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及相关因素。方法:对120例脑出血患者发病后6h内、24h内、一周内、2周内作CT动态观察。结果:本组血肿扩大发生率为16.7%,继续出血发生率在24h内为65.0%。不规则血肿(45.7%)及丘脑出血(40%)多出现血肿扩大;24h内应用甘露醇组发生早期血肿扩大15例(23.8%),明显高于未用组5例(8.8%)(P<0.01)。长途搬动血肿扩大者18例(31.0%)明显高于拒搬动组2例,(3.2%)(P<0.01)。结论:影响高血压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多发生在24h内;早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原因是血肿部位、形态、早期不适当应用甘露醇等脱水剂治疗及不适当的搬动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脑出血患者急性期血肿扩大危险因素的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及血肿未扩大(对照组)患者病史资料各50例,采用χ~2检验分析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是否吸烟、饮酒以及是否患有糖尿病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扩大组与患者是否频繁呕吐及CT图像显示血肿的形态是否规则有关(P<0.05);血肿扩大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为患者是否频繁呕吐及血肿形态,医师应重视危险因素,可以降低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发生率、发生时间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急诊到我院的218例脑出血患者的CT动态扫描及血小板计数、肝肾功能、纤维蛋白水平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29.8%,多数发生在发病24h内(83%),早期血肿扩大的男性明显多于女性(P<0.05);平均动脉压高的患者血肿易扩大(P<0.05);基底核内侧出血的占87.7%,血肿形态不规则的占71.2%;纤维蛋白水平低的患者血肿易扩大(P<0.01);长期过量饮酒者易扩大(P<0.05);年龄和吸烟与早期血肿扩大无关(P>0.05)。结论早期血肿扩大和患者性别、脑出血的部位及血肿的形态、肝肾功能、饮酒史、凝血功能以及早期用药有关,与年龄和吸烟与否没有明显关系。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临床表现、相关因素及其预后,以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减少漏诊率,降低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至2009年6月本科诊治的60例原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和CT动态检查资料。结果原发性脑出血发生继续出血的高峰期在起病后的6~24h,主要与高血压、凝血功能、出血部位及血肿形态、血糖升高等有关。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结论对有原发性脑出血继续出血可能的患者,应密切监测神经体征变化,血压、血糖、凝血功能,以及头颅CT的动态检测,以便尽早采取相关措施,防止病情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急性期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对235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71例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血肿扩大发生于24h以内者占92.9%;血肿扩大组收缩压较无扩大组高(P<0.01);血肿扩大组出血量高于无扩大组(P<0.01);血肿扩大组死亡率高于无扩大组(P<0.01);血肿扩大组长期酗酒者多于无扩大组(P<0.01)。结论收缩压、出血部位、血肿体积、长期酗酒史是影响血肿扩大的主要危险因素。对有血肿扩大危险性的患者,应对危险因素严密监控,采取相应的积极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6.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相关因素的临床研究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发病机制、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总结了76例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 结果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率为14.1%(76/538),早期血肿扩大的发生时间多数在发病后24 h以内(86.8%).经内科保守治疗30例,死亡8例,病死率19.5%;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20例,死亡4例,病死率16.7%;开颅清除血肿18例,死亡4例,病死率36.4%.存活患者均遗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结论 脑出血早期血肿扩大是导致病情加重与死亡的重要因素.早期血肿扩大与血肿形态、出血部位、早期血压过高、凝血功能障碍、不适当应用脱水剂等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期血肿扩大的危险因素。方法对60例急性脑出血血肿扩大者和60例无血肿扩大者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并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对比。结果两组患者的血压(特别是舒张压)、血肿形态、再出血发生时间、血肿量、出血部位、呕吐、血浆纤维蛋白原、应用20%甘露醇情况、肝肾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出血早期存在继续出血的危险因素有舒张压增高、血肿体积大、靠近中线、血肿形态不规则、频繁呕吐、肝肾功能异常、早期应用20%甘露醇情况。46%发生血肿扩大在6h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探讨老年脑出血患者CT影像学特征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1年~2013年我院共计168例老年脑出血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中线移位情况、血肿量、破入脑室情况等,分析CT影像学特征和病死率的相关性。结果中线移位0、1~5、6~10、>10 mm组的病死率分别为9.8%、19.3%、26.5%、46.2%;患者病死率随血肿量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出血破入脑室的患者病死率明显高于未破入脑室者;上述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脑出血患者CT中线移位距离大、血肿量大、血肿破入脑室者病死率明显升高,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血肿扩大的相关因素。方法 对2012年10月至2015年10月合肥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根据入院后头颅CT复查结果显示血肿是否扩大分为血肿扩大组和血肿未扩大组,将两组患者在发病后首次头颅CT检查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入院后收缩压水平、血肿密度是否均匀、入院GCS评分及是否早期应用甘露醇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68例患者中血肿扩大组38例,血肿未扩大组130例,血肿扩大发生率22.6%。血肿扩大多发生在24 h内,尤其3 h内共发生34例,占血肿扩大组89.5%(34/38);血肿扩大组患者在发病后首次头颅CT检查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血肿部位、血肿形态、入院GCS评分及是否早期应用甘露醇等方面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肿扩大组患者在入院后收缩压水平和血肿密度是否均匀两方面与血肿未扩大组患者比较,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后早期存在继续出血可能,发病后首次头颅CT检查距离发病的间隔时间、血肿部位、血肿形态、血肿密度是否均匀、收缩压水平、入院GCS评分及甘露醇早期的不合理应用与血肿扩大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早期血压水平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肿扩大的影响。方法:2015年6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15例,依据CT明确诊断为血肿扩大组45例,未扩大组70例,观察两组的血压情况。结果:血肿扩大组的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和脉压差均高于未扩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早期积极控制血压能避免血肿扩大,减少继续出血,有效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分析大脑半球自发性脑内出血(ICH)患者意识水平与早期血肿扩大及血肿量的相关性,为血肿扩大的预测提供新指标。方法对126例发病后4 h内CT诊断为大脑半球ICH患者,24 h后复查CT,了解血肿扩大的发生情况,将结果与首诊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和脑实质内血肿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早期血肿扩大发生率为27.0%。经统计分析,在轻、中度意识障碍组(GCS 9~15分)GCS评分与血肿量呈正相关(P〈0.05),在重度意识障碍组(GCS 3~8分)GCS评分仅与血肿扩大相关(P〈0.05)。结论患者就诊时GCS评分是大脑半球ICH早期血肿扩大的重要预测指标,血肿量不大而意识障碍严重,高度提示血肿进行性生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脑病科经保守治疗稳定期脑出血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治疗组366例与对照组298例。治疗组应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尿激酶10000,30000U+透明质酸酶1500U)治疗,对照组应用10%葡萄糖250ml+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10ml+胞二磷胆碱0.75g静脉滴注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基本痊愈率分别为44_3%和2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治疗组出血量≤30ml、出血量〉30ml的基本痊愈率分别为49.6%、33.3%,对照组分别为32.6%、17.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治疗1个月后均经头颅CT扫描,显示治疗组血液全部吸收234例,占63.9%,对照组298例,占35.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颈部蛛网膜下腔注射血肿液化剂治疗稳定期脑出血的效果较对照组显著,且对脑内血液的吸收较对照组快而完全。  相似文献   

13.
陈延雷  陈峥 《中国医药》2012,7(5):573-574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急性期积极降压治疗对早期血肿增长的影响.方法 2010年3月至12月人院且发病在6h内的5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经头颅CT证实为自发性脑出血,且收缩压持续≥150 mm Hg(1 mm Hg=0.133 kPa)且≤220 mm Hg.按住院号随机数字分组法分成2组,观察组28例入院即开始降压治疗,要求在1h内使目标收缩压≤140 mm Hg,并维持此目标值;对照组22例收缩压≥180 mm Hg或平均动脉压≥130 mm Hg才开始降压治疗.24 h后复查头部CT,依据ABC/2法计算脑实质内血肿量,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入院后首次CT检查,观察组的平均血肿体积为(34.1 ±3.1)ml,对照组的平均血肿体积为(33.5 ±3.2)ml,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24h平均血肿增长率为7.1%,对照组为36.4%,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早期将收缩压降到≤140 mm Hg,可减缓24h内血肿的增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小剂量胰岛素对脑出血后应激性血糖增高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在辽宁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66例既往无糖尿病史、出血量15~30 mL的基底节脑出血且血糖值为7.8~11.1 mmol·L-1患者,随机分为胰岛素治疗组(n=34)及常规治疗组(n=32)。正常对照组(n=30),为同期健康体检者。治疗组每2 h检测1次血糖,以预防低血糖。用ELISA法动态测定血清中NSE的水平,治疗期间脑血肿变化,及评定治疗组患者治疗期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并随访3个月后观察比较患者预后。结果 胰岛素治疗组及常规治疗组患者均在12 h内NSE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开始升高(P〈0.01),治疗组在24 h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胰岛素治疗组在第3天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常规治疗组7 d达到峰值并开始下降,胰岛素治疗组在3 d内与常规治疗组比较不具有统计学意义,7 d后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胰岛素治疗组21 d内均高于正常对照组,28 d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常规治疗组到28 d时NSE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第14天、第28天,胰岛素治疗组血肿体积明显小于常规治疗组(P〈0.01)。在14 d、28 d的胰岛素治疗组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个月后随访,2组治疗组ADL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继发应激性血糖增高患者早期应用胰岛素治疗可以保护神经元,改善神经功能缺损,减少神经细胞损害及脑出血后的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非外科治疗的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止血药物立止血的疗效及立止血对血黏度的影响。方法用头颅CT动态观察30例无手术指征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早期应用立止血患者及30例未应用止血药的患者72h内的血肿情况,并用血黏度仪毛细血管法检测60例脑出血的血黏度。结果应用止血药的患者血肿增大者比例较未用止血药的患者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液黏度主要影响因素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P>0.05)。结论早期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应用止血药立止血可减少血肿增大,立止血对脑出血患者的血液黏度无明显影响,未发现增加血栓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6月-2013年12月收治的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60例,其中30例行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观察组),30例行传统开颅手术治疗(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随访,观察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两组患者的血肿清除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级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早期小骨窗开颅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高血压脑出血能有效清除血肿,利于患者术后神经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CT观察脑出血血肿体积、血肿吸收率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 根据出血量不同将患者分为A组(出血量<10 ml)34例;B组(出血量10~20 ml)26例;C组(出血量>20 ml)16例.采用CT血肿体积测量软件分别在第1、3、7天测量水肿体积,比较同组间第3天与第1天水肿体积差值及第7天与第3天水肿体积差值.结果 三组患者间第3天与第1天水肿体积的差值及第7天与第3天水肿体积的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同组间不同时期水肿变化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出血的血肿吸收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第3天明显较第1天增加,且血肿吸收率与首次出血量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出血水肿体积、血肿吸收率与出血后时间、首次出血量有关,随着时间的延长,水肿体积逐渐增大(第1~3天明显),血肿吸收速度增快;出血量大的患者其水肿增大快、血肿吸收慢;出血量少的患者,其水肿增大慢,血肿吸收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尼莫地平对高血压脑出血的作用。方法将74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尼莫地平组39例和对照组35例,给予对照组常规治疗,尼莫地平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尼莫地平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血肿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神经功能评分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尼莫地平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既能有效促进血肿的吸收、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又能提高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