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eleusis,LASIK)联合可蚀盘矫治远视进行观察比较。方法: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抛光技术,对25例患者40只远视眼(PRK16眼,LASIK24眼)进行矫治。术前屈光度( 1.62~ 6.25)D。对两种术式屈光度、视力等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2个月。最佳矫正远视力丢失两行以上PRK组2眼(12.5%),LASIK组3眼(12.5%);最佳矫正近视力丢失两行以上PRK组1眼(6.3%),LASIK组2眼(8.3%)。平均裸眼远视力PRK组为0.55,LASIK组为0.68;而平均裸眼近视力PRK组为0.66,LASIK组为0.85。残余屈光度在-1.00D~ 1.00D之间PRK组12眼(75.0%),LASIK组20眼(83.3%)。平均回退量术后1~3个月,PRK组为0.95D,LASIK组为0.76D;术后3~6个月,两组分别为0.35和0.08D;术后6.12个月,两组分别为-0.22和0.00D。在各阶段中两种术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矫治远视是安全的,PRK与LASIK两者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但LASIK较PRK更容易稳定且有效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马玉娜  赵宝春  林萍 《齐鲁护理杂志》2005,11(11):1571-1572
目的:观察施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近视220例疗效。方法:将患者按屈光度数不同分为低、中度近视组(A组)和高度近视组(B组),均给予LASIK术,术后随诊达5年。结果:术后5年,裸眼视力≥0.8者A组为95%,B组为85.7%;裸眼视力≥1.0者A组为91.7%,B组为77.6%。全部患者裸眼视力(UCVA)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39只眼;下降2行者15只眼。结论:角膜屈光手术(LASIK)治疗近视预测性好,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 应用LASIK治疗高度近视321例(635眼),按术前屈光度分成A、B两组,A组237例(467眼),屈光度为-6.00~9.75D;B组84例(168眼),屈光度为-10.0~20.0D。观察术后视力、角膜厚度、屈光度、角膜地形图及并发症等。结果 术后3月,两组的裸眼视力达0.5以上者分别为99.31%、84.54%;1.0以上者分别95.85%、70.10%。结论 应用LASIK方式矫治高度近视效果良好。但仍有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注意。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PRK)和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 (LASIK )治疗中低度近视术后一年裸眼视力比较。方法 对PRK 5 0例 (98眼 ) ,LASIK 5 0例 (97例 )眼 ,屈光度 -0 .75D~ -6.0 0D。散光度 0 .0 0~ -4 .0 0DC ,术前裸眼视力及矫正视力均无显著性差异的患者随访观察。结果 LASIK优于PRK ,LASIK在术后一年随访中裸眼视力均数值高于PRK ,术后 4天、1周、1月、3月两组裸眼视力有显著差异 ,6个月两组裸眼视力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LASIK优于PRK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准分子激光卑膘原位磨镶术(LASIK)治疗近视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应用LASIK治疗近视散光眼562例(1122眼),随访2—34个月,观察手术后视力改变及手术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随访2~34个月,术后裸眼视力显著提高。术后远眼视力达1.0以上者910眼(81.1%),0.8以上者为1064眼(94.8%);手术效果良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LASIK治疗近视散光安全及有效性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excimer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及准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瓣下磨镶术(excimerlaser subepithelial keratomileusis,LASEK)治疗近视眼效果。方法 采用LASIK及LASEK治疗3088例(6006只眼)近视眼患者(.1.00D—19.50D),并对其近期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LASIK患者术后第l天仅有轻微不适感,无疼痛,畏光和流泪等症状。LASEK术后所有患者有异物感,畏光和流泪,明显疼痛感316例(600艰)。均在第3天后明显减轻消失。随着预矫正的屈光度逐渐增加,裸眼视力达到0.5和1.0以上的百分比减少。术后1个月内大部分插片矫正可接受+0.50D。1.00D,3个月时基本恢复至正常。术中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约10%的/LASIK患者在吸引眼球时有少量结膜下出血。术后并发症:LASIK患者主要为少量角膜层间微屑状异物存留等。LASEK患者主要为夜间眩光。结论 LASIK可有效地治疗 1.00D-12.00D的近视眼而无危及视力等并发症的发生。LASEK对中低度近视眼安全可靠、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我中心2004—07-2007—02行准分子手术共773例1500只眼,护理体会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男417例802只眼,女365例,698只眼,年龄18~50(平均27)岁。术前屈光度在-1.00D~-18.00D,术前平均裸眼视力为0.1,术后97%的患者可以达到预期矫正的最佳视力,平均裸眼视力为1.15。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放射状角膜切开术(RK)与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IK),术后患者远期疗效和视觉生活质量的变化。【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101眼)RK术后患者平均随访12.1年,49例(98眼)LASIK术后患者平均随访7.4年。对两组患者的裸眼视力,屈光度,眼压,泪膜破裂时间,泪液分泌实验及视觉生活质量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术后裸眼视力≥0.5和≥1.0的比例中,LASIK组均显著高于RK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两组屈光度:术前为-3.00D~-6.00D者,RK组为(-0.22±1.28)D,LASIK组为(-0.70±0.52)D;术前≥-6.25D者,RK组为(-1.02±1.25)D,LASIK组为(-1.06±0.13)D。眼压RK组为(11.87±2.52)mmHg;LASIK组为(11.31±2.20)mmHg。泪膜破裂时间,RK组为(5.3±4.7)S,LASIK组为(8.0±3.6)S;泪液分泌实验,RK组为(14.5±9.0)mm,LASIK组为(15.2±4.3)mm。LASIK手术组患者术后视觉生活质量高于RK手术组。【结论】LASIK治疗近视比RK具有更加良好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术后患者视觉生活质量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薄角膜瓣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治疗高度近视的疗效。方法对82例(145眼)薄角膜高度近视患者采用薄角膜瓣LASIK治疗,随访6个月,观察术前、术后患者视力、屈光度等的变化。结果薄角膜瓣下LASIK术后反应轻,术后第1天患者裸眼视力均明显提高。术后6个月裸眼视力在1.0以上者112眼,占77.2%;0.5~0.8者29眼,占20.0%;小于0.5者4眼,占2.8%。屈光度数稳定在±1.0D以下者118眼(81.4%)。术中、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并发症主要为角膜瓣细微皱褶。结论薄角膜瓣下LASIK治疗高度近视眼的安全性及疗效均较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高度近视并白内障的手术时机和人工晶体的选择。方法: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25例50眼,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患者年龄40~87(65.23&;#177;10.77)岁。眼轴长27.0~29.5(28.00&;#177;0.99)min,植入人工晶体屈光度(14.26&;#177;3.46)D,随访3个月。结果:术后最佳矫正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裸眼视力均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者;术后裸眼视力4.5以上为74%(37眼);术后裸眼近视力4.7以上为64%(32眼);术中晶体后囊破溃2例4%,随访3个月中眼发生晶体后囊混浊为6例12%;未发现视网膜脱离;1例出现黄斑囊样水肿并发症。结论: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行超声乳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双眼间隔1周比较安全;人工晶体选择时可以为术后留-3D~-5D的屈光度,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人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对9例高度近视患者(18眼,术前屈光度-6.75~-28.00 DS)行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观察患者裸眼视力、最佳矫正视力、眼压、屈光度、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术后并发症等。结果18眼均成功植人人工晶状体。术后3个月时,11眼(61.1%)裸眼视力≥0.5,9眼(50.0%)最佳矫正视力≥0.8,裸眼视力及最佳矫正视力均较术前明显提高(P〈0.01);眼压、角膜内皮细胞计数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眼瞳孔呈轻度竖椭圆形;2眼人工晶状体轻度偏位;2眼夜间眩光;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虹膜夹型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近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LASIK治疗近视的并发症及处理。探讨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2436例(4812眼)行LASIK的近视患者,术后随访1天、7天及1月、3月、6月、12月,观察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术中球结膜下出血223眼(4.6%),角膜瓣游离2眼(0.04%),角膜瓣形成不全1眼(0.02%),角膜瓣过薄2眼(0.04%),角膜瓣下异物64BE(1-3%));术后角膜瓣移位、角膜瓣皱褶10眼(0.2%),弥漫性层间角膜炎4眼(0。4%),角膜瓣下上皮内生54BE(0.9%),角膜瓣下上皮植入1眼(0.02%),屈光度过矫(+1.00D以上)8眼(0.17%),屈光度欠矫(-1.00D以上)89眼(1。8%),屈光度回退(-1.00D以上)142BE(2.9%)。干眼和角膜上皮点状剥脱198眼(4.1%)。结论:LASIK治疗近视安全、有效,但存在一定的并发症。手术设计的完善,手术技巧的提高、和设备的改进以及及时有效处理各种并发症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唐玲 《现代护理》1999,5(10):48-49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PRK)的出现为近视患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技术,也是眼屈光手术领域的研究课题,护理质量的好坏与术后视力恢复及并发症有着密切联系。我们采用日本生产NIDEK-EC5000型准分子激光设备,至今完成近视矫正手术2100例,对其中的225例(400只眼)进行一年以上,最长达21个月随访观察,现将疗效及护理程序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225例患者,男性124例,女性101例,平均25.1岁,本前等值球镜值为-0.75D—-10.0D,术前裸眼视力为0.01~0.5。1.2疗效术后99.5%角膜上皮2~3天长好,术后一年裸眼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photorefractive keratectomy,PRK)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1aser in situ keratomeleusis,LASIK)联合可蚀盘矫治远视进行观察比较.方法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抛光技术,对25例患者40只远视眼(PRK16眼,LASIK24眼)进行矫治.术前屈光度(+1.62~+6.25)D.对两种术式屈光度、视力等进行比较.结果随访时间12个月.最佳矫正远视力丢失两行以上PRK组2眼(12.5%),LASIK组3眼(12.5%);最佳矫正近视力丢失两行以上PRK组1眼(6.3%),LASIK组2眼(8.3%).平均裸眼远视力PRK组为0.55,LASIK组为0.68;而平均裸眼近视力PRK组为0.66,LASIK组为0.85.残余屈光度在-1.00D~+1.00D之间PRK组12眼(75.0%),LASIK组20眼(83.3%).平均回退量术后1~3个月,PRK组为0.95D,LASIK组为0.76D;术后3~6个月,两组分别为0.35和0.08 D;术后6~12个月,两组分别为-0.22和0.00D.在各阶段中两种术式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意义.结论使用可蚀盘联合三棱镜矫治远视是安全的,PRK与LASIK两者方法均可获得满意的远期疗效.但LASIK较PRK更容易稳定且有效性和预测性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实验性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离焦眼视力,探讨其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 方法:于2003—04/08选择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学生及职工32人,年龄26~32岁。在眼前放置正负透镜诱导单纯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范围+1.00D~+3.00D、-1.00D~-3.00D。运用双屏视力及随机点立体视检查系统,检测实验性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离焦眼视力,观察屈光参差大小和屈光参差离焦眼视力对立体视锐度的影响。 结果:测试对象32人,均纳入结果分析,无缺失。①在1.00D、1.50D、2.00D和2.50D屈光参差度情况下,近视性屈光参差眼的视力比远视性屈光参差眼视力低,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屈光参差绝对值在1.50~3.00D时,近视性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大于远视性屈光参差,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诱导单纯近视和远视性屈光参差后在右眼视力相同的情况下,对立体视锐度进行比较,视力低于4.8时,立体视锐度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相同屈光参差度的近视性屈光参差对视力的影响大于远视性屈光参差;相同视力的实验性近视性屈光参差对立体视的影响大于远视。  相似文献   

16.
焦德美 《护理研究》2006,20(6):1688-1688
1 病例介绍 病人,男,32岁,因双眼近视,双眼裸眼视力0.1,矫正视力1.0.屈光度右眼~9.00 DS,散光-1.50DC,轴105,左眼-5.75DS。于2004年5月在我院行准分子激光(LASIK)手术。术野用0,5%碘伏和75%乙醇消毒,术中右眼角膜切瓣后发现角膜上皮水肿较重,并有上皮点状剥脱,行激光治疗后,终止左眼手术,右眼滴1%托百士眼液、爱丽滴眼液,用有孔眼罩遮盖;次日换药时见双眼睑球结膜水肿,角膜雾样水肿,  相似文献   

17.
2006年1月~2007年12月,我们为566例患者进行LASIK术治疗近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共有近视患者566例1116眼,男376例742眼,女190例374眼,18~48岁;近视度数1.00~14.00D,散光0.50~6.00D,度数稳定2年以上,角膜接触镜停戴1—2周。本组排除青光眼、圆锥角膜、于眼症、眼表与眼底疾病、糖尿病及全身免疫性疾病等。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超高度近视[≥10.00(近视+散光)]患者的LASIK(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的近视回退情况,并探讨影响其回退的主要因素。方法根据81例134眼超高度近视患者术前屈光度和手术光区(mm)分为-10.00≤D≤-13.00、-13.00〈D≤-15.00、D〉-15.003组和6.0〈光区≤6.5、5.5〈光区≤6.0、5.0〈光区≤5.5、4.5〈光区≤5.04组,运用Y。检验比较各组近视回退情况的差异。结果术前屈光度各组近视回退眼数差异均无显著性;6.0〈光区≤6.5、5.5〈光区≤6.0 2组与5.0〈光区≤5.5组近视回退眼数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而与4.5〈光区≤5.0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手术光区的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比术前屈光度大小对术后回退的影响要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前弹力层下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sub-Bowman keratomileusis,SBK)与常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治疗近视的临床疗效.方法 1 200例(1 200眼)行SBK手术患者(SBK组)、1 200例(1 200眼)行LASIK手术患者(LASIK组),均于术后1,7,30 d分别检查裸眼视力,观察术后视力恢复情况;术后次日行裂隙灯检查,观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比较术后3个月患者自述眼干症状.结果 2组术后1,7,30 d裸眼视力>0.5~≤0.8的眼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 5),SBK组裸眼视力>0.8的眼数明显高于LASIK组(P<0.05) ;SBK组患者术后次日角膜上皮修复良好,LASIK组1 032例术后7~14 d角膜上皮修复,1 68例术后15~21 d角膜上皮完全修复;术后3个月SBK组自述干眼症状者明显少于LASIK组(P<0.05).结论 SBK手术因切削表面浅且均匀,在安全性、视力恢复、角膜瓣上皮愈合反应及术后干眼发生率方面均优于传统LASIK.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施行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矫治近视220例疗效。方法:将患者按屈光度数不同分为低、中度近视组(A组)和高度近视组(B组),均给予LASIK术,术后随诊达5年。结果:术后5年,裸眼视力≥0.8者A组为95%,B组为85.7%;裸眼视力≥1.0者A组为91.7%,B组为77.6%。全部患者裸眼视力(UCVA)比术前最佳矫正视力(BCVA)下降1行者39只眼;下降2行者15只眼。结论:角膜屈光手术(LASIK)治疗近视预测性好,视力恢复快,安全可靠,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