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0 毫秒
1.
急性肠缺血再灌流对肺bFGF与TGFβ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大鼠肠系膜上动脉夹闭造成缺血再灌流动力模型,用原位杂交和RT-PCR技术检测肺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观察肠缺血再灌流损伤后肺内源性bFGF和TGFβ基因表达的变化规律,探讨这两种生长因子与肺损伤修复的关系。结果:在正常肺泡上皮细胞和微静脉中,bFGF和TGFβ均有一定表达。缺血45min时,TGFβ表达量显著增加,而bFGF无明显改变。再灌注6h后,两种因子基因表达水平均  相似文献   

2.
转化生长因子(TGF-β1)mRNA在放射性间质性肺炎中的表达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讨TGF-β1在放射性间质性肺炎中的意义和作用,揭示其发病机理。方法雄性Wistar大鼠48只分对照和照射组用60Coγ射线照射,吸收剂量30Gy,于照后不同时间活杀,取肺组织做常规病理观察和原位杂交。结果照射组大鼠肺组织TGF-β1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表达增高,且以照射后3~6个月(纤维增生期)显著。结论TGF-β1可能参与了放射性间质性肺炎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3.
高-低氧全肺照射对小鼠肺纤维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以小鼠肺组织中TGFβ1含量变化为指标,观测高低氧(HO+LO)照射对肺晚期损伤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雄性C57BL小鼠,13Gy全肺一次照射,照射同时分别吸入空气、高氧(95%O2+5%CO2)或高低氧(10%O2+5%CO2+85%N2),照射后不同时间取肺组织HE染色、Mason染色、V.G.染色观察肺纤维化形成。RTPCR方法测定肺组织内TGFβ1的表达。结果照射后8个月肺组织局部灶性纤维化形成。高氧组肺纤维化面积大于空气组及HO+LO组,两者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HO+LO组纤维化面积虽略高于空气组,但差异无显著性。照射后36小时,TGFβ1表达下降,照射后2个月,TGFβ1表达升高,至照射后8个月,略呈下降趋势,但仍高于正常对照。结论低氧的加入降低单纯高氧导致的正常组织损伤,HO+LO照射不增加肺的晚期损伤,TGFβ1的表达在肺纤维化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不同深度的Ⅱ度烧伤创面内源性生长因子的表达调控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创面愈合过程的关系。方法分别观察大鼠浅Ⅱ度和深Ⅱ度烫伤模型创面渗液单核巨噬细胞生长因子mRNA表达的变化,并比较分析了两者间的差异。这些生长因子有TGFα、TGFβ和PDGF。结果对照组、浅Ⅱ度和深Ⅱ度组实验动物的创面单核巨噬细胞mRNA表达明显不同。未烫伤的对照组(单纯植海绵收集创面渗液)伤后1天均达峰值以后呈持续下降;浅Ⅱ度组伤后1周呈更高而持续的表达,伤后2周时回落接近对照组;深Ⅱ度组伤后早期呈低水平表达,于伤后1周时呈较高水平表达,其中TGFβ迟至伤后2周呈较高水平表达。结论提示创面单核巨噬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启动,达到高峰和回落与损伤类型和创面愈合的状况密切有关,深Ⅱ度创面早期单核巨噬细胞生长因子的低水平表达与这类创面愈合时间较长的关系值得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Genistein对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受照射后再增殖和TGF-α、EGF-R表达的影响。方法实验鼠分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单纯一次接受全身吸收剂量为5Gy的照射;另一组为用药组,照射剂量与方法同对照组,在照射后不同时间注射Genistein。在照射后不同时间内杀死小鼠取出空肠,计数隐窝细胞数和分裂指数。并测定隐窝区和绒毛区TGFα和EGFR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用药组小鼠小肠隐窝细胞的分裂指数和细胞数上升幅度较低,用药组TGFα在隐窝区表达持续升高,而EGF-R在隐窝区的表达则较对照组低。结论Genistein能明显抑制小鼠小肠上皮细胞受照射后的再增殖,这种影响可能是通过作用于EGF-R的表达起作用。  相似文献   

6.
严重烫伤大鼠早期肺组织TNFmRNA表达及其细胞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感染引起的各种介质过度释放,尤其是肿瘤坏死因子(TNF)在肺损伤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笔者应用斑点杂交、原位杂交等方法,检测了大鼠烧伤后TNFmRNA在肺组织的表达及其细胞定位。结果证实,烧伤后肺组织TNFmRNA表达迅速升高,伤后6小时达顶峰,24小时仍维持较高水平,其动态变化与腔静脉血浆内毒素变化一致。原位杂交发现,在伤后3-6小时主要是肺间质巨噬细胞、肺泡巨噬细胞和肺泡Ⅱ型上皮细胞表达T  相似文献   

7.
阐明慢性炎症时吞噬细胞释出的某些内源性因子在辐射致癌中的作用。方法以C3H10T1/2和原代SHE为靶细胞,用238Pu为体外α照射源,用转化灶形成法观察PMA及其刺激人外周血产生的过量自由基、调理酵母多糖刺激U-937细胞释放的TNF-α等炎性因子对α粒子照射细胞转化频率(TF)的增加效应。结果PMA和它刺激的人血使0.5Gyα粒子照射的C3H10T1/2细胞的TF分别增高2.1和2.8倍。U-937释放的TNF-α炎症因子TF增高12倍;用抗TNF-α抗体中和后,证明U-937上清中仍有其他促癌因子存在。0.5Gyα粒子照射的SHE细胞在体外长期传代生长对hrTNF-α具有依赖性,由此得到的40代的细胞具有致瘤性。结论慢性炎症条件下,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释出的过量自由基和TNF-α等因子在低剂量辐射致癌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微波辐射对兔晶体上皮细胞(RLECs)增殖和转化长生因子β(TGF-β)表达的影响,探讨TGF-β在微波白内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原代培养RLECs并鉴定,应用平均功率密度80mW/cm2的连续波辐照RLECs15min。测量培养液温度,并采用噻唑盐(MTT)比色试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活力和TGF-β1表达的改变。结果RLECs在常规培养条件下可表达TGF-β1,但较弱;本实验条件下,辐照前后培养液温度未见明显改变,辐照后TGF-β1的表达显著增强,而细胞增殖能力却较对照组降低。结论低剂量微波暴露,可能导致TGF-β1的过表达,并抑制晶体上皮细胞增殖活力,从而使晶体发生白内障样病理改变。推测TGF-β1表达的增强和RLECs增殖能力的降低,是微波致白内障的可能机理。  相似文献   

9.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肺损伤大鼠肺组织的分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支气管上皮细胞的可能性.方法 将SD大鼠MSCs用DAPI标记后注入受体大鼠体内.75只受体大鼠随机分为5组(n=15):肺损伤组、MSCs治疗组、MSCs对照组、单个核细胞对照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于MSCs、单个核细胞注入受体大鼠体内1、2、4周后观察肺组织结构变化,检测肺组织中植入细胞情况及广谱细胞角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 MSCs治疗组大鼠肺组织在各时间点均有少量植入的细胞,并且部分植入的细胞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MSCs植入后2周大鼠细支气管壁有少量植入的细胞同时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其余各组未发现植入细胞的标记.结论 MSCs可在损伤的大鼠肺组织中分化为肺泡上皮细胞和支气管上皮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电离辐射诱导小鼠胸腺细胞G1期阻滞的分子通路。方法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表达。结果05、1.0及2.0GyX射线全身照射后12小时及2.0Gy照射后24小时小鼠胸腺细胞G1期细胞数明显增高。2.0Gy照射后p53蛋白表达在照射后1~8小时明显增高;p21蛋白表达在照射后4~48小时明显增高;MDM2蛋白表达在照射后4小时及8小时明显增高;而GADD45蛋白表达未见明显变化。结论05~2.0GyX射线全身照射可诱导小鼠胸腺细胞G1期阻滞。其分子通路主要是p53-p21通路。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32 P 磷酸铬 (32 P 胶体 )术中间质给药行组织间照射在食管、贲门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 91例食管、贲门癌临床确诊病例 ,在剖胸手术中切除病变食管及胃体后 ,于病灶相应部位及其淋巴引流区域间质组织内多点浸润注射 ,未能切除病灶者注射于瘤体组织及其淋巴引流区域内 ,32 P胶体剂量为 2 96~ 370MBq 10ml。对照组 99例为同期同病种单纯手术病例。观察两组围术期并发症发生情况、淋巴结转移时间、淋巴结转移率及术后 1、3和 5年生存率。结果 手术 32 P胶体组及单纯手术组均无手术死亡 ,围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两组术后淋巴结转移时间、纵隔淋巴转移率、锁骨上淋巴结转移率和腹腔淋巴结转移率差异有显著性(P <0 0 5 )。术中切除肿瘤的手术 32 P胶体组术后 1、3和 5年生存率分别为 72 5 %、5 6 4 %、4 2 6 % ,单纯手术组分别为 6 7 7%、38 1%、2 5 0 %。术后 1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术后 3及 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 (P <0 0 5 ,P <0 0 1)。结论 32 P胶体间质给药应用于食管、贲门癌手术中 ,方法简单 ,使用安全 ,在控制术后淋巴结转移及提高中远期生存率方面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环境放射性监测中基于γ谱分析的事件识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论述了如何利用环境放射性监测中基于γ能谱分析的数据进行核事件识别和判断的方法。方法 利用γ能谱分析获得环境样品中特征放射性核素的方法,可以判断核事件的类型;利用于体与母体,或者任意两个特征放射性核素的话度比推算核事件的发生时间和装科,并对环境放射性监测工作中的样品采集和测量系统提出具体的要求。结果 通过与既往环境放射性监测结果的回顾研究和对苏联切尔诺贝利核事故监测结果的分析证明,利用笔者提出的方法推测的事件性质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结论 利用特征放射性核素判断核事件的类型和利用于母体放射性核素的活度比推算核事件的发生时间的方法是可靠的。  相似文献   

13.
γ射线照射与吸入苯、甲苯加CO的复合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索γ射线、苯、甲苯和CO同时作用时的生物效应规律, 并分析各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性质(拮抗、相加或协同).方法 用家兔90只分成9组, 其中一组为对照组, 按L8(27)正交表设计进行4因素二水平的8组实验。各因素的两种暴露水平分别是:γ射线为0.0075和0.0375Gy/d;苯为40±15和(182±33)mg/m3;甲苯为90±30和(407±68)mg/m3;CO为(93±4)和(278±8)mg/m3.暴露实验在密闭舱内进行, 每天2h,每周5d,持续8周。对实验结果用方差分析和组间比较进行了处理。。结果 (1)γ射线、苯和甲苯都能诱发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微核、姐妹染色单体互换(SCE)以及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 但CO对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明显单独作用。(2)4个因素的综合作用与4个因素单独作用产生的效应总和的比值ω对淋巴细胞的双着丝点加环、无着丝粒、畸变细胞、总畸变、微核及SCEs/C分别为2.16、1.58、2.07、2.67、1.25和1.18,对畸形精子率则高达5.97.各因素之间呈明显的协同作用。但苯和γ射线对淋巴细胞无着丝粒有明显拮抗作用。(3)4个因素都引起睾丸重量指数降低;γ射线、甲苯和CO都能引起精子数减少和畸形精子率增高;。结论 γ射线、苯和甲苯对诱发某些生物效应具有很显着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1 0 3Pd放射性支架对兔腹主动脉中膜平滑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Bcl 2及BaxmRNA表达的影响 ,探讨其防治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作用机理。方法 将雄性新西兰大白兔 5 0只随机分为普通支架组及1 0 3Pd放射性支架组 ,设正常对照。分别于术后 3、7、14、2 8和 5 6d取材 ,进行病理形态学研究 ,并用原位杂交的方法测定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中Bcl 2mRNA及BaxmRNA的表达。结果 光镜下发现 ,放射性支架组管腔狭窄程度明显低于普通支架组 ,术后第 5 6天最显著(P <0 0 1)。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 3~ 2 8d普通支架组与放射性支架组Bcl 2mRNA表达均明显增加 ,而放射性支架组的表达则较普通支架组降低 (P <0 0 1)。BaxmRNA的表达 ,术后第 3~ 2 8天两支架组均超过对照组 ,而放射性支架组的表达较普通支架组显著增加 (P <0 0 1)。Bcl 2mRNA与BaxmRNA的比值显示 ,普通支架组术后第 3、14和 2 8天均大于对照组 (P <0 0 1) ,放射性支架组虽也大于对照组 ,但无统计学差异 (P >0 0 5 )。术后第 3~ 2 8天 ,放射性支架组的比值均小于普通支架组(P <0 0 5 )。结论 1 0 3Pd放射性支架增加细胞凋亡的BaxmRNA表达 ,减少抑制细胞凋亡的Bcl 2mRNA表达 ,使凋亡细胞比例增加 ,降低再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钚内污染者外科截肢放化分析及活度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钚在国人体内的滞留与分布,对一例20年前遭钚事故污染(左手伤部可溶性钚摄入量约为77 ̄130Bq)者因肘部发生恶性纤维组织瘤而截下的右上臂进行了放化分析。方法 将手臂按解剖部位横向锯切成8段,再将骨和软组织剥离,分别进行灰化,离子交换、电沉积制样并进行α能谱分析和活度测量。结果 在整个手臂中共测得^239Pu含量为68.5mBq,a能谱分析证实手臂组织中钚的谱峰与^239Pu标准源一致  相似文献   

16.
31例中国人主要器官组织中42种元素浓度和含量研究   总被引:17,自引:5,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测定中国成年男子主要器官组织中元素浓度和估算其含量,为确定中国参考人相应参数提供依据,为微量元素和健康关系研究提供我国当前资料。方法 在我国不同膳食类型的4省市(河北、山西、上海和四川)采集31例急死正常成年男子尸体肌肉、肋骨、肝、肾、肺和甲状腺样品,有用NAA、ICP-MS、ICP-AES、多种AAS技术和必要质控措施共测定42种元素浓度,并按中国参考人器官组织重量估算了这些元素相应含量。结果 获得了31例中国成年男子甲状腺中I、其他5种器官组织中40种元素和肋骨中Li的浓度及相应组织含量估算值。结论 本研究除更新了我国15种元素相应资料外,首次获得27种元素在这些器官组织中浓度和含量资料,为确定中国和亚洲参考人相应参数提供较为系统的依据。还就我国本次结果与近年国内文献值和对ICRP参考人相应参数最新国际估算值的比较,元素在这些器官组织中浓度的相对分布和地区差异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内源性IL-3基因表达在骨髓辐射损伤后修复中的作用。方法 5.5Gy^60Coγ射线全身照射78只LACA小鼠,于照射后4周内分批活杀,将骨髓进行HE染色,并进行内源性IL-3基因表达的免疫组化、原位杂交和原位反转录PCR检测。结果 照射后4周内小鼠骨髓出现明显损伤及损伤后重建现象。免疫组化观察IL-3于修复期造血细胞浆内明显增多,尤以照后21天其量达高峰,而高位杂交则显示其mRNA于照  相似文献   

18.
氚照射生物效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合概括了过去十几年所作的氚照射生物效应系统研究的实验结果。方法该研究着重于低剂量氚照射地健康造成可能影响的实验研究,研究了氚在妊娠和浦乳动物体内的分布、代谢和剂量估算;遗传学效应(初奶卵母细胞存活率、业原细胞存活率、卵母细胞或精母细胞的显性致死突变、精原细胞显性骨骼突变。通过C-分带Giemsa染色,分析了精细胞细胞中期-1的染色体畸形);致效应(生长发育、神经行为、脑细胞学和脑神经递质),同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EGFR、Bax、Rb在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中的作用及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线索。方法:运用免疫化技术SP法检测EGFR、Bax、Rb在40例高能电子线大鼠皮肤辐射损伤模型中的表达,分析它们与照射剂量之间的关系。结果:(1)EGFR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0%、40%、70%、100%;各照射剂组间有显著相关性(P<0.05)。(2)Bax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30%、70%、70%;各照射剂量组同Bax蛋白阳性表达无相关性,但有趋势性(P<0.05)。(3)Rb在40例照射的大鼠中5、15、30、45Gy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0%、20%、40%、30%;各照射剂量组间Rb阳性表达无线性趋势性(P>0.05)。(4)本实验对40例各照射剂量组实验对象研究发现Bax^ /Rb^ 共有9例,EGFR^ /Rb^ /Bax^ 共有5例,均无共同阳性趋势。结论:实验表明电离辐射能增加大鼠皮肤组织中EGFR、Bax、Rb蛋白的表达;EGFR、Bax蛋白的表达可能与照射剂量有关;EGFR能促进细胞的增殖与Bax,Rb蛋白促细胞凋亡共同作用下,参与3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形成。  相似文献   

20.
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照射对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规律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 观察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照射对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规律。方法 采用大体及光镜观察、免疫组化(显示Ⅲ型胶原)和原位杂交等方法,动态观察致伤前后不同时间照射对大鼠伤口愈合影响的病理变化过程。结果 伤前2d至伤后7d照射增能延迟伤口愈合,其中以伤后即刻照射影响量显著,其余依次为伤后3d、伤前2d及伤后7d照射。结论 不同时间辐射大鼠伤口愈合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