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李建萍  徐雪君  张沁瑜  郭建明  段金廒 《中草药》2021,52(12):3619-3629
目的 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临床联合用药频率高,但潜在的药物相互作用尚未完全阐明。探讨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的药动学相互作用特征。方法 建立同时定量检测血浆样品中水杨酸、丹酚酸A、丹酚酸B、迷迭香酸和丹参素的UHPLC-MS/MS分析方法,评价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联用对彼此药动学的影响。应用酶水解结合UHPLC-MS/MS分析方法同时测定尿液样品中水杨酸、龙胆酸、O-羟基马尿酸、水杨酸酚基葡萄糖醛酸苷和O-羟基马尿酸酚基葡萄糖醛酸苷的含量,评价药物相互作用对阿司匹林代谢产物肾脏排泄的影响。测定血浆血栓烷B2(thromboxane B2,TXB2)和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水平,评价药物相互作用对阿司匹林抗血小板作用的影响。结果 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相互作用显著影响阿司匹林水解产物水杨酸的代谢动力学,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显著增加,肾脏排泄显著减少,但对丹红注射液中主要丹酚酸类成分的代谢动力学无显著影响。血液循环中增加的水杨酸会通过转化为其他代谢产物进行代偿性排泄,导致龙胆酸、O-羟基马尿酸、水杨酸酚基葡萄糖醛酸苷和O-羟基马尿酸酚基葡萄糖醛酸苷的肾脏排泄总量显著增加。此外,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联用不会拮抗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作用。结论 阿司匹林与丹红注射液联用导致水杨酸血药浓度增加,肾脏排泄减少,血液循环中增加的水杨酸会通过转化成其他代谢产物从肾脏排泄。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丹红注射液与血栓通胶囊联用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作用机制。方法:通过观察丹红注射液与血栓通胶囊联用对大鼠心肌梗死面积与血清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通过观察丹红注射液与血栓通胶囊联用对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与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从而探讨其干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结果:丹红注射液与血栓通胶囊联用可明显缩小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心肌梗死面积,降低血清CK-MB与MDA含量,并升高血清SOD活力。结论:丹红注射液与血栓通胶囊联用具有明显保护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MDA含量,升高SOD活力有关。  相似文献   

3.
刺五加注射液是临床常用的防治心脑血管疾病药物,临床上常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可明显提高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减少急性脑梗死的发病率,但二者合用的作用机制不详。笔者查找了国内外相关文献,发现刺五加注射液及其活性成分与阿司匹林是通过P糖蛋白、细胞色素P450等代谢酶为主要环节发生相互作用的。研究刺五加注射液与阿司匹林联合应用的机制以及相互作用,从而为临床上合理有效的治疗脑梗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心脑血管疾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在我国其发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中药注射剂因起效迅速、疗效显著、使用方便等在心脑血管疾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丹红注射液被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丹红注射液由丹参与红花2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舒络的功效,主要含有酚酸类、丹参酮类、黄酮类等化学成分。大量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病治疗方面具有显著疗效,是中医“脑心同治”的代表药物,其药理作用涉及抗炎、抗氧化、抗凝血、改善血液流变性、降血脂、抗动脉粥样硬化、促血管新生、保护血管内皮、抗细胞凋亡、保护神经系统、抗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等方面。另有一些研究也从不同程度上阐释了丹红注射液通过多靶点、多通路的整体调节与干预对心脑血管疾病发挥保护作用,但仍有一些未知的药理作用有待进一步探索。因此,笔者拟梳理当前丹红注射液的化学成分研究情况,以及其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多靶点、多通路药理作用机制研究现状,介绍丹红注射液最新的药理学研究进展,以期为该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及后续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5.
该研究对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人群的临床特征和联合用药规律进行分析。选取全国20家三级甲等医院HIS数据库中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2 857例脑梗死患者的住院信息,采用描述分析、Apriori算法建立模型,探究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及联合用药规律。结果显示,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脑梗死患者中,65岁以上患者共1 727例,占69.61%,男性1 610例,占63.59%。治疗上与降脂药、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药、脑代谢功能促进剂、血管扩张药等西药,以及中药活血化瘀剂、清热剂、祛痰剂等联合使用较为常见。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联合使用频数最高的西药是阿司匹林肠溶片(1 528例,53.48%),中药是醒脑静注射液(378例,13.23%);其中与丹参川芎嗪注射液最常用的西药合并用药类别是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药,使用率达83.48%,最常用的中药合并用药类别是活血化瘀剂,使用率达63.49%。为了更深入地探索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合并用药规律,对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脑梗死患者合并药物进行关联分析。临床联合2种西药时,最常联用阿托伐他汀钙胶囊+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组合,支持度27.10%;联合3种西药时,最常联用硫酸氢氯吡格雷片+阿托伐他汀钙胶囊+脑蛋白水解物注射液组合,支持度15.90%。结果表明,使用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脑梗死患者以老年男性为主,常合并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丹参川芎嗪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与指南基本相符,其在治疗脑梗死时常与西药抗凝溶栓及抗血小板药、中药活血化瘀剂等药理作用相似的药物联合使用,且对合并有其他疾病的脑梗死患者有辅助治疗作用,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6.
强婷婷  李益萍  王肖龙 《中草药》2021,52(12):3568-3575
目的评价生脉注射液对细胞色素P450(cytochrome P450,CYP450)酶与转运体活性的影响。方法根据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发布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指导原则(2017)》以及我国发布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技术指导原则(试行)》,在有无生脉注射液的人肝微粒体、人源多药耐药蛋白1(multidrug resistance proteins 1,MDR1)、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囊泡和人胚胎肾细胞HEK293中,培养CYP450酶与转运体的探针底物,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LC-MS/MS)及酶标仪检测探针底物代谢产物的生成量或探针底物量,并计算半数抑制浓度(50% concentration of inhibition,IC_(50))值。结果在30%(体积分数)浓度范围内,生脉注射液对CYP1A2、CYP2B6、CYP2C8、CYP2C9、CYP2C19、CYP2D6、CYP3A4的活性均具有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6.12%、2.72%、10.00%~30.00%、14.31%、12.96%、12.26%、3.72%。生脉注射液对转运体MDR1、BCRP以及有机阴离子1B1(organic anion transporting polypeptide 1B1,OATP1B1)的活性也具有抑制作用,其IC_(50)值分别为0.15%、0.75%、2.03%。结论生脉注射液可以影响CYP450酶以及转运体活性,与转运体MDR1与BCRP底物联用时,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较大,临床联用时需监测相关指标或谨慎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丹红注射液干预肺纤维化(Pulmonary Fibrosis,PF)的作用机制。方法:利用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检索丹红注射液口服利用率和药物相似性数据,整理预判丹红注射液的有效成分和靶标;利用GeneCards统计可能导致PF的基因,上述重合后展示一致的关键靶标。将一致的靶标导入到String,描绘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最后对一致的靶标开展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结果:预判丹红注射液有效成分87个,靶点116个,PF可能的基因4 768个,丹红注射液与PF重合靶点96个。通过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分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6、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8(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8,MAPK8)、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VEGFA)等可能是丹红注射液干预PF的关键靶标。结论:网络药理学系统阐述了丹红...  相似文献   

8.
丹红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丹参、红花等药理成分,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促进纤维蛋白溶解,抗凝等作用。本文将对丹红注射液的作用机制的研究现状及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肺间质纤维化的病因病机以“瘀”贯穿疾病始终.中药活血化瘀,药针对本病的病机,在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活血化瘀药物包括单味药三七、川芎、丹参、水蛭,中药汤剂益气活血方、化瘀理肺方、化纤方以及中成药针剂丹红注射液、川芎嗪注射液能阻止或延缓肺间质纤维化自然进程,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0.
综述了抗酸药的药理作用及其分类和pH值要求,并分析了抗酸药与几种常用药物强的松龙、甲氰脒胍以及抗心律失常药联用时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丹红注射液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采用现代制剂工艺从丹参和红花中提取有效成分制成的中药注射剂。具有活血化瘀作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和缺血性脑病。近年来,随着对丹红注射液研究的深入,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展。主要采纳中国知网(CNKI)和Pubmed中收录的文献,旨在综述近10年丹红注射液用于防治老年病的临床应用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为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综合性医院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临床合理应用情况及药学服务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某综合性医院2019—2021年期间患者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的用药频度(DDDs)及排序、日均费用(DDC)及排序,并且根据患者有无开展药学服务作为分组原则。选取70例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期间未开展药学服务患者作为对照组。选取70例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期间开展药学服务患者作为观察组。观察其干预后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不合理应用情况及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临床应用效果。结果:综合性医院2019—2021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DDDs值整体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排名前5的分别为参麦注射液、丹参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红注射液及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其中2019年DDDs值最大的为参麦注射液,DDDs值最小的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2020年DDDs值最大的为丹参注射液,DDDs值最小的为丹红注射液;2021年DDDs值最大的为参麦注射液,DDDs值最小的为丹参多酚酸盐注射液。综合性医院2019年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应用的DDC值整体均呈现出不断上升趋势,排名前5的分别为丹红注射液、血栓通注射液、丹...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和分析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从而探讨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调节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0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抗凝、溶栓及改善脑循环等方面药物的常规治疗,连续2周;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连续2周。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血栓通胶囊治疗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神经功能相关因子的影响,并与对照组作比较。结果: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可明显降低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髓鞘碱性蛋白、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复方血栓通胶囊治疗具有较好调节患者神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邓芬  胡长林  谢运兰 《中医杂志》2006,47(10):725-725
血小板活化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可以通过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CD41、CD62P)的表达来了解血小板活化状况。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为丹参与红花的复方制剂,有活血化瘀作用。我们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1、CD62P,探讨步长倍通丹红注射液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正>炎症在急性脑梗死发病机制中起关键作用~([1]),许多炎症细胞因子包括白细胞介素-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L-10)都参与了这个过程。丹红注射液主要组分为传统中药材丹参、红花有效提取物所得的复合剂,具有通经舒络、活血化瘀的功效,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中药,但是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为了提高对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机理的认识,我们观察丹红注射液在脑梗死  相似文献   

16.
文竹  阿明 《光明中医》2008,23(4):483-483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使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用组(丹红注射液+脑心通)和单用组(丹红注射液),并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结果:联用组效率(80%)明显优于单用组(53.3%)(P〈0.05);NDS减分幅度联用组与单用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联合使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明显提高显效率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7.
医院电子医疗数据库缺血性中风病患者临床用药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佳  谢雁鸣  杨薇  王永炎  赵维  庄严 《中国中药杂志》2014,39(18):3479-3486
缺血性中风病的治疗药物种类繁多,为了解目前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常用中西药物及其联合使用方案,该研究选取全国15家三甲综合医院信息系统(hospital information system,HIS)数据,采用频数统计方法分析其临床治疗药物及分类,主要采用关联分析方法了解常用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情况。通过分析发现,临床治疗缺血性中风病药物中,中药应用较多的为疏血通注射液(9 015例,占22.66%)、丹红注射液(7 369例,占18.53%)、血栓通注射剂(5 302例,占13.33%),按药物作用分则主要为活血化瘀剂(30 384例,占76.39%)、开窍剂(6 850例,占17.22%)、补益剂(5 997例,占15.08%);西药应用较多者为阿司匹林口服剂(20 924例,占52.60%)、桂哌齐特注射剂(10771例,占27.08%)、胰岛素注射剂(10 599例,占26.65%),按药物作用分主要为抗血小板药(23 049例,占57.95%)、血管扩张药(19 608例,59.29%)、抗高血压药(15 475例,39.90%)。而中西药物联合使用时,以阿司匹林口服剂与二十五味珍珠丸、丹红注射液、疏血通注射液联合使用为多,置信度为97.05%;按药物作用分类则以活血化瘀剂与溶栓药、胰岛素、血管扩张药联合使用为多,置信度为97.424%。  相似文献   

18.
冠心病心绞痛是一种常见的多基因复杂疾病,血瘀证是其主要证候。在世界范围内冠心病是目前最重要的死亡原因和疾病负担之一。尽管有诸多治疗方法和抗心绞痛药物出现,但一些患者仍然会经历心血管事件,而且由于症状频发所致生活质量受损的患者人数仍很高。在我国,中医药长期以来被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治疗。随着中药制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药注射液被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其中,丹红注射液是目前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有效药物。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辅助用于不同类型心绞痛,能减少心绞痛发作次数,缩短持续时间,减少心绞痛积分,提高心电图复查有效率和硝酸甘油片的用量等,且有较好的安全性。然而,当前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临床研究和药理机制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通过对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发现,第一,多数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不高,缺乏良好的随机对照试验设计,仍需要严格设计的高质量临床试验来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第二,虽然研究表明,丹红注射液的药理机制可能涉及抗氧化、抗凝、抗炎、抗纤维化、抗血管增生、抗动脉硬化等,但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确切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提出应用模块药理学的分析框架可为进一步研究丹红注射液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多靶点作用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临床用药的合理性分析是考察影响中药注射剂临床效益与风险相关因素的必要研究。该研究基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信息系统(HIS)数据库,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2月使用丹红注射液的4 950例患者的病案与医嘱信息,运用回顾性研究、基本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统计分析患者自然情况、疾病诊断、应用科室、用法用量、联合用药和不良反应等信息,对丹红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行合理性分析,寻找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主要分布在心内科(51.96%)与脑病中心(20.67%),年龄40岁以上占96.66%,主要西医诊断2项关联置信度最高为冠心病+心绞痛(97.15%),3项关联为冠心病+心绞痛+高血压(97.02%),不合理诊断主要为高血压(12.93%)和糖尿病(4.55%);中医诊断均属血瘀证。用法用量方面,单次剂量在药品说明书规定范围内者占98.93%,用药天数集中分布在1~21 d,以0.9%氯化钠注射液和5%葡萄糖注射液为稀释溶媒的占97.64%。用药记录中,99.26%为联合用药,平均联用8.41种药物。与西药联用频次最高的依次是抗血小板药(72.04%)、调血脂药(64.86%)和脑血管疾病药(60.26%)。出现并发感染时,联用频次最高的抗菌药物为头孢菌素类(8.81%)。与中药联用以活血化瘀类中药注射剂或中药单体注射剂为主(28.93%),其中与天麻素注射液联用频次最高(16.23%)。不良反应报告/事件发生12例,发生率0.24%。适应症、稀释溶媒与联合用药的不合理应用可能是丹红注射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潜在风险因素,需进一步实验研究评价这3方面的临床效益与风险。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使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将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联用组(丹红注射液+脑心通)和单用组(丹红注射液),并对各组患者进行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NDS).结果:联用组效率(80%)明显优于单用组(53.3%)(P<0.05);NDS减分幅度联用组与单用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联合脑心通联合使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明显提高显效率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