、C组比较,B组只有在治疗结束及4周随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SAS评分及SDS评分上,与治疗前比较,A组和B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治疗后三组组间比较,A组和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C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风池、率谷等经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显著持久,进一步证明了经穴效应具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越鞠保和丸治疗抑郁症的疗效及其对血浆5-HT含量的影响。方法:治疗组口服中药越鞠保和丸,对照组应用氟西汀。于治疗前后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药物疗效,并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浆5-HT含量。结果:两组在HMAD抑郁评分方面,两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体疗效两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血浆5-HT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明显升高,前后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者治疗后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药治疗能使患者抑郁症状明显改善,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血浆5-HT含量有影响,进一步说明血浆5-HT含量与抑郁症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生物全息穴位贴压法对偏头痛患者的护理干预效果。方法:60例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予常规健康宣教、心理护理及口服盐酸氟桂利嗪5mg,1次/d。观察组口服盐酸氟桂利嗪加用王不留行籽贴压在第二掌骨侧生物全息头穴、双侧肝胆穴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浆5-HT水平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疼痛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血浆5-HT水平以及临床疗效均存在差异(P0.05)。结论:采用生物全息穴位贴压法对偏头痛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够起到较好的止痛效果、有效调节血浆5-HT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中药对焦虑性神经症患者5-羟色胺(5-HT)和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影响。方法:治疗组采用针刺背俞穴结合口服自拟中药“焦安康”胶囊的方法治疗患者30例,对照组采用口服黛安神治疗30例,治疗前后进行5-HT和NE含量检测。结果:两组治疗前5-HT和NE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也无显著性差异,但是两组的组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针药结合能显著改善焦虑性神经症患者的5-HT和NE含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