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乙酰肝素酶与妇产科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泛存在于妇产科领域里的生理及病理变化 ,如胚胎组织发育 ,孕期及分娩时母体子宫血管变化、肌纤维和胶原纤维增生 ,生殖系统感染性疾病 ,甚至宫颈癌、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等 ,目前认为与体内一种被称为乙酰肝素酶的物质有关〔1〕。乙酰肝素 (Heparan Sulfate Proteoglycans,HSPGs) ,又称硫酸乙酰肝素多聚糖 ,是一种蛋白聚糖类碳水化合物 ,为广泛存在于有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组织细胞外基质 (ECM)和细胞表面的牛物大分子 ,是基底膜的主要构成成分 〔2 ,3〕。它能与细胞表面及 ECM中的活性分子结合 ,粘附于细胞表面 ,是 ECM聚集和…  相似文献   

2.
乙酰肝素酶(HPA)可降解细胞外基质(ECM)和基底膜(BM)中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s)成分,并促进血管生成,在子寓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S)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EMS的浸润、转移等类似恶性临床行为主要是因为ECM和BM的完整性被破坏所致。目前随着对HPA分子生物学特性、尤其对其抑制剂等方面研究的不断深入,为EMS防治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pa)与宫颈病变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宫颈癌、正常宫颈、宫颈上皮内瘤样病变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χ2检验分析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58例子宫颈浸润癌患者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阳性表达的43例,阳性表达率为74.14%。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宫颈CINⅠ~Ⅱ和宫颈原位癌。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宫颈癌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宫颈癌的组织类型、分化程度、年龄无明显关系。结论:Hpa可能在宫颈癌的发展、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可作为临床预测宫颈癌浸润转移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和有价值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乙酰肝素酶是一类裂解硫酸乙酰肝素的糖苷内切酶,通过降解肿瘤细胞细胞外基质和基底膜以及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而促进肿瘤扩散和转移。本研究探讨子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与子宫颈癌转移及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50例子宫颈鳞癌、12例子宫颈腺癌、10例子宫颈正常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情况及微血管密度(MVD)。结果:子宫颈癌中乙酰肝素酶的表达率(62.9%)明显高于其在子宫颈正常组织中的表达率。在子宫颈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与子宫颈癌的临床分期、肿瘤直径大小以及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均<0.05。子宫颈正常组织、子宫颈癌组织中MVD的平均值分别为(11.33±2.38)、(42.97±9.99)(P=0.00)。子宫颈癌组织中乙酰肝素酶的阳性表达组MVD显著高于其阴性表达组MVD,P<0.05。结论:乙酰肝素酶在子宫颈癌的浸润、转移及血管生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在卵巢癌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为卵巢癌临床病情的判断和预后的评估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98例卵巢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检测所有标本的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的表达情况,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卵巢癌的组织学类型以浆液型为主,83.33%的黏液型卵巢癌和透明细胞型卵巢癌的肿瘤上皮细胞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表达为阳性,均显著高于其他类型卵巢癌(P<0.05)。分化程度低的卵巢癌其间质细胞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表达阳性率显著上升(P<0.05)。肿瘤上皮细胞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表达阳性患者的生存时间显著短于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表达阴性的患者(P<0.05);间质细胞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显示,患者的FIGO分期、肿瘤组织学分级、肿瘤组织学类型、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的表达与患者的预后相关(P<0.05)。结论: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1表达阳性可能与卵巢癌的发生、浸润及其转移有关,对卵巢癌患者预后不良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毕冬华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5):5791-5793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10年10月期间,在该院切除并存档的子宫内膜癌患者子宫内膜石蜡包埋组织标本48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同期该院妇产科收治的其他疾病患者,手术切除或刮宫的子宫内膜标本34例作为比较组,及正常子宫内膜21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比较分析Hpa和bFGF的染色强度及表达阳性率。结果:与FIGOⅠ期相比,Ⅱ期和Ⅲ期患者Hpa和bFGF的阳性率明显提高;与G1分化相比,G2分化患者Hpa和bFGF的阳性率明显提高;与无肌层浸润相比,肌层浸润浅部和深部患者Hpa和bFGF的阳性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比较组患者和研究组患者的Hpa和bFGF阳性率均明显提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研究组的阳性率高于比较组。结论:乙酰肝素酶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与子宫内膜癌浸润、转移、预后密切相关,并且有望成为子宫内膜癌联合诊断和病情评估以及疗效观察和预后预测的重要检测指标,同时也可能为子宫内膜癌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为有效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在非黑素性皮肤癌[基底细胞癌(BCC)和皮肤鳞状细胞癌(CSCC)]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CSCC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RT-PCR法和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CSCC、33例BCC及19例正常皮肤组织中Hpa的表达水平,分析Hpa的表达与CSCC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 CSCC组织中Hpa mRNA、Hp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68.4%、60.5%)均显著高于它们在BCC组织(24.2%、18.2%)和正常皮肤组织(10.5%、5.3%)中的表达(均P〈0.01);CSCC组织中有淋巴结转移(92.3%、84.6%)和Broders分类Ⅲ~Ⅳ级Hpa mRNA、Hpa蛋白的阳性表达率(92.3%、84.6%)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56.0%、48.0%)和Ⅰ、Ⅱ级(56.0%、48.0%)中的表达(均P〈0.05).结论 CSCC组织中Hpa表达高于B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并与CSCC病理分级和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8.
杨玉苹  白光辉 《中国校医》2010,(4):316-317,F0003
syndecan-4是一种跨膜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HSPG),广泛表达于哺乳动物细胞膜上,属于Ⅰ型跨膜糖蛋白。已经有研究认为它对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其胞外区的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链能与许多潜在的配体包括生长因子及细胞外基质大分子等相互作用,参与多种生物学功能如生长因子信号转导、细胞增殖,介导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及组织损伤反应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宫颈鳞癌组织中整合素α5β1蛋白和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方法 (SP法)检测68例宫颈鳞癌组织和20例宫颈正常组织整合素α5β1蛋白和乙酰肝素酶蛋白表达情况,分析两者在宫颈鳞癌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结果:宫颈鳞癌组织整合素α5β1蛋白和乙酰肝素酶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7.9%和72.1%,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整合素α5β1蛋白和乙酰肝素酶蛋白在宫颈鳞癌组织中的表达呈正相关关系(r=0.570)。结论:整合素α5β1蛋白和乙酰肝素酶蛋白的高表达与宫颈鳞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且具有正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0.
乙酰肝素酶(HPA)是人体内唯一能降解硫酸肝素蛋白多糖(HSPG)的一种β-D-葡萄糖醛酸内切酶。HSPG是细胞外基质(ECM)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分布于细胞表面,在正常组织的发育与病理学改变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HPA能识别 HSPG的硫酸肝素链(HS)并将其降解,进而影响 ECM与上皮细胞及内皮细胞基底膜结构,释放与 HSPG结合的各种细胞因子。除通过降解 HS产生间接生理作用外, HPA还以聚集、脱落、分裂素绑定的方式影响多配体聚糖的生物效应。另外,HPA 可以增强信号级联效应,促进蛋白激酶的磷酸化和基因转录。因此,HPA的激活会引起一些病理生理学改变,包括炎性反应、血管形成、肿瘤转移、胚胎植入等。笔者拟就 HPA与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正常妊娠模型大鼠、自然流产模型大鼠、肝素干预模型大鼠胎盘组织乙酰肝素酶、MMP-9表达特征的差异,探讨两者与自然流产的关系。方法:建立正常妊娠大鼠模型、自然流产大鼠模型和肝素干预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SABC法测定3组模型孕14天胎盘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MMP-9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妊娠模型组和肝素干预模型组相比,自然流产模型组大鼠胎盘组织中类肝素酶和MMP-9的表达显著升高(P0.01)。结论:胎盘组织中乙酰肝素酶和MMP-9的表达与自然流产的发生、发展有关,肝素可对自然流产起到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海参硫酸软骨素(sea cucumber chondroitin sulfate,SC-CHS)对小鼠肿瘤生长和转移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C57 BL/6J小鼠Lewis肺癌自发性肺转移模型,连续腹腔注射给药21 d,剥离原位肿瘤和双侧肺,分别称瘤重和计数肺表面转移灶结节数;分离血清,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γ-干扰素(γ-interferon,γ-IFN)的含量;采用RT-PCR法检测肿瘤组织中缺氧诱导因子(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a)mRNA的表达。结果 SC-CHS可以显著抑制荷瘤小鼠肿瘤的生长,其平均抑制率为31.5%,并可以显著减少肺表面转移灶结节数(P<0.01),平均抑制率为42.3%;SC-CHS可以显著提高血清中TNF-α和γ-IFN的含量(P<0.05),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HIF-1α、VEGF、Hpa mRNA的表达(P<0.05)。结论 SC-CHS能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在小鼠体内的生长和转移,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肿瘤血管新生,提高机体免疫力有关。  相似文献   

13.
作者使家兔肺泡巨噬细胞在培养基中接触石棉、硫酸铍和氧化铍。加上糖酵解酶(glyc-olytic enzyme),磷酸己糖异构转化酶(phos-phohexose isomerase)测定了培养基,全细胞匀浆,线粒体部分和上清液中溶酶体水解酶(lysosomal hydrolase),酸性磷酸酯酶(acidphosphatase),β-N-乙酰氨基葡萄糖酶(β-N-acetylglucosaminidase)和β-葡萄糖醛酸酶(β-glucuronidase)。这些水解酶在培养基中显著增加,但在接触粉尘后细胞的线粒体部分则不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重组并原核表达人乙酰肝素酶(HPA),并对重组产物r HPA进行免疫原性鉴定,获得足够的乙酰肝素酶为其功能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包含HPA全长序列质粒为模板,扩增肝素酶c DNA片段,将其插入表达载体p ET42a,转化到大肠杆菌BL21DE3中,0.5 mmol/L的IPTG诱导表达。SDS-PAGE检测目的重组蛋白表达情况,NiNTA亲和层析法提纯r HPA,Western Blot和ELISA检测r HPA的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了人乙酰肝素酶原核表达系统,r HPA表达量为细菌总蛋白的23.4%,SDS-PAGE显示提纯后的r HPA为单一的蛋白条带。鼠抗人HPA能有效识别r HPA。结论所构建的人乙酰肝素酶原核表达系统能高效表达r HPA,表达的产物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相似文献   

16.
Ⅰ型超敏反应又称速发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hypersensitiv ity)或过敏症 (anaphylaxis)。Ⅰ型超敏反应引起组织损伤的核心环节包括 :B细胞产生IgE ,后者与肥大细胞、嗜碱粒细胞表面IgEFc受体 ,即FcεRI结合 ,FcεRI桥联后触发细胞膜一系列的生物化学反应 ,胞外Ca2 + 流入胞内。此时两个同时平行发生的过程被启动 ,即脱颗粒 ,释放出颗粒中预合成的介质和合成新的介质。预合成的介质主要是组胺、蛋白水解酶、肝素和趋化因子 (如β -葡萄糖醛酸脂酶、芳香基硫酸脂酶、过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物酶等 )。释放的介质立即直接作用于靶细胞、…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硫酸镉诱导人胚胎肝(L-02)细胞热应激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70)表达及氧化应激作用,以探讨HSP70表达与细胞抗氧化作用的关系。方法将对数生长期的L-02细胞分别暴露于终浓度为0(对照,双蒸水)、1、2、4、8、16、32、64、128μmol/L的硫酸镉溶液培养24 h,采用MTT法测定细胞活性。将对数生长期的L-02细胞分别暴露于含终浓度为0(对照,双蒸水)、1、2、4μmol/L硫酸镉的培养基中,培养24 h后,检测细胞裂解液中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力和丙二醛(MDA)的含量以及细胞HSP70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2~128μmol/L硫酸镉染毒组L-02细胞的存活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随着硫酸镉染毒浓度的升高,L-02细胞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明显。与对照组比较,4μmol/L硫酸镉染毒组L-02细胞SOD、GSH-Px活力均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各浓度硫酸镉染毒组L-02细胞内MDA的含量均无明显变化。随着硫酸镉染毒浓度的升高,L-02细胞内HSP70蛋白的阳性表达呈上升趋势。结论在本研究剂量下,硫酸镉可诱导L-02细胞株HSP70表达上调,引起细胞抗氧化活性增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酰肝素酶(heparanase,HPSE)与人类自然流产的关系及在正常妊娠和自然流产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和Western blot检测非意愿性正常妊娠者流产绒毛组织和早期自然流产者流产绒毛中HPSE的表达情况。结果:正常妊娠组的HPSE表达率明显高于自然流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SE参与正常妊娠的胚胎植入过程,自然流产的发生可能与HPSE的低表达、胚胎的低植入率有关。  相似文献   

19.
抗凝疗法是一种阻止血液凝固和防止血栓形成的方法,主要药物是肝素和香豆素类,现简述如下: 一、肝素(Heparin) (一)抗凝机理:新近研究指出,肝素分子中6位碳原子上的硫酸基团可能是抗凝血酶Ⅲ(ATⅢ)中赖氨酸与其结合的位点。肝素与赖氨酸或脯氨酸~(41)、精氨酸~(47)、色氨酸~(49)等以离子键形式结合,形成1:1的复合物。在此过程中,引起ATⅢ分子构象发生改变,暴露了精氨酸~(393),后者再与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凝血酶  相似文献   

20.
低分子肝素是一种新型抗凝药,它由普通肝素酶解或化学降解而得的分子量较小的肝素片段。具有抗凝、抗血栓、抗炎、抗肿瘤和抑制肾小球系膜细胞及基质增生等作用,其与普通肝素相比,有抗血栓作用强,副反应少,生物利用度高,不引起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因而出血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