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拟阐明凋亡与胰腺癌分型、分期、分化程度、术后生存期的关系。方法62例胰腺癌标本取自1999年1月至2002年1月中国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普外科及辽宁省人民医院普外科,术后病理证实。22例正常胰腺组织为上述医院的解剖标本。TUNEL法检测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癌组织内的凋亡细胞。结果在22例正常胰腺组织中细胞凋亡率为4/22,程度为(+);在62例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阳性率为72.6%(45/62),程度为(+)~(+++)。凋亡阳性率在胰腺癌组织分型、分期之间无统计学意义;高分化胰腺癌凋亡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胰腺癌(P〈0.05),中分化胰腺癌凋亡阳性率高于低分化胰腺癌(P〈0.01);高、中分化胰腺癌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中、高分化胰腺癌中,细胞凋亡程度(++)~(+++)与(-)~(+)的病例术后生存时间比较,前者显著长于后者(P〈0.05)。结论凋亡主要影响胰腺癌的发展、转移及预后;细胞凋亡在一定程度上阻止胰腺癌进展,最终延长胰腺癌患者生存时间。因此采用不同方法诱导胰腺癌组织中细胞凋亡可能为胰腺癌综合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的胰腺外分泌管变化[英]/NakanishiK…//AmJGastroenterol.-1994,89(5).-762~766病理学研究证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有胰腺外分泌萎缩和B一细胞大量丧失。IDDM的胰腺外分泌...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形成胰岛样结构的技术方法。方法体外诱导人胚胎胰腺干细胞分化为胰岛细胞,将胰岛细胞制备成浓度分别为1×10^4/ml、3×10^4/ml、1×10^5/ml、3×10^5/ml(1×10^4/ml、3×10^4/ml、1×10^5/ml、3×10^5/ml组)单细胞悬液,在含有细胞外基质(ECM)的培养基中悬浮培养24h以诱导形成胰岛样结构,在荧光体视显微镜下观察胰岛样结构的形态和大小;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胰岛样结构中ECM成分及其细胞组成与定位。将胰岛样结构分别在含5.6和30.0mmol/L葡萄糖的培养基中体外培养2h,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上清中胰岛素水平。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经门静脉将胰岛样结构移植至大鼠肝脏,移植后连续3d经鼠尾静脉检测血糖水平。结果90%人胚胎胰腺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形成了胰岛样结构,其包膜、大小均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结构相似;以形成直径150μm大小胰岛样结构的比例为标准,比较各组细胞浓度与胰岛样结构形成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分别与1×10^4/ml、3×10^4/ml、3×10^5/ml组(25.0%±2.5%、28.0%±3.0%、21.5%±2.5%)相比,1×10^5/ml组胰岛样结构形成率最佳(36.5%±4.0%,均P〈0.01)。胰岛样结构包膜上含有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类似的ECM成分,且其中含有胰岛素、胰高血糖素和C-肽阳性细胞,其细胞比例与分布均与天然人胰岛组织类似。30.0mmol/L高糖浓度刺激后胰岛样结构胰岛素释放水平[(110±12)μIU/ml]较5.6mmol/L基础糖浓度[(59.5±8.0)pIU/ml]明显增加(P〈0,01),胰岛样结构移植后糖尿病大鼠血糖水平较移植前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建立的技术方法可以将干细胞分化的胰岛细胞在体外大量、快速、高效地诱导形成具有功能的胰岛样结构。  相似文献   

4.
美国费城Thomas Jefferson大学Kimmel癌症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员发现,一种在中东国家常用的中药材——百里香醌(黑种草籽油提取物)能诱导胰腺痛细胞发生凋亡并抑制癌细胞生长。Jefferson医学院外科助理教授Hwyda Ararat博士于2008年5月18日在美国圣地亚哥召开的“消化疾病周”(DDW)会议上发表了该项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5.
两步法从CD34+造血干细胞诱导树突状细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如何从有限的造血干细胞获得大量的树突状细胞(DC),为进一步研究树突状细胞的生化特性及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方法:利用免疫磁珠法(MACS)富集CD34^ 细胞,先在培养体系中加入FLT3配体(FL)、血小板生成素(TPO)及干细胞因子(SCF)等细胞因子,然后对富集的细胞进行扩增,扩增后的细胞在GM-CSF和IL-4的作用下诱导7d,诱导后的细胞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树突状细胞特征性表面标记CD1a。结果:两步法能够获得大量的DC,在第一步中用TPO/FL/SCF/IL-3/IL-6来扩增CD34^ 细胞能获得最多的DC。在相同的培养时间下(3周),两步法能扩增出274倍的DC,大大的超过了直接诱导的扩增倍数(24倍)。并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增长,DC的扩增倍数不断上升。结论:两步法能从少量的脐血CD34^ 前体细胞诱导扩增出大量的DC,为从病人动员的CD34^ 细胞诱导扩增DC用于临床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用钙离子载体(Calcium ionorphore,CI)A23187诱导慢性髓系白血病(CML)病人来源的白血病细胞分化成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的方法和条件。方法:选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较高的CML病人,采集外周血或骨髓液分离单个核细胞,通过两次贴壁法除去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然后放入含或不含GM-CSF(200ng/ml)和CI(375ng/ml)的RP-M11640培养液中培养96小时以上,通过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表型、倒置显微镜和电镜观察细胞的形态变化来观察CI对白血病细胞诱导成树突状细胞的作用,初步摸索和探讨CI诱导白血病细胞转化成树突状细胞的最佳条件。结果:发现对CML病人外周血或骨髓液分离的白血病细胞加入GM—CSF(200ng/ml)、CI(375ng/ml)和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96小时,细胞能获得典型的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形态,CD86、CD80、CD40、CD83和HLA-DR的表达显著提高。结论:CML细胞用GM-CSF和CI联合诱导能获得成熟树突状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丁酸钠、激活素A (activin A)和地塞米松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ES细胞)分化为胰腺外分泌细胞的可行性,并对诱导作用进行比较。方法: 小鼠 ES细胞悬浮培养为拟胚体后,以不同浓度的丁酸钠(1 mmol/L,2 mmol/L,3 mmol/L)诱导分化,通过RT-PCR检测不同时点胰腺特异性外分泌基因的表达水平,确定丁酸钠诱导ES细胞向胰腺外分泌细胞分化的最佳浓度和作用时间。进一步单独或联合应用丁酸钠、activin A、地塞米松诱导ES细胞分化,并通过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和免疫荧光检测观察不同诱导方案对胰腺外分泌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确定最佳诱导方案。结果:1 mmol/L丁酸钠能明显促进胰腺外分泌基因amylase、chymotrypsinogen、elastase1、elastase2和carboxypeptidase的表达,随着丁酸钠浓度的增加,丁酸钠的诱导作用逐渐减弱;1 mmol/L丁酸钠诱导第3 d后可检测到amylase、chymotrypsinogen、elastase1、elastase2和carboxypeptidase的表达,在第5 d外分泌基因mRNA表达水平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与自发对照组相比,单独应用丁酸钠、activin A、地塞米松诱导ES细胞分化,均能提高amylase、chymotrypsinogen、elastase1、elastase2和carboxypeptidase的表达水平。但联合应用丁酸钠、activin A、地塞米松诱导后,ES细胞形态更为均一,上述胰腺外分泌基因的表达进一步增强;免疫荧光结果显示amylase表达为阳性。结论: 低浓度的丁酸钠、activin A以及地塞米松均可以诱导小鼠ES细胞胰腺外分泌基因的表达,多种诱导因子的联合作用能明显提高胰腺外分泌细胞的诱导效率。  相似文献   

8.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6(rhIL-6)可抑制大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R2细胞的体外生长(IC50100ng/L),并在10ng/L~1μg/L的剂量范围内诱导R2细胞向终末方向分化。诱导后的R2细胞具有单核巨噬细胞的形态特征;且非特异性酯酶(NSE)及酸性醋酸酯酶(ANAE)的活性增强,而过氧化物酶(POX)的活性却一直很低。经典型的DNA梯状条带及凋亡小体证实,≥1μg/LrhIL-6亦可诱导R2细胞凋亡。我们认为,R2细胞是研究IL-6信号转导通路及AML细胞分化机制的一个很好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分化为胰岛素产生细胞较好的方法。 方法 大鼠胰腺提取物和尼克酰胺分别诱导小鼠的BMSCs分化,经免疫组织化学、双硫腙染色、放射免疫学方法和RT-PCR技术(Ins-1、Ins-2、Glut-2、GK)鉴定两种诱导方法诱导细胞的分化程度。 结果 两种方法诱导后的细胞均可以表达胰岛素。双硫腙染色和胰岛素免疫组织化学的染色结果发现,两种分化后的细胞无明显差异。放射免疫学检测胰岛素及C肽片段:两种分化后的细胞表达的胰岛素随25mmol/L葡萄糖刺激时间的延长产生的胰岛素分泌曲线有明显差别,尼克酰胺分化的小鼠BMSCs产生的胰岛素产生细胞(IPCs)与正常小鼠胰岛细胞的曲线一致性欠佳,而大鼠胰腺损伤提取物分化的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产生的胰岛素产生细胞的分泌曲线一致性很好。尼克酰胺分化后的细胞不能产生C肽片段,而大鼠胰腺损伤提取物能够表达C肽片段。RT-PCR结果显示,尼克酰胺与大鼠胰腺提取物均可以表达胰岛细胞相关的几个mRNA(Ins-1、Ins-2、Glut-2、GK)。 结论 大鼠胰腺提取物与尼克酰胺相比,可能是一种较好的诱导BMSCs分化成熟产生胰岛素的诱导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研究HBsAg重组腺病毒转染的小鼠树突状细胞(DC)体内外免疫刺激活性和诱导小鼠抗HBV免疫的特点。方法 BALB/c小鼠的骨髓细胞体外扩增为DC,转染HBsAg重组腺病毒Ad-S或被HBsAg蛋白冲击后,流式细胞术分析DC的表型,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检测DC的刺激活性;或与pcDNA3.1(+)-S质粒分别免疫小鼠后,LDH法测定脾细胞CTL活性,放免法检测血清抗.HBs;流式细胞术分析体外自体MLR中及免疫后小鼠脾脏T细胞内细胞因子。结果 DC/Ad-S、DC/HBsAg和各对照组DC之间的表型和ML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并均刺激TH和Tc分泌IFN-γ。DC/Ad-S免疫后2周能诱导比DNA疫苗更强产生IFN-γ的TH(P〈0.05),以及比DC/HBsAg和DNA疫苗更强分泌IFN-γ的Tc(均P〈0.01)和特异性CTL(P〈0.05,P〈0.01)。但DC/Ad-S和DC/HBsAg诱导的CTL反应及Tc分泌IFN-γ在免疫后4周均明显减弱,且诱导抗.HBs作用弱于DNA疫苗。结论 HBsAg重组腺病毒转染的DC比HBsAg冲击的DC及DNA疫苗能诱导更强的TH1/Tcl(Ⅰ型)细胞免疫和特异性CTL反应,是诱导抗HBV细胞免疫的有效刺激细胞。  相似文献   

11.
超抗原诱导T细胞克隆缺失受到环境中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超抗原诱导T细胞Fas系统(Fas/FasL)表达升高,可导致T细胞经过Fas/FasL途径而诱导凋亡,这是超抗原诱导T细胞克隆缺失的重要原因。细胞因子、抗原递呈细胞、年龄等均与超抗原诱导的T细胞克隆缺失有关,其中IL-2对T细胞克隆缺失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介绍了Apo-1/Fas受体及其配体的结构及其分布,阐述了Apo-1/Fas受体及其配体在免疫生物学方面的效应:诱导TCR ̄(im)/Apo-1 ̄(hi)胸腺细胞的阴性选择;清除外周自身反应T细胞克隆;诱导某些活化T,B细胞凋亡;介导某些白血病细胞凋亡,并阐述了Apo-1/Fas受体及其配体在诱导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3.
SP2/0细胞膜抗原负载DC诱导体外特异性CTL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研究SP2/0细胞膜抗原负载树突状细胞(DC)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 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SP2/0细胞膜,负载经rmGM-CSF和rmIL-4诱导扩增的小鼠骨髓来源的DC,活化T淋巴细胞获得肿瘤特异性CTL,MTT法检测对SP2/0细胞的杀伤效果。结果 骨髓单个核细胞在rmGM-CSF和rmIL-4作用下获得了高表达CDS0、CD86和MHC-Ⅱ分子的DC,致敏的CTL对SP2/0骨髓瘤细胞具有高杀伤率,显著高于对I5178Y淋巴瘤细胞的杀伤活性(P〈0.01)。结论 SP2/0细胞膜抗原负载DC能诱导明显的特异性抗肿瘤免疫应答。  相似文献   

14.
PKC在结核杆菌抗原诱导入γδ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方法,分别观察Mtb—Ag(10.0μg/ml)刺激特异性激活的人γδT细胞不同时间凋亡情况,并研究Rottlerin(PKC抑制剂)预处理对Mtb-Ag诱导γδT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显示Mtb-Ag刺激3h、6h、12h、24h均可显著诱导γδT细胞凋亡(P〈0.01),凋亡细胞比例在44.21%-51.76%之间;Mtb-Ag诱导γδT细胞凋亡可被Rotflerin(40.0μmol/L)抑制,凋亡抑制率为98.6%。提示PKC途径参与Mtb-Ag激发活化的γδT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TNF-α、IL-1)诱导Graves病甲状腺细胞凋亡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表达并与Graves病(GD)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免疫组化检测50例Graves病甲状腺组织的Fas表达。甲状腺组织取自GD手术标本,采用原代细胞培养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sFas含量。采用RT-PCR方法检测Fas/sFas mRNA。细胞因子诱导Graves病甲状腺细胞凋亡为观察组,设正常人为对照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细胞凋亡率,有显著性的差异(P〈0.01)。观察组甲状腺细胞sFas、Fas/sFas mRNA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结论:细胞因子诱导Graves病甲状腺细胞凋亡及凋亡相关蛋白sFas、Fas/sFas mRNA有一定水平的表达,这些改变可能是细胞因子破坏甲状腺细胞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恒定磁场协同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恒定磁场联合阿霉素对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碘化丙啶染色法和活细胞荧光染色法(Hoechst染色法),观察不同处理因素对细胞凋亡率的影响。结果:两种实验方法均显示05mg/L的阿霉素与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P>005),而单独用恒定磁场或10mg/L的阿霉素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应用恒定磁场后发现,05mg/L和10mg/L浓度的阿霉素诱导HepG-2细胞凋亡的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恒定磁场具有增强阿霉素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构建人穿孔素N端(hPFN—N)的真核放射诱导表达载体,并在放射诱导条件的刺激下研究hPFN-N的表达产物(rhPFN-N)在肺癌细胞SPC—A1中的分布及其对该细胞的细胞毒性作用。方法:以克隆有hPFN全长cDNA序列的载体pcDNA3.1(+)/hPFN为模板,用PCR扩增hPFN-N,将该基因片段克隆到含放射诱导启动子的真核表达载体pcDNA3.1(+)/Egr-1中,以重组体稳定转染SIC—A1细胞,经过X射线的放射诱导后,应用RT-PCR、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hPFN-N蛋白的表达,用MTT法测定该蛋白对靶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成功构建了真核放射诱导表达载体pcDNA3.1(+)/Egr-hPFN-N。以重组体转染SPC—A1细胞后,用RT-PCR检测到hPFN-N mRNA的表达。细胞免疫化学法检测结果呈阳性反应,MTT法检测结果为rhPFN-N对靶细胞的杀伤活力为29.2%。结论:构建了pcDNA3.1(+)/Egr-hPFN-N真核放射诱导表达载体,在经过X射线的放射诱导后,hPFN-N能够在SPC—A1细胞的细胞膜上大量表达,表达产物rhPFN-N对靶细胞有明显杀伤活力。  相似文献   

18.
《基础医学与临床》2007,27(3):283-283
据美国BIOCOMPARE科技新闻网(2007/1/25)报道,细胞自噬(autophagy),是一种在真核细胞中相当常见的现象,能够通过与溶醇体(lysosome)结合,代谢细胞质中的大分子与细胞器。细胞自噬除了能使细胞存活之外,许多研究发现这种在细胞死亡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本研究用重组白细胞介素2(rIL-2)联合转移因子(TF)或抗肿瘤免疫核糖核酸(iRNA)作用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测定其对K562,Raji及H7404细胞的杀伤活性。结果发现,高浓度TF(0.25u/ml)可抑制LAK活性,TF进一步稀释(0.125u/ml)可使其抑制作用消失。TF和抗肿瘤iRNA不能进一步提高最适剂量rIL-2(500u/ml)诱导的LAK活性,但能显著增强亚适剂量rIL-2(200u/ml)诱导的LAK活性,诱导LAK活性增高的TF最适剂量为0.031u/ml。TF或抗肿瘤iRNA单独不能诱导出LAK活性,而当两者联合应用可诱导PBMC产生LAK活性。本文为TF及抗肿瘤iRNA协同LAK细胞疗法在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结核杆菌抗原(Mtb-Ag)再刺激活化的人γδT细胞凋亡模型;应用信号分子阻断剂观察p38及PI3K信号传导途径在Mtb-Ag再刺激诱导γδT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用3种浓度Mtb-Ag分别再刺激培养15~25天的Mtb-Ag激活的人T细胞(MtbAT)24小时后,应用Annexin-V-FITC/PI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γδT细胞凋亡;用Mtb-Ag(10.0μg/ml)分别再刺激MtbAT3、6、12和24小时后,观察γδT细胞凋亡情况;预先用SB203580(p38途径抑制剂)及LY294002(PI3K途径抑制剂)分别处理MtbAT60分钟,观察Mtb-Ag(10.0μg/m1)再刺激3小时后γδT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0.0和20.0μg/ml MtbAg均显著诱导γδT细胞凋亡(P〈0.01),凋亡细胞比例分别增加35.63%及38.83%,且此二种浓度MtbAg在诱导γδT细胞凋亡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10.0μg/ml Mtb-Ag再刺激MtbAT3、6、12和24小时均可显著诱导γδT细胞凋亡(P〈0.01),凋亡细胞比例在44.21%~51.76%之间;且Mtb-Ag再刺激MtbAT3小时实验组与再刺激MtbAT 24小时实验组相比,在诱导γδT细胞凋亡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后者的凋亡细胞比例仅比前者增加7.55%;Mtb-Ag再刺激诱导γδT细胞凋亡可被SB203580(80.0μmol/L)及LY294002(10.0μmol/L)抑制,凋亡抑制率分别为91.6%及43.1%。结论:采用Mtb-Ag(10.0μg/m1)再刺激活化的γδT细胞3小时的方法,可建立Mtb-Ag再刺激活化的人γδT细胞凋亡模型;信号分子阻断剂的实验证明,p38途径及PI3K途径均参与了Mtb-Ag再刺激已活化γδT细胞凋亡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